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元济是我国著名的出版家,为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史诗级的工作。《古本戏曲丛刊》自1954年由郑振铎发起出版,至2021年历时六十余载完成全部出版。张元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分关心《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工作,并曾校阅《古本戏曲丛刊》部分样章、补充若干珍稀版本。本文就张元济与《古本戏曲丛刊》,系统爬梳、整理相关书信及其他史料,做初步研究,力图对张元济研究能有所补充。
【关键词】张元济 郑振铎 丁英桂 《古本戏曲丛刊》 商务印书馆 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
1949—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82—92岁,张元济人生最后的十年。在普通人颐养天年的时候,张元济依然在为我国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古籍的收藏、整理与出版工作着。这十年,张元济完成了《涵芬楼烬余书录》的撰著,为商务印书馆的公私合营多方奔走,特别是在1958年担任了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属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为我国古籍整理出版事业的发展贡献光和热。
张元济人生最后十年间,还参与到《古本戏曲丛刊》的编纂、出版工作中。《古本戏曲丛刊》是张元济、郑振铎二人深度合作的一部戏曲总集,故先简单介绍一下张元济、郑振铎二人之交谊。
20世纪50年代初,张元济、郑振铎相识已有三十载,二人年龄相差31岁,典型的忘年交。早在20年代初,张元济与郑振铎即已相识,此后,1921年5月郑振铎入职商务印书馆;1923年10月,郑振铎与商务印书馆董事高梦旦的小女儿高君箴结婚,而高梦旦与张元济既是同事也是老友,此时张元济已从商务印书馆经理改任监理,主持商务印书馆诸多重要出版工作。郑振铎作为晚辈,與张元济于公于私的关系都很近。而在保护古籍、整理出版古籍图书等方面,二人的合作更多,可以说贯穿二人三十年的友谊:20世纪30年代,二人合作抢救古籍,比较重要的如《孤本元明杂剧》,二人通力合作于1939年选印完成,这套元明杂剧,学界专家认为是《古本戏曲丛刊》的先导之作;20世纪40年代,二人一起成立文献保存同志会,抢救、收购江南藏书楼图书等。
20世纪50年代,是张元济与郑振铎交往较为密切的一个阶段。1953年4月6日张元济致函郑振铎,拟将所藏两件文物委托时任文化部部长兼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过目后捐赠国家,当时郑振铎作为文物局局长,正忙于我国文物的保护、回归,张元济捐赠文物正当其时。在信中,张元济写道:“……兹有渎者,家藏元儒谢先生应芳手书佛经六种,书法极精,历六百年,金纸如新,藏之私邸,决非长策,合亦献归国有。……再有陈者,先九世祖讳惟赤,于清初中式顺治甲午科顺天乡试举人,当时领有鹿鸣宴银质杯盘各一事,制作甚精,藏之寒家,适满三百年。……此为国家典章,数百年之遗器,窃愿归诸国有。”【张人凤、柳和城编著:《张元济年谱长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89页。】信中提到的谢应芳手书的“佛经六种”和张元济先祖作为清初举人在鹿鸣宴上所领赠品,皆为张元济私人收藏、非常有价值的文物。1958年,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郑振铎和张元济同为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二人在此阶段还有多次信函往来。
20世纪50年代初,二人开始为卷帙浩繁的戏曲总集《古本戏曲丛刊》的编选与出版做准备工作,《古本戏曲丛刊》是二人友谊的重要见证。
一、《古本戏曲丛刊》缘起及出版情况
