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低估的鲁肃与被神化的诸葛亮

2023-06-27 04:02李家人
领导文萃 2023年12期
关键词:隆中对汉室鲁肃

李家人

凡是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对《隆中对》一定不会陌生。作为三国中最为智慧人物的代表——诸葛亮,未出茅庐便为刘备提出了扭转颓势、兴复汉室的战略规划,其高瞻远瞩的眼光与不容置疑的气势,为《隆中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其实,在早于《隆中对》提出的8年之前,即公元200年,已经有人提出过与隆中对性质相同的指导性思想,这便是东吴大臣鲁肃献给孙权的《榻上策》。

《榻上策》优点——战略指导胆识非凡 

《榻上策》是鲁肃投奔孙权后不久为孙权献上的指导性战略,因为当时两人坐于卧榻上相谈而得名。主要内容如下:“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应该说,建安六年,汉室王朝仍占据中原,鲁肃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是需要相当大的胆识的。因为在当时,汉朝皇室相较曹丕废汉自立时,还残存最后的影响力。曹操当时在政治上的资本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他当然不会很快就贸然废汉自立,虽然他一直有这样的野心。刘备纵横天下,靠的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皇叔”血统和“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旗号,所以更是要打着拥护汉室的旗号。但是,汉王朝在当时早已控制不住各路诸侯,各路诸侯豪强也早就有代汉自立的想法,其中以袁术最为典型。但是,鲁肃却敢于捅破这层窗户纸,公然说出“汉室不可复兴”,可称得上胆识非凡。除此之外,鲁肃在“榻上策”中为孙权提供的进取之方:首先“剿除黄祖”,再“进伐刘表,据守长江”,最后“建号帝业”,均为孙权采纳并实施。这也间接地使得孙吴势力成为三国中存在最久的势力。这充分说明了鲁肃的“榻上策”之切中时势,以及非凡的战略眼光与远见卓识。

《隆中对》优点——战略规划方案详实 

与《榻上策》相比,《隆中对》的知名度要高得多。一方面,这当然归功于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名声,另一方面,《隆中对》也的确有过人之处。首先是眼光高远。《隆中对》首先分析了当今天下局势——“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根据这种局势,诸葛亮提出了具体的进取之法:“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概括而论就是十六个字“东和孙权,西据荆益。南平夷越,北抗曹操”。其中,关于“北抗曹操”,诸葛亮提出更具体的策略——“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在站稳脚跟后力求突破割据之境地,实属高明。

其次是步骤具体。比较而言,《隆中对》在如何实现一统天下之路上,比《榻上策》更具体。因为《榻上策》只提到“建号帝业”,至于如何“建号帝业”,建号之后如何“以图天下”等,则没有展开具体论述。而《隆中对》不仅提出了“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最终目标,而且还规划了每一步如何实施的大致方案——“先取荆州为家”,后“取西川建基业”“成鼎足之势”,再图中原。因此,《隆中对》具备了一份优秀的战略规划所必须具有的实施步骤要素。也难怪诸葛亮能一下子吸引住刘备,使之按他的方案图谋大计。

除此之外,《隆中对》与《榻上策》还有一个很大不同是,《榻上策》的重点在于“竞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突出一个“守”。而《隆中对》的重点在于“成大业,兴汉室”,突出的是“进取”。纵观中后期的三国史,与蜀汉“取汉中”“伐襄阳”“六出祁山”等锐意进取的战役不同,东吴的多次大型战役,如赤壁之战,吴蜀夷陵之战,魏吴石亭之战等战役,都是为了退敌防守,而非进取扩张。

《隆中对》缺陷——目标过明,纲领矛盾 

但是,正所谓人无完人,在《隆中对》远见卓识的背后,也存在着相当的局限。

首先,是战略目的问题。诸葛亮的《隆中对》为刘备定下的基调是“興复汉室”,后来蜀汉的一切战略部署几乎都围绕这一点来做文章。从有利的方面来说,这固然能为刘备赢得一定的人气和民心,但这样做至少有两大弊端,一是将战略意图过于明显地暴露在对手面前,使得曹操等一直把蜀汉列为主要竞争对手,为蜀汉政权徒增了很大的战略压力;二是过于教条地将一根绳索套在脖子上,迫使蜀汉在不具备北伐条件的情况下六出祁山,“欲以只手将天补”,过多消耗了元气,最终,诸葛亮没能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宏愿,不仅“星落秋风五丈原”,还为后来的继承人留下了巨大的政治包袱,并加速了蜀汉的灭亡。而相比较而言,《榻上策》韬光养晦的做法,则要明智得多,也实际得多。

其次,是行动纲领的问题。《隆中对》战略意图得以成功最重要的两步棋一是“跨有荆益”,二是“结好孙权”,这也是蜀汉政权长期稳定的两个主要支点。可惜这两个支点本身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根据鲁肃的“榻上策”,孙吴要实现天下二分,最基本的要素也是要“跨有荆益”。所以,要“取荆州为家”,就不可能“外结好孙权”。这种做法当然是出于刘备势力最弱小的无奈之举,也不能不说是《隆中对》本身存在的致命缺陷。果然,在荆州被夺后,蜀汉实力大损,军事上,已经失去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的必要条件;政治上,蜀汉与吴国再也无法恢复赤壁之战中所营造的唇齿相依的关系。虽然,后来诸葛亮非常努力地“结好孙权”,但是已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蜀吴貌合神离的局面,最后被魏各个击破也是必然的命运,正所谓“一招有错,满盘皆输”。

当然,导致一个政权兴亡的因素有很多,战略规划的优劣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不过,《隆中对》和《榻上策》的例子还是告诉我们:历史上,许多人事或文本的光环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在阅读时我们要注意辨析才好。

(摘自《读好书》)

猜你喜欢
隆中对汉室鲁肃
鲁肃的深谋远虑
掌握类文阅读方法 提升文言文教学质量——以《三顾茅庐》《隆中对》《出师表》类比阅读为例
《出师表》初三复习试题
祝贺汉江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
参观诸葛亮隆中遗址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隆中对
堪与千古《隆中对》媲美的《窑洞对》——“全国代表”考察延安
鲁肃机智调解
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思想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