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实践反思与重构

2023-06-28 11:57袁周艳陈光鑫阳亚谭文星韦丽春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

袁周艳 陈光鑫 阳亚 谭文星 韦丽春

摘 要:以“双减政策”为研究切入点,立足于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学校体育服务开展状况、服务内容体系的构建、服务教学模式的构建等方面对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具体实施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73

0 引言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养负担的意见》再次强调学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双减政策”的颁布,为学校体育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重塑健康成长教育生态,为学校体育服务提供了发展良机。“双减政策”对我国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频共振”的良好教育生态。新时代的到来,对我国体育教育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教学作为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提高质量更有利于其发展。

1 “双减政策”概述

“双减政策”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突破,该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校内外协同治理的发展,其初心是为了使体育回归教育本质,为学生与家长减轻负担,为学生全方面发展提供平台。“双减”是国家教育部针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提出的减负政策,减轻义务教育阶段过重的学习负担,其中明确要求不得以其他方式安排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加重家长的负担。“双减政策”在实现教育公平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素质教育的重大责任。

2 “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体育服务的机遇与挑战

2.1 “双减政策”导向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机遇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文化类培训的冲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与语文、数学一样成为主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国家政策支持体育课程开展,为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提供政策保障;重塑体育教育成长生态,为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提供发展空间;严禁各学科补课行为,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实施创新提供时间保障。新时代学校体育有了新定位,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学校体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也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体育强国的提出使体育教育受到重视,国家大力推动学校体育的发展,学生才会有更多的运动空间,这对于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2 “双减政策”导向下学校体育面临的挑战

当前体育师资缺口较大,难以满足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需求,促进素质教育范畴的拓展,实现学校体育的创新发展,达成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目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体育教师行列以平均每年新增2万人的幅度发展壮大,但是短期内依然无法解决体育师资不足的问题,体育师资匮乏成为了制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尽管从宏观上讲,国家已经出台了“双减政策”,把学校体育放在了一个更加突出的地位,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家长、学生还是教师,都有一种轻视学校体育的心态。当前体育升学评估和考核制度下,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常常处于消极状态,受升学考核、达标测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且学校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制约着社会力量参与体育活动。

3 “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价值与意义

3.1 “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价值

3.1.1 文化价值

从文化的角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为了使学生在体适能、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全面发展,将符合体育课堂的文化设计成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体育活动方案及实施过程。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价值来源,反映了教育政策的本质价值,教育文化是以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的。另外,学校的教学设施也比较齐全,是学生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他们健康成长和接受教育的场所,具有校外托管机构无可比拟的安全优势,并在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中融合了当地特色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使学生了解当地的文化建设和民族体育项目。学习传统体育项目不僅是锻炼身体,也是对中华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3.1.2 育人价值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育人价值主要包括:强心、健体、德育。首先,要立足于学科的本质,体育课程以体能训练为主体,以学科知识、运动技能、运动方式为主要学习内容,注重与思维活动相联系;课程特点供强心之源,体育课程是遵循人体生长发育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和锻炼身体的能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体育既能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也能通过增强学生体质的方式达到提升学业的成果,其“体”“智”兼顾的育人优势,既能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兼顾学生学业表现,是凝聚全面育人共识、助力“双减”政策落地的突破口。体育教学注重学科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注重技能与个性的综合,有利于学生了解运动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结合,使大学生成为热爱体育、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体育人才。

3.2 “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意义

3.2.1 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

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的广度和宽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多元化的体育知识,做“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是每个体育老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积极参加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教育需要解决好“提质”和“增效”两个难题,而学校的课后服务质量保证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老师。要保证课后体育服务质量还应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因为他们是具体业务的主要指导者和实施者,是关系课后体育服务能否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对课后体育服务的效果和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展示自身的运动技能,同时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课外训练中展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竞技体育精神,让学生在运动中磨练意志,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

3.2.2 增加和创新学校内的社团活动

传统的体育社团是基于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开展的社团,可通过合理规划利用社会体育场馆和周边体育设施开展体育课后服务。体育课后服务不仅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作业辅导,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体育比赛,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地進行,在学习之余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发展兴趣,发掘潜能,发挥特长,既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又培养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情感和正确价值观。

