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诗晗 葛文彬
【摘 要】动画作为有效的教育形式,深受儿童的喜爱,动画是儿童群体所接触到的主要媒体之一,儿童时期所受到的教育影响着一个人人格的发展。在个体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儿童教育对于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孝文化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教育内容之一,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儿童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对动画艺术形式对儿童孝文化教育的价值机制进行探讨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动画艺术;儿童教育;孝文化;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引言
在儿童已经进入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的当下,儿童教育成为教育行业的重要内容。儿童教育的形式呈现多元化、高效化,内容逐渐个性化,塑造了一个文化繁荣的教育时代。动画艺术的形式使儿童对角色造型产生共情力,给予儿童沉浸式体验。儿童教育之重点是对儿童内在行为心理的教育,动画的视觉语言、动画的听觉语言以及动画的叙事引导着儿童心理及行为的改变。将动画形式应用于儿童教育中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重要方式。
动画作为与儿童紧密相连的娱乐方式之一,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可以将蕴涵教育内容的动画广泛传播,使儿童随时能够观看到动画,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并且文化内容的选择与传达成为动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百善孝为先,孝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孝文化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将孝文化应用到动画中,从孝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其与儿童教育的融合,分析其对教育的作用机制,突出孝文化的独特优势,对儿童的教育产生价值,使儿童得到更优质的发展。
孝文化是中國优秀传统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一句口口相传的俗语:“百善孝为先”,可见孝道文化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管历史的如何变迁,孝文化始终是中国社会价值核心之一,[1]儿童作为新时代发展的希望之火,生长在有着源源不断文化影响的时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孝道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儿童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动画视觉语言对儿童孝文化教育的作用机制
动画视觉语言对儿童的刺激最为直接,视觉语言成为动画是否能够对儿童起到作用的最关键因素。从儿童的真实感受和儿童动画的需求出发,动画视觉语言的优劣对儿童的教育成效起到关键作用,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审美意识出发,看似简单却具有鲜明个性和亲和力的视觉语言,使儿童动画真正走入儿童的世界,从而使孝文化的教育得到良好实现。
(一)图形符号易吸引儿童孝文化专注视线
动画中的图形符号作为至关重要的动画视觉语言,是画面组成的基本元素。[2]透过图形符号的表达,刺激观者的视觉感知,吸引儿童的视线,启发儿童对动画内容的读取。儿童透过动画图形符号的视觉效果,专注于图形符号所表达的孝文化元素,是图形符号传递孝文化的成功所在。
儿童对图形符号的认知处于图形意识阶段,具象的、有语义的图形符号是儿童期的儿童最能接受的程度。儿童本身认知过程与动画图形符号的表达目标紧密相连,故图形符号启发儿童的内容读取是其必然结果。
丰富多样的信息赋予到各种视觉图形符号上,儿童通过视觉进行观看时将图形符号再次转化为自己的思维,进行高效率的理解和深刻的感受。在《熊出没·变形记》中,角色作为突出表达,所运用的图形符号较为显著,角色的描绘以精致的线条、色彩、肌理等构成,背景作为环境烘托,运用的图形符号就角色而言就相对粗糙,引导儿童将视觉重心放在角色身上,注重于角色的行为语言,将孝文化赋予主角光头强与父亲的相处之上,提升儿童对孝文化的专注视线。
从角色图形化对比出发,以角色作为图形符号的表达,光头强的角色永远小于父亲的角色,即使在片中父亲年事已高、行动笨拙,但通过角色图形符号的对比,体现了父母的长辈人设,作为小辈要以实际行动爱戴长辈。这是动画图形符号的鲜明表达,也是其吸引儿童孝文化专注实现的最佳论证。
(二)卡通化形象易激发儿童孝文化兴趣共鸣
在动画的应用中,角色的形象塑造是动画的精髓和前提,例如《小熊维尼》《海绵宝宝》等动画的成功离不开角色卡通形象的成功塑造。卡通化的形象对儿童极具吸引力,易激发儿童的兴趣共鸣。
在动画电影《熊出没》系列中,角色的卡通形象符合当下儿童的心理需求,熊大熊二的角色造型独特鲜明,从形象上熊大熊二就能表现出憨厚的性格特征,胖胖的形象就能吸引儿童的喜爱,符合当下儿童的审美,与儿童的情感产生共鸣。角色融合孝道形象的塑造,使儿童对其产生模仿的欲望。
通过儿童喜爱的角色形象,能够诱发儿童的模仿力,并将孝道的中心思想融入角色形象的塑造中,从而使儿童得到有效的孝文化教育。
(三)角色行为动作易引发儿童孝文化举止效仿
动画通过角色的行为吸引儿童的注意,引起儿童的兴趣,儿童的行为动作能够通过后天的训练能够得以改善。角色的行为动作是儿童模仿的重要元素之一,会影响儿童的行为动作变化,通过动画的形式促使使儿童模仿其中角色的行为动作。孝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无时无刻围绕在儿童身边的文化,通过动画角色与孝文化的相融合,促使儿童进行通过效仿活动,使儿童的行为举止得到提升。
基于动画角色对儿童的吸引力,角色的行为引导改变儿童的行为。在动画片《熊出没·变形记》中,父亲飞扑上去保护光头强,光头强在得知父亲不易时的感谢。通过角色的行为动作使儿童认识到家长的不易,在父母为孩子付出时,要学会感谢父母。儿童的行为动作易受到外界的干扰从而发生改变,通过动画的正向引导,能更好的促使儿童动作行为的进一步提升。
