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雨卿
[摘 要] 德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向音乐课程下达的硬性要求,在音乐课堂实践中,教师应结合音乐教材,细化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同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植学生的爱国品质,唯有如此,才能把音乐课程的德育工作落实到位。以赣南本土红色音乐文化为出发点,紧扣课程思政建设,巧借赣南地方高校音乐教育课堂思考该怎样发展创新、保护传承红色音乐文化。有机交互学校音乐课程和地方红色音乐,通过摸索创新,构建适用可行的德育文化传承体系。
[关 键 词] 赣南文化;音乐;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17-04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听觉艺术,可以让人亲身去感知美、创造美和体验美,而鉴赏音乐有助于个体审美素养的提高。不仅如此,音乐课程的开展,也是在渗透践行素质教育理念,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发展创设有利条件,在音乐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深挖其中蕴藏的德育元素,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健全学生的道德品质。
赣南地区是红色革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赣南苏区红色音乐文化因其特殊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革命时期大量的红色歌曲在广大民众中传唱,赋予了当地民间音乐革命内涵和战斗意志。在我国红色文化中,赣南红色音乐是一大构成要素,也在中国音乐文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汇聚了浓厚的革命精神,历史内涵丰富,是带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先进政治文化。近几年,我国多次倡议要保护传承红色文化,红色音乐文化的相关研究也因此被推上了顶峰,然而,探讨地方高校对赣南本土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创新的相关研究十分稀少。鉴于此,本文紧扣课程思政建设,聚焦赣南地方高校,着手分析如何让赣南本土红色音乐文化在本地高校教育教学中有机渗透,从而促进赣南音乐课程进行有效的德育实践,同时地方高校也承载着发展创新及传承保护赣南红色音乐文化的使命和责任,为文化产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
一、“以美育德”在高校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音乐,是传递情感的载体,是认知美的一种方式。能够让个体在感性层面和理性层面趋于一致。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学生在审视处理问题时,带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把审美教育工作做好,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显著提升。特别是“以美育德”,可以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一定的审美取向。
音乐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鉴赏、体验、认知等活动,引导他们接触、了解美的事物,观察事物的形态,而德育通过音乐教学的形式来开展工作,是为了让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明确的行为准则,规范自我言行,树立一定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努斯曾说过:“和谐的乐调,蕴藏着一股力量,可以向人传递反馈情感。”处于新时代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已不能单一地把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作为教学任务,而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德行素养。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一些学生审美观念出现偏差,如,随从大众追求时尚,浓妆艳抹,穿着奇装异服,认为那就是个性的彰显,其打扮已完全脱离了学生身份。鉴于此,面向高校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刻不容缓,应结合学生特点,选择适宜的德育教学方式,调整更新德育内容。
二、“立德树人”音乐教学实践的最终目的
回顾德育和美育的发展历程,其在我国已走过上千个年头。墨子提倡“务善则美”,而孔子主张“尽善尽美”,无一不在凸显这一点。美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让人们切身体验美好那么简单,其还掺杂着一定的德育功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从某种角度看,二者更像是传递情感和引导人们修行品德的载体,在人们追求完美的道路上,必定有德育的陪伴。德育可以起到规范个体认知的作用。音乐凭借自身与生俱来的感染力,可以不断收获“立德树人”的成效。对音乐而言,德育为其发展夯实了基础,对德育来说,音乐让其精神内涵更加丰富,二者相辅相成,协同并进。所以,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针对性地穿插德育知识,让学生对审美的理解抵达更深层次。与此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扎实掌握基本乐理,品鉴主题意义,以音乐为载体,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目标。
三、赣南红色音乐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央苏区在中国近现代史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地位独特,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在以贛南、闽西为中心的广袤区域内,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与创新,开辟了创建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央苏区红色政权。赣南正因为有革命历史的淬炼,才使得辉煌的红色音乐文化得以浴火重生,激励我们奋发向前,每一首红色经典中都倾注了创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历史的足迹交织在一起,在时代征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红色音乐,也是革命的音乐,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价值体现不单单是音乐发展样式,更是在时刻向我们敲响警钟,警示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峥嵘岁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这些红色经典发挥着鼓舞作用,即使历经数十余年,红色经典的传唱依旧可以直击人的心灵,唤起群众骨子里的爱国精神。
