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茂祥(1967—),男,江苏句容人,博士,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移动江苏公司正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创新管理。
文章编号:1005-9679(2023)03-0007-06
摘 要: 开放式创新是创新主体有意识地搜索外部知识或进行知识输出的一种新型创新范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寻求与外部组织合作,有效实施开放式创新活动。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合理选择产学研合作、研发外包、技术特许、战略联盟及企业并购等合作创新组织模式。同时,可基于资源流动方向分析,合理选择内向型、外向型或者二者相互结合的耦合型创新组织模式,更好地实现知识的高效开发利用。此外,企业要强化开放式创新的组织管理,合理选择创新合作伙伴,促进资源的高效流动与共享;要做好合作创新项目的过程管理,促进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跨组织的协同;要选择适合的创新合作开放度,促进内外部资源效用最大化,有效提升合作创新成效。
关键词: 企业开放式创新;基本内涵;组织模式;管理路径
中图分类号: F 271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Open innovation is a new innovation paradigm in which the innovation subject consciously searches for external knowledge or outputs internal knowledge.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seek effective cooperation with external organizations by implementing open innovation. Enterprises should reasonably choose organization modes of cooperation innovation such as cooperation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R&D outsourcing, technology licensing, strategic alliances and enterpris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ccording to their own development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direction of resource flow, enterprises should reasonably choose the internal, external or coupling organization mode of open innovation, so as to better realize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knowledge. In addition, enterpris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of open innovation, select innovation partners reasonably,promote the effective flow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cess management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projects, promote communic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partners, and achieve efficient collaboration across organizations. Moreover, enterprises should choose the appropriate openness degree of cooperation innovation, promote the maximum utility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ourc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peration innovation.
Key words: enterprise open innovation; basic connotation; organizational mode; management path
隨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企业仅仅依靠内部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外部竞争环境。技术复杂性的提高使得企业很难独立完成从创意产生到产品制造及市场化的全过程,越发需要整合不同主体的互补性知识来进行创新。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企业与外部主体的创新合作比以往更加方便,合作的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施开放式创新,寻求与外部组织进行有效合作。亨利·切斯布洛(Henry Chesbrough)教授首次将开放式创新定义为:企业通过有目的的知识流入和流出,推动其内部创新活动,同时扩大创新成果在外部市场的有效应用。王智新等指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企业对外部资源及知识的整合与利用,通过与其他市场主体合作创新,最终提高新产品的研发效率,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需求。
实施开放式创新,使得技术变革变得更加连续,产品和服务的不确定风险大为降低,使得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开放式创新的重要性,努力与外部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外部资源的引进和配置效率,强化与外部组织的合作创新。应该说,全球卓越的创新型企业(如宝洁、三星、英特尔和3M等)的成功,无一不与其坚持实行对外合作的开放式创新策略有关。欧美国家很多企业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研究、探索及实践开放式创新模式,采用新颖、灵活、多样化的组织模式和外部主体进行互动合作,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进入21世纪,企业需要进一步拓展创新合作边界,面向全球搜寻好的创意,不断优化资源整合手段,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1 企业开放式创新基本内涵与特点
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采用开放式思维,有目的、有意识地从外部寻找知识及资源,并加以整合应用的一种创新模式。Hastbacka指出,企业要将自身能力与外部技术资源相结合来推进创新活动。Petroni等认为,开放式创新强调组织内外多学科知识的链接与整合。Lichtenthaler认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在其内外部同时开展知识探索及知识挖掘的行为。Lichtenthaler将开放式创新描述为“知识探索→知识保留→知识应用”的知识管理活动。Terjesen和Patel强调,在开放式创新的动态过程中,企业要不断与外部主体加强交流,收集、开发、控制和传播外部知识。Chesbrough和Bogers将开放式创新进一步定义为一种分布式创新过程,使用符合商业模式的相关机制管理跨组织边界的知识流动。良谋和马文甲指出,开放式创新是企业充分利用外部知识进行商业化的一种创新方式。陈钰芬和陈劲认为,开放式创新是多主体之间的合作创新,企业在吸纳更多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推动创新活动更为有效开展。
