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杜娟(1980~),女,汉族,贵州安顺人,贵州省安顺市第九中学,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摘 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与法治精神。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我国于2016年对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编排做出有效调整。“探究与分享”活动是教材中的一个新亮点,要求教师合理利用该部分教学活动,真正落实核心素养的教育任务。文章将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探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的价值与具体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道法;探究与分享;价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9-0149-05
一、 引言
随着课程逐渐深入,教师越来越认识到“探究与分享”活动的重要性,很多教师也积极开展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不再仅局限于基础知识教学上。但在实际教学中,各方面因素影响,导致“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效果欠佳。如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有效梳理,运用的活动背景素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不符,教学设计活动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数时候都是流于形式,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种种教学问题的凸显,使得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活动无法发挥最大价值。这要求教师应提升自身教学能力,不要仅局限于完成教学任务,还应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充分探究,有效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模块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有效梳理
大部分教师可能觉得自己已经教过一遍或几遍该教材内容了,无须再次梳理教材内容,这种想法就会导致教师会忽略掉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可能该项知识点并不是书中重要内容,但是却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帮助。教师的错误认识或者仅仅对教材内容的表面进行梳理,会导致核心素养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学生探究不充分,分享不具体,影响学习效果。
(二)使用教学素材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符
一些教师在备课阶段,一心想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拓展知识内容,但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有个别教学案例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无法说服学生,学生通过该教学案例不能有效获得一些结论,教学素材引入不恰当,降低学生探索兴趣。
(三)探究环节功能性不强
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探究与分享”活动内容,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或者在问题设置中会存在一些问题,问题过于简单或难度过大都无法突出“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教学价值,无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教学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调整后,主题更加鲜明,内容主线更加清晰,全教材内容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容,增加“探究与分享”板块,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与自主学习等方式从该知识板块中获得新的知识内容,并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见大,由生活中的小事上升到社会国家大事,该过程能够让学生深刻地对周围现象进行思考,更好地践行个人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尤其是九年级的学生,马上面临人生中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需要樹立自己的远大理想,从而好好学习,奉献社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当前,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同性质的矛盾,这些社会问题也会引发初中生的谈论,那么在谈论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哪种态度去看待事情的发展呢?中学生不需要运用多么深奥的政治知识去分析,但他们需要具备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在利益争端中抱有正确的态度与想法。在“探究与分享”活动中,学生通过交流与探讨,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丰富内心世界,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政治认同感。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增设许多“探究与分享”部分内容,并且主题不一,形式多样,不仅有情景讨论形式,还有一些思维拓展内容;不仅有合作探究部分,还有自主探究内容,符合初中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探究能力也是初中生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通过“探究与分享”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通过情境设定与案例分析,让学生围绕某些角度进行深入探究,发现问题并运用相关道法知识解决问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三)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做出了新的优化设计,增加了“探究与分享”教学板块,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合“探究与分享”活动,契合教学大纲要求,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基于此,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断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使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多元化教学理念,真正突出“探究与分享”活动的价值,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四、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活动具体实施策略
(一)遵循课程标准要求,有效梳理各个模块
道德与法治中“探究与分享”活动应该基于新课标教学要求,积极发挥该学科的导向作用,有效梳理各个模块知识内容,基于整本教材内容,合理优化“探究与分享”教学设计,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合理增加教学资源,删减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不相符的环节,或者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教学环节与学生实际需求的匹配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在《和谐与梦想》教学中,和谐指的是国家幸福、民族振兴与人民幸福,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八年级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民族的团结与国家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认识,中学生需要从此刻起肩负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做一个有文化自信的中国人,学会从事物的本质出发,正确看待民族问题,知道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当前九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三维教学目标;其次,教师需要有效梳理该章节知识内容,在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有效设计教学活动,如本单元“探究与分享”中的驻守边疆战士的故事,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驻守边疆战士身上有哪些品质,并让学生探究“驻守边疆与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是战士的职责,与中学生没有关系,我们什么也做不了”这句话是对还是错,让学生说一说理由,引导学生自主加强前后知识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处理问题的能力,然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让学生知道维护国家统一是我们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教师加强引导,发挥学生课堂主体作用
针对九年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首先,教师应把握活动进程,虽然给予学生自主学习权利,但并不代表放任学生自行探讨,而是在教师有效的掌控下科学开展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应优化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例如在《富强与创新》单元教学中,该单元是九年级上学期的起始单元,改革开放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尤其是中国正处于过渡发展阶段,离不开建设,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建设社会、报效祖国联系在一起,而创新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所以,教师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合理引導学生深入探究活动,加强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自己谈一谈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与正确性。为“探究与分享”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为了有效开展该部分教学内容,首先,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一些有关我国制度优势的典型图片;其次,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合理引导学生,有的学生可能只能根据问题从某个角度进行探究,还有一些学生可能无法说到问题的关键点上,还有少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讨论,因此,教师可以将课前准备的图片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先说一说图片上的内容,从表面入手到达深入层次,尝试让学生主动说出关键点,教师应扮演好辅助者的角色,如果学生针对该问题探究不清时,为了避免浪费教学时间,教师应及时参与进来,有效指导学生应从哪个方面进行探究,掌控好课堂教学节奏,最终让学生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才是我们的强国之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等重要知识内容。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探究方式,如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应该保证探究效果,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三)注重活动问题设计梯度,增强探究可行性