把红色音乐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植入地方高校中,可以很好地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早日达成“先做人、后做事”的育人目标,引导大学生设定自我理想,树立正确的“三观”。传承发扬地方红色音乐文化,既可以时刻警醒当代青年勿忘革命历史,又能够让红色精神传承下去。如今,在这样一个和平年代,当代青年学子并不能深刻认知到特殊时期的不易,为了让他们切身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光荣事迹,培养他们坚韧不屈、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红色精神,教师应综合采取聆听红色音符、传唱红色歌曲、吟诵红色故事等有效措施。
四、音乐课程与德育互动融合的意义
(一)音乐教学与德育互动融合,培养自信、创新的人才
对学生而言,音乐所发挥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将赣南本土红色音乐文化渗透于课堂中,可以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显著提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使学生对民族文化做到深刻感知,并增强其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一方面,赣南本土红色音乐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其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音乐课教学时,在音乐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作品的语言表达和音乐情感来感受音乐的旋律,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主观能动性,感知音乐魅力,同时也通过作品内涵把他们代入情境中,体会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形成健康、自信的精神风貌,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音乐教学与德育互动融合,树立正确的“三观”
个体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行为得以外显,教师可带领学生鉴赏爱国、爱党等饱含德育意义的作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赣南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了许多忠、孝、节、义、仁、信、礼、智等传统道德精神,在课堂中不应局限于对音乐作品本身的学习,而要通过音乐作品的文化来反哺学生,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弹唱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作品的弹奏和演唱技巧,而且要通过音乐作品的唱词进行系统教学普及,以内容、剧情来了解赣南红色音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培养自信心和民族荣誉感,对民族文化做到深刻感知,并增强民族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获得德育的浸润。除此之外,学生也可通过艺术实践的方式来推进赣南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
五、赣南红色文化在音乐课程中的德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深入分析赣南高校音乐教学中的红色音乐文化传承情况后可知,因为同时受到流行音乐文化和西方音乐文化等因素的作用,所以在赣南高校音乐教育中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很理想,其传承效果整体不佳。不仅如此,其传承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每况愈下,人们却视若无睹。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习红色音乐文化的主观意识不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五花八门的外来音乐文化兴起、发展。在选择音乐类型时,学生甚至会感到眼花缭乱。在多样音乐文化中,红色音乐文化只是其中的一个类别。特别是在各类音乐的冲击下,其存在感越来越低。处于这种情况下,学生本能地不愿意接触红色音乐文化。就算是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学生也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自主学习意识较差,学习兴致不高。
(二)红色音乐文化传承意识淡薄
尽管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高校带头开展了与红色音乐文化传承相关的多样化活动,但是其收效微乎其微。有时候,活动组织只要求学生把规定动作做好,不唱错、不跑调即可。至于红色音乐的创作过程及作品背景等,均没有引导学生了解学习,造成学生死板、生硬唱歌,并没有深入了解歌曲中蕴藏的情感及创作者的爱国情怀。可见,部分高校师生并没有认识到传承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是在象征性地完成高校布置的工作。
(三)红色音乐文化普及率不高
在赣南高校音乐教育课堂实践中,不可避免会涉及本土红色音乐文化方面的内容。但是在教材中并没有系统性的单元针对赣南红色音乐文化进行系列普及,只是分布在各类歌曲中出现。在赣南音乐文化中“红歌”十分耀眼,應将其作为学习本土音乐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程中赏析赣南经典的红色歌曲,如《十送红军》《映山红》《红星歌》等。
在校期间,学生的时间被校园活动填满,其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不可小觑。校园里经常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和歌唱比赛等,备受学生群体的青睐,其中也有与红色音乐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但是在校园中推广力和影响力不足,一方面大家仅局限于传唱歌曲,但对歌曲的实质内涵普及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大多热衷于流行音乐的节奏律动,而对传统歌曲的感觉略显乏味,因此到场率不高,也影响了红色音乐文化的普及效果。
六、赣南红色文化在音乐课程中的德育实践的有效策略
以革命战争年代为背景,红色音乐文化应运而生,鞭策着无数无产阶级革命者奉献自我、大步朝前。和其他音乐文化相比,知识传递、赏心悦目只是红色音乐文化最基本的特点。对革命精神的激励性和先导性才是其价值所在,高校应引导学生切实认知、了解红色音乐文化的精神内涵,并把地方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有效落实下去。以红色音乐文化为媒介,指引学生理解红色革命精神,感知红色文化,传唱红色经典,可以进一步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应自觉承担社会责任。通过对高校中红色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摸索开辟出了多样化的校园传承途径。在大学校园中渗透穿插红色音乐文化,彰显红色革命精神,是推进赣南音乐课程德育工作的关键所在。
