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健,李定富,李玉萍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检验科,海南儋州 57179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癌前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的病因,主要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缓解症状、改善黏膜炎症反应[1]。我国人群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2],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占17.7%[3]。胃黏膜萎缩是容易发生癌变的病理组织变化,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为胃癌的概率为0.1%[4],而胃癌是我国最主要的癌症之一,近5年平均年发病例数为68.9万例,2020年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第3位[5]。
血脂是血清中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等的总称,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40.40%[6]。研究提示高血脂是胃癌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7];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癌前病变,有研究表明,胃黏膜病变程度与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相关,但该研究采用多因素分析方法,且以Hp感染解释血脂差异原因[8]。本研究旨在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控制Hp感染等关键混杂因素的基础上,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身与血脂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积极预防和有效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无痛胃镜检查的42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无痛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慢性萎缩性胃炎;14C尿素呼气试验、血脂检测、体格检查等资料齐全;年龄>18岁。排除标准:无痛胃镜检查为其他胃黏膜病变,如瘤或隆起病变性质未定;胃大部切除术后;其他恶性肿瘤。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方法
1.2.1体格检查 受检者脱鞋直立后采用身高体重测量仪分别测量身高(精确到0.1 cm),体重(精确到0.1 kg),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
1.2.214C尿素呼气试验 受检者纯净水送服14C尿素胶囊1粒,静坐20 min后,通过防倒吸吹气管向集气瓶内匀速吹气1~3 min,集气瓶由紫红色变为无色时停止吹气,标记编号后待测。采用HUBT-01Hp测试仪对标本进行检测,向集气瓶内加入稀释闪烁液4.5 mL,加盖密封,待气体溶解于稀释闪烁液后置于测试仪测量室进行标本检测,当标本中14C的每分钟衰变(DPM)≥100时,判定受检者为Hp感染阳性,当DPM<100时,判定为Hp感染阴性。
1.2.3血脂检测 取受检者空腹静脉血5 mL,血液标本在1~2 h内离心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G、总胆固醇(TC)、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正常范围分别为TG:0.00~1.70 mmol/L;TC:0.00~5.80 mmol/L;HDL:0.90~2.19 mmol/L;LDL:2.07~3.10 mmol/L。
1.2.4无痛胃镜检查 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对受检者进行无痛胃镜检查,根据木村-竹本分型对慢性胃炎萎缩的范围、程度进行评价,基于无痛胃镜诊断结果将慢性胃炎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
2.1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研究对象特征比较 本研究共纳入慢性胃炎患者420例,根据胃镜诊断结果分组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8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339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前,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感染阳性率、年龄、BMI均大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Hp感染、年龄、BMI、性别4个变量作为混杂因素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78对研究对象成功匹配,匹配变量在组间分布均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研究对象特征比较[n(%)或
2.2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慢性胃炎患者血脂比较 慢性萎缩性胃炎组TG水平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TG水平在正常范围,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高于正常范围最大值;TC、HDL、LD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的慢性胃炎患者血脂比较
2.3TG的影响因素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德宾-沃森检验结果为2.062≈2,各变量间相互独立,且各变量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5,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最终构建的线性模型有统计学意义(F=8.119,P<0.001,R2=0.213),其中BMI、慢性萎缩性胃炎是TG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3。
表3 TG的影响因素分析
2.4不同Hp感染情况的慢性胃炎患者各项指标比较 不同Hp感染情况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性别、年龄、BMI中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阴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TG水平高于正常范围最大值且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而Hp感染阳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TG水平却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2),见表4。
表4 不同Hp感染情况的慢性胃炎患者各项指标比较[n(%)或
有研究提示,年龄、性别是影响血脂的重要因素[6],此外,随着BMI升高,患者发生血脂异常的概率也随之升高[9];Hp感染也是血脂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可影响机体脂代谢[10];有研究表明,上述4项指标同样影响慢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11]。目前,临床关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血脂的关系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探索了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血脂的关系,主要考虑到组间的混杂因素的分布不同,需要对两组患者共有混杂因素进行平衡。因此,选择上述4项指标作为混杂因素匹配,以减少其对研究结果的干扰。
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即指血清中TC和(或)TG水平升高,根据临床分类可以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4类[6]。本研究中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TG水平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且高于正常范围最大值;线性回归分析也支持慢性萎缩性胃炎与TG水平有关,与陈志恒等[8]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指出,胃息肉患者血清TC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HDL-C水平高于非萎缩性胃炎患者[12],但本研究在控制Hp感染、BMI等因素后未观察到类似结果,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本研究仅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影响机体TG水平,增加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风险。
在慢性胃炎进程中,重度萎缩性胃炎组胃泌素水平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且24 h平均pH值升高[13];36.4%的慢性胃炎患者胃排空明显减缓[14];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血清胃蛋白酶原比值也呈下降趋势[15];以上证据均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胃内环境改变、胃动力功能异常、胃内关键酶改变、胃神经内分泌激素调节改变,而这些因素在胃内脂质消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16],可影响脂质后续的吸收和代谢,可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引起TG水平异常的重要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常与Hp感染共存,Hp感染影响血脂水平已有研究证实[17],胃炎本身与血脂的关系因而常被忽略。本研究中结果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本身对机体TG水平有明显影响,Hp感染阴性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TG水平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阎巍等[18]研究显示,胃癌患者血清中TG水平高于健康人群,与胃癌的发病风险相关,且TG水平升高多见于临床分期较早的患者,据此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在治疗中除了重视Hp感染外,同时关注高TG水平预警对慢性胃炎的有效治疗和胃癌的积极预防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与TG水平有相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防治应注意监测TG水平。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干预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对慢性胃炎的改善也有重要意义,但降低血脂水平能否改善胃黏膜状况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研究对象均来自一家三甲医院,为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缺乏代表性;饮食习惯是影响慢性胃炎和血脂的重要混杂因素,由于未获得相关数据进行匹配,可能存在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