中国戏曲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自宋、金始,至20世纪50年代,八百余年流传下来、有名目可稽考的剧本,“总在四千种以上”(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让这些史料为今人所用,是郑振铎心心念念之事。元明清历代的民间藏书家做过一些搜集整理工作,有《元刊古今杂剧三十种》《杂剧十段锦》《古名家杂剧选》《元人百种曲》《盛明杂剧》《六十种曲》等刊行,并在小范围内流传,1910年商务印书馆印出吴梅收藏、整理的《奢摩他室曲丛》初集六种、二集二十九种,1931年郑振铎本人收藏的《清人杂剧》等也曾印出。但这些零敲碎打的整理出版距离郑振铎的理想——“大规模的影印出来、作为研究的资料”,还有很大差距。到20世纪50年代,各方面条件较为成熟,郑振铎即着手落实《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工作,“征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公私家所藏,并联合国内各大学、各图书馆、各戏剧团体和戏剧研究者们,集资影印这个《古本戏曲丛刊》六百部,作为内部参考资料”(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
郑振铎关于戏曲资料的整理出版,设想规模颇为宏大,他亲自统筹、策划、编选,原计划选取历代戏曲、传奇千种以上,《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序》中即列出具体计划:“初集收《西厢记》及元、明二代戏文传奇一百种,二集收明代传奇一百种,三集收明、清之际传奇一百种……四、五集以下则收清人传奇,或更将继之以六、七、八集收元、明、清三代杂剧,并及曲选、曲谱、曲目、曲话等有关著作……期之三四年,当可有一千种以上的古代戏曲供给我们作为研究之资,或更可作为推陈出新的一助。”
可以看出整部丛刊规模之大,统筹、策划之精密,《古本戏曲丛刊》呼之欲出。
商务印书馆是我国第一家出版机构,创办于1897年,规模大,设备先进,20世纪20年代即开始影印出版图书,影印技术已十分成熟,完成了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百衲本《二十四史》等大型古籍的影印出版。郑振铎自然放心将《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交给商务印书馆,所以在1953年年初郑振铎统筹、策划《古本戏曲丛刊》伊始,便与张元济、商务印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商讨影印之事,张元济以86岁的高龄参与其中亲力亲为。
经过多方努力,《古本戏曲丛刊》按照郑振铎设想,编印计划顺利推进,于1954年2月开始出版,郑振铎为每一集撰写序言,初集序言以《影印“古本戏曲丛刊”缘起》为题,刊登在1954年3月1日《光明日报》上,在学术界产生强烈反响。
郑振铎在世时,完成了《古本戏曲丛刊》前四集的编选印,具体出版信息如下:
1954年2月,《古本戏曲丛刊》初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剧100种;
1955年7月,《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收剧100种;
1957年2月,《古本戏曲丛刊》第三集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出版,收剧100种;
1958年12月,《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58年10月16日,郑振铎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前日,完成了《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序言。第四集按照最初的计划,是清人传奇专辑,第三集印出后,恰逢世界和平理事会执委会决定以我国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为1958年世界文化名人,为了纪念关汉卿、配合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工作,郑振铎决定第四集印元明杂剧,其中共收元明杂剧八部总集,计元明刊本、抄本杂剧376种,120册。《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的全部编选工作完成,序言也赶在出访前撰写毕,只待印装完成,10月18日郑振铎等人乘坐的飞机在苏联卡纳什地区发生事故,机上全体人员不幸遇难,郑振铎时年60岁。消息传回国内,举国哀悼。《古本戏曲丛刊》第四集两个月后于12月出版。而张元济在十个月后于1959年8月14日去世,享年92岁。幸运的是,《古本戏曲丛刊》的出版工作虽因各种原因有所停顿,但仍在继续。