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能力、创新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Lau等指出,与外部伙伴的合作成本也会影响开放式创新成效。Bengtsson等认为,企业开放式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合作者的类型及开放程度。巩雪和刘海兵指出,合作创新的组织模式对开放式创新绩效也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应该有所差异。此外,企业作为开放式创新主体,应该强化合作过程管理,协调好自身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确保开放式创新活动的高效推进。
近年来,企业开放式创新的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从产品研发、生产经营到售后服务的各个环节。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增加,创新组织模式呈现多样化。除了将外部资源引进公司内部的输入型(内向型),将内部技术商业化应用的输出型(外向型)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增加,二者相结合的双向合作型创新模式也走向成熟。此外,外部信息搜集与共享的创新网络平台逐步完善,资源流动更加便捷高效,基于共同目标的多方合作的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逐步形成。表1给出了开放式创新的发展趋势。
2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组织模式分析
2.1 基于合作方式分析的组织模式
钱菱潇等从策略视角、特点视角及流程视角对开放式创新的维度进行了划分,其中,策略视角与特点视角多从合作方式来分析,流程视角基于知识流动方向来分析。埃森哲公司和美国普渡大学合作,对总部位于美国及欧洲的十几家大型企业的研发状况进行了调研,基于合作方式不同,总结出开放式创新的四种主要模式:传统IP合约(即某一方提供特別的技术,然后双方进行合作)、研发合作、平台型合作、社区型合作。Ye和Kankanhalli结合开放式创新收益与挑战的分析,认为开放式创新主要包括开放式网络、联盟合作、内向许可以及用户社群四种模式。Huizingh结合产业类型及企业规模的分析,认为开放式创新包括产学研合作、研发外包、战略联盟、供应商参与、创新合作网络以及企业并购等模式。也有学者指出,开放式创新包含外部合资、技术特许、委托研究、战略联盟及风险投资等多种形式。
上述特点各异的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中,企业可以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应用。例如,如果对于相关产品研发领域或环节不是很熟悉,同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去研发,则可以通过研发外包的方式,委托给外部更加专业的组织来完成。如果条件许可,企业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形式来购买所需技术,这样可大大提高创新效率。此外,企业持有的独特技术,结合外部竞争状况分析,如果能够实现风险管控,可以有偿转让给接受者,也可采取技术转移的方式,应用于其他地点或领域,以期获得相应的收益。企业还可以采取并购方式,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的产权,快速提升核心竞争力。当然,开放式创新最常见的方式是产学研合作,企业可以与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协同创新及合作共赢。
2.2 基于资源流向分析的组织模式
根据资源流动方向,可将开放式创新分为两类:企业突破组织边界,将外部创新要素及资源输入其内部,将外部有价值的知识、技术、创意等资源整合到其内部加以应用,实现与合作伙伴的优势互补,该模式称为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企业内部开发的知识流向外部实体,企业将自身知识和技术对外输出,将内部研发成果进行商业化,该模式称为外向型开放式创新。Dahlander和Gann基于资源流动方向和交易类别, 将开放式创新按资金的相关性总结出相应的内向型及外向型创新分类策略(表2)。目前,较为常见的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主要包括:专利获得、引入许可权、购买知识产权、众包、外部公司介入、早期供应商整合等。常见的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模式主要包括:内部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对外授权、专利许可、技术转让、开源合作、出售知识产权等。
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企业能及时获取外部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能在对自身技术不断升级改造的基础上迎合市场偏好;而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通过技术溢出方式,促进创新成果商业化,可以实现创新成果最大化。内向型较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更有助于构建企业长期竞争优势,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更有助于提升企业短期财务绩效。一般来说,高新技术企业在获取外部知识和推进技术商业化方面是最活跃的,可以通过技术许可等外向型方式,促进新技术或新产品便捷地穿越企业边界进行扩散,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相比而言,传统企业的创新以隐性生产制造过程中积累的技术为基础,并具有模式相对单一及信息分散等特点,可以采取产学研合作等内向型方式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
现有研究结论显示,大多数企业采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程度明显高于外向型开放式创新。Gassmann Oliver、Enkel Ellen扩展了开放式创新模式,提出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两种创新流程结合起来的耦合型开放式创新。从知识管理理论出发,内向与外向相结合的耦合型开放式创新更强调合作各方知识的匹配度和互补性,更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
企业应该注重双向耦合型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应用,促进资源和知识的双向流动与充分共享。在技术发展初期,企业可采用内向型开放式创新为主,注重借助外部创新力量,吸纳外部知识和资源等,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当企业具备一定创新能力且外部情境较为稳定时,应该实施双向耦合型开放式创新,一方面,吸引更丰富的外部知识及技术,进行产品的迭代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同时向外部输出自身的创新成果与优势资源,实现创新成果的有效转化与应用,不断提升市场份额及创新收益。
3 企业开放式创新的管理路径分析
3.1 合理选择开放式创新合作伙伴
开放式创新的外部合作者包括技术需求方、技术提供方、专家人才及研发机构等。企业要合理选择创新合作伙伴,有效识别能给企业带来互补性资源且信用良好的合作伙伴,降低合作创新成本,并做好创新收益在合作伙伴之间的利益分配。同时,定期对合作伙伴的合作创新情况进行评估,形成合作伙伴的进入退出机制,既要确保创新生态所必需的竞争性和开放性,确保企业具有更大的知识获取、资源整合与合作控制等优势,又要有效支撑合作伙伴成长,确保创新成果共享及风险共担等。
需要指出的是,用户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重要组成内容。Nikolaus F研究表明,企业接收外部客户的创新点中,大约25%的创新点有实现商业化的可能。随着Web2.0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基于互联网建立了开放式创新社区(Open Innovation Community,OIC),吸引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创意设计、研发和成果推广等相关活动中。为此,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应该让用户作为创新合作伙伴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用户为中心进行新产品的研发等,这样能够更加符合目标市场的需求。
