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端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和魂魄,历经时代变迁而赓续传承、绵延至今,成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基于黄河文化的重要地位和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黄河文化蕴含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挖掘、梳理、传承、创新黄河流域文化,构建黄河流域文化话语体系,不仅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关键词:黄河流域;文化;话语体系;区域发展
作者简介:郭路,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刊图书资料部(资政和教学案例部)编辑(邮政编码 250399)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3)01-0093-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黄河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以及黄河流域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使得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越发彰显。挖掘、梳理、传承、创新黄河流域文化,建构黄河流域文化话语体系,阐释和传播好黄河文明内涵、文化价值,不仅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一、提炼特色符号,
打造黄河流域文化话语新记忆
黄河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在中华文化中极具分量。新传播语境下黄河文化话语体系构建,需要进一步提炼特色符号,提升文化的辨识度,增强文化记忆点。
(一)明晰黄河流域文化显性特征
地理特征方面。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自西向东蜿蜒穿流9省区60多个县(市、区),西接昆仑、北抵阴山、南倚秦岭、东临渤海,横跨东中西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我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黄河流域具有独特的地理风貌、特色美食和风土人情,在我国不同地域的文化中特色鲜明,文旅条件优越。
资源禀赋方面。黄河流域拥有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等农产品主产区,粮食和肉类产品占全国的1/3左右。流域内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其中煤炭储量占全国的1/2以上,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约40%,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沿黄9省区总人口数约4.2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4万亿元,分别约占全国的30%和26%。黄河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446毫米,仅为长江流域的40%;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47亿立方米,不到长江的7%,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远超40%的生态警戒线。
文化特色方面。黄河流域涵盖藏羌文化区、关中文化区、河洛-三晋文化区、儒家文化区、红色文化区,是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起源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格,留下了永恒的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的人文典籍还有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2]目前我国公布的1557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共计856个项目,占全国的55%,在文化特色和历史底蕴方面拥有先天优势。
(二)激发黄河流域文化发展活力
整合文化资源。黄河流域是人口活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但是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沿黄地区分工协作意识不强、高效协同机制不完善、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精神内涵深度挖掘不足等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要整合黄河文化资源,发挥区域协同优势,打造品牌文化集群。
激发发展活力。注重提炼特色符号,激发黄河文化发展活力。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精准定位并满足话语传播受众的需求,着力打造“网红景点”“正向文化流量话题”“黄河文化品牌”,注重文化与旅游融合,深入挖掘自然景观、文化古韵及民俗风情,培育文化旅游新业态。
(三)打造黄河流域文化记忆亮点
激活共同记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支撑着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更是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黄河文化灿若星河,几千年中形成的文明和文化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在中华文化构成中极具分量和魅力。要传承黄河文化基因、激活共同记忆,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打造鲜活亮点。提炼特色符号,在激活人们对黄河文化传统记忆的同时,创新内容表达形式和载体,打造黄河文化鲜活亮点。一方面要挖掘黄河流域不同省份特色文化,打造优势各异的鲜明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加强沿黄9省区合作,共同挖掘黄河流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连段成线,打造黄河特色文化集群。在推进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黄河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让黄河文化活起来、潮起来、用起来,促进沿黄各省区经济蓬勃发展。
二、讲好黄河故事,
创新黄河流域文化表达新路径
黄河流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3]
(一)传承黄河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要坚持保护传承与发挥价值相融合,寻求黄河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契合点,挖掘黄河文化经济潜力,绘制中华文明的现代图谱,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机和活力。要结合流域特色及城市历史文化,挖掘和梳理黄河历史典故和历史名人,打造特色文化主题景观、文化展示空间,创新文化传播内容和形式。例如,山东在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中,创作推出了《黄河入海》大型交响音乐会、广播剧《黄河坝上故人归》等优秀文艺作品。黄河文化“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遗产星罗棋布”,[4]传承黄河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保护好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完善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大力保护黄河流域戏曲、武术、民俗、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赓续黄河流域革命文化
革命文化是黄河文化话语体系中熠熠生辉的部分。黄河流域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孕育了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路军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贺兰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华文化注入了铁血傲骨、甘于奉献、敢于拼搏、攻坚克难的红色基因,广泛凝聚和激发起了中华儿女的爱国主义情怀,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黄河故事,必须着重讲好黄河流域革命文化,概括凝练红色故事的生成逻辑和革命精神,通过阐释红色精神谱系的基因密码,激扬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及其包含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5]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解读革命文化的意义,增强革命文化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弘扬红色精神、赓续红色基因。
