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卓 王晔
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不断深入,数字化、信息化已然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引擎。各新建中小学校应重视以数字资源整合为中心,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以信息化引领支撑教育现代化。本文将针对长沙市望城区新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优势及瓶颈,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新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优势
其一,在信息化装备方面,各学校均有高标准、现代化的设备设施,部分学校建有一流的信息化课程融合型实验室,且已实现网络全覆盖,同时多媒体、电脑、录播室等基本教学设备也已装备到位。
其二,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各学校均能依据教育政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管理和研究中的难点与痛点,且取得了优异成绩,部分已形成了典型的教育教学案例。
其三,新建中小学校的教师队伍普遍年轻化,这为信息化应用提供了更好的环境。而且,多数教师已基本具备理念更新、技能熟练和应用丰富三个基础,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能够较好地借助信息化手段完成数字教案、数字课件、音视频录制、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教学空间的建设与管理。
二、新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区、校级信息化应用管理有较大差距,区级管理没有全盘统筹各校在信息化应用方面建立制度,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区级管理应站在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视域下推动全域信息化发展,比如将区内学校按装备标准、师资结构以及管理能力分类建立机制,并对各学校提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
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存在对上级文件精神理解不透彻的现象,从而容易产生“断肠式”管理理念。例如,部分教师经常参加区县级以上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课例、课件制作、精品课制作等活动,且成绩较好,但学校管理层没有整校推进,仍有部分教师未能通过校级活动提升自身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仅仅是“挤牙膏式”和“填鸭式”地完成任务。
三、新建中小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优化策略
1.重塑规划,加强校级网络空间建设
学校应根据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结合实际制订信息化应用的有关规划,以规划促发展,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教学,最终实现为教育教学“减负”。与此同时,应加强校级网络空间建设,实现网络空间服务学生学习、服务教师备课和教学、服务学校管理、服务教育研究,以及未来服务教育改革。此外,应逐步培育教师从资源使用者转变为资源建设者,明确网络空间即学校资源小仓库,整合学校资源是建设智慧校园的基础。
2.稳步推进,将信息化应用常态化
学校在制订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形成整校推进、全员应用方案。把数字资源的静态势能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把制度优势和规模优势转化为教育发展的新优势,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
例如,教育管理部门可按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考虑信息化辅助教育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并将其納入教学日常管理工作,逐年实施,稳步推进。教务部门可将教师的数字教案、数字教学任务单、录播课等教育教学过程性资料整理成教学资源包,并上传至人人通平台或者学校教育资源管理平台,逐步形成校本资源库,学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进行督查。
3.以赛促用,激励师生成长
学校应结合教育部、教育厅、市教育局举办的有关信息技术应用的活动和赛事,组织全校师生参加,以赛促学,以赛促用,形成浓厚的信息化应用氛围。学校可以将赛事分学年列入教学常规赛事,并加以激励机制,促进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4.实现数字化研训,积累研训成果
学校应充分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教研活动的全过程,并将其整理成数字化教研资源。注重凸显信息技术便捷性的特征,解决青年教师把握课程重难点、选择教学方式、获取与处理教学资源等问题,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师易教,学生易学;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总而言之,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背景下,新建中小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推动教育转型升级,强化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同时擦亮学校名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系湖南省电化教育馆专项课题“基于轻资产的数字化校园智慧升级与应用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 HNETR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