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晨
内容摘要:儒家诚信思想是儒家思想体系的一部分。作为儒家思想家的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体系中均包含了诚信思想。孔子从立身、交友、治国角度出发阐释了诚信。孟子继承并创新了孔子的思想,从“天道”和“人道”的角度对诚信进行阐述。荀子继承发扬孔孟的诚信思想,进一步丰富了儒家诚信思想。儒家诚信思想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的德育也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诚信 儒家 德育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文化”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世人皆瞩目于中华优秀传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事业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强调要对其进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延续中华文明,建设现代化强国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儒家诚信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从道德人格的养成、人际交往及治国理政的内涵,在新时代必定能焕发新的光彩。
一.“诚信”的字义分析
“诚”的古体字为“誠”,从字形来看,由“言”和“成”构成,有说话与事实相符合的意思。许慎曾将“誠”解释为:“信也。从言从声”[1],将“信”解释为:“诚也,从人从言”[2]。后世学者解释诚信时也多为互训。
二.儒家诚信思想的演变
1.儒家诚信思想的萌芽
中国的诚信思想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最初的“诚”被认为是对神明的敬畏和对鬼神的祭祀,有虔诚之意。《尚书》中提到了“诚”,认为“鬼神无常享,享于克诚”[3]。此时的“诚”是个人心里对神明的态度,被视作一种可贵品质。随着人们实践经验日益丰富,“诚”思想逐漸从神灵向让人过渡,开始走向世俗化。《周易》中就有记载:“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4]此时的诚开始与个人立身、立业有关。
2.儒家思想的诚信思想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文化由此而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儒家诚信思想开始形成,其一方面来自于诚信思想的历史渊源,一方面来自于当时的社会背景。
(1)孔子
孔子的诚信思想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信”,“信”相关的内容在《论语》中出现共有三十余次。[5]孔子的认为的诚信有三个维度,分别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治国之本。
孔子将诚信视为做人基本原则,是最起码的道德修养要求。他对弟子的基本要求也就包括诚信,他曾以“言必信,行必果”来教诲弟子[6]。同时,他也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7],认为人首先应当有诚信,若人无诚信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孔子也还出“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8]“信”是一种基本道德素养,每个人必须要做到诚信,行为笃敬。可见,孔子认为,要想成为德行高尚的君子,必先做到诚信,因为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
其次,孔子认为诚信在交友中也不可或缺。孔子十分重视个人是否取信于朋友,他提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9],意为让老人安乐,让朋友们信任,让孩子得到关怀爱护。可见,孔子十分注重交往中的诚信,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中需要相互信任,诚实守信,这才能使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交往中若无诚信可言,言而无信,谎话连篇,就无法建立深厚的友情,自然也不会成为朋友。
孔子还将诚信视作治国之本。他曾提出“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10]。孔子以为,君主讲求诚信,百姓就都会效仿君主,不敢说假话。《论语》中还记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1]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在治国理政中“信”比“兵”和“食”更重要,没有食物谁都免不了死亡,但失信于民国家就站不起来了。可见,只有统治者自身讲诚信,民众才会诚信。统治者必须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他人诚实无欺,言而有信,才能使百姓效仿,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诚信是执政者执政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国家蓬勃发展的关键。
(2)孟子
孟子将“诚”从“天道”和“人道”结合的角度上进行叙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12]孟子将“诚”视为天道和自然规律,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按照本性去生活和行动。
同时,孟子也认为“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13]。孟子把“诚”视作内心的真实感受,并认为“诚”是最大的快乐。孟子不仅强调“诚”,也高度重视“信”,曾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14]。孟子将“信”与“亲”“义”等基本道德修养置于同一高度,足可见孟子将诚信放在较高的地位。
(3)荀子
战国后期,荀子继承发扬孔孟对于诚信的观点,进一步补充了儒家诚信思想。荀子认为“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15],君子想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陶冶性情,最好的就是做到诚信。荀子将“诚”视为安身立命的基础,是君子所应具备的良好品德的基础,将诚信视作德行的基础,人人要做到诚信,不守信即耻。
荀子的诚信思想也从个人提升到了国家的层面,认为“诚”不仅是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也是国家政事的基本。“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16]荀子认为,君主很尊贵,如果做不到坦诚相待就不会被尊重。荀子还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民齐者强,民不齐者弱”,将政令是否可信作为国家能否强盛的条件。由此可见,荀子认为诚实是治国理政之本,君主对百姓要做到坦诚相待、言之有信,国家颁布的政令要能令百姓相信并信服,只有君主和国家做到诚实守信,以诚信治国,国家才会强大,政权才会稳固。
三.儒家诚信思想的内容及内涵
1.内诚于己的立身之本
《大学》中提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17]毋自欺就是不要自欺,就是要保持自己最真实、最本我的状态,就是要意念真诚,不能欺骗自己的内心。这一点与孔子的思想不谋而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自我诚实,无须欺骗自身。
儒家思想家以为,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修养,不诚信无论在做人、交友、处事上都举步维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拓之邦行矣。言不忠,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18],人只要说话老实,不欺骗他人,行为忠厚,尽管在异乡也可以顺利生存。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19]在儒家思想家的誠信思想中,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这是做人的基本美德,只有做到诚信才可以促进人的高尚道德修养的养成。
2.外信于人的交友之道
诚信是社会交往中的基本准则,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以诚信交友,对待朋友要诚实无欺,答应他人的时期要言而有信,如此才会收获友谊和信任。
儒家思想家以为“诚”是各种人际关系的基础。孔子将“朋友信之”作为个人的追求之一,他认为,诚信是立身为人的基础,也是交往中最紧要的一条准则。只有建立在“诚”的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才能长久存在。所以儒家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20],与朋友交往的时候,说出的话一定要做到,这样才可以维持与朋友的关系。曾子也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21]强调个人每天要反省自身,对待朋友是否做到了诚实、守信,是否言而有信、言出必行。