(三)发展黄河流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構建黄河文化话语体系,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要有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发展黄河流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立足区域、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不断推出契合时代精神的文化产品,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让黄河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更顺应潮流、更贴近群众,延续历史文脉,传播黄河新时代声音,从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助力。可以把丰沛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丰厚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持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借势数字传播,
建立黄河流域文化传播新矩阵
我们要借力数字化,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新媒体优势,延伸触角、精准传递,努力建构起完整高效的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
(一)丰富黄河文化话语传播载体
构建黄河文化话语体系,应借势数字传播,丰富黄河文化话语传播载体,利用网络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场所的智能化改造,将黄河文化相关内容,转化为影像、文字和三维再现数据模式,开发VR、AR智慧体验中心及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创意产品,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推动黄河流域文化传播与话语表达。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西瓜等相对成熟的新媒体平台,打造黄河流域文化相关的主题和视频,精准有效引流,扩大黄河文化话语影响力,使黄河文化进入更多受众视野和生活。在黄河文化传播中,通过短视频、现场直播、H5、VR等方式讲好黄河故事,进一步丰富黄河文化话语传播载体。
(二)提升黄河文化话语传播效能
黄河文化的阐释、建构和传播需要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话语策略。在黄河文化话语表达中,一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定位目标受众需求,提炼黄河流域文明和文化的品牌核心价值,使受众感知其独特优势,以及它和其他地域文化的区别,让受众形成记忆亮点,由特定文化符号和品牌自觉对应特定文化场域。二要进行创意表达。黄河文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资源。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创造出新的文化形态和内容,以优质的文化创意表达吸引受众注意力,带动受众自传播,以占据文化传播流量焦点,重塑新时代地域文化形象,带动系列精品文化诞生。如河南春晚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表现出极强的文化底蕴和输出张力,也带动了后续一系列精品力作。三要增强话语表达吸引力。在黄河文化话语构建中,应广泛吸收和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构建起特色鲜明、内容生动、富于创新的新时代黄河文化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
(三)建立黄河文化多维传播矩阵
积极建立黄河文化多维传播矩阵,特别是新媒体传播矩阵,打造新媒体,运用新媒体和新兴传播模式,形成黄河文化传播合力。积极策划黄河文化相关话题、主题,提高受众的关注度、参与度。“探索网络直播形式,将大众化、娱乐化的短视频表现方式与黄河流域的革命历史、民族特色、历史文化相结合”,[6]带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运用数字技术,面向全球搭建元素可链接、知识可共享、文化可感知的传播矩阵,是繁荣黄河文化研究、促进多向度交互、提升黄河文化影响力的必要途径。”[7]2022年5月国际博物馆日,山西博物院以小程序的形式,推出“大河上下·民族根魂”黄河文化云展览,以全新视角展现了九曲黄河的地理风貌、黄河文明的历史传承以及沿黄9省区的风土人情,让观众在“云端”欣赏多姿多彩的黄河文化。这样的探索值得推广。
从区域发展角度看,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提升文化话语权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
四、促进区域发展,
创新黄河流域文化影响新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只有大力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构建起有力有效的黄河文化话语体系,创新黄河文化影响新模式。
(一)创新融入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形成良性互哺
推动黄河流域文化话语体系构建与经济发展环节有机结合,将黄河流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活,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借助文化创新和话语传播,创新经济发展模式,融入新产业新业态,开发特色鲜明、种类繁多的文化创意品牌;以特色文化赋能原有模式,形成经济文化互哺的良性循环,进而增强黄河文化话语体系的底气和定力。在话语体系构建和表达中,逐渐涵养出淡定、从容、自信的话语气度。
(二)挖掘黄河流域文化时代价值,展现文化新貌
文化的生命首先在于它的延续性,而延续的前提是它具有时代价值,能够服务于现实经济社会发展。黄河文化话语体系也应具有这样的活力和价值。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发展基因,占据先发优势。但放眼全国,黄河流域经济发展并不突出,传统产业集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文化优势发挥并不显著,文化品牌营造和吸金效应不明显,仍有巨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充分挖掘黄河流域文化资源,以现代科技嫁接优秀文化,为传统行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经济模式,在持续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中重塑传统文化形象,展现黄河文化新面貌。
(三)增强黄河流域优质文化供给,扩大话语影响
某种程度上,经济实力和话语权大小成正相关,经济实力强弱决定话语权大小。要持续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区位和资源优势对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融入新发展格局,增强优质文化供给,积“量变”为“质变”,实现持续的话语输出力,逐渐扩大话语影响。加强黄河旅游资源宣传推介,打造黄河流域文旅品牌,通过独特的黄河文化魅力,增强文化吸引黏性,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通过文旅传播辐射,扩大黄河文化话语影响的覆盖面,增加流域群众收入的同时,拓展黄河流域经济发展新空间。
参考文献:
[1]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20.
[2]陈鹏.黄河文化的多重精神特质及符号构建[J].人民论坛,2020(25).
[3]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352.
[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21-10/08/content_5641438.htm.2021-10-08.
[5][6]李娟.讲好黄河文化中的红色故事[EB/OL].http://ex.cssn.cn/mkszy/yc/202108/t20210826_5355612.shtml.2021-08-26.
[7]李芳.以数字技术赓续黄河文脉[N].光明日报,2022-07-04.
(责任编辑 胡爱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