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忠国
摘 要:艺术发展的过程,不同的风格所展现出来的艺术张力也存在着差异,不同的音乐家,在不同阶段进行创作的过程也有着独特的风格特征,而法国作曲家弗兰克钢琴作品《交响变奏曲》则本质上具备较强的承前启后的作用,融合了古典主义时期和后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和相应风格,围绕这部作品,需要对相应风格特征及风格特征的组成内因有充分认识,理解其作品的内涵,基于不同的风格特征进一步分析其演奏的形式,有效地诠释其演奏的具体内在意图,彰显其特色风格,促进总体艺术发展和艺术演奏等方面的提升。基于此,还需要对相应的风格特征等方面进行充分的认识。
关键词:塞扎尔·弗兰克;钢琴作品;《交响变奏曲》;风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1-00-03
《交响变奏曲》风格有微妙的变化,而且总体又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每个细节自由奔放,而结构整体严谨浑然一体,复雜的结构布局局部的统一协调,对节奏的各类综合性整合实现了这一曲目交响化的发展,真正意义上突破了在钢琴作品方面的音乐表现力限制并利用调性结构对旋律加以控制,让其作品的情感表达更加跌宕起伏。而这一切都与作者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等方面呈现着高度相关性,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风格特色的形成与相应的创作背景高度相关,还需要对其内涵等方面充分认识,以便于更好地理解这一代表性的曲目内在表达的情感与内涵。
一、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创作背景分析
(一)弗兰克背景
塞扎尔·弗兰克(Cesar Franck)是19世纪法国相对有名的作曲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一名管风琴家,其音乐作品独特的风格对于后世影响相对较大,因此也被誉为是现代法国室内乐的先驱[1]。从其生平和相应的情况来看,弗兰克从小接受音乐的熏陶,在家乡,比利时烈日音乐学院就开始学习钢琴,并在青年时代逐渐找到了自身的独特风格,学习期间由于钢琴和管风琴的演奏特别突出,也获得了较多的奖项,完成学业的弗兰克再度进行巡回演出,但没有取得较好的成绩。而在此之后的弗兰克却进行了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在当地担任管风琴教师从事管风琴的教育活动和作曲的教学工作,一直到1890年由民族音乐协会在巴黎首演他的《弦乐四重奏》取得了不凡的反响,其才华在当时被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受众对其音乐的内涵和音乐的价值给予高度肯定,能够逐渐认可并理解他的音乐作品。
(二)作品创作
目前主流认为弗兰克的大多数作品都创作于19世纪的70年代之后,在这一期间法国正在盛行意大利歌剧,而法国等国的作曲家所创作的器乐作品却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2]。在这一特殊区间,弗兰克所创作的一系列器乐作品并没有得到当时的很多关注,导致其创作没有什么影响力可谈。在普法战争结束后,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因此以弗兰克为代表的法国音乐家成立了法国民族音乐协会,彰显其本民族的器乐音乐的创作。因此从这一阶段来看,弗兰克开始进行广泛的音乐创作,而且这一协会时常会在法国各地举行各类音乐会,以此来推动当时作曲家在钢琴音乐创作方面的复兴和创新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法国音乐的创作,将其推向世界音乐的地位达到了复兴法国音乐的目的,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纵观其音乐的创作,涉及多种多样的题材,像歌剧和清唱剧以及合唱、管风琴钢琴曲等各类室内乐作品相对较多,那么在成就方面大多数以器乐作品创作为主,最具备典型性,能够体现其特征的就是《交响变奏曲》。
《交响变奏曲》是弗兰克在1885年所创作的器乐作品,是其钢琴和管弦乐代表作之一,作品具备明显的交响化特征,是当时时代背景下极具特色的一首器乐作品。这一作品在1886年5月1日由当时钢琴家刘易斯蒂埃默在法国巴黎民族音乐协会音乐厅首次演出。从其音乐风格和曲风创作的相关情况来看,在相应的时代背景下,晚年的弗兰克更加坚定了以本土化、民族化为核心的风格理念,并在这基础上进行了针对性的创新作品,更加具备明显的交响化特征和音乐气息[3]。
(三)风格特征
