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清
摘 要:南疆农村学前教育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已成为南疆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着观念、师资、课程、国家通用语教育方面的现实困境。为突破困境,探寻了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多措并举,改进教育质量观;优化结构,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多方联动,提升区域课程建设水平;多维推进,夯实国家通用语教育基础。
关键词: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13
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将“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作为发展目标;2021年《“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将“全面提升保教质量”作为重点任务;2022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提出了“整体提升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育教育质量”的要求;本研究具体了分析了掣肘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因素,进而提出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路径,对促进南疆农村学前教育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 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现实困境
1.1 教育质量观偏差阻滞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合力
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引领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和观念保障。然而,当前南疆农村学前教育利益相关方对教育质量观的理解与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这样导致对国家学前教育政策解读不准确,办园理念滞后,评价标准混乱,幼小衔接不科学,阻碍幼儿园发展水平提高。追根溯源,一方面主要是南疆农村自然环境相对闭塞,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供给紧缺,群众整体文化水平偏低,接受现代教育观念速度慢,与外界文化交流少,久而久之形成了相对保守的教育文化。部分群众教育观念滞后,理解水平不高,对于学前教育漠不关心。另一方面,近年来南疆地区为弥补学前教育短板,新建、改扩建一批幼儿园,解决了幼儿入园难问题。农村新建园面临“校舍新”“设备新”,“教师新”“园长新”等诸多问题。教育行政部门更多注重园舍建设、教师招聘补充师资队伍、财政经费等条件性质量,忽视了新教师、新园长系统的、科学的、专业培训,园长和教师因为缺乏明确有力的引领,盲目复制城市园课程模式,评价机制,忽视了幼儿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及农村幼儿、教师和家长核心需要。家长、教师、园长和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质量观存在的认知偏差,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合力形成。
1.2 师资结构失衡难以满足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需求
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合理的教师学缘、专业、教龄、年龄、城乡等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条件。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下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失衡问题突出。具体为:
(1)性别结构“女性化”。农村幼儿园女教师远多于男教师,有的农村幼儿园甚至全部为女教师,而且调查结果显示男教师在农村幼儿园整体数量上也偏低,这影响幼儿人格培养和教师性别功能发挥。
(2)年龄结构“年轻化”。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的主体是青年教师,其次是中年教师,最后是老年教师。有的农村幼儿园甚至没有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这种现象在南疆农村幼兒园比较普遍。研究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在身心状况、专业素养、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教师队伍年轻化固然好,但缺乏骨干教师传帮带的农村幼儿园在教育质量提升中遇到棘手问题时会显得不知所措,缺乏方向。
(3)学历结构失衡。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专科学历、中专学历教师占比高,其次是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教师更是没有。本科学历的教师第一学历多为专科学历,其本科学历大多数为职后通过函授、电大和自考获得。还有部分专科学历教师第一学历为中专、初中学历。没有接受过全日制本科、专科教育,缺乏系统的、正规的学习和训练,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4)职称结构失衡。调查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中无职称和初级职称占比过高,中级职称占比较低,高级职称占比过低。不合理的职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状态。
