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超
【摘要】内部控制体系能有效提升国有上市公司员工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国有上市公司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但从具体实施结果看,内部控制环境相对薄弱、内部过程控制环节执行不到位、内部过程监督手段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内部各类专业人员的整体素养,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公司的规范运作和发展构建积极、健康、有效的内部管理体系,最终促进公司稳健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现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一系列可行的控制对策。
【关键词】国有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体系 建设管理
近年来,随着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指引的制定和颁布,内部审计控制相关制度逐步在我国多家上市公司推广实施。内部质量控制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起到了较为重要的积极引导作用。内部控制标准的应用,也有效完善了国有上市公司整体管理风险等级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其整体应对各类风险评估的能力。因此,完善国有上市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促进国有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内部控制效率有待提升
内部控制需平衡管控效率与效果。国有上市公司同时面临国有资产监管单位和资本市场双重监管,投资、资产处置等均需另外履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审批流程,这导致决策链条较长,影响决策效率,对于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而言,可能存在错失决策机会的风险,导致企业市场活力不足,部分内部控制措施流于形式。
(二)缺乏内部控制认同感
内部控制环境是国有上市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重要内容。但实际上,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各级管理仍存在差异,对于内部控制缺少一定的认同感。权力制衡效果不理想,不相容岗位未能完全形成相互制约和分离,员工持股激励和考核制度不完全科学,关联方相互利益借助层层傳导,将直接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完善,对国有上市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内部控制专业管理人才匮乏
从对国内上市公司持续开展良好内部控制和治理环境能力建设试点的整体管理运营评价研究来看,因国有企业薪酬体系受国资监管约束,薪酬机制未能完全与市场挂钩,目前还没有将“以人为本”的行动计划作为公司的重中之重,虽然内部工作环境也比较成熟、稳定和完善,但在实践中,仍需加强制度建设能力、机制和文化、制度体系。同时,部分上市公司不重视内控“主基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和协调这些“刚性管控”与“柔性管控”的关系。因此,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意识比较淡薄,员工对其内部控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识不强,甚至出现了很多类似“守口如瓶”的现象[2]。
(一)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计划
内部环境、经营环境、控制的综合评价方法模型的体系建设,一定要充分适应当代企业管理要求,满足业务快速发展变化的需要。由此可见,对于瞬息万变的金融经济环境,企业一定要及时调整各项业务管控策略,对业务流程的管理体系要不断修订调整或优化升级。对于新目标的更改,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管理活动环境一定要同时存在,才能保证有效内部控制的管理组织体系正常、健康、安全、有效、稳定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管理组织体系目标的有效、正确实施,还应依赖于公司良好的内部控制和有效的外部控制组织体系环境[3]。环境条件中的一项或多项可能造成无法控制企业组织正常的内部经营活动,给管理部门经营活动控制的效果带来较大风险。内控体系的建设和实施,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营活动发展和管理实践科学化水平的不断进步,精益求精,适应新时代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改革成果。
内部过程控制标准体系是在现行内部控制规章制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控制过程的特点,直观反映内部控制管理和风险控制标准的要求,部分标准内容甚至可直接扩展和应用。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内部质量控制标准化体系正是对企业管理体系内容的具体应用。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更侧重于事前制定相关制度规定,注重制度目标及其实现路径;而内部过程控制更注重控制过程优化和内部过程质量管理,确保证控制目标顺利实现。内部控制流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绝不是公司单独进行额外控制的具体活动,而是要逐步形成一个应有的控制流程,完全充分渗透整个日常内部控制管理实施过程中,使内部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在整个企业得到全面贯彻。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要努力将两者有效衔接和融合,逐步做到内控一体化,最终做到内控“无形”的管理新境界。
(二)客观评估企业内部控制现状