3.取信于民的为政之道
儒家认为,诚信思想是治国中重要的一部分。《论语》中有“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22],强调君民之间要相互信任,诚信以待。因此,君主在治国理政中不仅要自身要做到“诚信”,对待民众和政事也要言行一致。
四.儒家诚信思想的德育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格
儒家十分重视君子人格的塑造和培养,这不仅是儒家塑造的理想人格的典范,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理想人格。[23]君子人格可以激励大学生不管提高自我修养,促进大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而诚信思想是儒家所构建的君子人格的基础。儒家思想家们将诚信视为立身之本,是一个人的命脉和一切价值的基础,是君子最基本的修养。大学生们是国家和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必须要重视他们良好德行的培养。儒家的诚信思想对他们形成较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引导明白个人道德修养是一切行为的基础,要正确认识诚信的重要性,做到严以律己,对他人诚实守信。其次,引导大学生实现“内诚于心”的自我修养,“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24]。内诚外信的本体论意蕴在内心的驻守,要求大学生诚信道德意识向诚信道德信念的内化。[25]“内诚于心”,即恪守本心,不自欺欺人。近些年,大学生作弊、学术造假行为屡禁不止,原因可从两方面进行探讨。其一,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不诚实。考试或学术究其根本是对自身学习成果或研究能力的检验,作弊和学术不端是欺骗自身的行为。其二,部分大学生对他们的不诚实。在当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畸形的成功观,认为只要获得所追求的胜利或成就,可以无视过程,这就导致了他们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名利,这就是对他们的不诚实。因此,此类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问题。他们没有将诚信思想内化于心,欺骗自己也欺骗他人。因此,大学生应学习儒家诚信思想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德修养,坚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
(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忱与责任感的君子。为实现君子品格的塑造,大学生的诚信品格应不仅体现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还应贯穿于交友、职业、社会参与的过程。《中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26]因此,诚信品格应立足于诚,在个人诚信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公德的要求。
诚信是公民社会公德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会公德中的诚信,是维护健康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的基础,也是大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例如诈骗行为、剐蹭车辆后的偷跑行为等,探其根本也与诚信有关。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应是社会公德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将诚信二字放在心中,坚决践行诚信思想对个人思想品质的要求。儒家诚信思想有助促大学生践行诚信的良好品德,要求“内诚于心”,做到凡事遵从本心,不自欺欺人,不造假、不欺诈、拒绝“缺斤少两”等不诚信的行为;“外信于行”,做到对他人守信,凡事讲信用。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诚信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主张。诚信作为个人提升德行修养和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一优秀的传统思想在当代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今社会环境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将诚信思想牢记于心有助于大学生辨别善恶,分清对错,在诚信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追求君子的良好人格。在不断提升自身良好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大学生们当以建设富强国家为己任,承担起创建和谐美好社会的责任。在学成之时,大学生们也将踏入社会,会选择不同的工作。在这一过程中,诚信思想能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应知道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将诚信作为自身行动的价值引导。大学生若从政,准备好为人民服务的大学生须得牢记“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必须做到以个人的诚实守信,做到清廉公正,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从商的大学生必须要坚定自身正确的价值观,讲诚信作为执业的基本要求,坚决抵制以利益为先的不良价值导向。无论职业为何,都应将诚信刻在心中,时时践行。
儒家诚信思想历经千年,在当代仍有无数闪光点。首先,儒家诚信思想告诫我们要注重“诚信”在个人道德发展中的引导性,“诚信”有助于个人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要做到忠于内心,不自欺欺人,言而有信。其次,诚信不仅是个人培养道德修养的基础,也是与人们交往中必须把握的信条。儒家诚信思想中的交友之道告诉我们与他人交往一定要建立在“誠信”的基础上,只有做到诚实守信,友谊才能长久,这对当代社会发展中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最后,儒家思想中将诚信提升到治国理政的层面,认为不论是理家还是治国都需要将诚信作为基本准则。因此,为政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将“诚信”作为执政的基础。同时,“小信诚则大信立”[27],政府一定要以人为本,对百姓做到诚实诚信,不虚伪。儒家诚信思想与当代大学生德育的目标相契合,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指引正确的路。同时,也培养大学生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的提升,在自身的道德修养基础上,践行社会责任感,引领社会公德的提高。
参考文献
[1][2]许慎.说文解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52.
[3]屈万里.尚书集释[M].台北:联经出版社,2021:18.
[4]顾作义,钟永宁编著.守望中国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二十六讲[M].2019:245.
[5]王明志,况志华.中国传统诚信思想的演变及其当代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5:145-148.
[6][7][8]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616,67,67.
[9][10][11][18][20][21][2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52,135,126,162,5,5,201.
[12][13][14][19]焦循.孟子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28,393, 174,228.
[15][16]荀况.荀子[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41,43.
[17]王新洁注译.四书五经[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8.
[23]阮攀月.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现代价值[J].现代商贸工业,2022(21):241-242.
[24](春秋)曾参,(战国)子思著.大学 中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195.
[25]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上海:中华书局,146.
[26]李世忠,王毅强,杨德齐.大学·中庸 新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114.
[27]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52.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