3.2.3 创新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内容后的作业

课内外一体,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将体育家庭作业变成他们运动的新形式。为保证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使各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教师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体育课后服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的培养,让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更高水平的探究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保证每个学生在课外活动中都能得到个人发展。在课后体育服务中,体育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学生的体质状况,注重人文关怀,在体育和传统体育项目的均衡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在促进和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础上,建立学生课外体育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学生的身体健康。

4 “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体系的重构

4.1 “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教学内容体系

4.1.1 游戏教学内容

体育游戏是中小学阶段体育教师采用的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课堂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取得高质量的体育教学效果。体育游戏的本质在于借助各种游戏形式为学生营造学习氛围,以此达到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注重“游戏化”体育课堂教学的思想性,在游戏中渗透德育,能够对学生们进行思想品质的教化,培养学生们团结意识的品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们的体势能,也能提升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中,需要引导学生们发挥自身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品质。游戏教学还要注重体育课堂的实用性,本着“增强学生体质”的教学目的,重点强调体育的实用性和时效性。

4.1.2 球类教学内容

球类运动是一种具有对抗性、集体性、趣味性的体育运动,它能够极大地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体育活动有利于小学生的骨骼发展,对提高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作用。通过体育竞赛,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会体育锻炼的快乐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根据初一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各种球类的知识和运动技巧,形成“游戏比赛-培养兴趣-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一个过程。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自主选择活动内容,自由组合、互相学习、互相观察、互相交流、互相评价,共同体验成功的乐趣。

4.1.3 民族健身操教学内容

民族健身操融合了各个民族的舞蹈元素,可以创编出不同的动作套路。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不同民族舞蹈的代表性动作与健美操的节拍相结合。通过讲解民族舞蹈的由来、习俗、音乐特点等,吸引学生的兴趣,采取讲授、演示、领做、小组演练等教学方式。民族健身操因其文化多样性、价值功能的广泛性等特点,成为其在少数民族高校中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我国民族体育健身操的特点,根据体育教学的实践情况,将其融入到中小学的教学之中,构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模式,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

4.2 “双减政策”导向下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教学模式

4.2.1 体育课程与课外活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体育教育采用课堂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要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又要培养终身的体育锻炼习惯,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堂中强调学生合作学习,以鼓励参与为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大胆尝试。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运动的乐趣,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不断完善课外活动的内容,坚持“一生一特色”,满足学生对于学习和兴趣发展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前预习、课中合作参与、课后巩固。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核心特征是“多练”,其核心理念是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家庭,使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参与时间无限延长,使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得到巩固。

4.2.2 校内课程与校外培训有效对接的教学模式

在中小学全面推行的“精准”体育课后服务,是根据国家政策、学生和家长的需要,开展的针对性课后服务。精准化课后服务可以优化育人系统,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着力点;重构教育生态,成为整顿校外培训乱象的切入口;回归教育本义,成为缓解家长过度焦虑的突破口;实现减负提效,成为巩固学校教育的落脚点。校内课程是整顿校外培训的切入点,课后服务课程化是指从课后服务的组织结构和运作的角度对课后服务进行优化,以学校为主体,辅以社会公益服务和有偿服务,为学生提供基础性、个性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学校课后服务是以自愿为宗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及辅导。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后服务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式的作业,这种个性化教学方式以人性化、弹性作业,在学生实际学习所学的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4.2.3 “一校一品”地区特色显著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时,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以体育教学课堂改革为契机,形成体育课堂新模式。通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员运动会、零点体育、特色课外体育活动、冰雪运动进校园等形式营造丰富多彩又各具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能力与习惯,做好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与互通。学校针对要发展的体育特色课程与精品体育项目课程,采用项目制进行分类、综合,让学生的选择更多。将特色体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成为学校特色。

5 结语

“双减政策”已经成为了我国校园体育课后服务和课外体育培训行业实施的政策保障,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面对未知的未来局势,应立足于校园体育实践的自身问题,综合多方利益所指,深入推进“五育融合”,促进教育强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曼丽,张吾龙,胡德刚,等.“双减”政策下我国中小学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演进历程、机遇挑战及实现路径[J].体育学研究,2022,36(02):2132.

[2]李洋,王菘,何明,等.“双减”政策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22,245(11):8996.

[3]吴礼剑.“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后体育服务价值与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22,241(07):98103.

[4]江娟,程正义,郭庆,等.“双减”政策背景下新时代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2,41(0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