构建上市公司内部过程控制评价指标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企业正常经营管理过程活动的合理性和持续有效性,并研究其对企业的效果。各种可能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损失,应找出存在的缺陷和风险,并积极采取应对和控制措施,增强企业的综合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协调发展。上市公司还应始终从组织思维设计的角度,高度重视内部环境控制和评价的实施,制定更加详细、有效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方案,并提交董事会审议。集团依法进行审查或者报其内部授权的审计机构批准备案后方可有效实施。完善公司内部质量控制和评价机制体系,需要考虑以下两个关键点:一是评价管理主体一定要客观独立,要构建企业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并开展独立的监督管理;二是评价控制主体人员,在质量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内部自动化控制与监控系统运用等方面,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职业道德[4]。
(三)开展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确保上市公司重要的内部风险控制评价活动顺利、高效开展,是寻求解决内部风险控制评价过程实施中相关问题的可行途径和方法。
随着上市公司日常控制业务不断增强,首先需要构建相对更加成熟、完备、合理的控制业务管理流程;其次要增强对企业重点经济活动的监管,采取定期监管和抽查分析的方式,掌握和了解企业重大经济事件和经营活动的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公司的整体进展和情况,分析和找出不足之处,以确保高效、主动和准确地控制各项管理政策和规范的执行;最后,要在上市公司改制中继续关注员工的日常绩效和考核评价管理,确保员工的激励和薪酬激励与考核机制更加公平透明,增强公司的内部过程控制执行效果[5]。
(四)增强监督部门内部控制评价
公司应完善内部控制质量指标有效运行情况以及综合评价等考核管理办法。内部控制管理监督评价方法也应力求严格贯穿年度考核和年度内控管理评价工作中,组织开展监督评价工作。依据对国有上市企业整体内部控制和监督能力的评价和考核指标要求,要采取切实措施,关注影响自身整体水平和管理及内部过程质量控制能力的相关因素。就企业内控模式的探索而言,在对企业问卷调查研究问卷设计与评价的总结中,可采用走查试验法、实地考察法、比较分析法、随机抽样比较法等成熟有效的实用方法,继续尝试探索,全方位深入调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企业应进一步增强日常内控和缺陷管理分析、评价和识别,对重点内控检查和缺陷自查整改及时举一反三。要对基本框架内重大内部控制行为缺陷的具体类型进行初步分析识别,进一步评价企业内部过程控制标准的合规有效性,并根据有关建议有针对性地实施整改。要识别出企业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关注有效整改措施的基本框架,举一反三,全方位开展制度合规整改,提升内控效率和效果质量评价管理。
企业应完善财务内部管理控制评价、报告编制内容披露方式和控制评价体系。一般情况下,企业会根据现行内部审计控制和财务报表及报告审计评价等相关内容,制定更加规范的公司财务报告评价和企业非财务报告缺陷识别评价标准,开展财务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缺陷分析与识别控制、问题整改考核。企业需要逐步改革完善企业会计报表,尤其是国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主体自我评价和全文集中披露制度,应规范集中披露的基本标准,统一内控信息主动披露的基本要求、形式要求和工作内容,及时集中公开监管信息。同时,应积极推进内部控制体系及其激励约束工作机制的探索和建设,加速构建规范的内部自控和评价的考核制度,并将其列为框架公司的绩效评价和评价指标体系[6]。
综上所述,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既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也是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发展、提升上市公司竞争力、防范上市公司风险的重要战略举措。尤其內部控制环境建设被认为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工作实际出发,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在加大关注度、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一体化体系三个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突破,推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向更加科学、系统、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倩凤.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与财务舞弊研究[J]. 现代营销(下旬刊),2022,(09):146-148
[2]钱小丽.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财会学习,2022,(21):158-160
[3]刘婷,马铰铰,李银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对策[J]. 今日财富,2022,(14):55-57
[4]袁列萍.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实施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22,(01):127-129
[5]海轸皓,包翠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披露情况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6):82-84
[6]李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现金流管理的影响研究[J].上海商业,2021,(11):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