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

2023-06-28 21:44张赓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评价体系学术期刊

摘要: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促进我国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要求,也是推动我国成为世界学术中心的基础。研究与借鉴国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先进经验,探索如何整合国内学术期刊评价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对推动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引领全球学术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文章采用文献分析法,通过分析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发展历程,探寻其特点和发展规律,从中发现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众多,缺乏权威性;二是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一,缺乏科学性;三是科研评价迷信国外评价体系,缺乏自主性;四是评价功能异化,缺乏主导性。文章认为,要构建面向世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评价体系,首先应提升认识,从战略高度和国家层面来推进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建设;其次,建立权威的政府评价机构,实现学术期刊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再次,改进和完善评价方法,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建立同行评议制度和第三方评价认证机构;最后,推动期刊评价国际化,加大国内评价体系的推荐推广力度,进而推动中国期刊评价体系走向世界,提高我国在世界期刊评价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学术研究;国际影响力;检索工具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045-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湖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大攻关项目“湖南高校社科类期刊管理工作研究”成果,项目编号:湘教工委通[2022]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1]。学术期刊是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窗口和阵地,在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中国期刊国际影响力较弱、传播力不强,在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上还应做出更大努力。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使中国学术期刊难以走向世界,尚无能力引领全球学术方向。因此,应整合国内资源,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评价体系,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一、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的探索历程与特点

国外期刊评价随着期刊的发展同步提高,从最早的科学期刊评价开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较为成熟的评价机制。早在1873年,美国出版商谢泼德推出了《谢泼德引文》,开启了文献检索的历史[2]。20世纪初,研究人员从文献计量分析开始提出“文献统计分析”和“引文分析”等概念,推动学术期刊评价的萌芽和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期刊文献理论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研究者从文献统计与分析基础上建立期刊评价理论,如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等。 20世纪60年代,加菲尔德在布拉德福定律基础上提出“核心期刊”概念,并相继推出了《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具有期刊评价功能的工具,推动学术期刊评价向指标化、体系化迈进。

目前,国外学术期刊评价具有以下特点和成绩:一是建立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期刊评价理论。国外期刊评价围绕期刊的载文规律、引文规律、生命周期和使用规律等领域开展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以布拉德福定律、加菲尔德定律为核心的学术评价理论体系[3],为期刊评价奠定了理论基础。二是构建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评价体系。国际上较为普遍的期刊评价体系主要是期刊评级和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检索数据库,如“科学引文索引(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这些评价体系得到全球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三是不同评价指标、评价方法深度融合。经过长期发展,国外学术期刊评价的指标已从传统的单一简单指标发展为复合指标,形成了较成熟的指标体系[4]。其评价方法也从单一评价向综合性评价发展,这种融合使期刊评价变得更加科学、合理。

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展开期刊评价。1989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立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初步具备检索和引文索引功能,但严格来说还不是评价体系,只是数据库。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推出《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期刊,具备期刊评价、学术成果评价和检索的功能,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21世纪初,南京大学中國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所建立了在社科理论界具有较大影响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成为文献信息统计查询与评价的重要工具。之后,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分别建立了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AMI综合评价体系,成为期刊评价的重要体系之一,推动了学术期刊评价建设。

总的来说,我国期刊评价体系建设既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一是来源期刊、数据库都是以检索为目的建立起来,引文索引是其基本功能。二是来源期刊、数据库都具有学术成果评价和期刊评价功能[5],当然,这种功能主要是因为其引文索引的数据能够反映学术影响力。三是科研院所、高校等学术机构在学科、职称、项目、成果评价与评审中,将各种评价机构的来源期刊、数据库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使其逐渐成为一种评价工具。

二、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建设成绩斐然,推动了学术期刊从办刊体制、办刊理念、办刊方法等方面的进步,促进了学术期刊的发展[6]。但我国学术期刊评价还是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较弱,作用发挥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学术期刊评价机构众多,缺乏权威性

目前,我国期刊评价机构主要包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的中国科学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价研究院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各种评价机构众多,基本都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二级单位,无法代表政府行使学术评价职权,缺乏广泛公认的权威性。

(二)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不一,缺乏科学性

国内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繁杂众多,其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RCCSE)”“中国人文社会科学A刊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等。数量众多的期刊评价体系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既浪费评价资源,同时又因各自评价方法、指标体系、來源期刊选择等差异较大,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评出的国内核心期刊目录(或来源期刊)差异较大,影响了期刊评价的公信度。

(三)科研评价迷信国外评价体系,缺乏自主性

由于我国缺乏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期刊评价体系,使得国内的科研评价过于倚重国外SCI期刊指标。据统计,2010—2022年国内学者在SCI期刊发表论文达199.3万余篇,而在中国SCI期刊收录的只有2.8万余篇,国内98%的优质稿源发表在国外SCI科技期刊上[7]。国内科研投入产出的成果难以在国内期刊发表,影响了国内期刊的学术水平,弱化了国内期刊在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四)评价功能异化,缺乏主导性

