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娟 潘永惠
摘 要:为了解决中高职衔接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实施上中高脱节、效率不高等问题,提出“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中职专业大类、高职方向细分”思路,开发能力递进一体化课程体系,探索“四双五岗”人才培养途径和“多元增值”人才培养评价机制,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培育新时代“现代班组长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四双五岗;增值评价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2022年度苏教名家专项“‘四岗递进、五级评价中国特色学徒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SJMJ/2022/11)
作者简介:周亚娟,女,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处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潘永惠,男,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3)04-0105-07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率先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宁、苏、锡、常、通)和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市(苏、锡、常、通)范围内开展中高职分段培养项目。从2012年开始,江苏省持续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中高职衔接发展规模[1]。
当前,国内中职学生升学趋势与比例已经越来越高,江浙沪甚至已经远远超过七成。随着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发展需要,以及受教育者追求更高学历层次,以就业为主要导向的中职教育由高中阶段向高中后教育阶段转移,中等职业学校的很多职能已经由直接就业的导向逐渐转变为后续升学发展准备的导向,在兼顾部分学生直接就业创业服务的同时,主要为高职院校输送合格的生源。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与相关合作企业从2012年开始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共同承担了多个省级中高职衔接体系建设相关项目和课题,研究和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协同构建“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以课证融通为重点”的一体化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为地方产业培养“现代班组长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016年,两校在江阴市域范围内组建职业教育联盟,进一步深化区域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政行企校协同推进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基于“中职专业大类、高职方向细分”不断完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2],探索“四双”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五岗递进”途径培养高素質技术技能人才。
一、“现代班组长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
现代企业的管理结构一般都是金字塔样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层:决策层(高层)、执行层(中层)、操作层(基层),具体如图1所示。对于现代制造类企业来说,操作层就是企业一线“班组”,“班组”是企业最基本的作业单位,是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把生产过程中相互协同的同工种工人、相近工种或不同工种工人组织在一起,从事生产活动的基本组织。在现代企业里,班组长不算“干部”,但实际上,班组长基本具备了“基层干部”的管理职能。因此,班组长也被称为“兵头将尾”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企业基层管理者,而现代制造企业“现代班组长型”技术技能人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企业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对地方企业一线班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大量的调研,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对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整体设计、分段培养,逐步确立了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将企业需求量大,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关键作用的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即“现代班组长型”人才)作为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中高职衔接的提升逻辑顺序,基于“能力递进”协同构建层类清晰的“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首先,从层次上来看,中职阶段按照具有“现代班组长”潜质的技术技能工人培养定位,在学校各级各类活动中引入企业班组“7S”管理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班组管理基本素养;高职阶段按照“现代班组长”规格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培养学生企业一线班组基层管理能力[3]。其次,从类别上来看,通过大量企业调研,学校提出“现代班组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的专业(群)则需要根据对应的职业领域岗位要求进一步细化,如现代制造大类可以将“现代班组长”、现代服务大类将“经理助理”、信息技术大类将“项目组长”作为相应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目标,等等。
二、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及一体化课程体系开发
围绕“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按照中高职衔接的提升逻辑顺序,中高职院校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递进为主线、以课证融通为重点”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一)“中职专业大类、高职专业细分”衔接路径设计
许多中职新生入学时对专业的选择认知不够、随意性大,为后续学习和职业生涯带来了较大程度的影响。为此,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提出了“中职(专业大类)→ 高职(专业细分)”的中高职专业衔接机制和路径设计,为家长和学生较为科学地选择合适的中高职专业衔接及后续职业发展提供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也为其他中高职院校合作项目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基于专业(群)按照“中职(专业大类)→高职(专业细分)”思路进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职校开设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群)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获取中级技能等级证书,做好高职转段升学专业细分引导。高职院校基于专业(群)开设多个相应专业及专业方向(如中职电子信息技术大类招生,高职相应专业(群)包括的专业有:软件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应用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专业选择,学习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获取相应的高级技能等级证书。