弗兰克大多数的作品构思非常严谨,而且其内在内涵和表达的情感深刻而复杂,大多数建立在古典主义音乐的结构布局上,然后创作符合浪漫主义情感思想的音乐作品,那么其风格具备了谨慎和活泼的特色。从其现有的风格特色等角度来看,很多作品一方面具备浓郁的理想主义观念,而在这基础上,其内在情感的表达手法又充分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所特有的一系列丰富情感和澎湃的内涵。立足其风格特征来看,这一作品音乐美感更加具备想象力,从当时时代和现如今的时代来看,其风格的创新性特征十分明显,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围绕着描绘人生道路,挫折和艰辛,寻找人生意义,对幸福生活的憧憬以及实现的美好为核心。多样的乐章和相应的变化方法,真实的情感,扣动很多人的心弦,而且也让受众通过聆听音乐而陷入深沉的思考,真挚的情感与当时所流行的纤细柔美风格呈现明显的区别,彰显出了自身独特的音乐语言特性。相应的旋律打破了乐曲之前对称的结构,而且也改变了反复摸进的格局,总体的转调更大,而且半音阶也更多,乐句展开方面进行了对调性关系的全面安排,整体结构严谨坚固,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交响变奏曲》中的每个细节部分自由奔放,而在总体上协调统一创造性地运用并发展了循环曲式,让全曲有微妙变化的同时,保持着高度的内涵一致与统一。
二、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作品特征分析
(一)曲式结构特点
从宏观角度来看弗兰克的《交响变奏曲》,其本质上是一首融合了协奏风格与变奏发展为一体的单乐章协奏曲,与传统协奏曲不同的地方在于其本质上属于一种单乐章的协奏曲,但是其相应的具体规模情况却不亚于传统的协奏。传统协奏曲大多数都需要经过多个乐章的综合性组合,形成相应的套曲曲式结构,而本作品是一个单乐章的协奏曲,但是其总体规模相对较大,交响性的特点相对较为明显,在复杂的冲突性或对比性戏剧结构上发生变化,并极大程度上促进其发展。从其曲式结构的相应原则情况来看,本作品采取了两种曲式结构原则,包括变奏原则和奏鸣原则。前者主要指的是利用一系列手法,在首次进行音乐主题陈述之后,再反复若干次地变化重复或者是展开形成相应的曲式,其手法可以分为严格变奏和自由变奏两种。而后者一般来说属于一种三步性的结构,三个部分密切联系在一起,浑然一体,两种曲式原则共同结合进一步在相应的奏鸣曲式结构框架上对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加以运用,实现其变奏手法等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关于作曲结构等方面的情况,属于自由变奏的范畴作品中的变奏段落经常会出现不清晰的划分,这在《交响变奏曲》中是一大特色,而且主题变奏和副题变奏经常会串联在一起,也有一些变奏段找不到原主题或者是原副题的轮廓。这样的手法和相应的措施,极大程度上增强了音乐作品的艺术张力,有些段落甚至在运用相应手法时采取了新的对比材料,将主题和副题两个具备对比性的乐思融合在一起,让其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了协调统一。这种发展促使其总体音乐内容表达更加具备多样性、交响化,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在艺术张力和艺术内涵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优化。
(二)创作特征
《交响变奏曲》在自身风格特色方面,运用了丰富的和声技法和复调手法,其调性色彩进行了大胆的对比,因此其创作特征一方面具备较为复杂严谨的格局形式,另一方面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也十分深刻。
首先从虚构段落的情况来看,选取第一主题呈现两个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4个小节由弦乐组有力演奏其附点节奏和半音音调的乐句,八度关系则由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分别构成,音乐中的情绪阴沉、坚定。第5小节开始,钢琴以4个小节的下行二度音程,句子与乐队互相呼应,因为表现出迷茫,甚至是焦躁不安的情绪,这种对比十分鲜明,而且在两种音乐形象方面的差异也相对较大,不管是在速度、力度还是在节奏等方面都具备较强的对比感,而且让听众直观感受到相应的情绪影响,直接进入音乐所阐述的故事中,两个主题对比并统一鲜明地融入一起多次变奏进行纵深发展,而从第17小节开始乐队部分木管低沉富有动力的八度加以提问,然后再进一步由小提琴的明亮长音作答。这种呼应的方式方法,则进一步让后续的发展更加具备期待感,仿佛是岁月的接力棒。第12小节开始,则钢琴部分以明亮的大三和弦分解形式呈现,进一步共同有力地将其推入第1个小高潮。第35小节开始,第二主题转到A大调,其音乐风格方面与之前呈现着较强的对比,形成大小调关系,而且音乐风格逐渐走向积极,更加富有动力感。在这一阶段高音的小提琴以明亮干净为主,传递出了内在灵活的情绪,其中穿插的钢琴分解和弦则如山间流水更加清澈动人。