1.3 课程建设能力不足影响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实效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最终要落实到幼儿园的课程建设上。因此,重视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为农村幼儿学习与发展提供适宜性课程至关重要。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幼儿园工作计划和文件中看不到课程建设,实际实践中也未看到有关课程建设的活动,忽视了课程建设这个重要工作。部分园长和教师认为课程建设是教育管理部门和城市幼儿园的事情,农村幼儿园只需执行教育局下发的课程计划,确保保教工作不出问题就行,至于课程建设不是农村幼儿园工作重点。这说明部分园长和教师欠缺课程建设理念,还未认识到课程建设重要性。还有不少教师对课程概念理解狭隘,缺乏整体认知,简单地认为课程仅仅只有教材,这样导致实践中过度依赖教材,课程内容不考虑幼儿兴趣、学习规律和特点及发展需要,忽视幼儿生活经验整合,不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处理和加工,活动不进行深度设计,忽视了当地课程资源价值,导致许多课程资源闲置和浪费,通过观察发现,这样的幼儿园教师经常照本宣科,活动缺乏趣味性和创新性,保教行为失范,小学化倾向现象多,课程实施准备不充分,生搬硬套教参,重难点把握不精准,机械式执行,课程衔接不连贯,轻视生成性课程,难以驾驭活动。不太注意观察幼儿活动表现,不能抓住教育契机及时主动介入,为幼儿高质量、深层次学习提供支撑。活动过程不注意幼儿主体性,相互讨论、合作探究、创新性思维未能得到体现,幼儿难以获得真实的成长。还有部分幼儿园沉迷于购置现成课程资源,完全复制城市幼儿园和援疆省市幼儿园课程,不考虑适宜性。部分幼儿园虽有课程建设愿望,但缺乏系统性、专业性的课程培训和外界支持,只能望而止步。
1.4 国家通用语教育基础薄弱掣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水平
幼儿园教育质量与幼儿国家通用语学习并行不悖,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国家通用语教育应是南疆幼儿园教育质量提升实践的重要关注点。学前阶段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国家通用语对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及全面发展甚至一生都具有重要价值,同时有助于从娃娃时期奠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幼儿教师是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重要方面军,其专业素养深远影响着幼儿园课程实施效果。调查发现,少数民族教师在农村幼儿园教师中占比较高,拥有普通话等级二级乙等及以上的教师数量过低,很多仅有HSK和MHK证书,普通话测试中甚至没有达到等级,在声调、连续变调、语句、阅读和书写等方面存在困难,这个关键群体自身的国家通用语水平限制了幼儿国家通用语学习质量。还有部分教师虽然有普通话二级及以上等级证书,但长期受到当地语言环境的浸染,国家通用语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活动观察中发现,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教学能力不足。主要体现:活动目标制定过于依赖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几乎不使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考虑幼儿语言实际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需要,忽视了农村幼儿生活经验和兴趣。教学方法过于单调,以讲述法、示范法和幼儿背诵为主,游戏法、表演法、情感体验法等其它方法很少采用。实施途径单一,侧重于语言活动,对其他领域活动渗透语言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自主活动、游戏活动、亲子活动对幼儿国通语学习的价值。调查发现,许多教师没有计算机等级证书,教学中很少应用信息技术去提高幼儿国家通用语学习兴趣。幼儿园的保育员、保安、厨师及家长的国家通用语水平较弱也影响到幼儿国家通用语学习氛围。
2 南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提升的出路
2.1 多措并举,改进教育质量观
不同主体所持有的教育质量观会影响到幼儿园教育质量整体提高。为减少认识分歧,凝聚共识,协同利益相关方最大程度支持、保障和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应采取以下策略。一是县级政府部门要重视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邀请专家解读学前教育的政策法规,立即启动农村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试点,逐步扩大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范围,争取实现评估全覆盖,将评估结果应用于教育决策,重新审视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强化职责,不仅要重视学前教育的价值质量、条件质量,还要观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观。二是加强教育质量观的培育和改进。针对农村幼儿园面临的园所新、园长新、教师新等特点,教育部门要持续开展系列政策文件解读、专题培训学习、教研员点对点指导、融媒体精准推送学前改革信息、专业知识与能力测试等方式指引园长树立科学质量观,重视幼儿园整体发展,促进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行为,提高专业发展能力。三是幼儿园层面要通过高校与幼儿园合作、日常教学质量监测、教学研讨、园本培训、课程开发、教学改革、优质园观摩、课题研究等方式,潜移默化规正教育质量观。四是园长和教师要自学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理论、向专家请教等汲取前沿教育理念。最后,教育部门、幼儿园和社区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教育理念宣传,让家长了解国家的学前教育政策,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实践,提高家长的自我价值感,逐渐培育和改进家长的教育质量观。总之,各方联动优化理念,加强彼此间的交流,形成合力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2.2 優化结构,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农村学前教育质量不可或缺的条件。为了促进优化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结构,推动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可以采取以下系列措施。