(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高职学校和合作企业协同开发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中高职学生成长和发展实际,按照由简单、直观到复杂、抽象的职业能力形成规律,协同确定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围绕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构建“能力递进、双向融通”一体化课程体系(见图2),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协调、递进发展,避免中高职两个阶段职业能力培养的重复或缺失[3-4]。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校企、校际混编的中高职课程教学协作组,对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按照中高职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重构和序化,中职阶段侧重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后续高职阶段模块化专业方向课程服务[5]。职业证书与技能鉴定也进行递进式衔接,中职阶段考中级工1—2个,高职阶段在此基础上报考相对衔接的高级工1—2个。如中高职衔接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设计,中职阶段需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证书、中级电子装配工证书,高职阶段需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证书、西门子认证证书。
三、中高职衔接“四双五岗”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形成了中高职衔接“四双五岗”的“现代班组长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四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围绕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依托区域职教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探索“双轨施教、双师执教、双向导学、双证融通”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双轨施教。作为江阴地方高职和中职的骨干院校,近年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推动由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牵头,按照区域内职业院校、重点行业企业“资源共享、协同育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组建地方职业教育联盟,统筹区域范围内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成立理事会等相关组织,明确各自职责,制定相应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形成多方共同参与的中高职衔接合作框架和管理机制,促进校企、校际之间项目、设备、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校企联合实施双轨人才培养机制,发挥学校和企业育人双主体作用,通过企业冠名等现代学徒班形式,校企协同推进并实施人才培养,按照“五岗递进”的递进式学习和训练,实施“学习—顶岗—再学习—再顶岗”多轮工学交替式教学安排,形成“校企双主体、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2.双师执教。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结合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诉求和“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实际,分析和反思当前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教师成长档案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定期下企业锻炼、强化考核管理四个方面的培养机制,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素养持续提升。两校组建了校企混编的“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实施“模块化”课程协作教学,课程团队基于工作过程将企业项目教学化、仿真化,重構课程教学内容,重组课堂教学流程[6]。两校要求授课的校企混编“结构化、双师型”教学团队中的个体,既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并获得相应的中职教师系列职称,同时还要具有较为突出的项目研发、工程服务和工艺改进等能力,拥有对应的职业能力证书,如汽修证、厨师证、导游证等。
3.双向导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围绕“校企协同”育人和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以提高教师专业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践行“积极教育”理念,实现教师与学生积极共生、协同发展,探索“标准导向教、自主导向学”的“双导向”积极教学策略和方法。标准导向教,基于项目课程标准,两校实施任务驱动教学,通过“教、学、做”一体让学生掌握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自主导向学,两校让学生组建学习力大致平衡的项目组,自定义课程拓展的学习目标任务和考核评价,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团队不同教师负责课程不同模块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模块化教学实施及评价。两校围绕“双导向”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具体如图3所示。首先基于项目重构课程标准化教学内容,编写项目化活页教材,体现“项目主线、知识辅线,任务明线、能力暗线”的“教、学、做”一体特色;其次开发明确功能需求、时间期限等要求的个性化项目及实践任务书,体现自主探究、团队协作学习特色,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组建团队,计划工作任务和进度安排,最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双导向”课程教学改革是对“三教”改革的有益探索,其体现了四个转变:从以单一教师为主体向以学与教双主体转变,从知识、技能传授为主向知识应用、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传统课堂学习为主向个性化、混合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转变,从个体的学与教到团队协作的学与教转变。
4.双证融通。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有效衔接融通,围绕1+X资格证书制度进行了职业能力要求设计,学生除了获取毕业证书,还要考取2—3个产业认可度高、岗位针对性强的职业技能证书。而“课证融通”是有效实施1+X证书制度的关键,将企业职业技能证书与学校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相互融合,同时要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评要求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评价标准相衔接[7]。专业课程要根据职业技能证书标准重组、序化课程必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形成对应的任务体系,将知识点和技能点巧妙地隐含在各个任务中,形成职业技能证书标准的任务结构明线、课程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暗线的架构,并编写相应的“课证融通”校本教材。
(二)“五岗递进”现代学徒培养途径
在中高职合作院校及相关行业企业的共同协作下,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定岗→认岗→仿岗→跟岗→顶岗”的“五岗递进”路径实现校企协同培养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运行和保障机制。“五岗递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学徒人才培养的具体化实施途径之一。(1)定岗:以现代学徒制企业冠名班实施专业大类招生,招生即招工,入学即入行;(2)认岗:学生入学后在中职1—2学期进入冠名企业进行认知学习,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企业文化和对应专业的岗位相关情况;(3)仿岗:中高职交叉阶段模拟企业工作岗位,将企业工作过程引入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实施“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仿真教学,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和素养;(4)跟岗:高职阶段通过“工学交替”模式,校企组建结构化教学团队协同实施专业方向课程模块教学,培养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5)顶岗: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完全参与企业生产,为入职就业做积极准备。“五岗递进”充分发挥了合作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企业与学校协同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了“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四、中高職衔接人才培养“多元增值”评价体系建设