第五集以后《古本戏曲丛刊》的编印工作,因主编郑振铎去世停顿了一年有余,1960年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为完成郑振铎未竟之功,把《古本戏曲丛刊》编印工作列为文学研究所的工作任务,由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晓铃负责,新的编委由赵万里、傅惜华、阿英、周贻白和吴晓铃等五人组成。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齐燕铭十分关心这项工作,1960年召开过两次专门会议,请了编委和一部分专家共同商讨,编委也开会具体落实推进。这几次会议,确定了郑振铎去世后继续编印《古本戏曲丛刊》的相关事宜:1961年至少出版一集,以后每年编印两三集;第五集至第十集印清代传奇杂剧以及第一至第四集的补充和补遗部分;清代的作品,采取混合编辑,部分传奇和杂剧,概依作家时代的先后排列,原则上以1840年为下限;清代作品很多,拟集中编为第十一、十二两集,其中第十一集提前编印,定于1961年内出版。
有关《古本戏曲丛刊》编印工作情况,在《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1961年12号(10月8日)上刊发介绍。其中还特别提到,前四集的补遗和补充,当时也已进行了初步调查,拟补元代戏曲20种、明代戏曲164种、清代戏曲18种,共计202种,拟在第五至第十集的选目中一并编入。
这个工作计划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际落实、完成情况并不理想,有编委协调遇阻、人员力量不足等问题,但最主要的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4年出版《古本戏曲丛刊》第九集后,工作再次陷入停顿。
1981年12月,国务院恢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担任古籍小组组长,李一氓提出:“至于《古本戏曲丛刊》补齐五、六、七、八四集的问题,已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希望一九八四年能把第五集印出来。”【李一氓:《三论古籍和古籍整理》,《文汇报》1984年5月10日。】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第五集的出版工作,再之后,《古本戏曲丛刊》一直搁置,六、七、八集始终未能出版。
2012年,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先生《关于完成〈古本戏曲丛刊〉的建议》一文刊于该年第9期《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程毅中先生在文中建议把《古本戏曲丛刊》后续出版纳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古本戏曲丛刊》在1985年出版第九集后,再次启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承担了《古本戏曲丛刊》后续的编纂、出版工作,并申报列入《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
2020年,在几代学人、出版人员的努力下,《古本戏曲丛刊》十集全部出齐。郑振铎、张元济的夙愿得以实现。
二、张元济校阅《古本戏曲丛刊》
据笔者目力所及资料统计,1953年张元济先后阅看《古本戏曲丛刊》样本十数种,有《杀狗记》《幽闺记》《西游记》《拜月亭》《草庐记》《白兔记》《精忠记》《琵琶记》《升仙记》《怀香记》等。1953—1954年,张元济致商务印书馆丁英桂谈《古本戏曲丛刊》事宜的信函,就有13封。信函的主要内容,是张元济对《古本戏曲丛刊》的校阅、影印、进度、补配等的意见。
丁英桂,1915年进入商务印书馆补习学校,半年后学习期满,被安排到商务印书馆书栈、编译所等部门实习,后在印刷厂、人事科、经理部、总管理处等部门工作,其间,丁英桂主持影印了大量古籍,《古本戏曲丛刊》即其中一种。1954年公私合营后,丁英桂先后任高等教育出版社及商务印书馆上海办事处副主任等职,至1958年转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任影印组组长,他一生最主要的工作是古籍的影印。郑振铎、张元济都十分信任丁英桂,《古本戏曲丛刊》的编选印工作,以及与郑振铎的联络、沟通等,都由丁英桂具体负责。
兹将张元济致丁英桂关于《古本戏曲丛刊》信函搜集、整理如下,必要处以括注“引者注”之形式加以注释,保留引文原书注释,不再单独注明【本文所引张元济信函,均引自《张元济全集》(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一、二卷,不再一一出注。】。
1953年5月12日致丁英桂书,送还《古本戏曲丛刊》初、二、三、四集目录:“前交阅涵芬善本点收清册,又《古本戏曲丛刊》初、二、三、四集目录四本,今送还,乞察收。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五月十二日。”
