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字媒体技术处于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位置,而近年来国产主旋律电影欣欣向荣,数字媒体艺术之于国产主旋律电影呈现为互嵌与耦合的关系。基于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大致发展状况,分别讲述国产主旋律电影艺术的嬗变情况、数字媒体技术融于创新的设计实践,并进一步探讨电影与数字媒体技术中互嵌与耦合的关系,以期为两者的融合研究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主旋律电影;互嵌;耦合
研究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嬗变很有必要。我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历史可以称作是反映人民生活的历史,尤以主旋律电影为代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爱国精神,讴歌人民英雄,以此洞见中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变迁。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与电影创作革新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教化性与冲突性:国产主旋律电影的特点
主旋律电影为:贯彻中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并以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或正面人物形象)为主要导向的影片。实际上,国产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已经不再拘泥于功利的目的,在自我审视的同时,不断拓宽着创作视野,在商业属性上也与国际大片接轨,做到思想性与娱乐性并重。
国产主旋律电影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特点,其一是教化性。从泛化的角度来看,当前的电影艺术创作基本都“主旋律化”了。由于其定义的特性,要以现实为题材,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党和国家的丰功伟绩,这无疑体现了其教化作用。
其二是冲突性。“冲突性”是相对宽泛的词,在一些电影里都有,但在这里所说的是在家国危机面前,人物如何通过自我的行动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民族尊严。这些人物常常是崇高的,常常是舍己为人、国家高于个人的,尤其表现在战争片中,如《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
单一性与有限性:传统媒体技术下的电影艺术表现
传统媒体技术在电影中的运用主要是指运用摄像机直接进行拍摄,制成胶卷或者在银幕上进行传播,传播途径单一,效果有限。主旋律电影的诞生期是指1949年-1966年,正處于传统媒体技术时代之下,我国近450部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小兵张嘎》《地道战》等。这一时期的主旋律电影都是黑白的画面,并且不配备字幕。限于经济发展水平,缺乏先进的放映设备,人们也很少能够进入电影院观影,而是在空旷的平地上支起简陋的幕布,视听体验较差。
而黄金时代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主旋律电影佳作不断。到了20世纪80年代,它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代表作品有《黄土地》《红高粱》等,随之而来的是好莱坞电影大量涌入中国电影市场,对主旋律电影形成强烈的冲击。这时候,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电影创作的活力,电影开始配备字幕,人们在观影时有了更好的体验。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类型的影片也曾陷入模板化、公式化的窘境,题材单一、主题拘泥于陈旧的范式等问题显露出来。在这一探索时期,电影创作者们不得不积极求变,在叙事手法、场景制作、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也向商业化电影学习,将科技如数字媒体等元素融入主旋律电影的创作中。
多样性与无限性:数字媒体技术下的电影艺术表现
新媒体技术以计算机为依托,融入数字化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存储、处理和传播,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将抽象的信息可视化,通常包括三维制作、影视特效、动画设计、后期剪辑等内容。
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影创作者运用其中的三维制作、影视特效,尝试着与各类型片进行结合,如灾难片《中国机长》运用影视特效技术,构建并还原了当时飞机遇难的惨烈场面。这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现场,观众沉浸式地感受其中,从而体会到艺术上的悲剧美感,从而达到技术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当今,主旋律电影创作呈现出了多种态势,这离不开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持。一是拓宽了传播渠道,以前人们基本只能去线下电影院观影。如今,一些电影依托于数字媒体,采用网络传播的方式,与院线在多平台同步上映,极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拓宽了传播广度。二是运用多种数字媒体技术,如动漫设计进入电影制作,《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则是将各个国家“萌化”为各种动物,迎合当代年轻人的想象,围绕着“保护大种花家”的叙事主题展开,它与主流话语接轨,还通过新媒体矩阵进行全网传播,深受年轻人喜爱,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来看,数字媒体技术运用于动画设计时,可以使创作的内容趋于丰富化、表现形式多元化,如2D和3D技术;还可应用于交互游戏、虚拟空间等,提升了视觉审美体验。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技术进入了电影创作者的视域,电影的创作技法也日趋多元化。
虚拟性与技术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媒介形式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实际上,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观众通过媒介看到的画面、文字和任何可以解读的符号,都传达了作者的理念。数字媒体技术则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设计领域的应用上,它可分为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计算机的图形、软件等的设计;二是新媒体艺术设计,如动画设计、游戏设计、电子产品、网络空间等;三是在专业化的学科方面,如广告类和新闻类的学科上。
数字媒介是由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技术表现形式,为艺术创作提供了虚拟的环境,对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介材料进行拆分组合或转换,从而形成新的有机体。数字媒介具有虚拟性、技术性、超媒性等特点。数字媒体技术使虚拟的想象得以实现,更新了传统的艺术思维空间,可以让电影艺术的创作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建构性与互动性:数字媒体技术的设计实践
