爰居爰处

2023-06-28 22:38东门之云
读者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砖雕供图家风

东门之云

供图/视觉中国

建筑学家林徽因在20世纪30年代曾提出“建筑意”的说法,以表达中国传统建筑在诗意与画意之外的美感。的确,建筑由人手建成,蕴含着人的思想感情,又受时间的洗礼,常常会引发观者的遐思。居住在建筑中的人,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建筑“气质”的熏陶。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虽然对建筑的具体营造方面所知不多,却在感性层面意识到建筑风格、审美与居住者个性的相互影响。杜牧《阿房宫赋》极力铺陈阿房宫建筑之华丽,宫室的主人在其中纵情享乐,却落得亡国的结局,传统文人认知中的建筑与人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此外,从遥远的上古时期到近代,聚族而居是中国人的生活常态。因此,古人在营建居所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从宏观的起居布局到微观的细节装饰,无一不渗透着宅第主人的志趣,饱含着对后辈的殷切希冀。日积月累,家风也就浓缩在传统建筑中。

建筑布局

传统的中国人对家庭生活的追求,大多是人丁兴旺、家人感情和睦。《诗经·斯干》中有“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爰居爰处,爰笑爰语”的句子,描绘了先秦时期人们理想中家族聚居、其乐融融的景象。而从古代文献、绘画中的古建筑形象以及现存的古建筑来看,住宅宫殿、官衙寺庙,都是若干单体建筑上加围廊、围墙,环绕组成一个个的庭院。庭院扩展为建筑群组,建筑群组由街道为分隔连接为街坊,进而聚集为城市,这是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传统建筑的群体组合形制和庭院空间序列,方方正正,恰与“无规矩不成方圆”“长幼有序”等传统文化内涵形成对应关系;从实用的角度来说,也便于安排每间房屋的用途和不同家庭成员的住所。

传统民居的大门附近常有一道影壁,又称“照壁”,起到遮挡视线、保护隐私的作用。在白天,即使大门敞开,由于影壁遮挡,外人也看不到宅内情景。影壁上的装饰图案,彰显着主人的财力和生活趣味,也透露出家庭风气。常见的影壁图案有花卉、松竹或者大幅书法,也有五谷丰登、麒麟送子等寓意吉祥的内容。

此类装饰中,极富特色的是大理白族民居的影壁,上面常有题字。每一幅照壁题字代表一个姓氏,比如张姓题“百忍家声”,李姓题“青莲遗风”,杨姓题“清白传家”,等等。影壁上的题字既代表一种美好的期许,也是一种传承、一种家风。

在空间布局上,尤其是居住用房的分配使用方面,作为北方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四合院,突出反映了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具有上千年积淀的中国传统家庭观。四合院建筑的组合以庭院为中心,四周有房屋围合,因此得名。它秉承“居中为尊”的理念,强调秩序井然,布局对称,通常有一条贯穿全院的中轴线,房间坐北朝南,左右对称。

上图:山西晋商大院砖雕影壁 供图/视觉中国 下图: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张家花园 供图/视觉中国

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 供图/视觉中国

一般来说,位于纵、横中轴线交叉点上的正屋,体量是整座宅院中最大的,建筑用料、采光条件等也最优,为家中长辈起居处。东西两侧的厢房通常开间小、进深浅,为晚辈住所。南房又称“倒座”,一般为仆役居住或接待使用。这种住宅形制及家庭成员的具体居住位置,显然顺应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尊老”之风,以无言的形式表达了中国传统的家庭秩序。家庭成员中谁最受尊重与爱戴,通过住在什么地方便可一目了然。四合院中的房间布局与安排,是对中国伦理道德的建筑学阐释,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传统民居的东方文化个性。

