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梦琪
由山西省晋商文化基金会与中共晋中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金太谷》,讲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太谷商业的繁荣与金融的鼎盛。在内容方面,该纪录片围绕着“金太谷”这一主题,凸显了明清时期太谷在山西省乃至全国的重要经济地位。在史料选择上,制作方选用了大量的历史撰述、档案资料、商业课本、名人日记等资料为素材,详细讲述了历史上太谷商业与金融的发展脉络。在制作过程中,各方均精益求精,多位山西省知名学者的加盟为纪录片增加了浓厚的学术气息,极大提升了纪录片的理论性与思辨性。总之,在不懈的努力下,《金太谷》文献纪录片立意高远、内涵丰富,弘扬了晋商精神,为山西省的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晋商作为明清十大商帮之首,行商轨迹遍布全国,富甲天下,为明清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獻。作为孕育这一商帮的摇篮,山西省的独特性也吸引着相关研究者们急欲揭开其神秘的面纱。《金太谷》就带领着观众探寻了晋商故里之一太谷的发展历程,了解晋商商帮重要组成部分——太谷商人的兴起与繁荣。在上、下两集的讲解中,该纪录片选取与商业和金融联系的不同侧面,揭秘了自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太谷商业与金融的发展盛况,展现了经济活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并带领观众领略“金太谷”的风采。本文欲从内容、资料、制作、意义四个方面对《金太谷》纪录片进行观众感官阐述,并对一些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延伸讨论。
太谷的历史与商业发展密不可分,正是由于明清时期商业及金融的繁盛,这一地区才获得了“金太谷”的民间称谓。由于山西地区商业发展极具特色,形成了诸如标期制度等较难理解的制度,故而《金太谷》纪录片站在科普的立场上,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方式,通过“商业的繁荣”与“金融的鼎盛”两个方面为观众讲述了太谷的发展历程。
一、商业的繁荣
太谷的商业繁荣主要体现在经营种类多、从商人员多、商号数量多、涉及地域广几个方面。其兴起时间,纪录片中认为与开中制密切相关。以往的研究多认为“山西商人的兴起与北部边塞军事地带的存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结论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对山西省内商帮区分描述时要慎之又慎。晋商依据地域大致可以分为晋中商人与晋南商人等不同群体,相比于晋中商人,晋南商人多为与官府联系紧密、规模较大的盐商、丝商,他们的兴起与明代“开中制”的实行关系更为紧密。明代太谷商人作为晋中商人的一部分,经营规模较小,多从事小商业起家,应是在明末清初商业经济普遍发展的情况下崛起的,与开中制的联系较小。晋中地区一代因地狭人稠,农业耕种满足不了生活所需,至清康雍乾时期,很多太谷人选择从事商业经营。除买卖本地商品之外,更是通过长途贩运,采购并销售全国各地商品,《金太谷》纪录片中所提到的绝大多数商号都是采取这一经营模式,商品甚至转运海外。
太谷商人经营的商品种类繁多,如丝绸、夏布、药材、杂货等,形成了十大行当:银钱行、典当行、清销行、药材行、彩帛行、花布行、杂货行、大秤行、估衣行、颜料行。《金太谷》纪录片以其中的彩帛行、药材行与杂货行为例,将太谷城内商业的繁盛娓娓道来。从现有统计来看,“广帮药商”大部分集中于太谷,少数几家位于平遥,太谷药商道光年间多达六十余家,著名的药商字号有“广升远”“广升誉”等,他们从广州、香港等地进口南药,出口中成药,并将各类药材贩运到全国各地,还加工制作了全国闻名的定坤丹、安宫牛黄丸等药品。规模较大的布商字号如“彩霞蔚”等,也是收购各地的夏布、丝绸等商品进行贩卖,从中获利。在百年积累中,太谷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商业家族,如曹家、孙家、孟家等,尤以曹家最为出名。如纪录片中引用文史资料所述“在曹氏商业鼎盛时期,他们拥有的商号达到640余座,从业管理人员达到3700余人,资产达1200余万两白银”,是名副其实的商业巨擘。以三多堂为主的曹家大量设立各类商号,如“彩霞蔚”绸缎庄、“锦生润”票号等,各个商号之间有着大量的业务往来,甚至有些存在等级关系,可被看为一种联号制度,这一制度为曹家乃至太谷商人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金太谷》纪录片还提到了“股份制”这一独特的制度创造,认为伙计制是其前身,这一观点有失偏颇。首先,更准确的概念使用应是“股俸制”,而非“股份制”。晋商“股俸制”是否为太谷商人独创,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其次,股俸制是资本组织方式,伙计制是经营管理方式,是两个不同维度的概念,不存在前后继承的关系。这两种制度的实施,都为太谷商人扩大经营规模、积累财富提供了契机,尤其是人身股制度极大地激发了伙友的积极性,是太谷商人及晋商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
