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晓敏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治理、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时代意义。但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临培育动机尚不充足、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培育方式较为单一以及培育保障不够健全的现实问题,应从广泛宣传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系统性设置培育内容、以多样化形式开展培育和持续性加强培育保障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与“育”有效结合的新培育型态,助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型态
中图分类号:G725;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3)03 — 0099 — 04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此后陆续出台一系列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文件。当前,我国农业已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但乡村人才供求矛盾凸显,乡村人口总量不足、中青年人才持续外流、老龄化等现象愈演愈烈,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与乡村振兴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开发乡村人力资本是促进乡村共同富裕面临的首要问题。已有研究指出农民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求知欲望還不够强烈、我国当前农民培训考核认证及注册登记制度还不够完善[1]。与传统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更强调“农民”的职业属性,其出现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也是农业继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新型职业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业人才,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都起到主体性和基础性的现实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有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助推农村共同富裕。基于此,本研究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时代背景,聚焦新型职业农民如何培育这一核心问题,分析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情况,据此提出相应培育对策,力图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与“育”有效结合的新培育型态。
一、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时代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共同富裕的有力支撑。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引擎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产业融合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势必在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能显著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转型升级。[2]新型职业农民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善于创新农业经营模式,积极培育新产业和新业态,不仅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也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据《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71.77%的新型职业农民对其他农民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新型职业农民无疑将更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丰富人力资源,助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乡村治理的有效抓手
在城乡二元结构主导下,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长期不断外流,村民参与度不高、村干部管理能力有限等难题亟待解决,关键是要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力,增强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自治能力。新型职业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政治敏感性,适应性、接受力、反馈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较传统农民更强,是有民主法制意识的高素质农民。据《2021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数据显示,17.72%的新型职业农民担任村干部,20.86%的新型职业农民获得县级及以上荣誉或奖励。在这一意义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乡村治理基础,助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于一体”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内生力
在共同富裕的语境下,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仅要让人民群众物质生活质量提升,也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同时,良好的乡风文明也是广大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直接体现。新型职业农民因其农民身份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加上在基层农村的一定社会影响力,较容易运用自身知识、修养影响他人,能通过其示范作用带领周边农户移风易俗,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号召作用。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分析
(一)分析框架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有学者从农村成人教育视角指出农民素质低下与农村成人教育滞后密切相关,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3]有学者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人力资本困境、培育机制困境、外部机制困境。[4]有学者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指出农村人力资源结构分布失衡阻碍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程。[5]有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探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农民)、外部利益相关者(政府和传播媒体)和远端利益相关者(培育机构、行业企业和农村社区)之间的关系。[6]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以往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以经济视角、考虑经济功能为主,较多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外部因素,目的是提升农民生产能力,培训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关注点在“培”。
新型职业农民个体与群体的形成受到乡土情结、能力提升、产业带动和政策激励等因素影响,同时也构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动力源泉,受农民内生力量的影响较外部激励更大。[7]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能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培”,更要重视农民自身发展,激发农民群体内在力量,要“培”技更要“育”人。因此,本研究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以农民内生力量为主导,外部因素加以推动为原则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与“育”有效结合的新培育型态。根据这一思路,本研究将从培育动机、培育内容、培育形式和培育保障四个方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情况的分析框架:
1.培育动机
培育动机是推动农民参加教育或培训的首要内因。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就曾指出,个体天生有一种实现趋向,在匮乏性需求满足后即受超越需要的支配,指引個体朝向自我实现。霍尔的学习动机指向理论指出成人学习动机主要分为目标指向、活动指向和学习指向。只有激发农民内在自我实现的需要,唤起农民个体的培训欲望,为求知而学习,相信从事农业生产也能获得好收益,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能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将参培成为个人需要,才能真正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融入到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
2.培育内容
培育内容的设置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关键环节,关系到培育目标的实现,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以农民为中心,符合其培训需求,同时也要适应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时代要求。农民是培育工作的主体,参培的主要目标就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技能,在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好收益。在此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应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根据不同年龄、受教育水平和家庭背景等,结合农民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和先进性的培育内容,帮助农民从传统农民向高素质农民转变,适应日益复杂的时代环境。
3.培育形式
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前者较后者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拥有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农业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产生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形式要更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帮助农民在动态交互过程中掌握最新农业技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
4.培育保障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法律、财政、师资等相应保障。助学基金、种植补贴、技术扶持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以及强大的师资队伍等这些充分的外部支持条件能有效解决农民参培的后顾之忧,增强其对农业发展和从事农业生产的信心,不断激励农业生产经营人才扎根农村创业兴业,中青年人才回到农村建设家乡,尤其是对部分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的青年农民激励作用更大。
(二)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分析
自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受到各部门和组织的高度重视。纵观近十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的发展,规模式发展异常凸显,依然存在部分现实问题。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动机尚不充足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面向全体农村劳动力开展,近十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确实取得一定成效,但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率却较低,主要问题在于农民还未正确认识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培育动机不足。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受教育者占比非常少。已有研究表明,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民对培育政策认知越深,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接受度更高,通过培育能够显著促进增收。[8]知识水平有限容易导致农民故步自封,无法看到培育的有效价值,对参训没有足够信心,难以激发起学习动机。
另一方面,城镇发展的“虹吸效应”进一步冲击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众多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愈演愈烈。相比城镇,农村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比较缓慢,社会的功利取向也逐渐影响农民传统思维模式,形成宁愿去城镇“打零工”也不愿在家务农、单纯靠农业生产不能获得高经济利益的思想。功利取向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深刻影响了农民及其子代对农业和农村的看法,产生了对农民的职业偏见,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缺乏动力支持。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突出表现为零散化和同质化。培育内容零散化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安排缺乏完整计划性,很少根据农民的现实需求制定培育计划,多数都是一次性培育,容易导致培育流于形式表面。同时,培育内容偏向传统农业知识,带来选择空间受限、自主性不足等负面影响,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受阻。
培育内容同质化则体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没有考虑地区实际情况的需要来设置课程,本土文化、互联网新技术等内容较少,本土教材的开发比较不足,培育内容前沿性也不够。一项对湖南农村电商领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研显示,当前农产品电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迅速,对经营者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要求,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中却并未看到相关方面的培训。[9]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较为单一
目前多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方式依然是以乡镇或县为单位统一开办,以阶段性的短期培训班为主。据刘剑虹等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主要通过课堂集中授课(占65.20%)、现场实地指导(占23.50%)和参观考察交流(占7.00%),多数都为不脱产培训,培训时间较短。[10]这种短期集中培训因课程连续性不强,超过半数的参训农民认为时间短没效果,容易出现参培人员中途流失的情况,后续培训是否参与也不够确定。
此外,参训农民对当前培育方式的认可度也不高。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参训农民普遍认为最有效的培育方式是专业技能培训(占69.08%)、现场考察与同行交流(占64.26%)和专家现场考察指导(55.02%)。[11]培育方式未能与参培需求相匹配,不能及时根据农民实际劳作需要做出调整,过于单一化的培训方式直接导致参训农民抗拒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进而对培育效果期待不高,参培兴趣降低。此种培育方式不仅不能带给参训农民较多的实际利益,又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家资源。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不够健全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保障依然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扶持力度还不够、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等。相关调查中有部分农户表示“国家的惠农政策很好,但是落实不到我们头上。”[12]原因在于政府惠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激励作用,但地方财政比较困难或政府对培育项目重视程度不够政策的扶持作用、激励机制还未得到有效发挥。
在培育考核管理方面,当前尽管已出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试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第一批)》等文件,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尚未建立具体的培育质量标准,培育績效评价缺乏实践性,区域间培育评价标准不一致,导致培育质量也缺乏可比性,容易出现评价的随意性等问题。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的准入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培育师资的选聘标准等各类指标均存在缺位现象。外部支持条件的不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性。
