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同心堂动物医院(048100) 杨果平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引起的以产蛋鸭产蛋量骤降和雏鸭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新型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为鸭出血性卵巢炎、鸭黄病毒病等。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淘率高,对养鸭业危害严重,一旦爆发流行损失巨大,必须采取综合性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鸭坦布苏病毒病,在生物学分类上,水禽坦布苏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中的坦布苏病毒。鸭坦布苏病毒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盐敏感。病毒不耐热,50℃以上加热60 秒活性丧失,最适pH 值为8.0~8.5,超出适宜pH范围时感染性丧失。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病具有发病急、发病率高、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季节性明显等特征。
(1)流行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该病自2010年在国内首发,目前已蔓延至华东、华中、华北、华南等主要养鸭地区。如果养殖场或养殖密集区有1 例发病,可在1 周左右迅速感染一个养鸭小区或养鸭密集区内的所有蛋鸭;养鸭越密集,越易传播此病。
(2)发病急,发病率高 该病往往表现为突发性,前期无任何先兆,产蛋鸭产蛋率突然下降,降幅达10%~90%,有的几乎绝产。该病发病率高达100%,但死亡率较低,产蛋鸭多在10%以下,而青年鸭和雏鸭发病死亡率较高,达到30%左右。
临床调查表明,鸭坦布苏病毒主要感染开产蛋鸭,产蛋前期(201~300 日龄)最易感染,此阶段发病可占50%,其次是产蛋中期,此阶段发病占30%;开产前、产蛋上升期、产蛋后期三个阶段感染率较低。
(3)传播途径多,感染宿主不断扩大 该病的传播特点是水平传播,主要经空气(呼吸道和气溶胶)、消化道(污染的饲料、用具及饮水等)传播,但也存在垂直传播的可能。目前已证实蚊、麻雀可携带DTMUV,提示节肢动物(如蚊虫)和鸟类(如麻雀)有可能是造成该病流行的另一个传播媒介。
抗体检测表明,虽然该病主要发生于蛋鸭、种鸭和种鹅的产蛋期,但各种日龄的麻鸭、北京鸭和鹅均可感染,尤其对肉鸭的感染率逐渐增加。目前在临床上也已出现4 周龄的樱桃谷北京鸭商品肉鸭和40日龄金定麻鸭因感染病毒而发病的情况。研究证实,蚊子可因叮咬感染将DTMUV 传播给雏鸡。但该病毒对鸡和麻雀的致病性低,一般不会发病。
(4)季节性较明显 虽然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夏秋季发病较多。主要原因是该病毒靠节肢动物(蚊子、蜱)传播,夏秋季节正是蚊虫生长和繁殖的活跃期,此时蚊虫能携带大量坦布苏病毒,通过叮咬而传播。
该病以蛋鸭产蛋量骤降和雏鸭或育成鸭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为主要特征。
(1)临床症状 蛋鸭、种鸭感染该病后,体温升高,采食量大幅减少(如1 周内,采食量骤然下降至1∕3,甚至绝食);产蛋量骤降(可由高峰期的90%~95%下降至5%~10%,严重的甚至绝产),并排出绿色稀粪。一般发病率高达100%,死淘率在5%~15%,继发感染时死淘率可达30%以上;感染病毒后,种蛋的受精率降低10%~20%。
商品肉鸭和育成期种鸭发病后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为发热、精神萎顿、共济失调(表现为瘫痪、翻跟斗、步态不稳等),严重者造成病鸭瘫痪。之后随着病情的发展,终因采食困难而倒地死亡,耐受过的病鸭则发育不良,死淘率增加。
(2)诊断方法 根据该病的临床特点、剖检病理变化可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经过实验室检测。
一是血清学诊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具有强特异性、高灵敏度和检测速度快等优点,是诊断该病和评价疫苗免疫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乳胶凝集试验(LAT)具有准确灵敏、简便易行、特异性强等优点,用于该病毒抗体检测时,不需借助任何特殊的仪器设备,可在短时间(通常为1~5 秒)内凭肉眼观察判定结果,临床应用时具有简便、快速的优势。
二是分子生物学检测。PCR 检测主要有普通PCR、荧光定量PCR、多重实时荧光定量PCR 等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省时的特点,在DTMUV 临床检测中具有重要意义,一般在2~4 小时内即可获得准确的结果,可为临床采取紧急防控措施争取时间。
三是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是新兴的基因扩增检测技术之一,具有特异性高、敏感性强、反应时间短、简单便捷、成本低等特点,不需要PCR 仪和昂贵的试剂,通过肉眼观察白色浑浊或绿色荧光的生成来判断结果,适合基层快速诊断。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养殖环境,强化消毒防疫和卫生管理,定期接种疫苗免疫,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病至关重要。
(1)加强饲养管理,实行封闭饲养,保持合理密度 夏秋季节高温多湿,要改善养殖环境,注意防暑降温,加强通风换气,并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实践证明,蛋鸭、种鸭采取圈养模式或笼养模式来取代开放式饲养,能够有效防控该病;而大型肉种鸭场采取封闭式饲养管理,即使周边出现疫情,也能及时有效避免该病的侵袭、传播与流行。
(2)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强化日常消毒,切断传播途径 夏秋季节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吸血昆虫的活动频繁期,要强化日常消毒,坚持灭蚊除害,防止蚊子等中间宿主传播;同时,定期实施带鸭消毒和环境(活动场、水体)消毒,加强种蛋、用具及运输车辆等的消毒,随时清理并合理收集粪便污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造成环境污染。
(3)实施免疫接种 目前,该病毒活疫苗(WF100株)、灭活疫苗(HB 株)已上市,养殖场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并定期对鸭群的抗体水平进行检测,尤其是开产前的种鸭,发现抗体水平较低或参差不齐时应及时进行补免;但活疫苗存在一定的水平排毒风险,阴性鸭群应慎重使用。
(4)早发现早治疗 对已发病的养殖场应及时封锁,隔离病禽,防止病情的扩散传播,及时对症治疗。
发病初期,可采用高免卵黄抗体、康复鸭血清对健康鸭进行紧急预防接种,使其获得被动免疫;对已发病的鸭群可用2 倍的使用剂量进行紧急治疗,以减少死亡并防止疫情扩散。采用活疫苗紧急免疫(一般选择“坦布苏病+鸭瘟”同时使用)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一般2~3天即可停止死亡。
对发病鸭群,早期应用中药防治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清热解毒类中药制剂(如黄栀口服液、板青颗粒、清瘟败毒散等)和干扰素、电解多维,连续投喂7~15 天,能达到缓解病情的作用;同时,可在治疗过程中交替添加抗生素类药物,如氟苯尼考粉、新附优特乐、阿莫西林、林可大观霉素等,以防止继发感染大肠杆菌病、浆膜炎、腹膜炎等细菌性疾病。
该病的病程一般为2 个月左右,如发病后能及时有效治疗,一般15天左右病鸭采食量可逐渐恢复,随后产蛋率逐渐上升,大多数可恢复至发病前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