太谷商人通过联号经营、股俸制等先进的商业制度形成了十大行当,民国年间仇曾祜在《新修太谷县志序》中提到“故有明以迄有清中叶,谈三晋富庶之区者,无不于谷首屈一指”。如《金太谷》纪录片中所描述的一样:“福建、四川、湖北、湖南的茶叶,江苏、江西、河南、河北的丝绸和夏布;天津、北京的洋货;东北、西北、四川、河南的药材;江西、河南的瓷器;广东的水产和杂货等等,都通过太谷商人贩运至全国各地销售,或与东北的人参、鹿茸,西北的甘草、水烟,蒙古的马羊、皮毛,俄国的呢绒、地毯及毛皮等商品进行交换,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该纪录片将清朝的太谷商业发展情况从行业、商号、家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以点代面,以行业发展为明线,以太谷商人经营制度为暗线,明暗交错,讲述太谷商业的繁荣以及所占的重要地位,为观众呈现了完整的“金太谷”的历史面貌。
二、金融的鼎盛
商业水平的提升必然对金融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金太谷》纪录片中讲到太谷不仅是商品交汇的“旱码头”,更是银钱汇兑的“金码头”。在明清时期独特的社会环境下,太谷金融鼎盛以“太谷标”与“週行镜宝”最具典型代表性。
标期是以晋商为主的中国商人创设、在北方进行商品赊购赊销与债务债权清算的货币金融制度,各个商号之间通过约定固定的时间清偿所欠债务。不同地区的标期时间一般也不同。《金太谷》纪录片中对晋中的标期进行了介绍,并邀请学者对标期背后的经济学含义进行阐释,认为“在标期的地域空间上太谷独占一标,其他县统属太汾标。太原、汾阳两府除太谷外,其他各县的标期都在太谷之后。以时间和空间共同决定标期,形成了以太谷为中心的晋商金融贸易清偿和支付的网络体系”。笔者认为,从标期时间看待各地地位的高低是有失偏颇的,标期时间的确定应该与商业交易的完成关系更为密切。以目前所存的结算时间看,东口最先开标,西口较迟,之后为太原标,五天后为太谷标,再五天为太汾标。如果以时间作为依据,则东、西口的实力远远超过山西内地,这一结论与清朝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符,故而以开标早晚判定商业实力强弱的这一观点需要进一步商榷。
太谷的商业规模较大,在结算时多使用白银,这一特点与清朝复杂的货币体系有关。清朝的货币主要表现为银钱并用,小额交易以铜钱为主,大额交易以白银为主,尤其在长途贸易中白银货币的作用更大。银两主要依靠其重量和成色在市场上进行流通,这就造成了不同地点、不同区域使用的白银成色不同,为双方交易增加了困难。《金太谷》纪录片中详细地介绍了“週行镜宝”。“週行镜宝”是个标识,就是在太谷银炉炼出来的成色可达九九八的银锭上加盖“週行镜宝”印戳,以示品相极好,影响力大,可流通全国甚至海外。为了对白银进行鉴定和熔铸,太谷的银炉极其出名,如一锭白银经孟家进行检验并加盖“孟合”戳记,就可做十足银使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太谷白银也不止镜宝银一类,足纹银在日常使用中也具有重要地位。白银运至太谷是不是均需熔铸,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深思的。白银成色的不确定性及熔铸的需求使得银炉业非常发达,其不便携带的特性又催生了票号的发展。票号是专门经营白银异地汇兑的金融机构,“志成信”“锦生润”都是太谷票号的典型代表。民国24年(1935年)时,太谷内部的银行、钱庄、当铺等数量均超过平遥、祁县,显示了太谷的金融水平发展较高。
总之,从内容上看,《金太谷》纪录片围绕着商业及金融发展情况对太谷何以称为“金”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向观众点明了太谷在晋中、在山西省乃至在全国具有的重要地位。在叙述时具体条理,选取的内容也有较强的代表性,以一个个小点为突破口,串联起了明清至民国时期太谷的发展脉络,在讲述太谷历史时兼具严谨性与科普性,使观众观看起来不枯燥。讲解词也条理清晰、质朴优美,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穿插了太谷的俗语,更加接地气。
文献纪录片的创作加工素材主要为以往的文字及影像等文献资料,再与实地勘察与现场采访相结合,利用多种手段,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深思。《金太谷》文献纪录片,在对百年之前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时,主要借助的就是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从故纸堆里寻求太谷过去的真实面貌,历史典籍、前人著述、俗语谚语都被纳入片中,成为观众一览百年前太谷风貌的重要阶梯。