九年级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从已有的知识范围并结合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突破点,通过质疑、思考、探究等环节最终获得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态度、分析问题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这也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增设“探究与分享”活动的意义所在。但是如何利用该教学活动引发学生思考是值得教师着重考虑的一个教学问题,如果将活动探究的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可能无从下手,会感到茫然,产生畏难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活动顺利开展,还会大大降低学生探究兴趣。因此,教师需要有效设计活动问题,提高探究活动的可行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首先,教师应考虑问题的难度与内容,增加问题设计梯度性;其次,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活动顺序,提高学生的有序参与度,避免出现乱糟糟的课堂现象。例如在《民主与法治》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阅读材料,有效设计问题,增强问题设计的梯度性,因此,教师首先让学生从阅读材料表面意思进行理解,如“阅读材料后,学生们说一说材料中这些追求民主的先贤中,他们眼中的民主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后,可能会说出“不受压迫、民族独立”等词语,然后教师逐步加深问题的难度,如“我们是怎样实现民主的?”,让学生理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不懈探索的脉络,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总结。再次,教师应引导学生阅读下一个“探究与活动”材料,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关注的都是群众关心的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出现思路存在偏题的现象,这时候,教师需要及时进行有效指导,让学生结合新型民主的特点进行回答,指点学生一二,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可以促进活动顺利开展,让学生有效探索,最终让学生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通过设计梯度问题,让学生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探索,提高学生参与度,让学生掌握该节内容的重点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创造性运用教材活动内容,渗透法治思想教育
经过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调整,教材中增设了许多法治的相关内容,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在“探究与分享”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本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探究与分享”教学活动时,需创造性地利用活动渗透相关法治思想教育。例如在《民主与法治》教学设计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知道法治的意义与要求,明确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针,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感受法治中国建设的历程,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针对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教材内容。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将七八年级学过的有关法治内容与现在的内容有效联系,理清学生的法治思维,促进学生法治意识成长。
(五)举办分享活动,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
九年级的“探究与分享”活动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效输入相关知识内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基础知识应用能力,教师应围绕教学主题,组织学生举办分享活动,让学生有效输出内容,促使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学生由于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以及眼界等因素影响,虽然都是学习同一类知识,但是引发学生的思想感悟不一样,通过分享活动,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让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思想品德现状,完善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例如在《中国人 中国梦》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此,在第106~107页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中,让学生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理解中国梦的,让学生在谈论过程中说一说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为共筑中国梦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下一个“探究与分享”活动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当学生参观完成就展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此同时,为了冲击学生的思想,引发学生更多的感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让学生观看中国近些年来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官体验,让学生围绕“新时代”这个主题,选取一个角度说一说我国的全新发展面貌,让学生通过“探究与分享”,有效地输出自己的想法,在输出的过程中,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的理解,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在分享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不能空谈,应该去认真感受,认真观察,主动思考,经过一系列的环节,并结合自己在课外的一些资源,经过整理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利于提高“探究与分享”教学价值,让“探究与分享”活动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捕捉师生情感交流契合点,激发学生情感认同
在“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中,不论哪一种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都需要设计三维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教师应促进“探究与分享”活动的人文性,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及时捕捉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契合点,抓住情感互动时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情感认同。首先,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分析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内容的已有基础认知;其次,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创造性地设计情感教学时机,可以利用故事或者情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最后,教师需要及时强化学生的这种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自信的中国人》教学中,结合P114~115页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师需要让学生从材料中人物身上,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并让学生说一说“自信的中国人有哪些特点?”。中学生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可以感同身受,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说一说自信的中国人都有哪些特点。如有些学生可能存在崇洋媚外的现象,教师需要结合一些中学生的现象开展探讨活动,这种现象可能有的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见,或者就是自己经历过的事情,不喜欢过中国传统节日,喜欢过圣诞节,基于此现象,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待此事情的看法,然后教师还可以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见的或者亲身经历过的相似的事情,并说一说看法,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结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底气,对国家的发展有信心等,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做自信的中国人?”,如积极吸收先进的文化思想,不能故步自封,理性面对外来文化,不卑不亢,具备包容的心态等,让学生做一个自信的中国人,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踏踏实实努力,求真务实,满怀激情,开创自己未来的美好生活。
(七)教师应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打造高效课堂
同样的“探究与分享”活动,不同的教师开展的教学效果不同。部分教师由于对该部分内容并没有深入研究与拓展,也无法有效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可能会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要求教师应该注重提升自身综合素养:首先,应该积极学习,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不能局限于完成教材知识的教学任务,所以,教师应肩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具备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其次,教师需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开展。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师之间的交流探讨会,不断分享与总结教学经验,针对一些教学难点,集思广益,为教学设计增添亮点,能够采取有效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例如在《守望精神家园》中P68页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探究出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那么如何组织活动开展呢?这就考查教师的教学能力了,如果是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积极观看一些网络教学视频,或者与年级组的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然后将自己的创新点融入教学活动中,合理设计教学活动顺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精神具有哪些特点,并引导学生做出总结。针对一些已经具备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不应该仅仅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还要结合当代学生的发展特点与学生实际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式,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分析与回答,让他们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总结民族精神特点,并分析出民族精神的作用和价值。此外,教师还需要创造性地为学生增加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想有效利用“探究与分享”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导入新课,开展探究环节与分享活动,让学生充分掌握基础知识,打造高效课堂,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焕发出创造力。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创造性地增加或删减一些内容,将该部分教学价值发挥到最大处,并合理设计问题,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组织学生有效分享,灵活运用教学资源,打造高效课堂,巩固学生新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法治观念,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巨万.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有效利用“探究与分享”活动[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2(9):141-142.
[2]龚俊.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利用“探究与分享”[J].东西南北:教育,2019(8):15.
[3]張婷婷.浅析人教版《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探究与分享”活动教学策略的运用[J].新课程:中学,2018(10):85.
[4]赖高明.《道德与法治》“探究与分享”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2020(52):38-39.
[5]邵馥.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探究与分享的设计及作用[J].考试周刊,2020(2):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