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丰富”,是高考作文四大“发展等级”中的重要一项。具体要求包括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材料丰富、论据充实”主要是对论述类文体的考核要求;“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则是针对叙述抒情类作文的测评指标。由于论述类文体更能体现一个考生的思想观念、理论素养、思维品质等综合素质,因此近几年论述类文体渐已成为高考作文文体的主流。但绝大多数作文题“文体不限”的任务要求以及个别试题中特定的记叙文文体指向又使叙述类文体在高考考场上仍占一席之地。针对这一情况,我将分别从论述类文体和叙述类文体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些能够丰富文章内容的简单实用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申明,议论文材料“丰富”的含义绝非“量多”,而是“多样”。所谓“多样”,是指多角度、多类型、多侧面。就像万紫千红的花儿更能烘托出盎然春意一样,多样化的论据才会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怎样才能充分利用我们积累的素材,使其和谐有序、各得其所、各显其能地呈现在我们的作文中,丰富我们的文章内容呢?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同中求异,开发利用相同主旨不同类型的素材,让论据多而不腻
古语云:“孤证不立。”说的是孤立的例子往往难以佐证观点。在我们的作文中,论据单薄,不仅有悖于“丰富”这一发展等级要求,还会让自己的论证缺乏说服力。所以,我们应当力求使文章的论据充足,论证充分。但是,这种“充足”并非同类材料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我们精心选择材料,尽量做到在主旨相同的基础上,让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如此既显材料丰富又无堆砌之感。我们先来看一个考场作文片段:
怀昭昭之志,择心之所向。
《人民日报》曾在给青年的八封信中写道:“你的梦想有多雄奇,中国就有多美丽。”放眼当下,无数青年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下回信:留守少女钟芳蓉,选择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时代抬头看月亮,高分选修北京大学考古系;耶鲁归来的秦玥飞,选择投身乡村、拥抱泥泞,让黑土、麦田成为自己奋力攀登的人生殿堂;天才少年曹原,选择将探索的一腔热情注入年轻的生命,在枯燥的实验室里书写下“不是后浪,是巨浪”的人生传奇……“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青年人的梦想集结在一起,便是伟大的中国梦;青年人的心声汇聚在一处,便是时代的最强音!我辈青年,愿怀昭昭之志,以择心之所向,同拥皎洁明月,共建大美中国!
这是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考场佳作《志做垂天之羽,创为飞云之楫》的片段。文章以“怀昭昭之志,择心之所向”为分论点,其所辖论据从内容到形式各不相同,但又非常典型。这些材料中,有古人的名言,有今人的“金句”;有高分少女选考古,有“海归”青年当“村干部”……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材料攒在一起,宛如交响乐中一个个抑扬顿挫的音符谱成了一个主旋律——胸怀远大理想,选择光明志向。主旨很突出,材料亦丰赡!
二、正反结合,从异质材料中寻找到契合点,让材料相得益彰
有时候,矛盾对立的材料也可以证明同一个观点。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证手法便是将矛盾对立的人或事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习惯了正面论证的同学,不妨停下笔来好好想想与你笔下的材料大异其趣的反面材料。就像苦对味蕾的刺激远大于甜一样,经典的反面材料在论证观点时作用力丝毫不逊色于正面材料。正反对比论证,可使我们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有力,也会进一步丰富作文的材料及增加文章内容的厚度。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考场作文片段:
创新不能只是口头上的“一头热”,更需落实到实践上。“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其人其事都是空谈误国的历史镜鉴;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托尔斯泰为了写作亲临战场,可见知行合一,方得始终。经历过实践的打磨,创造才能熠熠生辉。创造无止境,实践出真知,只有不断地实践,创造的种子才能被矫正和催生,最终生根发芽,开枝散叶,结出足以照亮未来的硕果。