1953年5月19日致丁英桂书,询问郑振铎托印《古本戏曲丛刊》是否已商定、何时可以着手开工:“郑振铎先生托印古本戏剧已否商定一切办法?未知何时可以着手?此书用连史或毛边纸印环筒装。將来如果发外摺迭,敝处佣人欲求给与工作。不知有无不便?乞示。此上英桂吾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五月十九日。”
1953年9月20日致丁英桂书,催索《古本戏曲丛刊》样张:“前谈《戏曲丛刊》有须与郑振铎先生商榷者,先打样张。弟曾请将样张交下一阅,如有可不必商榷者,拟请抽去,以省周折。奉示约一周可以交来。计时已过,特再奉询,乞示。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九月二十日。”
1953年9月23日致丁英桂书,张元济开始校阅《古本戏曲丛刊》:“昨交阅《戏剧丛刊》样本五种,均已阅过。就原附各笺略具管见送还,乞查收。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九月二十三日。”
1953年9月25日致丁英桂书:“昨还上《戏剧〔曲〕丛刊》五种,想已收悉。《杀狗记》《幽闺记》如公司存有样本,乞借我一阅。并祈代问中图公司本月分《人民画报》已否到沪。弟系在邮局订阅也。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九月二十五日。”
1953年9月28日致丁英桂书:“《戏剧〔曲〕丛刊》承示十月底为第一批出书之期,不知能赶得及否?前示《西游记》样本将与郑振铎君商榷,不知有否回音?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九月二十八日 续印各书如有问题者,均盼示及。弟不敢惮烦也。”
1953年9月30日致丁英桂书:“《拜月亭》样本已就,《幽闺记》校过并于校笺上注明答复。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上 九月三十日。”
1953年10月13日致丁英桂书:“前日交来《曲丛》样本六册,佣人称已经送还。弟记未写回单簿。究竟否,乞查示。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十月十三日 《□□记》《草庐记》《白兔记》《精忠记》各一册,《琵琶记》二册。”
1953年10月25日致丁英桂书:“《升仙记》《怀香记》样本两册,遵示于今晨送还,以备装订。第一期印装完成,馆中存留样本,乞畀我一看。勿急急。又合众图书馆存有旧本戏曲若干,如北京寄来底本有残阙者,彼处或可补配。届时可与顾起潜君(引者注:顾廷龙)一商。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十月二十五日。”
1953年10月30日致丁英桂书:“今届月终,《曲丛》第一批想经完成。第二批已着手否?须与郑先生商酌者种数多否?再潮州芥菜(引者注:冬季是芥菜收获的季节,潮汕人会大量地用潮州芥菜来腌制咸菜,下粥、入菜都离不开它)在广州种植者现在如已上市,乞代托黄秉恒(引者注:疑误,应为黄秉植,见1954年1月2日张元济致丁英桂函。黄炳恒,山东荣成人氏,时任福州军区后勤部参谋长;黄秉植,商务印书馆营业主任。不知二人是否有亲属关系,待考)兄代购。不踰托人可带分量,遇便托人带沪,至为感幸。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十月三十日。”
1953年12月18日致丁英桂书:“启者,兹有托寄黄〔秉植〕、涂〔传杰〕两兄信一件,乞阅过代寄,以资接洽。费神感感。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十二月十八日 《续琵琶记》抄稿已着手托裱否?甚念甚念。”
1953年12月27日致丁英桂书:“昨得周汝昌君信,《续琵琶记》的确见于《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兹将原信送阅。如能告知郑振铎兄,当可坚其印入《曲丛》(全名是何)之意。此上英桂仁兄台鉴 弟张元济顿首 十二月二十七日。”
1954年1月2日致丁英桂书:“英桂仁兄大鉴:新岁维潭第纳福为颂。拟印曹楝亭《续琵琶记》,郑振铎兄有无复信?托裱已否峻工?鄙意不如直接照相,依《曲丛》尺寸照成打样,即以一分寄成都周汝昌君,总比抄写为便。《曲丛》二批岁底已出齐否?如有样本乞畀我一阅。再去岁乞代托黄秉植(引者注:商务印书馆营业主任)、涂传杰(引者注:曾任商务印书馆重庆印刷厂厂长,史久芸日记有载)二君购寄潮州芥菜,为时已久,尚不见到。如有便,乞再询问。费神之至。顺贺新禧。弟张元济顿首 元月二日。”
从上述信件中可以看出,张元济不但看过《古本戏曲丛刊》初、二、三、四集目录,了解前四集整体情况,而且对每一种单行本戏曲会“就原附各笺略具管见送还”,“校过并于校笺上注明答复”,且多次问及“郑振铎先生托印古本戏剧已否商定一切办法”,“有须与郑振铎先生商榷者先打样张”,“须与郑先生商酌者种数多否”,“郑振铎兄有无复信”,“如能告知郑振铎兄,当可坚其印入曲丛(全名是何)之意”,足以见出张元济对《古本戏曲丛刊》的重视,更能见出其敬业之精神。
