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斌,盛桂林,王开峰,陆 彦,沈迎春*
(1.张家港市凤凰镇农业服务中心,江苏 张家港 215600;2.江苏省农药总站,江苏 南京 210036;3.江苏省张家港市植保植检站,江苏 张家港 215600)
褐腐病是桃树上一种危害严重的病害,该病病原无性态为无性菌类丛梗孢属(Monilia)成员,有性态为子囊菌门链核盘菌属(Monilinia)成员,主要为害果实,不仅在田间生长期,而且在桃果采后也会引起果腐,严重影响桃果产量和品质,阻碍了桃果生产和产业发展[1]。目前,控制桃褐腐病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但防治该病的化学药剂种类较多,田间防治效果良莠不齐,时常出现防效不佳、用药增加、农药残留及抗药性问题[1-2]。
近年来,桃褐腐病在江苏张家港产区发生比较普遍,给果农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尤其是晚熟桃,导致当地一些优良晚熟桃品种逐渐被淘汰,造成种质资源流失。因此,笔者与扬州大学合作,根据扬州大学桃病害研究团队的研究数据,选择申嗪霉素、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腈苯唑4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为田间生产中桃褐腐病的有效防治及药剂选择提供依据。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凤凰镇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园进行,试验地块平整,土壤偏酸性,有机质含量高,肥力中等偏上,栽培条件与当地其他果园相仿。试验地种植桃树为7年生白凤,主干直径为10~12 cm,树高3 m左右,株行距3×5 m,树形为四主枝开心形,管理水平较好。所有桃树树龄、栽培条件一致,符合科学试验的条件。
1.2 供试药剂 供试药剂:1%申嗪霉素悬浮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4%腈苯唑悬浮剂。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5个处理:(1)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倍液;(2)450 g/L咪鲜胺水乳剂1 000倍液;(3)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000倍液;(4)24%腈苯唑悬浮剂2 500倍液;(5)空白对照(CK)。每处理4株桃树,重复3次,每重复随机分布,试验区四周设保护行。
于成熟前30、14 d采用背负式静电喷雾器各施药1次,共施药2次。
1.4 调查及计算方法 施药前检查并疏除每株桃树的病虫果,减少后期调查的差异性。在采收期、采后14 d、采后18 d各调查1次桃果发病情况,采收前所有处理桃树在东南西北方向各调查10个果,采收时每处理桃树挑选3株在东南西北方向各采收10个果后放入室内观测,记录病果数和总果数,计算病果率,并结合对照区病果率计算防治效果。
病果率(%)=病果数/调查总果数× 100
防治效果(%)=(空白对照区病果率-施药区病果率)/(空白对照区病果率)× 100
2.1 田间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在本试验第2次施药后14 d,即果实采收前,调查结果显示4种药剂对桃褐腐病病果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其中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24%腈苯唑悬浮剂处理对桃褐腐病的田间防效最好,均为100%,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防效分别为87.33%和86.93%。
表1 4种药剂施药对桃褐腐病在采摘前的田间防治效果
2.2 对采后桃果的防效 从表2可知,4种药剂在桃田间生长期施用后,对采后桃果褐腐病仍有较好的延长控制效果,采后14 d,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效最好,防效分别为92.26%和92.01%,24%腈苯唑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也具有较好的褐腐病防效,防效分别为69.02%和60.07%。采后18 d,1%申嗪霉素悬浮剂对桃褐腐病的防效达到80.83%,与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的71.25%~72.12%防效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24%腈苯唑悬浮剂的62.83%防效。
表2 4种药剂对采后贮藏期桃褐腐病的防治效果
2.3 安全性 经试验期间观察,不同药剂处理均未对桃树产生药害,且对试验区内的野生动物、有益昆虫等均未有明显影响,说明供试药剂在本试验剂量下对桃树生长安全。
本试验表明,申嗪霉素、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腈苯唑4种药剂对桃褐腐病都具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和采后延长控制效果,其中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倍液的防治效果较为突出,田间采摘前的防效为100%,采后储藏14 d和18 d的褐腐病控制效果分别为92.01%和80.83%。24%腈苯唑悬浮剂在采摘期对褐腐病的田间防效好,达到100%,采后18 d对褐腐病果也有一定的控制效果(62.83%),但显著低于其他3种药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在采摘前的田间防治效果较好(87.33%),但防治效果显著低于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24%腈苯唑悬浮剂,而采后对褐腐病的防效较好(72.12%、92.26%),与1%申嗪霉素悬浮剂防效差异不显著。10%苯醚甲环唑在采摘前对桃褐腐病也具有较好的防效(86.93%),但显著低于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24%腈苯唑悬浮剂,采后防效却与申嗪霉素和咪鲜胺相当,差异不显著。虽有报道桃褐腐病菌已开始对咪鲜胺等咪唑类和苯醚甲环唑等三唑类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3],但在张家港产区这些药剂应用于桃园较少,在田间防治褐腐病时,可交替使用这4种药剂,或与其他类型杀菌剂轮换或混合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
在桃果近成熟期,往往褐腐病会急剧发生,严重影响田间桃果和采后贮运期桃果的商品果率,因此在摘袋前后或采摘前一段时间的防治尤为显得更加重要,本试验选择在采摘前30 d和14 d进行药剂防治,不仅有效防控了田间褐腐病,对采后褐腐病也有较好的延长控制效果,而且也完全符合药剂使用安全间隔期的要求,解决了生产中迫切需要能有效防控桃果褐腐病且安全的问题。
本试验供试药剂中,生物农药申嗪霉素具有高效、低毒、与环境相容性好等优点[4],对多种植物病害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5]。咪鲜胺是一种低毒高效的广谱性咪唑类杀菌剂,对多种作物由子囊菌和半知菌引起的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6-7]。苯醚甲环唑是一种广谱的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安全、低毒等特点,对于多种植物病害包括梨树褐斑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果树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8-10]。腈苯唑也是一种三唑类杀菌剂,广泛应用于谷类、水果、蔬菜和观赏植物病害防治[11]。本试验结果显示,这4种药剂在桃褐腐防治上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中申嗪霉素表现出较好的田间和采后防治效果,因此在生产中可优先选择使用申嗪霉素,同时可与咪鲜胺、腈苯唑或苯醚甲环唑交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