数字媒体时代下综合材料绘画的表现形式探析

2023-06-29 13:36:34向欢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技术

摘 要:综合材料绘画的出现是破界的探索,突破了以往单一的二维画面的局限性,其多样化形式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内涵,打破了传统绘画与立体艺术之间的界限。多元媒介的介入为综合材料绘画带来了更多的趣味性,同时能够增强创作者想要传达的艺术情感,丰富作品的内涵。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推动着各行各业更新迭代,也为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给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因此,从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创作在媒介材料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性变化,并分析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近十年来综合材料绘画案例,将其发展特点进行归纳解析,以此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与思考,探索综合绘画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技术;综合材料绘画

数字媒体时代,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对传统工艺的媒介、材料、表现形式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字媒体是一种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媒体,以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并具有多样性、互动性、集成性等特点,包括信息和媒介。在艺术设计中,数字媒体的应用与普及正在以“虚拟”的形式不断改写“真实”的世界,并逐渐催生出更为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一、数字媒体时代的艺术创作

數字技术指借助一定的电子设备将图像、声音、文字等信息转化为数字算法的技术,可将无法直接触摸的声、光、电等元素进行再现。在数字媒体时代,过于重复且单一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风格往往会显得乏味、无趣,这促使艺术的媒介与材料、形式与表现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变化。

(一)媒介与材料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艺术创作的对象、职能、产业也面临着全面转型,新的技术手段应运而生,如数码控制的电子机械技术、重新诠释声光电的虚拟影像技术、人性化的人工智能及交互技术等等。在当代实验艺术作品创作中,创作者越来越多地将数字媒体作为载体,借助各种材料表达自身的观念和情感。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缪晓春的数字水墨绘画《坐天观井》运用数字化建模的方式在电脑上设计经典绘画名作中的人物形象,然后以动画的方式构建出一系列怪诞的超现实画面。在创作该作品的过程中,缪晓春依托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博斯的作品《欲望花园》,用“坐天观井”比喻人作为宏观事物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能力,借以表达“即使位置互换,认识事物能力的局限性是不变的”这一设计理念。

(二)形式与表现

当今时代是兼容并蓄、多元融合的想象力时代,科幻与未来感主题在表达对人性的深度、世界的广度上具有更强的表现力。作为当代绘画的一种新形式,算法绘画依托计算机算法进行创作,通过打印机喷绘或3D打印将数字化虚拟绘画转变为实际绘画作品。缪晓春的算法绘画作品《轮回》通过计算机算法的随机效果与人为控制和干预,最后以布面丙烯的效果进行呈现,在创作过程与效果呈现的全部阶段体现出较强的实验性。

学科间交叉融合可催生艺术形式的创新。韩国Kimchi and Chips工作室创作的新媒体艺术装置Light

Barrier Third Edition以数字媒体投影的形式呈现抽象化的图像元素,营造出绚丽奇幻的灯光空间,形成光空间与肢体语言间“虚实相生”的化学反应。该装置在光屏障的基础上加入了物理技术,通过对光束进行控制,让千万束光在通过挡光镜反射的过程中形成短暂的白光停留,从而达到光线瞬时凝固的视觉效果,实现自然与数字网络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探索身体与媒介、空间与叙事的多重表达。

数字媒体时代多元化发展特征、艺术风格与综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为艺术创作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技术的引入势必推动艺术创作发生重大变革,同时也能在设计构思、制作实践、展示陈列等不同阶段为人们带来新的启发。

二、综合材料绘画概述与发展演绎

(一)综合材料绘画概述

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综合材料绘画是指混合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绘画创作的表现形式,比如在画面上粘贴报纸、麻袋、金属,然后再用颜料作画。公共艺术指的是公共空间中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大众参与性的艺术作品及相应的艺术活动,其是宽广宏大且具有史诗性的。南京艺术学院具有悠久教学历史与综合性艺术教学环境,其设计学院引进了现代壁画、现代雕塑、装置艺术、当代艺术等专业教师,共同组建了公共艺术系。设计学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具有人文情怀与创新意识的专业型人才。而综合材料绘画是一门有创新性与前沿性的专业,并且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手法及风格独具艺术学院特色。

(二)综合材料绘画发展演绎

笔者主要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历年部分综合材料绘画为例,分析与探究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演绎。

1.形成背景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专业课程的创建最早可追溯至陈之佛的图案教学阶段,而后经过设计素描与装饰图案改革,不断完善,形成现在的学分制教学体系下的专业课程。不同于大多数艺术院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南京艺术学院将以原有的绘画技法与媒介为基础的单元制教学模式整合重构为主题性的综合课程教学体系,在注重传统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更致力于对实验性设计的探索与研究,并以实验性教学方式区别于强调商业化、功利性的同类专业教学。南京艺术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专业水平过硬的专业人才,使学生达到专业设计师水平,培养学生形成自由开放、多元发展、动态创新的现代思维方式以及实验意识,并由此催生了具有学院特色的课程。其中,综合材料绘画作为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材料、技法、风格特征的演绎上有别于传统绘画创作,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前卫性、未来性等特征。