三、张元济与周汝昌往来函
张元济在与郑振铎、丁英桂等人商讨、编校《古本戏曲丛刊》期间,与时年35岁的“年轻人”周汝昌有几通书信往来,涉及《古本戏曲丛刊》。事情缘起于周汝昌写信给张元济,问询曹寅所作《续琵琶》是否仍存于商务印书馆的涵芬楼。
1953年10月10日周汝昌致张元济函:“菊生老先生有道:久切钦迟,莫由晋接。兹有细事敢向左右渎问:缘读卢前先生旧著《读曲小识》中记有无名氏《续琵琶》一剧,长达数十出。今考该剧曲确系曹寅楝亭所作无疑。其文孙雪芹小说中尚一及之。据卢记乃当年涵芬楼收得怀宁曹氏抄本传奇多种,由先生之介,为整理作记焉。今念涵芬楼既毁于敌火,该剧本不知是否已同归于尽?抑后由涵芬楼移庋他所未遭俱焚?材料珍罕,殊系萦念。此事除先生外,未必有人能道其始末原委。用敢冒昧裁启,倘得不棄赐覆,俾益见闻,曷胜荣幸之至。肃此,并候健康。后学周汝昌敬礼 一九五三年十月十日 赐寄:成都四川大学华西村39号(张元济批注: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复)”
收到周汝昌来函后,张元济专门就此事写信给吴湖帆询问相关情况。吴湖帆,清代书画家吴大澂哲孙,20世纪50年代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文物鉴定收购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1953年11月18日致吴湖帆书:“湖帆仁世兄阁下:奉手教,如亲光霁,甚慰饥渴。附下周君汝昌信亦经诵悉。所询曹氏曲本记似未遭兵燹,容查明径复,祈勿念。藉颂康宁。 世小弟张元济顿首 十一月十八日。”(原书编者注:原信未署年份。现据张元济、周汝昌往来信件之年份确定)
收到吴湖帆的回复、了解到曹寅《续琵琶记》情况后,张元济于1953年11月22日回函周汝昌:“汝昌先生清鉴:敬复者,前数日友人吴湖帆君转到本年十月十日手教,垂询涵芬楼所藏购自怀宁曹氏抄本传奇是否保全,尤拳拳于曹楝亭先生所作《续琵琶记》。逸情雅致,殊深向往。抄本传奇幸于兵乱时先期移出,未遭劫火。《续琵琶记》亦获保全。当乞敝馆经理诸君从书库捡出,并将《续琵琶记》抄稿二册送到敝处。弟不幸于四年前染有废疾,所谓半身不遂,终日卧床,仅右手尚能握管作书,然亦劣不成字矣。一举一动均须假手于人。书经送到,略一展阅,见前后底面若干页霉烂甚重,几成纸灰,稍一触手,便即飞散,欲捡与卢氏所识参校而有所不敢。以后如欲保存计,惟有精裱或橅写一份,然非得极静细而有耐性之人未敢付托,否则欲保存之而适以速其毁灭也。再承示曹雪芹先生小说中亦曾道及,未知见于何书?倘蒙指示,曷胜感幸。肃复,顺颂文祉。弟张元济谨上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廿二日(信稿地址栏内批注:成都四川大学华西村三九号)”
1953年11月27日,周汝昌收到张元济回函,得知涵芬楼所藏曹寅《续琵琶记》未被战火所烧欢喜若狂:“菊生前辈老先生赐鉴:顷奉廿二日手书,如聆謦欬,欣慰无既。蒙示楝亭先生遗著《续琵琶记传奇》抄本并未因敌火俱烬,大出望外,欢喜若狂。此诚文物遗产之大幸,而往哲之幽光不致终儖者也。雪芹先生于《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借贾母与薛姨妈论戏而出《续琵琶》一名,向无人注意。康雍诸家记载知此曲本为楝亭作者,目前只发现刘廷玑《在园杂志》与佚名氏之《永宪录》二书而已。考世人所以知楝亭在刊书、在藏书、在诗词、在书法而独不言其能为曲,而据其自言则固明谓‘吾曲第一,词次之,诗文又次之矣。又考旧所演《别母》《刺虎》等折,脍炙人口,剧园辄贴《铁冠图》之名,而不知此固楝亭之《虎口余生》(亦名《表忠记》)而非《铁冠图》也。言剧曲史者,亦从不予楝亭以一席之地,岂能谓平哉。晚久欲表而出之,嗣以考证小说《石头记》而涉及之。数年以来,思向左右一询而未敢冒昧。今既原物具在天壤间,谅无二本,其珍贵实无以喻之,当如何宝惜之耶。唯今之计,恳老先生任其事,或装褙,或录副,交与妥人,以免损伤。其费若干?倘不甚巨,晚愿任之,藉求副本以供欣赏研讨,务乞不吝臂助,曷其企幸之至,之至。拙著《红楼梦新证》一书已在沪出版,积至四十万言,惟初、二版讹误甚多。三版即出,容当呈奉一册求教。晚天津人,学外文而甚耽于祖国古典文学,尤喜诗、词、曲诸韵语,间亦学作。老先生有真不弃而垂教之,何幸如耶。又晚今才卅余岁,请直以后辈相呼,万勿客气,尤所感幸。老先生春秋既高,又有旧疾,千祈为道珍摄。临书不尽所怀,肃叩冬安,盼再赐覆。晚汝昌再拜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周汝昌附注:①清丁耀亢亦有《表忠记》,与此又非一本。②请预估其所需见示,以便筹措。③由拙著之出,闻沪地已寻得雪芹小像,并有照片,先生见否?)”