企业一线的班组长要熟悉业务、技能过硬、素养良好,同时具备团队建设、时间管理、安全生产、质量监管和沟通协调等履职能力[8]。根据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毕业生能与企业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结合企业对员工的考核评价实际,学校对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与企业班组员工评价指标进行了双向对接和梳理,以“道德品质、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大人才培养内涵为核心,再进一步细分为九项具体指标,形成了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传统评价方式一般将考试成绩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据,作为不同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构建全面、动态评估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多维评价方式,破解职业教育评价难题,彰显知能并重、德技双馨的综合评价特色。而增值性评价是国内外目前最为前沿的教育评价方式,以学生学业综合成就为依据,通过多元多维途径考察学生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发展与变化[9]。结合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多元增值”评价,从过程性和终结性两个维度来客观评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评价主体由中高职学校、企业、社会、家长和第三方等多元构成。过程性评价贯穿中高职两个阶段,围绕上述“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普通员工→优秀员工→铜牌班组长→银牌班组长→金牌班组长”五个层次对学生进行增值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自主成长与发展。终结性评价主要是第三方(麦可斯数据咨询公司)对毕业生进行追踪调查,从行业分布、职位晋升、职业能力、课程教学和母校评价等多个维度来分析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达成度,其调查反馈结果为学校后续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调整和教学改革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结语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围绕“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目标,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不断深化校企、校际紧密合作,开发了多个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建“四双五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双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形成了系列重要成果。十年来,两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目前中高职在校生共1 366人,中职转段高职的升学率近100%,两届高职毕业生389人。第三方(麦可斯数据咨询公司)对中高职衔接学生进行毕业追踪后发现:很多毕业生综合能力较强,职业发展态势良好,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技术技能骨干、部分还走上了企业“班组长”等基层管理岗位。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和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经过多年的中高职衔接“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虽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育人成效,但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地方,如:(1)在学校“积极教育”理念引领下,如何围绕教师、教材和教法“三教改革”系统性地进行积极教学探究与实践,形成范式,彰显特色;(2)需将“中职大类、高职细分”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逐步拓展到所有合作专业和相关中高职院校,并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汇编,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模式和案例。所有这些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探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尹伟民,张跃东,张赟.江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策略与成效[J].职教论坛,2010(2):44-93.
[2]刘文君.基于县域职教联盟的中高职衔接教育系统构建——以江苏省江阴市职业教育联盟为例[J].江苏教育,2021(18):37-42.
[3]高素琴,刘勇兰,高利平. 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7(2):25-28.
[4]张影.基于综合职业能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研究[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10):48-52.
[5]钟清.基于岗位能力递进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探讨——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广西教育,2020(8):117-119.
[6]徐滔,贺桂祯. 中高职衔接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9):82-86.
[7]陈立君. 从“课证融通”谈“1+X”证书制度的价值意蕴、融合取向与实施案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34-38.
[8]刘玉娟.高职教育与现代班组长型人才履职素质结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91-93.
[9]马力,郑玉华. 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增值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1):13-20.
[责任编辑 秦 涛]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Cultivation of "Modern Team Leader" Talents in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Yajuan, PAN Yonghui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disconnection and low efficiency in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in the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goal of "modern team leader" talent cultivation is proposed. Ba sed on the idea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majors are organized by major categorie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jors are devised by direction",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system for capability progression is developed, and the "four pairs and five positions" talent cultivation channels and the "diversified value-added" talent cultivation evaluation mechanism are explored, which can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for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with "modern team leaders" in the new era, and better serv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nection of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with "modern team leaders"; four pairs and five posts; value added evalu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