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才
行走欧洲,看多了眼花缭乱的古建筑,总是被各种风格所困扰,多数游客属于外行看热闹,到此拍拍照留念就算到此一游了,事后问起什么风格什么特点,一般游人都会云里雾里一头雾水。这也难怪,游客中学建筑的毕竟寥寥无几。要是能在旅途中遇到精通建筑的同伴,再看欧洲古建筑,肯定会有相识恨晚之感。笔者就很幸运,在一次欧洲行中遇到学建筑退休老者,加上导游讲解,记不住回到车上再向老者请教,真是受益匪浅。
欧洲古建筑所具有的风格多样化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与地区都不可比拟的,这也反应了多元文化的相互作用与结合,给人类留下一笔可贵的财富。
欧洲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风格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如果抓住其主要的特征,就不难分辨出其建筑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
希腊式建筑:古希腊时期的建筑以神庙为主,其次是公共建筑,如剧场、竞技场等。这一时期发展了古希腊建筑中特有的三种支撑屋顶的三大柱式及山形墙,既:多立克柱式,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
多立克柱式,完成于公元前七世纪初叶,是柱身粗壮,饰有凹槽二十条,上细下粗,上部小于下部四分之一,中间略微鼓起,没有柱础。它的特点是︰形式极为朴素,装饰很少,给人以庄重朴实之感。代表作品巴特农神庙。
爱奥尼柱式,完成于公元前七世纪后半,有柱础,柱身细长,上小下大的变化不显著,整个匀称而轻快,柱身凹槽较深,柱头有螺旋状装饰花纹雕刻。它的特点是︰造型匀称,柱子排列较阔,装饰较多,比较华丽,给人以优美典雅和活泼的感觉,表现爱奥尼亚人活泼自由的性格。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和俄瑞克忒翁神庙。
科林斯柱式,是爱奥尼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比例比爱奥尼柱更为纤细,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花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装饰性很强,但是在古希腊的应用并不广泛,雅典的宙斯神庙采用的就是科林斯柱式。
山形墙,亦为希腊式建筑特色之一。其作用系将屋顶之重量放于直立之石柱上。山形墙上多半刻有叙事性的浮雕,再涂以鲜艳的金色、蓝色的颜料。
拜占庭式建筑起源于公元三世纪,并延续到公元15世纪,其名称来源于希腊城市——拜占庭,即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拜占庭式建筑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 二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圓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 三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体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四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既注意变化,又注意统一,使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立面显得灿烂夺目。
拜占庭式建筑 最简单风格特点在于其以三角拱(由交叉的拱形构成球面三角形)支撑的巨大圆顶。最好的例子是水城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罗马式建筑,是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罗马式建筑原意为罗马建筑风格的建筑,又译作罗马风格建筑、罗曼建筑、似罗马建筑等。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10世纪晚期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罗马建筑通常都是中间有大厅,两旁有通道或走廊和高台或半圆形高台。罗马建筑的墙很厚,门窗小且呈圆拱形,柱子短而粗且配有沉重的柱头。而用于隔开建筑物中央大厅和两侧通道的是方柱或群柱。罗马建筑最好的例子是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或译作哥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建筑物呈细长状而充满活力,这反映了天主教的权力与精神力量。始于1150年的哥特式建筑特征还有高耸的尖顶以及由描述圣经场景的彩绘玻璃所做成的拱形大窗。不过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建筑的垂直感和光亮度。其代表性建筑有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等。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基本理念是恢复标准的罗马式建筑形态,并使之与新材料、新技术结合。佛罗伦萨是文艺复兴式建筑的出生地,而这种建筑的开山鼻祖则是一位名叫菲利波·布鲁内莱斯基的金属工匠。如果说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目标为奋力直向天国的话,文艺复兴式建筑则力图表现力量与优秀的结合。当今许多著名建筑物都是一时期的产物,如威尼斯圣乔治马焦雷大教堂、马德里埃尔·埃斯科里亚尔宫和巴黎军事学校、佛罗伦萨花之圣母大教堂等。
巴罗克式建筑,也译成巴洛克建筑,实为文艺复兴式建筑晚期衍生的一种建筑风格,它主导了17—18世纪的建筑特点。这种起源于罗马的建筑后来遍及欧洲,但是流行欧洲各国的巴罗克式建筑由于本国的不同情况而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技术方法,也反映出许多皇室逐渐脱离教会。这种着力表现富贵财富与华丽的巴罗克式建筑可视为贵族财富与权力的象征。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常常穿插曲面与椭圆空间。放荡不羁,极尽奢华 是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巴洛克建筑里装饰满了壁画雕塑 。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其代表人物是意大利雕刻家贝尼尼,他最终完成了圣彼得大教堂。这一时期的重要建筑有巴黎凡尔赛宫,卢浮宫,路易十四广场,胜利广场等。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以欧洲封建贵族文化的衰败为背景,表现了没落贵族阶层颓丧、浮华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情绪。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放肆,追求华美和闲适。1699年建筑师、装饰艺术家马尔列在金氏府邸的装饰设计中大量采用这种曲线形的贝壳纹样,由此而得名。洛可可风格最初出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以后扩展到绘画、雕刻、工艺品、音乐和文学领域。洛可可风格的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镜厅。
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其实就是经过改良的古典主义风格。一方面保留了材质、色彩的大致风格,仍然可以很强烈地感受传统的历史痕迹与浑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新古典主义的灯具则将古典的繁杂雕饰经过简化,并与现代的材质相结合,呈现出古典而简约的新风貌,是一种多元化的思考方式。将怀古的浪漫情懷与现代人对生活的需求相结合,兼容华贵典雅与时尚现代,反映出后工业时代个性化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品位。
在西方建筑史上,曾出现过两次新古典主义建筑现象。一次是从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末期(1750~1899年);另一次是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流行一种古典复兴建筑风格。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考古又使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创造了借鉴的条件。采用这种建筑风格的主要是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欧洲真是一个大的建筑博物馆,建筑的立体史书,建筑风格之多之繁怕是专业人士也难数清认清。除上述所提到的建筑风格外,旅途中还经常遇到、史书上经常看到、网上可以查到的各类建筑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如欧洲中世纪建筑、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功能主义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现代主义建筑、后现代主义建筑、现代评论风格建筑、有机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帝国建筑、 木条式风格建筑、园林风格建筑、概念式风格建筑、欧陆风格建筑等。
欧洲的建筑与历史密切相关,欧洲的封建时代,主要意识是基督教。教会不仅统治与震慑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还控制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会的统治对当时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于是教堂往往代表了当时当地建筑的最高代表,凝聚着当地的文化,象征着一座座的城市和村镇。
有人说,到欧洲看教堂等于看建筑,这也是事实。西方古典教堂建筑时期一般认为是从公元313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其发展主要经过了欧洲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中世—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因此西欧现存的古典教堂的风格主要有:早期的基督教风格,拜占庭风格,罗马式风格,哥特式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古典主义风格,以及由于文化交流而产生的混合样式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