由于没有统一权威的期刊评价体系,国内各学术机构只能自行选择评价工具,导致“以刊评文”现象严重[8]。大多数学术机构都将在“核心期刊”刊登作为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并将此作为职称评聘、学术考核、绩效发放的依据,使学者非“核心期刊”不投。这导致期刊评价功能出现异化,背离了期刊评价的初衷,也影响了学术的创新发展[9]。

三、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期刊评价体系的路径

综上所述,必须规范统一学术期刊评价工作,以评出方向、评出导向、评出学术、评出质量、评出国际学术竞争力的目标,构建全国统一的科学评价体系,促使学术期刊健康、科学和有序发展。

(一)提升期刊评价的战略认识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10],要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构建中国期刊评价体系的意义。建立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是中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我国建成全球学术中心的发展需要,更是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学术研究受制于西方的被动局面。因此,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建设应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国家层面和战略高度推动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引领全球学术发展,发挥学术期刊在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的作用。

(二)建立权威的政府评价机构

目前,我国期刊评价较为混乱,无序竞争的情况较为严重,致使国内各类期刊评价体系林立,缺乏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11]。因此,应该整合力量,集中优势,建立具有权威的学术期刊评价机构。国家历来重视期刊发展,从1992年起就对期刊开展了评奖、评选等方式的评价活动[12],之后又先后开展了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选、首届国家期刊奖和第二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评选等。实践证明,这种政府评价因其自带的权威性使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极大地推动了期刊的发展。因此,可由中宣部、科技部和教育部等部门牵头,设立具有政府背景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心,统管全国学术期刊的评价工作,明确制定期刊评价相关的制度和标准,从而实现学术期刊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

(三)构建面向世界的国家统一评价体系

应整合国内各种评价资源,借力国际学术评价力量,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期刊评价体系,实现学术评价的世界性和科学性。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统一的中国期刊综合评价体系,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评价均纳入其中评价,扩大评价体系的适应范围和影响力,以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和采用。二是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针对不同类型主体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体系,按学科特性创建能反映学术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期刊评价指标,形成科学分类、差别评价的评价体系,开展分类评价。三是探索科学的评价方法。建立国际化评价专家库,完善同行评议制度,强化学科学术团队的同行评议[13]。实行一年一评的动态考核办法,定期开展期刊评价。四是建立市场信誉度高、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价认证机构,负责期刊评价指标的数据采集和评价等工作。可学习借鉴国外权威期刊评价体系的有关标准,引入监督机制,推动期刊评价透明化,让期刊评价过程更加公正透明,原始数据公开可查,使评价结果更加公平合理。

(四)加大国内评价体系的推荐推广力度

期刊评价体系的价值在于使用[14]。应着力改变目前国内存在的论文至上和过度依赖SCI的导向,促进学术评价标准多元化,更多地采用中国期刊评价体系。2019年,中国科协发布《分领域发布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实施方案(试行)》,倡导国内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以提升国内期刊的影响力。但是,要打造出世界一流的期刊,让一流学科的研究成果写在中国的大地上,一流学科建设的考核与评估就不能只依靠国外 SCI评价体系,而是应采用我国主导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国内期刊评价体系功能和作用,扩大其影响力。要推动国内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走向世界,促进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相关国家互通互认[15],让中国期刊评价体系迈向国际化,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声音”,亮出“中国标准”,提高我国在期刊评价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

四、结语

构建世界影响力的中国期刊评价体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须多方发力,久久为功,特别是要提升对期刊评价的战略认识,将其纳入国家战略,在政府主导下,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统一、科学、权威的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4.

[2] 李利华.学术期刊评价的起源、趋势与我国期刊评价发展路径分析[J].财政科学,2022,77(5):153-160.

[3] 李宗刚.建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之我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6):137-143,156.

[4] 齐东峰.国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演进与发展趋势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21,69(9):118-120.

[5] 高自龙.我国学术期刊评价实践及其机制建设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1):13-16.

[6] 张志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核心期刊评价体系完善之我见[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4):144-150.

[7] 张赓.“双一流”背景下学科与期刊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52(2):98-106.

[8] 柳斌杰.完善中国特色学术期刊评价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5-05(003).

[9] 任君茹.基于高被引论文占比的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价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10] 张赓.全球气候治理视域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意义[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6(6):13-18.

[11] 孙丰成,崔护社.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完善及思考[J].编辑之友,2013(4):32-34.

[12] 张楠.我国政府部门期刊评价历程及得失分析[J].出版科学,2012,20(2):54-64.

[13] 王夏云.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优化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21.

[14] 叶继元.近年来国内外学术评价的难点、对策与走向[J].甘肃社会科学,2019(3):61-67.

[15] 荆林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建设与评价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4-22(005).

作者简介 张赓,副教授,研究方向:期刊出版、党史党建。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评价体系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评价体系小改革职业技能大提升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