其次在主题部分可以分为几个变奏段落,第一变奏从48小节开始,然后进入主题部分,48-65小节则是钢琴独自发展的段落,低声部则以分解和弦的方式而奏出具备明显的管风琴音色效果,而且多次运用色彩更加柔和的九和弦。到第65小节开始速度变快,原本音程的主题逐渐变化发展,经过4个小节再次重复这一素材,然后进一步加入了单簧管、双簧管和圆号等乐器,让其音响更加浑厚有力,实现了钢琴部分与第一主题其他乐器的对话。乐章进入第100小节,则为第二主题变奏,钢琴立即转为明朗的A大调,横向线条更加清晰,而且声部层次丰富,和声赋予歌唱性。采取了相互呼应的复调手法,展现出典型的协奏曲风格,而且旋律在乐队和钢琴上以自由卡农的形式交替出现,总体艺术张力明显在这一阶段提升。135小节开始调性转入升F大调,这时候其钢琴的声音以纤细轻盈为主,营造出一种梦幻的场景,而乐队则用管弦器乐演奏出柔和的第二主题旋律。抒情缓慢的音乐一直到第143小节调性回声,然后色彩变得更加忧伤,由梦境转入现实一般的变化,到246小节大提琴演奏出梦幻富有诗意的主题,钢琴部分不断联动,让人更加容易沉醉于其音乐富有诗意美妙的主题中,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而且在这一部分应用了大量的半音和变化音,这种音乐色彩的变化相对较为明显,其交响化的特征更加显著。
最后从285小节开始则是全曲的终曲部分,其中的钢琴以常颤音的形式進行演奏,并配以大管和双簧管以及原号等,组合利用跳音,共同做出第一主题的下行音调变奏。在钢琴颤音结束之后,进一步用明朗的升F大调,将音乐的主题带向最终的高潮,配合全体乐队的齐奏,让其演奏的激情达到巅峰。从这部分的具体情况来看,结尾部分是根据第一主题的旋律进行自由发展,然后将调性降到了降E大调。这种细节的变化和艺术处理,让情绪不断递进,而结构感错落有致,进入典型浪漫风格的伸缩节奏韵律美之中。而在最后的结尾,两个主题交替出现和大量和弦8度组合,让其音乐情绪逐渐推向最高潮,然后以辉煌灿烂的气氛而作为其结尾。从总体风格来看,其曲式结构进一步决定了风格的多样性,具备较强的标志性特点,那么在演奏时也需要做好风格的把握。
三、弗兰克《交响变奏曲》的作品演奏分析
(一)演奏风格
弗兰克音乐风格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中的《交响变奏曲》更是具备浪漫主义色彩,又彰显出其内在深厚的古典主义音乐精神,充满后浪漫主义音乐的特色,那么在具体进行演奏时,其风格的掌握和演绎的诠释都需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一作品中大量运用了特色的变音和声,在具体演奏时为了掌握其风格,促使其情感表达更加顺畅,就需要尤其注重和声连接中的音色变化。从整部作品来看,两个对比的主题贯穿于全曲两个主题的戏剧性冲突,进一步引领音乐的主题,发展以变奏加循环的组合手法,让相应的主题互相连接、彼此衬托,而且也形成了相应的对照关系。各类半音化的使用让其现有的音乐风格一致,那么在演奏的过程中,也可以用暗淡连贯的音色演奏出相应的忧郁忧伤的色彩,并利用富于激情明亮的音效效果,让其得到演奏风格方面的彰显。
(二)演奏诠释
弗兰克的诸多作品中所运用的半音化和声十分多,其和声色彩十分微妙,和谐风格不能改变,促使其声音更加柔和温婉,那么在具体演奏过程中,为了把握其内在的风格特色,就需要着重感受其变化。演奏者需要高度关注这样的风格特色和相应的音乐变化,特别在具体演奏过程中感受多重音乐变化所带来的推动力。其产生的婉转特点要由较好的手指柔韧性去把握,因此在目前阶段为了展现出其风格特色,就要尤其了解其创作手法和音乐的相应特色特征,只有在这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演奏诠释和积极发展,才能够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让其旋律的表现手法很方便得到有效的衔接,实现风格及演艺等方面的优化,彰显其风格的特征特色。由此可见,正确理解其音乐意图是后续发展的关键性手段之一,也是正确进行演绎的关键组成部分,要对其内在内涵充分认识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演奏。
四、结束语
弗兰克诸多音乐作品中,《交响变奏曲》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十分明显,这与其现有的创作背景有着高度相关性,为了正确理解其作品特征,要对其曲式结构特点和创作特征充分认识,并正确掌握其演奏风格。
参考文献:
[1]吴京津.配器新说的理论实践——于京君《帕格尼尼交响变奏曲》的音响形态特征[J].中国音乐,2022(02):180-186.
[2]赵彬宏.激情与内省同在,叛逆与虔诚相拥——论弗兰克《A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J].作家,2011(02):261-262.
[3]汪丽萍.弗朗克《交响变奏曲》的曲式结构初探[J].咸宁学院学报,2012,32(01):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