(一)打造音乐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的参与至关重要。教师除了负责向学生输送基础音乐知识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接触德育、思政等方面内容,启发学生感悟“真、善、美”的真谛,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的原则。以音乐教学为媒介,不断增强大学生道德意识,端正其道德理念。教师要多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将红色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体系,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传承红色基因,力争打造课程思政“金课”。
(二)构建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
开展高校思政课程,对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发展来说,高校音乐教育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应做到:(1)设计制定适用的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教学体系中,确立思政教学目标。(2)改进教学内容,融入赣南红色文化音乐作品,如在歌曲即兴弹唱课程中融入赣南红色音乐歌曲《映山红》《采茶灯》等。(3)合理应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助力红色音乐文化的创新传承,如在西洋钢琴课程中,弹奏作品《二泉映月》等。
基于现行思政教育和公共音乐教育各自的课程标准,教师应对地方红色音乐的教学课时和教学内容科学设计,通过传授学习红色音乐文化,让当代青年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端正“三观”。不仅如此,红色音乐文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有机交互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和红色音乐,能够让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得更加鲜活,充满活力。
(三)拓宽传播途径,在寓教于乐中传承
建立“红色+”平台,当代学生身处于互联网时代中,不管是学习、工作还是日常起居,都极为依赖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当前,信息化技术已全面覆盖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教育教学活动也应与时俱进,结合当代学生特点,建立互联网红色音乐传播媒介,通过电影、舞蹈、歌曲等多样化形式传播红色音乐文化经典,让当代大学生深入了解且身临其境感受革命时代的艰苦不易,强化时代认同感。
(四)创建实践基地,潜移默化中创新
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基地,以便红色音乐文化更具广度地传播。紧扣红色音乐主题,组织相关实践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定期参观革命遗址、与地方中小学定期联合举行演出活动,要求学生以地方戏曲、歌唱比赛等形式,多样演绎红色故事,抒发爱国情感。另外,依托现有的高校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巧妙融入红色音乐文化,铭记红色历史,培养爱国情怀。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我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化中立足,就是因为我们始终信奉、推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红色文化资源多样资源形态中,红色音乐仅仅是其表现形式之一,是我国人民群众在跟随党的步伐实现国家富强目标过程中的历史遗存,承载着我国人民对时代精神的创造及对美好未来的希冀。因此,创新深耕本土音乐课程德育功能,既有利于赣南红色文化的保护发展,又能够进一步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
(五)开展红色音乐文化研学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高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革命历史博物馆、革命旧址等,将课堂迁至实地,开展文化研学活动,让学生脱离课堂走向社会,沉浸式地体验革命教育的意义。在研学过程中,唱红歌、立誓言、说故事,深入体会革命烈士们的艰辛、现在幸福生活的不易。通过这些经历,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本土音乐文化的魅力和饱含的精神力量,提升对革命的理解、共鸣,更好地促进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而言之,在音乐课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教师应注重其与赣南本土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多元化教育手段。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其切实凝结了人类的情感力量和感性力量,滋养着人们的身心。通过音乐教育,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积极性会被全面调动起来,更新思政教育模式,有益于学生完善自我人格,形成良好品质。所以,音乐实践活动的组织,其意义不仅在于音乐的感悟和学习,更强调对学生开展德育,促使其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李娟.论音乐教学中美育和德育的结合[J].北方音乐,2019(12):182,186.
[2]刘李阳卉.职业教育中音乐的美育功能探微[J].乐器,2019(2):52-54.
[3]左剑峰.王国维论美育与德育的关系[J].中国德育,2018(24):26-29.
[4]張玉芬.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2018(23):106.
[5]白薇.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 多维度打造思政“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20(1):56-59.
[6]孙昊,张静.中国共产党形象传播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路径研究[J].红色文化学刊,2020(2):99-105.
[7]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
[8]朱廷丽.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中的红色精神传承研究:以《长征组歌》为例[J].当代音乐,2019(12):13-15.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