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研究

2023-06-27 21:38:30左郇瑞
艺术大观 2023年16期
关键词:左权县动律左权

左郇瑞

摘 要:左权小花戏流传于山西省左权县一带,是一种集民歌、舞蹈和戏剧为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它产生于宋元时期,传开于明清时期的民间活动中,在山西民间的庙会和节庆活动中进行表演,是我国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左权小花戏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特色,是山西民间舞蹈的代表,在中国民间舞蹈中占有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左权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4年,左权小花戏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深入左权县进行田野调查,对左权小花戏的由来、演变过程、表演形式做具体描述,并对当下左权小花戏的舞蹈动态特征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运用于今后的舞蹈课堂实践中去。

关键词:左权小花戏;动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J8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6-0-03

一、“左权小花戏”舞蹈概述

左权县旧名辽县,位于山西省晋中市东南部太行山巅,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歌舞之乡,素有“花戏之乡、民歌之海”的美称。生活在此地的人民群众非常喜爱左权小花戏这一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一直以来有着唱民歌、跳小花戏的优良传统和风尚,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很有名气。

(一)由来与演变过程

左权小花戏原始于辽州社火中的“文社火”。宋、元以来,每逢元宵节,家户门前张灯垒火,民众在社头的引领下走街串巷进行“闹社火”这一娱乐活动。“辽州社火”是集民间多种文艺表演形式为一体的歌舞文化现象,包括文社火、武社火、小秧歌、舞狮子等,一般在节庆活动中进行表演。“文社火”由文乐器伴奏,是一种民间敬神祈福的表演仪式,表演者为男童,舞蹈动作相对单一简洁,角色以小生、小旦为主。曲调大部分是一劇一曲的形式,以晋胡、大横笛等乐器伴奏。

清末民初,“文社火”盛行。在吸收大量的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加入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并有了生、旦、丑等人物角色,演员由原地扭唱逐步发展到变换位置。舞蹈的主要特征是扭,常用的舞步是“唿嗦步”。舞蹈动作方面,女角演员以“擦脯扇”为主,步伐动作、摆臂幅度较小;男角演员以合扇为主,摆臂幅度较大。曲调以民歌为主,有些发展到了一剧多曲,伴奏乐器增加了二胡、大横笛等[1]。

1920年后,“文社火”将歌、舞、戏三者紧密融为一体,舞蹈方面出现了花哨好看的蝴蝶花动作,人物角色相较之前有所增加,可以区分出男女老幼等人物形象,人们开始把“文社火”称为“小花戏”。可见,“文社火”在长期的祭祀娱乐活动中,不断汲取其他艺术的养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抗战时期,大批杰出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对左权小花戏进行改革与创新,编创出大量宣传党的政策、动员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的节目。舞蹈动作方面发生了改变,如“唿嗦步”发展成了“三颠步”,“擦脯扇”发展成了“蝴蝶扇”。曲调更为丰富,伴奏乐器也增加了。人物角色多元化,由之前的男扮女装发展为男女老少皆可,女孩们逐渐上台表演。服装由之前固定的小生、小旦改为鲜艳的彩服。这些变化使得人们把小花戏也称为“新花戏”。随后,辽县易名为左权县,“小花戏”也被称为“左权小花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左权县每年会组织举办左权小花戏培训班和文艺演出活动,推动了左权小花戏的发展和传承。舞蹈动作方面,左权小花戏著名传承人李明珍老师通过自身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出具有相应名称的扇法、步伐、舞蹈动作等内容的著作,其中介绍得相当详细明了。伴奏乐器增加了唢呐、竹笛、二胡、琵琶等。

20世纪90年代后,左权小花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方面,左权县政府加强了对左权小花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将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宣传到全国乃至世界。另一方面,为了与时俱进和适应人民群众的审美,左权小花戏在舞蹈、音乐、舞美等方面加强了创新,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进去,进一步突出了左权小花戏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现今,左权小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建立起许多优秀的专业团体,参加不同的舞蹈比赛、专场晚会、访问活动,还成为当地深受欢迎的广场表演艺术,大量相关内容被纳入部分高校课堂和当地中小学,相关专家召开研讨会并做好文字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推进了左权小花戏的传承和发展。

(二)表演形式

左权小花戏是当地民众非常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随着时间、空间的发展,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目前从表演形式上基本被分为两大类型,即“歌舞类”和“歌舞剧类”。

歌舞类,是演员在表演中根据一定的词曲唱白,配以相应的舞蹈动作和简短的故事情节,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或偏重于舞。其歌舞类代表性作品小型的有《打秋千》《放风筝》《摘花椒》《开花调》等;中型的有《太行颂》等;大型舞队有《百花迎春》《春潮》《丰收颂》等,一般在节庆日或平时表演,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歌舞剧类,是歌、舞、戏三者为一体,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明确的人物性格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主要特点是歌、舞、戏并重。其歌舞剧类代表作品小型的有《打樱桃》《卖扁食》《王三和小兰》《菜哥》等;中型的有《一个老头四个姑娘》等;大型的有《太行奶娘》等。这两种表演形式在实践的长河中不断完善、丰富和发展,各具特色,均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2]。