3.2 强化合作创新项目的过程管理
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创新管理部门,明确相应的管理岗位及工作职责,强化开放式创新的过程管理。应与合作伙伴共同拟定合作创新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作创新的具体项目,明确具体的合作方式及要求,落实合作资源投入、合作成果共享及利益分配等事宜。此外,还要明确合作伙伴在开放式创新中的任务分工,建立合作创新人员的管理与激励机制等,提高合作人员协同创新的积极性。要强化对合作创新项目立项、研究、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知识产权申报等全过程管理,对上述环节进行全方位管控。
要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效解决合作创新中所面临的问题,促进合作伙伴集中注意力于知识创新。要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确保合作创新过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有效约束知识整合与商业化阶段的相关合作行为,防范知识整合阶段的技术流失,降低合作中存在的风险。要加大合作创新项目研究进度、成本及质量等方面的控制力度,确保能按预定计划高质量完成创新任务,保障组织间按照约定程序分配创新收益。此外,要构建开放式创新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强化合作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3.3 注重与创新合作伙伴的沟通协调
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过程中,参与创新的合作伙伴涉及不同行业及不同领域,不同合作伙伴有着异质性的目标和利益。随着更多合作伙伴的加入,不可避免会导致较大交易成本的产生,进而影响合作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要协调好不同合作主体间关系,加强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不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有效弥合企业及各类合作伙伴在资源、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要兼顾好各类合作伙伴的利益,不断降低合作成本及合作风险,有效提升合作创新的预期收益。
此外,企业要注重提高管理层及员工对开放式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员工开放合作的意识。要构建良好的交流互动机制,培育开放式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合作研究人员树立开放式创新的心态。要注重培育开放、合作、包容的文化,打造相互信任的合作文化,增进合作伙伴之间的互信及价值认同,建立合作各方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合作关系规范,处理好合作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提升合作方合作创新的积极性。企业要提升自身在复杂创新网络中的适应性,促进创新资源在企业及合作伙伴之间合理流动,有效实现价值共创,不断提升合作创新成效。
3.4 明确开放式创新的最佳合作开放度
合作开放度是指外部技术及知识资源在企业开放式创新中的介入程度,主要包括开放广度与深度两个层面。广度是指企业与其他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的广泛程度。深度指外部组织在企业开放式创新中的深入合作程度。随着合作开放度的不断增强,合作伙伴(包括客户、供应商等)会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到企业创新活动中来。开放广度越广,企业越能获得多样化的外部创新资源。开放度越深,企业越容易与外部参与者建立起信任关系。开放度过低,企业无法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难以达到应有的创新成效;开放度过高,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依赖性较强,会导致自身技术积累不足等。因此,开放式创新存在理论意義上的“最佳开放点”。
Lauren和Salter结合实例分析发现,企业的开放度与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验证了“最佳开放点”的存在。企业在技术发展初期,需要借助外部创新力量,应保持较高的开放度,而在技术发展的成熟期,自身具备了较高的创新能力,开放度可逐渐减小。需要指出的是,在技术追赶阶段,企业应选择积极型开放式创新,同时要注重吸收能力培育;在技术同步阶段,应选择稳健型开放式创新,同时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技术领先阶段,应选择谨慎型开放式创新,同时要提升创新资源治理能力。
企业在实施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时,要注意适度开放,避免“过度”吸收外部资源,对外部技术形成太强的依赖性,进而削减企业内部研发能力,影响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实施外向型开放式创新时,必须有足够的能力积累,并严格控制创新链的开放环节及开放深度,平衡好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关系,明确在创新过程中哪些资源共享给外部主体,确保企业在与外部组织合作时,能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知识输出过程中的风险。总之,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选择与之适配的最佳开放度,有效推进开放式创新,并随着企业技术发展状况及创新能力的变化,不断调整最佳合作开放度。
4 结束语
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全球企业创新的重要模式之一。我国很多企业也积极推动开放式创新,在研发、生产及营销等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环节,都形成了开放合作创新局面,取得了明显效果。企业通过实施开放式创新,强化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有效识别、获取和整合利用外部知识,更好对接客户和市场需求,及时发现创新机会,并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展创新活动, 一方面有利于减少新产品研发成本、缩短研发时间、降低研发风险,提升研发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扩散,创造新的市场增长点,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取得市场主动权。企业从外部获得的知识要素越多,创新效率就越高、风险就越低,企业对外部市场环境的反应也越灵敏。
为了有效提高开放式创新成功率,企业应合理选择创新组织模式,有效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企业可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产学研合作、研发外包、技术特许、战略联盟及企业并购等开放式创新组织模式,也可基于资源流动方向分析,合理选择内向型、外向型或者二者相互结合的耦合型创新组织模式,更好实现知识的高效开发利用。此外,企业要强化开放式创新的组织管理,积极汇聚外部资源,促进资源的有效流动与共享,确保创新资源能自由、灵活地并联到创新生态系统中。要合理选择创新合作伙伴,做好合作创新项目的过程管理,促进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跨组织的协同。同时,要选择适合的创新合作开放度,促进内外部资源效用最大化,有效提升开放式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 CHESBROUGH H.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 Cambridg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Inc, 2003.
