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雅倩 杨胜利 龙琴 梅丽 李翠
本文以黔东南地区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为调查对象,通过开展当地的区域资源调查,了解不同海拔、不同林区中各野生食药用菌的种类及频度分布状况,并采用随机调查研究方法对该地区常见的野生食用真菌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共采集到标本200份,通过分析鉴定,共分属41个种;且每年5-10月是野生食药用菌的生长旺季,季节性强,出菇周期长,这表明黔东南地区的野生食用真菌资源丰富,极具开发潜力。
一、开展野生食药用菌调查的意义
1.野生食药用菌的作用及经济价值。作为一个具有重要经济和生态学意义的生物类群,野生食药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有极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研究发现,食用菌富含蛋白质、糖类化合物、脂类物质、维生素和矿质元素等众多营养成分,且氨基酸种类齐全,多种食用菌品类中含有人体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食药用菌还具有抗肿瘤活性、免疫调节、抗病毒、抗菌、抗疲劳、解毒、抗辐射、抗衰老、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健胃及助消化等多种功效,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2.野生食药用菌的发展前景。2017年至今,食用菌作为一项门槛低、效益高的产业,在贵州省脱贫攻坚战中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扶贫的重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据统计,中国食用菌种质资源有978种,而贵州省有近800种,其中可食用种类268种,药用菌种类156种,占全国的80%以上,资源丰富程度仅次于云南省,是中国食药菌资源丰富地区之一,在种质资源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黔东南地区气候独特、雨热同季,是贵州省重要的食药用菌生产大区,应当发挥地理區位和特色产业优势,助力当地的食用菌扶贫产业进一步深入发展。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野生食用菌已经成为很多人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野生食用菌的生产主体增多、种植规模扩大,逐渐形成了五大产业带,品牌建设加快,专业技术增强,食用菌的产量与产值也在快速增长。目前野生食药用菌的驯化栽培与科学研究越来越多,但关于黔东南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种类、蕴藏量、利用现状等还未有系统报道,因此对这些方面进行调查,可以为后续良种的驯化栽培、林下仿野生种植模式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材料与方法
1.材料。每年夏秋两季,在黔东南地区重点产菌的区域范围内开展菌物资源采集调查工作。通过野外调查法、人物访谈法和乡村集市调查等多种方法,了解该地区群众常采集食药用菌的时间、地点和种类。通过填写采集记录表,记录采集的地点、时间、数量、植被类型、生境特点、海拔、温湿度、菌体颜色、菌盖、菌褶、菌柄、菌环、菌托、有无浆液等相关数据,并拍照记录子实体的形态特征与出现的生境,再将子实体带回实验室鉴定,然后及时放入烘干机烘干,最后在密封袋中加入变色硅胶粒一并包装保存。
2.子实体采集。子实体的采集时间一般集中在夏天雨季来临后的5-10月,这期间的野生食药用菌种类多,最能反映出当地菌物资源的多样性信息。在采集子实体时,要把事先准备好的编号与子实体一起拍照记录,照片需取子实体的正面照、侧面照、背面照与剖面照,尽可能多地拍下子实体所具备的特征,如浆液、菌褶、菌托、假根等信息。采集时要连同子实体上的基物一同采集下来,用锡箔纸包好一并带回。在采集过程中,同一区域内的同种菌物可以进行合并。如果是相距较远且从形态上可以看出明显差异的个体,则须单独编号记录。
3.子实体鉴定。通过形态学结合显微观察,对子实体进行鉴定。主要对子实体的大小、质地等方面进行观察与测量,观察菌盖、菌肉、菌褶、菌托、菌柄的质地、颜色等,看其是否存在乳汁、伤变色等情况。同时,通过显微境对子实体的局部结构进行观察,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子实层的相关结构,担子结构的形状、颜色等,以及子囊菌的子囊孢子与结构进行观察。将水、梅氏试剂、10%的NaOH这三种物质作为浮载剂,对具体的颜色变化进行观察。在对不同部分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利用照片进行记录,并通过采集记录表来进行记录,一些显微结构则要通过手绘来完成。
4.野生食药用菌资源的收集。大部分野生食药用菌标本的收集都是在夏季通过人工采集的方式进行的,也可以到乡村集市购买一定数量和种类的菌物做样本,但要问询采集人相应的采集地点、时间段、每年内的大体采集量,以便以后预估野生食药用菌资源对当地百姓经济收入的贡献力。
5.野生食药用菌的鉴定。对于收集到的标本,要及时地带到实验室,利用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设备来观察标本的形态、结构、生物学特征等,根据相应的特征进行初步的形态鉴定,并查阅学名及拉丁名。对于不常见或无法确定的种类,要进一步通过第三方鉴定平台进行分子分类学鉴定。
三、结果与分析
项目组成员对黔东南地区收集到的野生食药用菌进行鉴定与分析,共调查到标本200份,共41种,详见表1。
四、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黔东南地区野生食药用真菌的初步调查发现,黔东南地区的野生食药用菌资源丰富,品种多样,可食用菌有17种以上,药用菌有13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大型真菌约有5种以上,如小灰包、灰托柄菇、松乳菇、灰离褶伞、田头菇、鸡枞等。
对野生食用菌资源品种、分布情况及价值等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野生食用菌资源的数量与种类都非常丰富,是一个重要的自然资源库,而且食用菌的数量、种类与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野生食用菌资源与天然的地理气候环境相结合,为当地提供了食用菌产业的良好发展机会,也为后续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
同时,贵州多地已通过人工栽培技术成功种植出黑皮鸡枞,每年获利可观,成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主要农业产业之一。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出台,污染小、成本低、可持续的农业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众多产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利用好当地的优势资源,大力发展基于食用菌的农业旅游产业,将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经济的较快发展,最终为解决“三农”问题、助力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黔东南地区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调查”(S202110666121);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黔西南地区野生食药用茵资源调查及系统分类学研究”(21XYZD03)。
作者简介:邓雅倩(2000-),女,苗族,贵州兴义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生物科学。
杨胜利(1998-),女,苗族,贵州台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生物科学。
龙琴(2000-),女,侗族,贵州天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生物科学。
梅丽(1994-),女,汉族,云南昭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鸟类行为。
*通信作者:李翠(1982-),女,汉族,云南建水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化工及生物资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