三、共同富裕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型态的建构
(一)广泛宣传引导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在农村、农民的影响力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有效开展的前提。一方面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宣传,提升农民的政策感知度。通过新闻媒体、报纸杂志、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媒介途径拓宽新型职业农民政策的影响面;组织相关讲座“送政策下乡”,讲清楚新型职业农民的角色定位,消除农民群众对于培育项目的困惑担忧,增强培育信心。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新型职业农民观,改变功利取向的发展观。通过编写新型职业农民典型案例,报道先进事迹,正面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农村观、农民观;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中增加涉农产业的比重,引导年青一代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助力农村农民增收致富。
(二)系统性设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内容
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内容针对性不强,零散化和同质化现象突出的问题,需从地方发展要求、农民个性需求、政策文件要求等方面系统性设置培育内容。一是要加强培训需求调研,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综合市场需求分层分类选择合适的培育内容,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尽量满足不同类型农民的培训需求,努力做到缺什么就学什么,什么能帮助农村农民共同富裕就培训什么。二是要做好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知识之间的迁移,以传统农业知识为基础开展现代农业知识的学习可以减少参训对象对新知识的陌生感,能更快地进入学习内容。三是要强化本土教材和课堂的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不能离开所处农村环境空谈,综合研判当地产业发展现状,在培训中以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为主,融入当地特色文化、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教育等内容,增强培育内容的针对性。
(三)多样化形式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创新培育模式,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一要整合培育资源,设置短期与长期、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培育方式。短期培训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短时间脱产学习,学习掌握必要技能。长期培训班则以系统性学习新技术新理念为主,采用周末或淡季时间,培训周期覆盖全年,培养“四有”新型农民。二要发挥互联网作用,开设网上学习平台,通过云课堂等学习各类知识,将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即时上传,利用在线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实现线上线下培训相辅相成的效果。三要深入田间地头、生产车间等实际生产环境开展培训,通过专家跟踪指导、答疑解惑,邀请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等优秀农村人才进行现场示范,促进参训农民将所学知识技能转换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四)持续性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
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常态化长效化建设需要持续性在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充足保障。通过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社会组织等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吸引更多企业来农村投资,通过与企业合办培训班等方式,为企业直接培养技术人才,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加大政府帮扶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对参与培训的农户适当给予补贴,对困难户可予以减免学费,对优秀学员给予一定奖励等激活激励机制。此外,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考核管理,加快培育质量标准的研究与使用,尽快出台相应评价指南,为各地培育质量的监测提供参考;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系统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准入制度和认定管理办法,利用考取资格证等形式规范教师的选聘工作,让真正具有一技之长、能帮助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人才担任导师,助力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共同走出农村农民共同富裕道路。
四、结语
农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涉及到多方面因素。在新发展阶段,如何帮助农民适应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时代环境、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提高农业生产收益是值得重视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比如绩效评估以及质量体系建构等还需要继续拓宽研究领域和内容,采用多重视角展开实证分析,以更多详实的实证依据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研究思路和决策参考。
〔参 考 文 献〕
[1]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2]王益慧,程川,沈琼.新型职业农民对区域农业高质量增长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1(10):81-87.
[3]郭海清.从农村成人教育视角看新型农民培育[J].农村经济,2010(02):110-113.
[4]沈红梅,霍有光,张国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基于农业现代化视阈[J].现代经济探讨,2014(01):65-69.
[5]张丽.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新型农民培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946-15949.
[6]刘奉越,陈科.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8(05):89-93.
[7]徐辉.新常态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08):9-15+110.
[8]吴晓婷,杨锦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收入效应及其差异性研究——基于四川省的调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0,41(02):190-199.
[9]谭星.湖南农村电商领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调研报告[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3):291-293.
[10]刘剑虹,陈传锋,谢杭.农民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与思考——基于全国百村万民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5,36(02):123-129.
[11]朱奇彪,米松华,黄莉莉,杨良山,陆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绩效评估与分析——基于浙江省农村中高级“两创”人才培训的调查[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02):407-411.
[12]翟黎明,夏显力,孙养学.农户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对陕西关中四市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1):55-59.〔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