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育人理念下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3-06-25 08:33张特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新闻写作新闻采访

张特

[摘要]根据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求,文章以问题导向和专创融合为基,以项目驱动赋能为纲,对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思政融入进行溯源,并结合教学实际问题,立足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学内容模块搭建、教学案例资源思政构建、项目实战与评价体系创新、新闻采写环境创设等手段,探索思政“三阶五能”培养模式下的“采写课堂变新闻现场”的创新路径,以有效解决痛点问题,提升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实效,适应媒体融合化、新闻国际化发展的传媒环境。

[关键词]思政育人;全媒体;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创新路径

2018年,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的《关于提高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能力实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教书育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全媒化复合型专家型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这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也是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改革创新的有效着力点。新闻传播类专业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实践性,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落实思政育人理念,成为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实践的排头兵。

一、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思政融入溯源

(一)全媒体视域下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思政特色

当前,面对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地方院校应注重培养能够讲好地方故事、传播好地方声音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最基础的实务课程,主要研究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律和方法,并结合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求,让学生掌握新闻采访与写作基本理论,具备一定的新闻采访写作能力,能够恰当地运用各种采访方式和方法以及适宜的新闻体裁对各种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提高学生对新闻事业和新闻记者职业的认同感,明确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所应肩负的新闻初心与使命担当,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有效提升多元能力。

(二)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思政融入的必然性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完善“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在构建“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环境下,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对课程真选题、真采写和真传播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能够促使学生清晰认知在当前传媒舆论环境下掌握新闻采写理论与运用新闻采写技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二是课程思政选题与新闻采写实践有机整合,可以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究和热切讨论时代选题,并据此展开主题采写实训和项目成果试炼,从而提升自身的新闻业务水平。三是课程思政学习与实践纳入新的学习考核评价标准,可以增强过程性考核的针对性和客观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四是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实施思政教育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具有为党为国为人民的情怀和担当[1],具备正确的价值舆论引导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走向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岗位,从而实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现状问题

当前,媒介环境日新月异,新闻事业快速发展,高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培养点和招生规模也持续扩大。然而,在泛新闻化就业背景下,新闻传播类专业学生依然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行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新闻学专业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大一新生,他们尚未形成对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全面认知和新闻记者职业的基本认同,既不善于捕捉时代选题,也怯于采写新闻,且在新闻现场难以将新闻采写理论与采写实践进行有效的衔接,无法以模拟新闻现场的实战形式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新闻报道,存在采访意图不明确、写作能力不扎實等问题。

同时,媒体融合的传媒环境也对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该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行业前沿、学生需求联系不够紧密,相对落后于媒体实践。一方面,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沿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内容较单一,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教师无法为学生提供深度的学习体验,不利于学生有效增强学习实效性。另一方面,该课程的部分教师对业界新闻采写认识不足,仅从学界视角出发进行相关教学,使该课程教学与行业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在泛新闻化就业背景下适应行业发展的真实需求。其次,该课程教师有待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知,解决思政育人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渗透难、践行难的问题。该课程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关注度不高,使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融合不足,尚未形成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内容的体系,无法将课程思政深化为考核指标,不利于思政育人深入人心。再次,该课程部分教师较少组织自主和深度学习活动,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积极学习的动机。传统的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学时限定严苛,教学内容繁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且鲜活的热点新闻案例仅用于理解辨析,无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缺乏深度讨论,不利于学生有效掌握和运用具体新闻采写实践方法。最后,思政育人没有完全纳入该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导致课程思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标准低、容量低、效果低的“三低”问题。传统的全媒体新闻采写作课程考核评价过多关注考查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考核内容与形式也较为单一,且实训项目评价区分度不高,这既不利于考核学生的相关能力,也难以全面客观地呈现真实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因此,结合新文科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求,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应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能力试炼和展示的全媒体新闻现场,着力培养学生掌握全能型新闻记者的基本技能,深化思政育人理念下教学的改革创新,将课程思政贯穿课程真选题、真采写和真传播的全过程,从而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一)思政案例浸润,挖掘采写真选题

新闻采写是新闻生产的基础和核心环节,是新闻记者思想水平、职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综合体现。因此,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关乎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构成、采写技能培养和职责使命树立,应对教学进行三阶重构,即识记原理重适用—采写能力融内外—思政素养由心发。

一是该课程要实现思政内容和教学内容的一体化。该课程教师应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完善教学课件,主动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案例和课堂实训[2],使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并将教材内容重组为七大知识模块,使学生在初识新闻采写与新闻记者、了解全媒体新闻选题与策划、做好采访前准备和掌握采访方法的基础上,学习实践不同媒介的新闻采访写作活动,包括融合新闻创作,从而树立新闻传播的初心,明确新闻媒体的真实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舆论导向职责,适应媒体融合的行业要求,应对技术快速迭代、全媒产业发展和新闻国际化传播的挑战,培养全媒体记者的“四力”,更好地成为新文科背景下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

二是该课程要以案例思政构建与辨析为切入口,师生共建案例教学资源库。新闻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内涵[3]。该课程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内容,积极搜寻和选取具有时代性与典型性的新闻作品整合为案例教学资源库,并将相关章节内容进行编号,深挖案例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时代意义,促使学生在案例解读、辨析中清晰认知在当前传媒舆论环境下掌握新闻理论与运用采写技巧,挖掘采写真选题,实现新闻思政价值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该课程教师应组建“新闻热点朝我看”“新闻采访之我见”“新闻稿件之我辩”等小组,组织学生开展组内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搜寻优秀新闻作品、记者采写经历等相关案例,使学生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合作,强化识记知识,深化认知,明确新闻报道的选题着力点,更好地进行新闻采写实践,解决新闻实践难的问题。

