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玥
在如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变得日益频繁起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跨文化交际活动及其过程会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人文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视阈下,中国翻译工作者在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对外翻译时,不能单凭自身的主观翻译经验对原文内容进行简單直译,这样容易给外国友人造成误解,不利于中国良好国际文化形象的塑造。除此之外,翻译工作者还要及时有效地树立起跨文化翻译工作理念,在对中国饮食文化内容进行翻译时不能局限于词汇的字面意思,而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运用不同的科学翻译策略,从而全面提高饮食翻译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饮食翻译原则
1.尊重文化差异性的原则。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翻译工作者要正确、全面地认识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在文化、人文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除了深入了解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饮食文化,中国翻译工作者还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思考与分析饮食文化翻译问题,提升中国传统饮食的跨文化翻译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让更多外国友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体系中,包括鲁菜、川菜、粤菜、湘菜、徽菜等各大菜系,不同菜系有着各自鲜明独特的风味特色,无论是在材料选择、配置和加工上,还是在刀工、烹饪技法运用上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翻译人员在对中国各地特色饮食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跨文化翻译时需要尊重这些文化差异,不仅要向目标语用户准确地传递出原文的信息内容,还要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反映出原文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充分保障中国传统饮食翻译的科学性、合理性。
除此之外,不同国家、民族的人民会有不同的语言文化接受能力,翻译工作者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语言使用习惯,合理地展开个性化的翻译,为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工作的顺利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保持文化自信的原则。在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不能一味地迎合目标语用户的语言审美需求,而是需要尽量维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让海外民众能够充分地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吸引更多的外国友人能够主动地去学习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多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升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
在跨文化交际视阈下,每一个翻译工作者都必须遵循文化自信的翻译原则,这样才能在传统饮食翻译实践中强化对外的文化交流,赢得外国友人对于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和喜爱。翻译人员要充分认识到饮食文化翻译是一项跨文化交际、交往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民族文化自信,向目标语用户准确完整地传递出传统饮食的深层次文化内涵,而不只是简单地传递原文字的字面信息。
3.创新创造的原则。当翻译工作者在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容进行翻译时,要充分发挥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结合原文内容展开创新翻译工作,促使译文能够更加吸引目标语用户的目光,使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一些特殊菜名蕴含着传统的历史典故文化,如果此时翻译者还是盲目地采用直译方式展开翻译,就会导致目标语用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背景知识,而无法准确地掌握和理解该菜名的特殊文化寓意。
以中国云南省的经典小吃“过桥米线”为例,作为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其背后就有着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据说,古代一位秀才为了考取功名而刻苦读书,其妻子每日为丈夫精心准备饭食。为了避免丈夫食用过凉的食物,就想出了将热油倒入盛有鸡汤米线的砂锅中以保温的方法。当其丈夫准备食用米线时,米线还是处于一种过热的状态,于是就将米线夹到另一个小碗中冷却后食用。而当其将砂锅内的米线用筷子夹到另外一个小碗中时,弯曲的米线就似两碗之间的桥梁一般,蕴含了妻子送米线过桥、爱情长久之意,因此这道美食就被后来的人们亲切地称为“过桥米线”。翻译工作者在对这道小吃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加入了“爱情”的意象,将其翻译为“Guoqiao Mixian-The Cross-bridge Rice noodles(Rice noodles in hot chicken broth)”,而这样的翻译方式更具有合理性、个性和创造性,能够吸引更多的受众。
4.简洁性的原则。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翻译实践中,如果译文过于复杂繁琐,就会加大目标语用户的理解和记忆难度。因此,针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中文菜名,翻译者要想让其译名变得简洁明了,就可以采用省译的方式,即省略部分不太重要的词汇,但同时也要注意不采用复杂的专业学术词汇。无论翻译工作者采用直译或是意译的方式,都要保证译文用语的简洁明了。