1953年12月13日张元济复周汝昌书:“汝昌先生台鉴:月初奉前月廿九日手书,捧诵谨悉。先生闻《续琵琶记》抄本尚存,为之狂喜,楝亭先生于数百年后得一知音,地下有知,当可快慰。此稿必须橅录,而橅录之前必须托裱,方可着手。此间已觅得裱工,即日从事。裱成当请人照抄,抄成即寄呈左右,由先生自录一分,留贮尊斋,以原本见还。彼此各存,世间可以多存两分,亦先生之素志也。先生二字为今日通称,并非尊称,弟未敢遵命改用,幸勿过示吲谦。大著《红楼梦新证》夙未捧读,三版出书,蒙许惠示,曷胜欣幸。弟于词章一道久惭荒落,猥承索取前岁病榻中偶成追述戊戌政变若干首,尚存印本,今邮呈一分,乞教正是幸。近又染恙,稽答有时,不胜慚歉,惟乞见宥。手复,祗颂康宁。弟张元济拜上 十二月十三日。再承示曹雪芹曾于《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与薛姨妈说戏剧事,提及《续琵琶记》事。据小媳面称,是书已翻阅五次,却未见有此文。渠所据者为道光壬辰吴县王氏双冷仙馆所刊一百二十卷本,回目为‘芦雪亭争吟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或与先生所见本不同,敢乞详示。张元济再启(原书编者注:原信未署年份,内容与上信紧接)。”
1954年3月8日张元济复周汝昌书:“汝昌先生台鉴:去腊、今正两奉惠书,敬承逸兴雅怀,惮 惮入胜,至为佩慰。《续琵琶记》钞本馆中业经裱成,此为怀宁曹氏藏曲之一种。刻下曹氏藏曲由中央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收购,已经定议,未便另行钞出。将来《续琵琶记》经《古本戏曲丛刊》编委会收入付印时,拟商请以印样一份奉赠清览。倘编委会以为未便,拟请阁下径向编委会定购,则印本清晰更胜于钞笔多多。但《古本戏曲丛刊》初集现方陆续出版,《续琵琶记》因撰人时代关系,须收入第三集中,故出书期尚难预定耳。大著《红楼梦新证》已收到。详征博引,询为传书。另示第五十四回叙及《续琵琶记》事寻捡相符,诚为快事。元济近来颇畏春寒,极感疲困。病余脑力不耐构思,命和题词,深愧未能奉报,伏乞赐谅是荷。专此布复,并祝康宁。张元济 五四年三月八日”
张元济与周汝昌的信函往来沟通,为《古本戏曲丛刊》增补了《续琵琶记》一种,而二人之间的一段翰墨缘,亦已成为学术史、出版史的一段佳话。
张元济的一生,为我国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史诗级别的工作,相关研究甚夥,但有关张元济与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与《古本戏曲丛刊》出版等相关研究,目前并不多见。本文仅就张元济与《古本戏曲丛刊》,将相关史料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做初步研究,力图对张元济研究能有所补充。
(附记:本论文的写作,是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程毅中先生的鼓励下完成的,定稿后程先生对全文进行了审订,做了若干重要修正。在此对程先生表示感谢。)
〔作者齐浣心,中华书局副编审〕
Zhang Yuanji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ollected Texts of Classic Opera
Qi Huanxin
Abstract:Zhang Yuanji was a famous publisher in China who has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publishing industry. Zheng Zhenduo started publishing The Collected Texts of Classic Opera in 1954 and it took more than 60 years to finish publishing. Zhang Yuanji paid much attention 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erie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He proofread some of the sample chapters, and even supplemented some rare editions of operas.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Zhang Yuanji and The Collected Texts of Classic Opera in an effort to further the study of Zhang Yuanji by systematically combing and organizing relevant letters and other historical materials.
Keywords:Zhang Yuanji, Zheng Zhenduo, Ding Yinggui,The Collected Texts of Classic Operas, Commercial Press,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planning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