一是教育部门在教师招聘过程中要适度扩大男性教师比例,提高工资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落实好岗位编制,解决好他们的食宿交通、恋爱婚姻、家庭困难等问题,灵活调配区域内农村幼儿园男女教师数量,确保区域内农村幼儿园男女教师性别结构合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从招生源头上合理设置男女名额,人才培养上考虑男生的特点,并对到农村幼儿园就业的男师生退还学费、住宿费。二是建立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统筹开展区域内城乡园长双向挂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与援疆省市幼儿园建立结对关系,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大力推进“青蓝帮带”工程,鼓励区域内学前教育名师建工作室,依托高校专家工作坊,借助国培计划、区培计划、教育援疆培训计划等方式梯级培养出一批“有情怀、懂教育、敢作为”的新秀、能手、学科带头人、名师。三是大力引进疆内外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到农村幼儿园工作,并纳入园长后备干部队伍。教育部门积极主动协调疆内外高校和援疆省市高校学前教育本科生到农村幼儿园实习。同时鼓励优秀的在编教师和特岗教师带薪攻读全日制研究生。四是职称评审要充分考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增加农村幼儿园高级和中级职称指标,有计划推进农村教师队伍职称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3 多方联动,提升区域课程建设水平
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专业、全面、长期的工作,关涉到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牵头成立由高校专家、教研员、园长和骨干教师组成课程建设调研组深入了解地区农村幼儿园课程建设现状,基于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定期开展课程建设专项培训和专题讲座,帮助教师形成对课程建设的正确认识,增强课程建设意识,全面补齐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关于课程建设理论方面的短板,加深对课程建设理念的理解,通过典型案例研讨、跟岗研修、跟踪指导,深化对课程建设实践过程的认知,积累课程建设关键经验。二是幼儿园加强园本教研活动,凝聚共识,推动课程建设。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研中可以针对课程建设中所涉及的课程理念、课程计划、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开展有效研讨活动,赋予教师充分的话语权和自主权,激发教师广泛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梳理课程建设的问题和困惑,开展课程审议判断课程的价值和适宜性,不断反思、总结、完善课程,群策群力制定园本课程方案。三是发挥示范园的引领作用。试点园在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援疆幼儿园指导下先行开展课程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然后由教育管理部门将试点园课程建设成果推广运用到非试点园,点面结合助推区域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提升。
2.4 多维推进,夯实国家通用语教育基础
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教育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针对南疆农村幼儿园国家通用语教育基础弱的问题,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是教育部门联合援疆省市高校、区域高校利用寒暑假针对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下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培训,对于参加多次培训未能在规定期限内达标的教师实施转岗。每学年末对已经获得普通话二级乙等证书的农村幼儿园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测试,将测试结果反馈给教师,并作为教师年终考核、职称、职务晋升、评优选先的依据。同时,全面开展农村幼儿园国家通用语教学质量评估,将国家通用语教育教学能力欠缺的教师纳入国培计划、区培计划。二是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国家通用语教学竞赛、开展国家通用语教学观摩课、国家通用语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开发国家通用语教育园本课程、提供国家通用语教学资源,日常督导规范教师国家通用语教学行为,国家通用语教育环境创设,逐步提升国家通用语教学质量。此外,要重视保育员、保安、厨师的国家通用语培训。三是教师要正确认识国家通用语教学的重要价值,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使用国家通用语,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幼儿语言学习的特点,遵循语言教育规律,开展语言教育行动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四是家长要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国家通用语学习活动和幼儿园组织的活动,不断提高自身国家通用语水平,经常关注幼儿国家通用语学习情况,为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参考文献
[1]郝文武.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亟需全面优化教师队伍结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
[2]詹姆斯.J.赫尔曼.幼儿教育的经济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3]尹冰心.不同主体的幼儿园教育质量观念及质量评价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05).
[4]刘海红,薛军利.西藏幼儿园藏族幼儿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现状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