大量民谣的使用是该纪录片一大亮点,“金太谷”这一名词就来源于此。“金太谷,银祁县,不愁吃穿的榆次县。恰克图建起买卖城,‘毛斯圪凹走一程(莫斯科城里走一趟)。”以往人们在提到明清时期经济情况时,只知山西发展水平较高,但对山西省各个地区的了解较浅,这句俗语以生动形象的“金”“银”“吃喝不愁”对太谷、祁县及榆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简单介绍,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观点虽然在历史学研究者眼中仍需验证,但对于宣传太谷形象、引起观众兴趣这一方面具有很好的宣传作用。此外,在介绍太谷著名家族曹家的发展情况时也提到“先有曹家店,后有朝阳县”,极大地凸显了曹家商业水平之高。其他民谣如“要想长寿该问谁?十家买卖九家龟。”“东锦全,西万聚,中间夹着元生利。”都以凝练的语言总结了太谷商人的经营状况,在增加纪录片趣味性的同时更能在观众脑海中留下直观的形象。
除去民谣之外,历史撰述、前人著作、日记、碑刻等多种类型史料的使用给具有科普性质的纪录片增添了充分的学术味道。统观整个纪录片,可以看出大部分对于太谷的记忆都来源于《晋商史料全览》及卫聚贤的《山西票号史》。在具体问题的论述中,为增强说服力,也引用了如《初级小学补习科用商业课本》《山西通志》《太谷县志》《中华最新形势图》等一手史料,此外刘大鹏的《退想斋日记》更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清代后期太谷的繁华给予了记载,更增添了“金太谷”的可信度。
观众一般认为,历史典籍是历史学者研究的主要依据,对于历史文献的多样性缺乏认知,《金太谷》纪录片则通过多种史料的选取纠正了这一偏差,最为典型的就是碑刻与民间账簿这两类史料的应用。碑刻的设立一般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的缘由及过程以警醒世人并流传后世,在研究明清时期山西商业的发展情况时,碑刻中所开列的字号名称及捐款情况极其重要。如纪录片中所提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净信寺碑记》共开列了参与捐款的太谷商号1400余家;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太谷《重修大觀楼碑记》记载本地共有600余家商号参与捐款。这一方面说明了太谷商业的兴盛,另一方面也为我们研究太谷商号的具体内容提供了参考。
最近十几年,山西商人成为学界新的关注点,主要得益于大量晋商文书的发现、整理与出版。山西文书较之全国其他地区文书的特色就在于有大量商业性、金融性的契约文书。商号会以文字的方式对经营过程加以记载,这就形成了诸如账簿、书信、规程等一手史料,这些史料就是目前晋商研究的重要对象。《金太谷》纪录片中也为观众展现了部分材料的样貌,如太谷彩帛行《布规》、标期标牌、太谷银炉《断银歌》、“协成乾”票号清单、太谷“锦生润”致沈阳信稿等,这些都是太谷商人经营过程的独特印记,是研究太谷商人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金太谷》文献纪录片,在进行科普的同时也十分尊重历史研究,其向大众传播的观点并不是信口拈来,也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从历史研究中寻求太谷的真实样貌,从专家学者口中还原一个真实存在过的“金太谷”。大量历史撰述、商业读本、名人日记、碑刻文书、信稿账本及其他民间收藏品的使用,使纪录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观众而言,在纪录片中了解到的史实真实可信;对于历史研究来说,其研究成果不仅仅再局限于书案典籍之中,不仅仅再是只在历史学者身上打转,而是以更加形象、更加生动的方法传播给了大众,为他人了解历史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
一部优秀纪录片的形成离不开制作团队中每个人的努力,《金太谷》凝结了制作团队大量的心血与汗水。该纪录片的制作时间长达一年,制作方对于片中所要呈现的内容均再三考证,用心讲好太谷的历史故事。
为了确保各个观点的准确无误,制作方邀请了大量晋商研究的学者,对所涉及的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在讲述曹家三多堂的故事时,制作方邀请了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副所长刘成虎教授。在涉及人身顶股等专业名词时,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山西省社科院历史所张正明研究员结合自身的研究进行详细阐释,深入浅出,既讲清楚了该制度的含义,也点明了这一制度在太谷商人发展历史上的重要性。标期制度对太谷商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石涛教授、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原所长刘建生教授从历史与经济两个角度带领大家探寻了标期的产生、含义及作用,充分展现了学术的严谨性。多位来自山西各高校的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研究所得为解释太谷昔日的辉煌作出了重要贡献。商业与金融是“金太谷”不可缺少的部分,社会生活中太谷“金”的体现随处可见。长途贩运不仅将货物带回了太谷,更将各地的生活习俗融入了太谷的日常生活,太谷商帮菜就是典型代表。晋商传统菜烹饪技艺传承人王勇的师爷曾于三多堂做学徒,掌握了这一厨艺并将其传承下来,可见太谷的“金”从未中断。