数字媒体技术是建构“真实”的最抽象手段,它可以建构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视觉影像,将人类的想象力无限放飞后达到影片中的“真实”。数字媒体技术不仅是人们表达思想理念的工具,它还日益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体验,是对社会生活变迁的一种隐喻,必然会带有某种尺度的变化。对数字媒体技术的持续创新发展,有利于将其视为工具应用到电影创作等相关领域中。可以说,在数字媒体技术的设计实践中,创作者利用计算机完善场景,用软件进行抠图以达到理想的视觉效果,这对于电影而言,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造就的关系。
数字媒体技术的设计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如《阿凡达》《2012》;二是动画设计的运用,通过电脑合成声音、图像等元素,并加以调节,提高了制作的效率。它还能增加观众与创作者的互动性,作品的呈现也会因为观众的反馈而受到影响。数字媒体技术在我国的动画电影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些电影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批判性与创造性: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发展
在主旋律电影的制作中,数字媒体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运用和发展。它可以用于制造特异的叙事空间。在电影的场景建构中,数字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搭建及实现创作者的理念,从而达到视觉艺术表现的效果。在电影《盗梦空间》中,不乏对叙事空间的表达,通过建构一些建筑模型,异想天开的电影宇宙与现实世界的来回切换,制造出了虚实结合的叙事张力。当电影的场景与电影创作者的想象趋于一致,超现实的场面原型得以展示,数字媒体技术功不可没。未来仍然可以朝着这一方向发展。
数字媒体技术还可以修复一些老旧影片当中模糊的影像,这对于电影历史的流传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影片在流传的过程当中难免因不可抗力因素受损,而数字媒体技术的引入,则可以对这些流失的画面加以修复或者重建。
数字媒体技术在实现了电影创作者的想象的同时,亦对其创新思维及想象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逐步发展成熟,介入电影的制作中,这无疑提高了观众的审美体验,亦对自我革新有所激发,以更先进、更新颖的媒介形式满足观众的期待。
融合与嵌入:数字媒体技术融合于电影
主旋律电影与数字媒体技术正呈现着互为嵌入、耦合的关系。与之前相对僵化、陷入刻板、流于形式而不思创新的“探索期”主旋律电影作品相比,当前“新时期”的主旋律电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姿态,其中表现之一就是采用了新颖的3D制作技术、追踪表演、动作捕捉、景物的虛实结合等等。在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实践上,徐克导演的《智取威虎山3D》,就是将技术美学、叙事美学与艺术风格结合得比较完美的一部作品。这是技术融于艺术的证明。
在动画设计这一领域,《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则是很好的例子,对于动漫角色设计进行了创新。它将各个国家比喻成不同的动物,并对其进行了拟人化处理,使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再用这些性格化的动物主角之间发生的事儿来讲述近代重大历史事件,它迎合当代年轻人的想象,通过“萌化”处理,在不偏离主流价值观念的同时,增添了主旋律叙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温度与情怀:电影对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影响
主旋律电影的创意也不断实现着对电影文本意义的再赋予及再表达。长期以来,马克思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西方一直将其视为工具以改造社会,但如今电影创作的理念,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技术”层面的革新,而是融入电影艺术具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的思考,使得以往被遮蔽的概念、画面乃至文化内部世界得以呈现。
考虑到主旋律电影题材的特殊性,数字媒体技术也会因地制宜地介入到其创作中。在《长津湖》中,在战争场景的建构中,依靠先进的技术,实现了场景搭建,比如电影中长城之上的璀璨晚霞和夕阳的景象、“冰雕连”将士们的悲壮躯体等场景,这些都是有赖于数字技术的制作,才得以呈现在观众面前。数字媒体技术会依据电影的制作理念来构造出合乎主题的场景,如长城“油画般”的画面处理恰是对国家、民族深厚情感的“寓言式”表达,志愿军对长城美景的惊叹,油然而生的保家卫国的决心。而“冰雕连”的冷调画面则体现出了志愿军的悲壮和伟大。
主旋律电影还使得数字媒体技术有了新的应用途径,反过来催生技术的革新。电影艺术使得一组组冰冷的编程代码等有了无限的艺术况味。为了迎合电影艺术的需要,数字媒体不仅提升了视觉形式的多样性,还多了人文关怀与情感温度,并非一味地炫技,滥用技术效果,这两者正是相辅相成、互为嵌入的关系。
主旋律电影曾在发展的过程中陷入僵局,电影创作者的艺术个性逐渐消弭。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环境的放宽,主旋律电影不断嬗变,最终得以破局,欣欣向荣地发展着。数字媒体技术介入电影,对其运用发展,两者的关系呈现出互嵌与耦合的关系。未来,数字媒体技术不断更新,将会实现对国产主旋律电影的进一步影响,这也会不断调适着两者的融合,向更好的态势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2]王晖,赵禹平.电影与中国水墨画跨媒介融合的符号学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22(05):233-240.
[3]葛淑杰.论主旋律影像的空间叙事和视觉化呈现——以《长津湖》为例[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3):
113-116.
[4]张馨予,于姿琰,高昕.《长津湖》中声音景观的塑造与审美生成[N].中国电影报,2021-10-20(011).
[5]邵金琳.《红海行动》的主旋律电影艺术特征[J].电影文学,2018(10):94-96.
[6]陈茹.浅论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对国产动画设计的影响[J].工业设计,2017(03):105-106.
[7]胡云.2014年国产电影创作备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0(03):80-85.
[8]邓尚.论数字媒体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3):167-168.
[9]张凌云.类型化:在政治和商业之间——中国主旋律电影叙事研究[J].当代电影,2005(03):83-87.
[10]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J].美术研究,2001(01):72-75.
作者简介:
莫海珊(1998—),女,广东茂名,文学硕士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