(二)思政元素渗透,驱动项目真采写

新闻采写的选题往往是人们积极探究和热切讨论的时代选题,并通过真实的新闻采写实践活动落地。因此,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要以“采写实训我挑战”为总单元,将思政元素嵌入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访实施、新闻写作和新闻融合报道等具体项目任务,使学生自觉、自主、自发地将思政元素渗透主题采写实训和项目成果试炼,从而锻造自身的新闻采写能力,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设计培养多元能力的“采写练兵场”

该课程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围绕新闻事实展开新闻采写实践,通过新闻价值判断进行选题策划,做好采访前准备工作,并运用新闻采写方法来完成真实新闻报道,着重培养学生的新闻价值判断力、新闻专业分析力、新闻采访策划力、新闻写作表达力和新闻全媒操控力。该课程教师应安排大量与新闻采写知识密切相关的随堂实训练习,如创建文明校园消息的标题和导语的写作训练等,使学生主动参与新闻报道,做到环环紧扣、理实一体,在掌握新闻采写知识的同时产生共情,坚定从事新闻记者职业的理想信念。

2.打造全媒复合应用的“采写实战场”

当前,该课程除了对学生选题采访计划制订、写作提纲梳理等进行课堂专项讨论和PBL翻转训练,还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真实情境的新闻采写实战,使学生通过实现新闻作品的有效产出获得专业价值感,充分调动自身学习积极性。也就是说,该课程教师应围绕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四全媒体”要求[4],基于泛新闻化就业背景,设定记者面对面、新闻发布会、政务“两微”运营、热点PUSH等新闻现场情境实战环节,打造多媒体平台实战演练,并将乡村振兴、专题纪念日等内容融入学生新闻采写实践,使学生获得新闻现场的沉浸式体验,提升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真正寓德于教,寓教于乐。

3.搭建思政全程贯通的“采写评价链”

为了将课程思政纳入新的课程学习质量考核评价标准,进一步增强课程过程性考核的针对性和客观性,使思政理念在课程考评体系中具象化,该课程教师应采用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并进模式,量化思政元素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度和完成度,设计“采写实训我挑战”“期末试卷我展现”的综合考评环节,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作为考评标准之一,从而灵活、客观、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考评达成情况,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三)思政落地践行,创设情境真传播

第一,该课程应创设教与学的“四境”,即自主学习情境、问题探究情境、新闻现场情境和行业实践情境,使学生通过课堂特训空间、课外实训平台和媒体实践空间的多元环境创设,将新闻采写知识学习有效转化为新闻作品成果,传播多样态新闻报道,实现新闻作品的真传播,从而培养自身具备正确的价值舆论引导能力,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具有為党为国为人民的情怀和担当。

第二,该课程应利用线上新闻采写QQ群、学习通和线上慕课资源等,引入智慧教室、校园新闻线索库、业界记者面对面等现实或虚拟空间[5],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师生共学的深度学习情境。同时,该课程教师也应鼓励学生组建新闻报道小分队,组织学生就鲜活的新闻采写范例、优秀的新闻作品等展开探究、分析,并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即时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感悟新闻采写的传播价值,提升自身独立的思辨能力和自主意识。值得一提的是,该课程教师采用课上练兵和课下实战结合的模式,有助于学生利用“课程环—实训环—平台环”开展新闻采写活动,从而整合形成学生优秀作品库、校媒联动展示库和行业践行精品库等资源,促进学生明确树立新闻理想,坚守职责使命,在红色文化、家国情怀、职业奉献等新闻采写实践中敏锐捕捉时代选题,激发爱国热情,实现职业精神等价值升华。

此外,该课程可尝试引入业界导师,为学生搭建与新闻记者对话沟通的桥梁。业界导师可以讲座等形式分享实际工作体会和获奖新闻作品,并融入课堂记者面对面、新闻业界评、行业采写专队等对接环节,以实现新闻理论知识与新闻媒体验证的链接耦合。

四、结语

当前,实施课程思政成为教学常态。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更需要建立健全化、适时化和可操作的课程实践模式,实现专业思政和学科思政深化渗透。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作为入门级新闻传播类专业业务课程,更需要深入思考课程思政的改革创新。因此,在该课程建设过程中,该课程教师要始终以时代选题和社会热点为思政载体,以实训任务为量化指标,鼓励学生搜寻优秀的新闻作品,基于生动的新闻采写选题,创作能够感染他人的新闻作品,进行多样态的新闻传播,从而全效实现思政在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课程中的内化与践行。

[参考文献]

[1]朱晓莉.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实践探索[J].传媒,2021(07):83-85.

[2]杨树.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新闻实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04):162-163,166.

[3]陈旭鑫.新闻采写强化课程思政的“知情意行”模式[J].教育传媒研究,2022(06):35-39.

[4]彭焕萍.“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建设理路与实践[J].青年记者,2022(07):84-86.

[5]潘轶君.“课程思政”育人理念下国际新闻采写课程创新路径研究:以《新闻采访与写作》为例[J].声屏世界,2021(17):96-97,110.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新闻写作新闻采访
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思政育人效果机制探究
高职院校院系思政育人工作实效性探究
“大思政”视域下公安院校思政育人模式的思考
论思政课与公安院校政治忠诚教育的关系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采访工作
论梁衡新闻写作的致胜“三招”
新闻采访中的采访技巧运用分析
记者如何做好电视新闻采访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新闻专业实际应用课程《新闻写作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