二、“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特征分析

左权小花戏的舞蹈动态,是演员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唱词中情感的表达,通过肢体语言而外化出来的舞蹈动态动作部分。舞蹈动态是左权小花戏舞蹈构成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舞蹈动态和动律的配合形成舞蹈动作,通过运用舞蹈动作进一步塑造舞蹈形象,最后形成左权小花戏独特的风格特征。山西人民具有敦厚朴实的性格特征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因此形成了左权小花戏俯首、含胸、屈腰的基本体态。

左权小花戏的动态特征概括为:“一步三颠膝要颤,上下起伏似波澜,轻盈灵巧扭摆甩,拧身转体臂划圆,欢抖彩扇如蝶舞,神韵要随意境迁”。它的上身动律特征是“扭、摆、甩”。“扭”是左权小花戏表演中最典型的动态特征,“跳小花戏”也称“扭小花戏”,舞者随着舞步和动律进行舞蹈时,身体会自然勾勒出以头尖、臀部和膝盖呈现的“S”形体态,形成一种独特的曲线美;“摆”是舞者运用手臂进行摆动,根据摆动的位置高低分为“大摆臂”和“小摆臂”;“甩”是舞者以手腕发力舞动时的甩劲。下身动律特征是“颤、颠、跳”。“颤”要求舞者的膝部进行富有弹性的屈伸感;“颠”是舞者在舞蹈时脚下步伐由脚尖到脚掌再到脚后跟依次进行的颠动感;“跳”是舞者随着步伐、舞姿、重心的变化形成的跳跃感。这些动律都贯穿于左权小花戏的舞蹈表演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风格特征。左权小花戏舞蹈动态的本质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将其原始的动律节奏艺术化、专业化,塑造出典型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人民群众内在的性格特点和潜在的文化精神,赋予人民群众独特的气质和力量[3]。

(一)千变万化的扇花

左权小花戏的代表性道具是扇子,它与表演者的技艺融为一体,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左权小花戏的表演过程中,扇子的灵活运用形成了丰富多变的扇法和千变万化的扇花,不同的扇法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蝴蝶扇、端扇、合扇、立扇、撒扇、磕扇、推扇、穿扇、挽花扇、抱扇等扇法。扇子角度、频率、技法的变化体现不同的动态,也表现不同的艺术特色。其中“蝴蝶扇”独具风味。

蝴蝶扇是两把扇子舞动时,扇花犹如空中的蝴蝶翩翩起舞,因此被称为“蝴蝶扇”。笔者深入山西省左权县进行田野调查,通过传承人刘文强老师的讲解得知,最初的“蝴蝶扇”是“拳形握扇”,以手腕为轴心,左右小幅度的微微碎抖;现在的“蝴蝶扇”是五指夹扇或四指夹扇,运用手腕发力,放大了扇子的翻转幅度和加快了扇子的翻转速度,将扇子连续快速翻转至最大限度,要求舞者的手臂松弛、手腕灵活。由此可见,蝴蝶扇的动律动态是通过民间原始形态的积淀、人民艺术品位的提升、专业舞蹈家们的挖掘开发、表演者专业素养的提高等因素,将过去小幅度舞动的扇花动态动作,改编发展为翻转幅度大、速度快的扇花,使得“蝴蝶扇”的扇花动态动作更为灵活、更追求美感、更富有表现力、更加栩栩如生。“蝴蝶扇”几乎贯穿于左权小花戏整个舞蹈表演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它的感染力,还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风格韵味[4]。

扇子作为左权小花戏的万能道具,它可以被喻为锄头、耙子、镰刀等工具,还可以被看作筐子、镜子、木棍、衣裳等物品,也可以象征蝴蝶飞舞、花枝招展、果实累累等自然景象,起到了烘托氛围和表达情感的作用。例如,“擦脯扇”是取材于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拿扇取凉的动态,将胸前扇风的动态动作放大幅度至体旁,配合相应的动律加工形成专业的艺术性动作,不仅增强了可舞性,还丰富了人物形象。又如,舞蹈《打樱桃》中,把合扇比作打樱桃的木棍,运用打樱桃这一动态,结合“蝴蝶扇”将扇子左右翻至最大限度的动律特点,通过扇花动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打樱桃时蝴蝶在花丛田野中翩翩飞舞的场景,表现妇女在打樱桃时的欢呼雀跃和收获果实时的怡然自得。

(二)优美舒展的舞姿

左权小花戏的舞蹈姿势丰富多彩,塑造了许多经典的造型和形象。“扭”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左权小花戏的动态特征,舞者巧妙运用身体头部、手臂、肩、腰、胯、膝、腿等部位的配合,形成灵活多变的舞蹈姿势。左权小花戏的舞姿造型有70多种,其中女子多用的基本舞姿有“磕扇掖腿”“小燕展翅”“蜻蜓点水”“鸳鸯戏水”等。左权小花戏中常用的态势大多是在上身动律“扭、摆、甩”和下身动律“颤、颠、跳”,加之扇花的灵活运用相配合而成的。