在规整与秩序之余,四合院也充分保留了人们体味家庭生活乐趣的空间。老舍小说《四世同堂》的主要人物祁老太爷,年近八十,一家九口生活在四合院里。只要看看房屋、儿孙和手植的花草,他就觉得自己的一生并没有虚度。祁老太爷的想法,在那个年代的老人中颇具代表性。房屋环绕的院落,小环境相对封闭,只需将门一关,就可以远离外界喧嚣,沉浸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尽享天伦之乐。夏天,在四合院搭起天棚,借着“吉庆有余”的口彩在院中养些金鱼,房前栽几棵石榴树,一家人一起纳凉谈天。所谓“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正是旧时京城小康人家生活的形象写照。

匾额名号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政命贾宝玉为大观园诸景题匾、写对联,宝玉依照亭台楼阁的建筑特征、周边环境等,给出了令父亲满意的答案。曹公在此回固然有展现宝玉才华之意,但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古人对建筑名号及配套楹联、匾額的重视。

关于家风与匾额,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吴成的农民,一生勤俭节约,生活富足。吴成临终前,交给两个儿子一块写着“勤俭”二字的匾额,嘱咐他们谨记家训。后来兄弟分家,把匾额锯开。大儿子拿到“勤”字,每天勤勤恳恳劳作,但家中生活奢侈,始终没什么积蓄;二儿子拿到“俭”字,过日子精打细算,却不重视耕种,每年盈余同样不多。一次偶然的机会,两兄弟聚在一起,谈到生活现状,才慢慢悟出“勤”与“俭”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于是,两人重新制作了两块写着“勤俭”二字的匾,悬于家中,并以“勤俭”为家训,日子越过越好。

杭州龙门古镇孙氏宗祠 供图/视觉中国

与故事给人的印象略有不同,在古代,为民居厅堂取名、题匾,多半不会直接用“勤俭”这类词语,而是从经典著作中寻章摘句。许多传统住宅里挂着“诗礼传家”的匾额,典出《论语·季氏》里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两句。由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提倡,历代文人学士都将《诗经》《礼记》作为立身、传家之宝。一般民众也把“知书达礼”作为有知识、有教养的标准。

如果是世家大族的新居落成,需要取个好名字,那么情况又有不同。建筑竣工后,需请本族本房的绅士贤达根据“五常”“八德”等传统道德观念,结合家族的实际状况来取堂名,如明哲堂、世德堂、慎修堂等,再加上与堂号相配的楹联。匾额挂在厅堂,家族后代随时可见,不需要刻意学习,就能耳濡目染、汲取教益,正是“润物细无声”。

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供图/视觉中国

例如,杭州龙门古镇的孙氏家族,据说是三国孙权的后裔。古镇建筑以孙氏宗祠为中心,有厅堂40多座。孙氏宗祠又称“余庆堂”,取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族中长辈要求后代把“积善余庆”作为行为规范,多做善事。还有不少厅堂以耕读命名,如耕读堂、怀耕堂、礼耕堂等。所谓“耕可致富,读可荣身”,孙氏向来以耕读传家为豪,还推出了創办义塾、利用“学田”收入供义塾支出的举措,从明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这种以耕养读、众人合力培养人才的做法,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文化水平,也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孙氏子弟一朝中举入仕,便以清正爱民为做官的准则。明嘉靖时任河南长葛县令的孙濡,致仕回乡后,特意在自己家的厅堂墙壁上写了四个大字“清正廉洁”,又在门楣上写“端履”二字,要求子孙品行端方,不走歪门邪道。

山东曲阜孔府的楹联,同样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孔府大门的正上方悬挂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楹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不过,上联中的“富”字最上面少了一点,下联中的“章”字下面一竖直通到上面,写法极不规范。

孔府世世代代书香门第,为什么会在楹联里写出错字呢?有人这样解释:“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孔府先人借此告诫子孙,一味追名逐利、贪恋物质享受,便如同堕入无底洞;“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勉励后代用功读书,修身养性。两个“错字”,让楹联变得意蕴深远,耐人寻味。