2.材料技法

早期,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便在传统壁画创作的基础上引入综合材料绘画的表现技法,最早体现在设计制图阶段,通过摄影技术与图像处理软件对画稿进行制作,在设计前期手绘效果图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子效果图的形式。相比于早期的绘画实践,近几年来,绘画创作技法越发多样化,包括但不限于在前期制图阶段利用建模软件塑造数字化画面形象;中期实践阶段运用喷绘打印的方式提高作画的效率;后期展示阶段采用3D打印技术、数字投影技术等丰富画面的展示效果。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9年壁画系张怡晴创作了毕业设计作品《埃·灵》(图1),通过对法老、眼睛、阿努比斯等元素进行拼贴组合,表现古埃及壁画主题风格,并以白乳胶混合立德粉制作肌理,丰富画面细节。该作品在画面人物的处理上借鑒了古埃及壁画独特的正面律风格,不同画面要素组合拼贴具有装饰效果,并为画面营造出相互穿插的空间位置关系。美术学院综合材料绘画的综合性更多体现在材料与肌理上,在创作思路上首先根据表现的主题绘制草图,然后采用白乳胶加立德粉做底,再对各种材料进行处理,从而形成特殊的肌理与丰富的画面细节。而设计学院的综合材料绘画在画面构图与效果制作上倾向于通过建模与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综合处理,在电脑不同算法处理下产生一些偶发性效果,为艺术创作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3.风格特征

历史图像拼贴是壁画制图阶段常见的处理技法,将不同层次与质感的图像进行拼贴组合能够形成超现实的视觉效果。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陈剑波、江希友、陈翔、陈怡静、张天翔、陈悦、曹丹丹、王宏宇、吴德鸿的综合绘画系列作品“建筑系列”以时间为线索,从东西两个维度演绎建筑断代史,通过不同主题元素的拼贴组合讲述了人类建筑史的故事,在图式语言上消解了建筑的空间与透视关系,注重色彩的表现与视觉符号的叠加映衬。画面的构成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雕塑为主的体块与面;第二个层次是以建筑的三视图与线框图为主的线条;第三个层次则是混合叠层中形成的小的点元素,共同组成具有丰富细节的画面效果。

基于图像的拼贴与滤镜效果及混合模式的处理,画面往往能够表现出超现实的时空语境。2019年,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郭丹瑾、张晓慧、王亚丹、边妍妍、刘莹、王悦、杨烨的综合材料绘画作品《以国之名·为了无法忘却的纪念》以纪念第六个国家公祭日为主题进行表现,画面主要人物包括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幸存者、守护正义的张纯如以及众多对揭露历史真相作出贡献的伟人,并加入表示和平主题的和平鸽、红十字会旗帜等元素丰富画面细节。该作品在制图阶段主要通过电脑图像拼贴与滤镜效果对图像进行处理,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以色彩明度、亮度、层次进行区分,形成画面元素主次关系与画面纵深空间,充分发挥了数字化技术优势,最后通过丙烯颜料手工绘制上色。画面将不同时代的人物元素重叠混合,共同构成充满丰富细节的历史图像拼贴,具有一定的超现实效果与浪漫主义情调。

在作品前期的设计制图过程中,通过利用摄影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在计算机上进行拼贴演练,能够为绘画实践提供更明确的效果指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画效率。2015年,设计学院公共艺术系赵正浩、张宝惠的毕业设计作品为《苏园》(图2),通过图像透叠的方式表现中国古典园林——苏州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融合了文学、建筑、自然等多种美学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画面将苏州园林的多种自然景观和设计元素拼贴混合、巧妙构成,如古朴幽静的沧浪亭、洞壑盘旋的狮子林、疏朗雅逸的拙政园、奇石嘉木的留园、自然质朴的艺圃、山池印碧的网师园等等。该作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视觉景观进行透叠化处理,采用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手法,以线、面、体的穿插构成亦真亦幻的视觉效果,从而表现苏州园林时隔时透、步移景异的流动空间感受。

三、数字媒体时代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前景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综合材料绘画风格特色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学院对“公共性”的文化价值追求,使得作品呈现出交叉性、综合性、实验性等。在画稿设计阶段合理利用电脑编排制图,可以更好地把握画面效果,同时结合计算机不同算法能够产生随机的效果,为制图带来更多可能性。但在画面风格的表现上同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长久以来,相对固定的设计思路容易演变成模板化的创作“套路”,从而缺少新意,不利于促进新风格与新效果的形成。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的产生与发展推动着艺术创作发生全方位的转型升级。着眼当下,材料的创新与运用不仅能够使作品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力,而且可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对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与发展进行归纳可知,作品从使用单一绘画材料堆积发展到复合型材料与技术的综合运用,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放眼未来,在对传统艺术创作思路与创作技法进行继承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画面风格、效果与表现手法进行实践与创新,顺应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将数字技术与画面的元素构成、材料工艺、效果呈现等方面充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数字技术高效率、宽领域等优势,从而实现综合材料绘画的创新性发展。

四、结语

本文从综合材料绘画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数字媒体时代下艺术创作在媒介材料与表现形式上的创新性变化,并通过分析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近十年来综合材料绘画案例,对其发展特点进行归纳,以此对数字媒体时代下综合材料绘画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与数字技术进行结合,运用新的创作形式,能够极大地丰富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的内涵。同时,未来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从综合材料绘画到艺术创作涉及的创意构思、材料媒介、表现形式、概念内涵等都将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性,值得更为深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晓晨.媒介新跨越:从缪晓春《坐天观井》看中国新媒体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1(11):75-76.

[2]王锡金,赵灵芝.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22(12):375-377,385.

[3]殷海华.综合绘画媒介材料的时代语言精神[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4(6):175-177.

[4]刘迪.从《综合绘画材料表现》看综合绘画材料表现技巧及使用价值研究[J].材料保护,2021(1):205-206.

[5]高玉臣.新媒体时代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技术与美术的结合与发展:评《数字媒体艺术》[J].中国科技论文,2021(4):470.

作者简介:

向欢,南京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猜你喜欢
数字媒体数字技术
数字化技术在高校博物馆中的应用
舞蹈创作技术的运用与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28:01
浅析产业化模式对中国动画发展的重要性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14:36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35:27
数字媒体技术介入地方性博物馆资源开发讨论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23:43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中动画原理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5:05:07
数字技术在工业电气自动化中的研究应用
工业自动化中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运用
数字媒体艺术的现状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