其中,“拧转”和“三道弯”突出体现了其动态特征。拧转:以腰部为轴心,上身进行左右最大限度的拧和转,扭转成多种多样的动作态势,从中可看出女性婀娜娇美的身姿;三道弯:以身体的“头和胸、腰和臀、胯和腿”构成“S形曲线”,不仅展现出三道弯体态的美感,也充分表现出女性在跳左权小花戏时的动态特征,进一步表达了左权女性温婉、优雅的人物形象。此外,基本的态势还有以下几个。晃首:头部进行左右摇晃和微画圆圈,在最初的小花戏表演中,男性角色多用这一姿态,给人以活泼、喜悦之感;手臂划圆:双臂带动手部向相同方向画立圆,亦可交替进行,动作线条舒展优美;这些优美的舞姿不仅要有灵活的身法形态,还要体现其中的内在美感。因此,左权小花戏的舞姿根据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传达相应的情感,为人物的性格增添色彩。

(三)丰富精湛的舞步

左权小花戏的步伐丰富精湛,它的基本舞步有三颠步、唿嗦步、小颠步、跑跳步、快三步、点颤步、大小箭步、虚步颤颠、小碎步、十字步等60余种,这些舞步是由“颤颠”动律形成的。由于当时左权的特殊地势,人们在行走时,为了平衡身体的重心,膝盖会自然地进行屈伸、颤动,这一习惯就构成了左权小花戏特有的动律特点,其中“唿嗦步”和“三顛步”最富特色。“唿嗦步”是两腿向前行进时,由膝盖上下屈伸来带动身体进行起伏颠颤,上身自然扭动、前俯后仰,手臂前后摆动。这一舞步难度较高,需要演员的身体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具有独特性。例如,舞蹈《卖扁食》中,运用女子担扁担外出的动态,配合自然形成的颤、颠动律,将女子挑着扁担行进的生活动作艺术化成舞蹈动作,通过双膝屈伸、起伏、富有弹性的唿嗦步来表现女子挑着扁担在卖扁食的过程中身体虽承受重担但心情却略微轻松喜悦的人物形象。

在田野调查中,通过山西省左权县民间老艺人张世鸿老师的讲解,对原始和当下“三颠步”动作的变化有了深入的了解。“三颠步”是从“唿嗦步”发展形成的,它减慢了原来膝盖颤动的速度,扩大了舞动的幅度,进而形成两腿向前行进时,膝盖要先屈后伸,每舞动一步,脚下要依次经过脚尖、脚掌、脚后跟三个部位的上下颤动,身体随之上下起伏。例如,舞蹈《打樱桃》中,运用人物上山打樱桃这一动态,加之人物在长途跋涉时身体自然形成的颤颠动律特征配合表演,作品中便着重采用“三颠步”舞蹈步伐进行表现,剧情中农妇的丈夫,更多以脚下的“三颠步”进行舞蹈,不仅表达了他当时着急慌乱的心境,还烘托了丈夫憨厚随和的人物性格。又如,舞蹈《摘花椒》中,运用“摘”花椒的动态和颤颠动律的配合,以主要步伐动作“三颠步”进行表演,女子们边摘边跳的舞蹈动作,不仅展现了她们在摘花椒时欢快、和谐的情景,还表达了她们在收获后内心喜悦之情。

三、结束语

左权小花戏的扇花、舞姿、舞步别具一格,其舞蹈动态灵活多变,独特的颤颠跳和扭摆甩动律贯穿始终,将当地人民的生活体态和浓郁的地方色彩以艺术形式充分展现出来,其中典型的舞蹈动态有“蝴蝶扇”“三颠步”等,不仅构成了大量经典淳朴的舞蹈形象,突出了山西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还展现了左权小花戏无限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珍.浅议左权小花戏的演变和发展[J].名作欣赏,2016(20):173-176.

[2]李明珍.谈山西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色[J].名作欣赏,2016(08):165-169.

[3]李明珍,刘瑜,刘瑞琪.左权小花戏[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5.

[4]巨琳霞.左权小花戏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4.

猜你喜欢
左权县动律左权
左权浙理大 共建工作站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11-09 23:18:44
左权:『人民是水,我们是鱼』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中华手工(2021年5期)2021-09-26 18:25:27
左权县科协:调研科普示范基地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07-28 07:08:50
左权将军的家信
快乐语文(2021年15期)2021-06-15 10:19:32
评《Smoke》
山西左权县农技推广体系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
浅谈左权县畜禽养殖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
山西省庄园经济创新建设研究:以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庄园经济为例
山西农经(2015年2期)2015-07-12 09:46:21
藏族舞基本动律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