[2] 王智新,赵景峰. 开放式创新、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技术创新绩效[J].科学管理研究,2019,37(1):74-77.
[3] HASTBACKA M. Open innovation: what's mine is mine what if yours could be mine,too?[J].Technology Management Journal,2004(12):1-3.
[4] PETRONI G, VENTURINI K, VERBANO C. Open innovation and new issues in R&D organization and personnel management[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2012,23(1):147-173.
[5] LICHTENTHALER U. Open innovation: past research,current debat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2011, 25(1): 75-93.
[6] TERJESEN S,PATEL P C. In search of process innovations:the role of search depth,search breadth, and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43(5):1421-1446.
[7] 高良谋,马文甲.开放式创新:内涵、框架与中国情境[J].管理世界,2014(6):157-169.
[8] 陈钰芬,陈劲. 开放式创新:机理与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9] PAULOSE H,NAIR S. Open innovation in emerging markets: a business mode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romotion Management,2015,21(1):1-12.
[10] LAU A K W,LEE L W Y,LAI K H,et al. Adopting an open innovation program with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China: a case study[J].Engineering Management Journal,2018,30(1):24-41.
[11] BENGTSSOIN L, LAKEMOND N, LAZZAROTTI V, et al. Open to a select few? Matching partners and knowledge content for op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5,24(1):72-86.
[12] 鞏雪,刘海兵.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开放式创新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 2020(12):54-66.
[13] 钱菱潇,陈劲.开放式创新研究述评:理论框架、研究方向与中国情境演化与创新[J].经济学评论,2022(01):82-99.
[14] YE J, KANKANHALLI A. Exploring innovation through open networks: a review and initial research questions[J]. IIMB Management Review, 2013,25(2):69-82.
[15] HUIZINGH E. Open innovation: state of the ar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Technovation, 2011,31(2):2-9.
[16] 何彬源,李莉,吕一博,等.创新网络位置与企业内向型开放式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技术群体分化的调节效应[J].管理评论,2022,34(4):90-102.
[17] DAHLANDER L,GANN D M. How open is innovation? [J].Research Policy,2010,39(6):699-709.
[18] 馮长利,程悦.开放式创新与企业绩效的Meta分析[J].科研管理,2020,41(1):108-118.
[19] GASSMANN O,ENKEL E,CHESBROUGH H.The future of open innovation[J].R&D Management, 2010,40(3):213-221.
[20] 潘闻闻,芮明杰.基于产业层面的耦合型开放式创新影响机制研究[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21(3):174-185.
[21] 彭灿,张洁玉. 动态环境下内向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对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短期财务绩效的中介作用[J].河南科学,2022,40(4):656-665.
[22] NIKOLAUS F,SONALI S.How communities support innovative activities: an exploration of assistance and sharing among end-users[J].Research Policy,2003(1): 157-178.
[23] 王松,杨洋,刘新民. 基于图注意力网络的开放式创新社区用户创意潜在价值发现研究[J]. 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21,5(11):89-101.
[24] GE J,LI T.Entrepreneurial resources,complementary assets,and platform sustainability[J]. Sustainability,2019,11(16):1-20.
[25] 刘泽阳.开放式创新中的企业间协同机制研究:基于弱关系视角[J].经营与管理,2017(8):111-115.
[26] 闫春,蔡宁.创新开放度对开放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J].科研管理,2014,35(3):18-24.
[27] 徐一平,蒋伏心.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制造业创新绩效提升路径:技术标准与政府支持视角的研究[J].管理现代化,2021(3):25-31.
[28] 杨皎平,李 杰,边伟军,等.制造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最优开放度”动态演化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22,19(4):516-524.
[29] LAURSEN K,SALTER A.Open for innovation: the role of openness in explaining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mong U.K.manufacturing firm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2):13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