制作方不仅邀请了各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在纪录片的制作中也十分用心。《金太谷》的“金”内涵及外延都十分广大,涉及的方面也较为繁多。在结合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制作方拍摄并选取多种素材,在短短的近一个小时用影视化的形象直观地向观众传达了所要讲述的观点。对于书本上的记载,制作方精益求精,通过口述、图片展示等方式呈现给观众。在讲述太谷商人长途贩运所到达的地点时,《金太谷》制作团队通过制作地图及动态展示标注了茶叶贸易、药业贸易、布业贸易所涉及的范围,让“太谷商人足迹遍布全国”并不是单薄的一句台词,而成为了观众脑海中具体的形象。
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戏剧的大繁荣,太谷秧歌中出现了很多反映太谷商人经营故事的剧目,制作方实地拍摄《卖高底》的相关片段,为《金太谷》纪录片增添了一丝趣味。
纪录片的意义在于记录,在于以客观的方式展现给观众所要讲述的对象,该纪录片在短短近一个小时呈现给了观众太谷商业金融发展的诸多方面,点面结合、深入浅出,将历史记录中的太谷、学者眼中的太谷、社会生活中的太谷具象化,给观众娓娓道来,树立起了“金太谷”的形象。
于太谷而言,拍摄一部专门、专项、专业的纪录片迫在眉睫。从研究的角度看,目前山西商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层面,对其中具体地域的研究关注较少,一方面是由于资料留存不足,另一方面也因为县市地位相对较低。而《金太谷》纪录片就从太谷入手,引导社会从差异性的角度对山西内部县市开展研究。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与祁县、平遥并称的晋商三大故里,太谷的知名度要远远落后于其他两县,平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点——平遥古城作为城市名片,祁县则通过《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影视片为全国观众所熟知,而太谷则缺少与之匹配的作品来宣传自身,《金太谷》纪录片可算作这一方面的努力。从现实的角度看,201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太谷撤县设区,使之成为继榆次区后晋中市又一市辖区,这对太谷实现拓展城镇空间、提升城市内涵以及带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有着明显益处,也必然对太谷的社会经济发展提出更高要求,《金太谷》纪录片无疑是促进太谷文旅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极大助力。
于历史研究而言,学者不应仅仅进行历史研究,更应该将这些知识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不能只在故纸堆里面研究历史事实寻求真理,更应该普及这些事实,该纪录片很好地实现了历史传播与历史研究的结合。大众认知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通常是存在差异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并不是大众的错。因为历史讲的是过去的事,今天的人们不可能重新回到事件发生的时候,而真实历史在流传下来的时候,在漫长的岁月流转中,在后人的转述加工中,在文学艺术的演绎中就有可能会丢失、转接、修改,这样的历史与真实的历史错综复杂地交汇在一起,共同构成普通大众的历史认知。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学者有责任与义务去填补空白、去伪存真,为大众构建正确的历史认知。
于文化宣传而言,追溯历史可以增强太谷乃至山西的文化自信。作为晋商的发源地,山西在明清时期依靠商业曾富甲一方,随着近代化的发展,山西的经济地位被京津、上海等地取代,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提高山西的文化自信,从历史中寻求发展的新路径。《太谷县志》曾提到“持筹握算,善亿屡中,讲信耐劳,尤为谷人特色”。在百年的发展中,诚实守信、务实开放的特色并未被丢弃。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中高度概括晋商精神,指出“山西自古就有重商文化传统,形成了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和衷共济、务实经营、经世济民的晋商精神”。“晋商纵横欧亚九千里,称雄商界五百年,彰显的就是开放精神”。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考察晋商博物馆时说,“晋商精神讲究行大道、重仁义,这样才能有更多朋友、顾客,生意才能越做越大。晋商不仅讲‘钱,更重‘义,不仅创造物质财富,更有精神财富作为支撑。诚信进取的晋商精神是山西人的品德,也是华商精神的精髓”。如今我們不仅要挖掘晋商精神的现代价值,也要寻找这种精神形成的历史根源,以古鉴今,站在前人肩膀上发展当代城市,让今日之太谷重获“金”字称号,让今日之山西重现往昔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