这是2022年全国新高考Ⅱ卷考场佳作《择创造之钥,启未来之门》中的一段。文章以“创新不能只是口头上的‘一头热,更需落实到实践上”为分论点,以战国赵括“纸上谈兵”和两晋学士“虚谈废务”为反面论据,以李时珍搜罗采访和托尔斯泰亲临战场为正面论据,正反对比,证明了实干能兴邦、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适度拓展,选用更具内涵的材料助力主题升华,让文章材多义丰
就事论事,虽不至于让主旨跑偏,但会让文章主题褊狭、思路逼仄。所以,对文章主题的广度和深度作适度的拓展很有必要,同时也可以借机补充更具内涵的材料,因为拓展文章主题,自然要有与之匹配的材料来支撑。这就要求考生构思时具有发散性思维,能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能够选取精准的素材来支撑主题的拓展。请注意,主题拓展的关键是“适度”,尤其是“拓宽”要“宽而有边”,不致落入“跑偏”的陷阱。我们来看一个考场作文片段:
直接移用,是“拿来主义”,既简洁又高效,在日常生活中颇为常见。朱自清先生从典籍文字“董安于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中拿来“佩弦”二字,为自己取字;柳如是从辛弃疾诗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摘取“如是”二字,为自己改名。这么做其实都是直接移用,然而,“佩弦”与“如是”都妙不可言,其美无比。
借鉴化用,是“改编主义”,既能保持原来的韵味,亦具备独家风采,故在艺术审美上屡见不鲜。君不见,柏拉图从苏格拉底处借鉴了“助产术”之说,提出了“理性之乐”的理念;君不见,李可染师从齐白石,借鉴了齐氏水墨的技法,开创了面貌独特、厚重雄健的“李家山水”。由此可知,借鉴化用,亦可以独具风采,其美无比。
这是2022年全国甲卷考场佳作《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中的两段。面对这道“三元关系型”作文题,绝大多数考生都采取“扬一抑二”的态度,力推“独创”,贬抑“移用”和“化用”。本文卻“各美其美”,摆出充足的论据,证明“移用”和“化用”亦有可取之处,甚至也能和“独创”一样大放异彩。文章材料丰赡,新意斐然。
叙述类文体的“材料丰富”
考查叙述类文体的“材料丰富”,主要是看文章能否做到“形象丰满、意境深远”。其中,“形象丰满”主要针对写人记事的文章,“意境深远”一般是对写景状物类文章的要求。下面,我就从两个方面简单谈谈如何使记叙类文章达到“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一、丰富细节,运用逼真的细节描写展示内心、彰显个性、丰满形象
塑造人物,使其形象丰满,最为关键的便是要有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细节指细小的情节,包括能够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动作、语言、表情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写得越细腻、越逼真,人物形象便会越丰满、越具感染力。我们来看一个考场作文片段:
我双手手指交叉,将掌根置于她的胸口中间,双肘关节伸直,垂直用力快速地向下按压。一下、两下……与此同时,我让女孩快点拨打120。女孩可能吓坏了,站在我身边没有任何反应。我又连喊两声:“快打120救妈妈!快打120救妈妈!”
女孩这才慌忙去找手机。“我们老师怎么了?”“怎么了,我们老师!”桌上的电脑里传出一连串声音,是学生们焦急的询问。我来不及解释,跪在地上一下一下地按压,心里默默数着:“一、二、三……”按压到120下时,我已经浑身燥热。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女子却丝毫没有苏醒的迹象。由于长时间的按压,我的双臂像灌满了铅一样,每按一下都很艰难。但我知道我必须坚持,我一遍遍地给自己打气:你行!你行的!
这是2022年北京卷考场佳作《在线》的片段。考生描写的是“我”在线学习时接收到邻家小女孩的求救信息,迅速赶到她家救人的情景。其中,“我”的心肺复苏急救动作、对小女孩的呼喊、劳累中的坚持以及小女孩的惊恐等,都描写得非常逼真。这些细节描写,凸显出“我”在危急关头的镇定和理性,也讓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和精彩。
二、构筑意蕴,通过精美拼图使文章情景交融、虚实相衬、意味隽永
在以写景状物、抒发情怀为主的文章中,“意境”常常会成为作者极力追求的对象。作者往往会以精致的“拼图”去构筑意蕴,蕴蓄丰厚的韵味。请看以下这个考场作文片段:
烟火气,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天伦之美。冬至日时,邯郸驿里,白居易“想得家中夜深坐”的画面中,一定少不了家人围炉夜话的温馨;韦应物“把酒看花想诸弟”,也是因寒食节里“雨中禁火空斋冷”,缺少烟火的温暖吧?艾青思念大堰河的时候,会想起“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汪曾祺说起故乡,念念不忘的是端午节要吃“十二红”……烟火气,是家里天伦叙乐的气息,它让我们在俗世里有休憩的港湾,有心灵的驿站,更有前进的动力。
这是2022年天津卷考场佳作《寻常巷陌,人间烟火》中的一段。这位考生借一连串古今文人的诗文和怀想,尽情渲染了“烟火气”在华夏儿女心目中的至高地位和引发的独特情感,意蕴深厚,文采斐然,有着浓酽的文化气息和民族风味。读之,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