比如,当翻译工作者在对“蒜茸猪红拌时蔬”这道中国美食进行翻译时,由于其涉及加工材料、烹饪方式等多样内容,如果把全部的字面意思都进行英文翻译,就会使最终翻译出来的内容过于繁杂,不利于目标语用户的理解记忆。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遵循简洁性的翻译原则,省去配料“蒜茸”,同时合理地运用英文词汇spiced表示其部分语义,最终简化翻译为“Spiced Pigs Blood with Vegetables”。
二、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饮食翻译策略
1.合理运用直译方式,保留饮食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现代翻译工作者必须及时革新自身的翻译工作理念,科学地结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点与菜肴的特色,合理运用直译的方式对菜肴名称进行翻译,向目标语用户准确地介绍与解释菜肴的具体烹饪技术、加工材料等信息。比如在翻译“红烧全鱼”时,为了能让目标语用户直观清晰地了解到这道特色美食的烹饪技术、加工材料等方面,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合理地应用直译方式,将其翻译为“Fish with Brown Sauce”,让海外食客看到该英文菜名时就能够了解这道菜的主要信息,从而根据自身的饮食喜好来选择是否购买、食用该道美食。此外,肉末豆腐(Tofu with Minced Pork)、砂锅鱼头(Fish Head in Casserole)等都可采用直译的方式进行翻译。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容时,还要注意充分体现出中国菜名的地域特色,还原与保留本土饮食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传播、弘扬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比如,在翻译一些带有中国地名的菜肴名称时,翻译人员可以对其涉及的地名或者原材料进行直译。以“广东香肠”为例,翻译工作者需要保留其地名,将其合理地直译为“Guangdong Sausage”,这样就能使海外食客了解到该道美食出自于中国哪个地区。而对于一些具有独特地方风味的菜肴名称进行翻译时,翻译工作者可以通过在翻译内容后面添加英语词汇“style”来凸显该道菜肴的地方风味,以便让外国游客了解到其特殊含义。例如在翻译北京地道特色小吃“酱牛肉”时,为了能够向海外游客传递出其北京地方风味的信息,翻译工作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法,将其翻译为“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Beijing Style”,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中國传统地方菜肴的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菜肴名称都能够采取直译的方式,翻译者需要根据文化差异与菜肴的内涵信息,综合应用不同的翻译方式。
2.科学应用简化翻译方式,凸显菜肴功能特色。中国有着多元化的菜肴类型,加大了翻译工作者对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翻译的难度,一些特色佳肴甚至无法在英语语言环境下找到对应的词汇。此时,翻译工作者只能够采取音译方式,最大程度地还原和保留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核心,同时有效提升饮食文化的活力。比如,国人皆知的包子、粽子等经典小吃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特色,在外国语言环境中难以找寻到完全对应的词汇。因此,翻译工作者可以采取音译的方式,将它们分别翻译成“Bao zi”“Zong zi”等,不仅让译文内容具备良好的简洁性,还可以充分凸显出中国传统特色食品的风土人情,让外国民众了解到中国独有的美食文化。
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体系中,还存在着较多药膳,所使用的中药名称往往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寻到对应的词汇。对此,翻译工作者可以采取简化翻译的方式,将其翻译为药草,并综合采用注释方式对译文展开补充描述。比如在翻译中国经典美食“天麻炖鸡”时,翻译工作者要了解到天麻作为中国的一种中药材,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以及辽宁等地,可以科学地应用简化翻译方式,将其合理地翻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Chinese Herbs”,这样不仅能够保留中国传统药膳的特色与功能,还可以有效地传播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饮食文化,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3.注重饮食文化典故翻译,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体系中,一些经典菜名的背后往往流传着有趣的历史典故。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这些菜肴名称时,要灵活运用好各项翻译策略,尽可能保留相关的典故和传说,这样才能够向海外游客充分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特色,促使他们在享受和体验中国经典美食味道的同时,还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比如,在翻译有关历史事件与历史名人的菜肴名称时,翻译工作者可以综合采用直译与注释的方式,科学引导外国游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菜肴的典故。以中国经典菜肴“宫保鸡丁”为例,据说清朝光绪年间,山东巡抚丁宝桢由于酷爱吃辣,就让家里的厨子将酱爆鸡丁与当地辣椒、花椒共同烧制,于是就开创出了这道新的美味佳肴。他去世后被封为太子太保,后人为了纪念丁宝桢,就将这道菜命名为“宫保鸡丁”。翻译工作者在了解到该菜肴名称的由来后,可以将其合理地翻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并在译文后面加上注释“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这种翻译策略的应用,能够让海外游客清晰地了解到这道中国菜肴的典故,并知晓其菜肴加工制作的主要材料与烹饪方式,从而更好地展现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
作者简介:林(1980-),女,白族,云南昆明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