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强
过去5年,特别是2022年以来,省政府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打好稳进提质、除险保安、塑造变革组合拳,实现奋力推进“两个先行”良好开局。
新时代新征程,如何聚焦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各项任务,以浙江的“稳”和“进”为全国大局多作贡献?出席大会的省人大代表提出真知灼见。
加快建设全球智造创新平台
汪爱英:“支持甬江科创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
翻开政府工作报告,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集成政策重点支持重大科创平台建设等引人关注。创新,正是浙江立足新发展阶段、打开发展新局面的“金钥匙”。
省人大代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研究员汪爱英带来的建议,就是为甬江科创区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鼓与呼。去年底,作为宁波打造全球智造创新之都的最重要平台,甬江科创区正式启动。
甬江科创区规划拥有甬江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中科院大学宁波材料工程学院等一批院所高校。锚定宁波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水平人才首选地、先进智造新高地,这片科创热土将展现其强大的辐射作用,为一江两岸汇聚乘风逐浪的奋进势能。
汪爱英建议省政府继续给予关心关注,加强与国家部委协调,支持甬江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争创海洋关键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甬江科创区谋划建设极端条件新材料综合研究大科学装置,力争纳入国家规划;支持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布局先进制造领域浙江省实验室,推动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在协调推进国家级平台谋划争取的基础上,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大省级政策扶持范圍和财政支持力度。比如,对甬江科创区内获批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参照西湖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支持政策,纳入浙江省科技体系支持范围,给予申报及经费倾斜;参照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由省、市、区三级共同设立创新发展专项资金,加快支持甬江科创区建设,充分发挥引导和带动作用,为打造世界一流科创策源中心提供强有力保障。”汪爱英说。
汪爱英建议省政府能够支持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改革率先在宁波甬江科创区开展试点示范,鼓励甬江科创区在科创投融资体制、特殊人才薪酬税金、平台机构绩效评价等方面改革探索,鼓励浙大、西湖大学、省级头部企业等持续深化与宁波的多元合作,推动宁波创新全要素优化升级,为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提供浙江“重要窗口”先行地的宁波范例。
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
邹华:“装配式建筑和各种性能化建造方式都要贯彻绿色建造理念,坚持走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政府工作报告中,“绿色低碳发展和能源保供稳价工程”“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这些部署,引起省人大代表们的热议。
省人大代表、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裁、杭州市青联副主席邹华在绿色建造行业深耕多年,对此感受颇深。
近年来,邹华带领公司积极响应“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建筑工业化”的号召,投资5亿元在临平打造国内首批针对装配式绿色建筑的创新型研发基地,研发绿色建造和绿色建筑。同时跨界整合工厂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大幅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助推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加省人代会前,他实地调研的统计数据显示,装配式建筑可以节省大量人工成本,显著缩短工程周期,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消耗,是“双碳”“绿色”“高质量”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减排降碳的有效方式。
为此,他提出关于进一步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明确预制构件企业的市场监管责权,出台预制构件企业环保要求,进一步提高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
“民营企业要走绿色发展道路,装配式建筑和各种性能化建造方式都要贯彻绿色建造理念,坚持走建筑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从‘十三五以来,全省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项目数量和实施面积均逐年提高。”邹华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推进建筑工业化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积累成功经验,促进形成阶梯状发展格局;同时严格执行两阶段评价,真正将装配式项目当作“工业化产品”来打造,即在工厂进行工业化、标准化、批量化生产,在施工现场实现建筑主体结构的“装配化”和装修、机电等部品体系的“一体化”。
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
冯秀勤:“以数字化改革撬动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1月12日,省长王浩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此前,省委书记易炼红在杭州调研并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要全面提升优化环境促开放,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营商环境重要性不言而喻,对经济大省浙江尤为如此。
2021年以来,浙江省部署开展数字化改革,加快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和数字化营商环境建设。在省人大代表、浙江现代阳光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冯秀勤看来,数字化改革打破条条框框、打通痛点堵点,助推营商环境迭代升级,在市场主体培育、助企纾困、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效。
但从调研情况看,冯秀勤认为,各地营商环境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数字赋能支撑作用未充分彰显。例如,项目立项、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阶段还未有效协同会商和并联审批。有的惠企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有的政策和企业需求匹配度不足、精准度不够。涉企执法检查存在频次过密、标准不一、首次轻微违法执法过严等问题。
冯秀勤建议,以城市大脑建设为契机,做好有关应用集约开发、数据打通,打造经济运行分析、惠企政策评价、营商环境全过程监管的数字营商平台,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翻看政府工作报告,今后5年,浙江在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成为最具发展活力和创造力省份背后,将做足各类要素的全方位保障。
冯秀勤认为,要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金融体制、数字人民币试点等重大改革,完善数据流通、交易制度规则,加强经济运行的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迭代浙里政务服务协同管理应用,全面提升企业办事服务便利化水平。加大省政务服务2.0从乡镇延伸至村级力度,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
冯秀勤建议,推行包容审慎数字监管。迭代完善“互联网+监管”平台,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深度融合,综合集成多部门多领域执法事项,建立“综合查一次”有效机制。探索建立“豁免清单”机制,在执法内容、执法措施、执法比例和频次等方面根据信用分级情况实施差异化执法。
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
黄山石:“构建智慧渔业监管体系,推动海洋强省建设。”
“加快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加快建设海洋强省”……省人大代表、温州市工业科学研究院院长黄山石精心准备的《关于构建智慧渔业监管体系 推动海洋强省建设的建议》,与报告中“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数字变革高地”等内容不谋而合。
作为推动全省域海洋强省建设的重要产业,海洋渔业多年来仍有安全事故发生。通过详细调研,黄山石发现存在的短板:老旧渔船更新淘汰有难度,导致“病伤”渔船入海。以瑞安市为例,船龄20年以上的老旧渔船近百艘,其中海洋渔船更新建造需约100万—200万元,每艘仅补助30%,安全隐患较大。渔船停泊岸线缩减较严重,导致“异港”渔船停靠。现有渔港基础设施与渔业安全治理要求不匹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渔船行驶范围监管不精准,导致“挂靠”渔船出海。在台风等特殊天气违规作业、临水作业不穿救生衣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着渔业生产安全。
为此,黃山石建议,分档补助,加大老旧渔船更新补助力度。“设立专项补助资金,提高渔船更新整体补助比例,推动现有老旧渔船更新淘汰。”疏堵结合,科学规划渔船停泊岸线。合理布局、建设生产岸线,增加岸线停泊容量,增加渔船避风锚地。
此外,黄山石认为,要科学开发全省信息指挥系统、渔民安全转移保障系统、航标气象安全辅助系统等功能模块,提高台风等特殊天气下的渔船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异港”停靠打击力度,开展渔船“异港”停靠专项整治行动。
数字赋能,推动渔港、渔船智能监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黄山石还建议:统一渔船牌照技术规范,完善智能识别监管。搭建全国渔船信息监管平台,跨省数据共享互通。加强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及其海上移动通信业务标识码监管。参照道路交通驾照计分制度,完善渔船驾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