雕刻装饰

上图:山东曲阜孔府大门正上方的蓝底金字“圣府”匾额 供图/视觉中国下图:山东曲阜孔府的乾隆皇帝御赐“六代含饴”牌匾 供图/视觉中国

石雕、砖雕、木雕,装饰在民居的屋顶、门楣、梁架等处,不仅可以为冷峻的建筑平添一丝生动活泼,其内容也承载了古老中国的传统习俗,囊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彰显一个家族的优良家风。实际上,古人十分擅长“谐音梗”。建筑上的雕刻,用砖、木、石、瓦等材料,以意、形、音的方式,或明或暗地表达富含哲理的雅俗文化,彰显着住宅主人的生活趣味、为人处世准则,也为设计者和工匠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民居中常见的雕刻题材有五福捧寿(五只蝙蝠围绕寿字飞舞,寓意福寿安康)、凤戏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谐音“喜上眉梢”)、一琴二白(琴可以用其他乐器代替,白一般为白菜,谐音“一清二白”)等。

在体现优良家风的古建筑雕塑中,最令人称奇的当属浙江宁波保国寺收藏的清嘉庆年间历史人物砖雕屏风。这组砖雕屏风原位于宁波慈城镇黄山村大夫第。大夫第竣工于清嘉庆元年(179 6年),是朝议大夫王严理的宅第。砖雕最初镶嵌在大夫第的墙上,后出于文物保护的需要,移至保国寺。

浙江宁波保国寺历史人物砖雕屏风(从左往右依次为候涛题壁、倪迂洗桐、君子慕莲、东坡读砚) 供图/图虫创意

砖雕共16扇,为仿木制格扇门形式,其设计之精良、雕刻之细致,堪称一绝。每单扇屏风由33个“零件”拼镶合成。在设计砖雕主题图案时,宅主王严理没有采用既有的成套题材,如岁寒三友、梅兰竹菊、二十四孝等,而是运用自己积累的文史知识,自行构思,指导工匠创作了16幅图画,内容包括伯牙抚琴、商山四皓、北海牧羊、竹林七贤、写经换鹅、渊明爱菊、踏雪寻梅等。总体来看,这套砖雕不仅显示了居住者优渥的家境和丰厚的文史积累,也体现了优良的家风和高尚的道德操守。王严理对子孙后代在学业、事业、文艺趣味等各方面的希冀,从这组砖雕之中,可见一斑。

宁波天一阁砖雕 供图/视觉中国

广州陈氏书院木雕“渔樵耕读” 供图/视觉中国

浙江绍兴鲁迅故居 供图/视觉中国

现在,有研究者将这16幅砖屏称为“刻在砖上的族规、家训、乡约”。遥想清代,住在大夫第大宅院中的男女老少,每天甫一推窗或入门,即见砖屏,看到砖屏上那些或反映高尚志趣,或体现出众才华,或表达爱国情怀的故事,心灵受到触动,总会有所感悟。来大夫第拜访的邻居、族人、友人也能时时看到砖屏上面的这些具有教育意义的典故,受到熏陶。一组屏风,抒发的是个人的思想与情感,实际的影响却广阔而深远。一人陶冶情操,一家树立家风,意义或许也在于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家庭耳濡目染,做出微小而有力量的改变。

讲修养、重教化、广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的准则,在传统建筑环境的营造上,这条准则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设计者和建筑者应用对联、匾额、雕塑等装修手法,把人生哲理、传统美德、家风家训等同建筑结合起来,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希望帮助居室主人形成良好的品格。在满足建筑遮风挡雨的实用功能的同时,刻意强调建筑的精神文化功能,有时甚至后者更重于前者,这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张独特“名片”。

从宏观上看,传统建筑小到一院一落,大到一村一城,都是对当时社会制度、长幼秩序的空间再现。当然,随着历史发展、时代变迁,社会制度、社会风气都发生了变化,建筑的布局和外观也随之改变。然而不变的,是镌刻在中华儿女心中的优良家风,是千百年来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猜你喜欢
砖雕供图家风
《岁供图》 马菁
山东出土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泰兴砖雕:方寸之间见大美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风伴我成长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弹劾
幽默好家风(二)
图 鉴
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