二、动画听觉语言对儿童孝文化教育的作用机制
维果斯基通过对儿童语言的研究,将语言学习是为促进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习惯使用语言作为先导,此时的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利用儿童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的特点,动画中的听觉语言的演绎对儿童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儿童的语言和行为能力都会受到动画角色的影响。动画中的听觉语言,包含角色的语言和动画音乐语言等是儿童模仿的主要对象,在对角色语言模仿的过程中,与角色语气共存的语言和角色的标志性语言成为儿童共同模仿的对象;动画音乐烘托的氛围,为儿童营造孝文化感受的气氛。在动画角色语言和音乐中融入孝文化,使儿童在孝道氛围的感染下,通过对角色语气和角色语言的模仿,对其中的语言形成记忆,促进优良言语习惯的形成,从而推动儿童孝文化认知与行为的发展。
(一)角色人声语言易驱动儿童孝文化表达力
在皮亚杰对于儿童认知特点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当儿童以某客体作为榜样时,会出现频繁的模仿行为。基于儿童的这一特征,正面的语言表达要立足于儿童的认知水平,在儿童的理解中树立正面形象。在角色语言的方式、语气和内容中充满童趣,以儿童易懂易学的方式进行交流。在语言方式方面,在对话中充满童趣,以儿童易懂易学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儿童也具有社交需求,在社交过程中难免会有与他人的对话,通过对话传递信息,故研究角色的对话表现对儿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语气方面,儿童通过对角色夸张的语气的模仿,包含角色所表达的语言内容,将角色的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儿童对角色的语言语气进行模仿活动,从而对儿童的现实表达语气产生影响,以幽默的方式使儿童对其中的语言产生记忆。在语言内容方面,儿童的言语表达也可以通过外界的干预而发生改变,通过动画中角色的标志性语言改善儿童在生活中的用语习惯。孝文化的教育能够以渗透教育的姿态参与到儿童的教育中,使儿童的言语表达更加规范,从而改变儿童的语言表达。保持良好的言语习惯,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角色对话对儿童的影响是深刻的,儿童对角色的喜爱会使其代入到角色之中,故角色对话的质量影响着儿童的进步。角色孩子气的对话深受儿童的喜爱,对于儿童来说也是最贴近自身认知的对话方式。故此,动画中角色对话有利于推动儿童的谈吐能力,对话中所蕴含的孝文化也能够对儿童产生直接刺激,并能使儿童得到充分理解,为儿童语言协调能力的提升提供铺垫。
(二)动画音乐易深化儿童孝文化传唱记忆
动画音乐作为动画不可或缺的元素,通常具备鲜明的特点,成为动画具有的独特符号。具备孝文化的音乐语言,对儿童能够产生孝文化教育的直接影响,音乐的感染力能够使儿童对旋律产生记忆,在生活中也能無意间进行表达活动。
儿童在儿童期的认知特点正在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动画音乐在儿童思维中属抽象思维并服务于动画,最终作用于儿童的情感,通过角色声音和背景音乐的直接刺激对儿童的思维反应产生刺激,对音乐产生听觉感受,从而产生对音乐内容和旋律的记忆。
儿童通过朗朗上口的动画音乐,更容易对音乐的旋律产生记忆。结合孝文化的核心,动画音乐给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给予了积极的心理暗示与想象空间,使儿童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为儿童的孝文化教育的价值再上一个台阶。
三、动画叙事对儿童孝文化教育的实现机制
从儿童对动画电影的接受角度来看,作为一个以儿童为主要消费对象的电影类型,动画电影的叙事是是否符合儿童的认知程度是极为关键的因素。将儿童的情感内核、认知需求与儿童动画的叙事方式相结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文明、现代技术相结合,提升儿童在动画领域的价值,是未来动画叙事的主要方向。
(一)平缓的叙事节奏符合儿童情绪规律
节奏如同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存在于生活与艺术中,在动画中叙事节奏的使用讲究张弛有度,同时也要注意节奏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依存的作用,注重节奏的处理,避免镜头的组接生硬。在动画的叙事中,突出叙事重点,合理处理故事的内在矛盾以及将角色情绪起伏表现妥当,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积极迎合儿童观众的心理需求。
基于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儿童期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并且具象思维占儿童思维的重要地位,大部分属于无意识记忆,且接受能力有限,故儿童的能够接受节奏平缓动画叙事节奏。在动画电影《熊出没·变形记》中,叙事节奏平缓,利用传统的时间线顺序叙事节奏讲述故事,没有悬念的制造,描绘光头强和父亲之间发生的种种事件。利用平缓的叙事节奏,符合儿童的认知节奏。
向善是儿童的本能,孝文化对儿童具有天然吸引力。叙事节奏的合理运用,引领儿童的心理变化,为孝文化输出的实现提供输出道路,唤起儿童的孝道感受。
(二)直线性的叙事结构符合儿童思维惯性
动画作为对儿童有效的外部刺激形式,为儿童思维的引导教育提出了新方式,即通过动画的叙事演绎引导儿童的思维,使儿童对动画表现内容具有沉浸式体验,对通过动画教育的方式具有更强的接受性。动画作为能够使儿童高集中反应的形式,在训练儿童注意力方面具有较大的帮助,为之后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熊出没·变形记》遵循线性叙事的结构,采用三线合一的叙事方式,其中光头强的父子情成为最为重要的叙事线,三条主线的发展在易于理解的基础上相辅相成,充分符合儿童的直观思维逻辑。在结尾部分影片达到了高潮,也是孝文化在影片中输出的主要部分,光头强与父亲冰释前嫌,对父亲不再出言不逊。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将光头强的人物心理变化展现的淋漓尽致,明确的角色心理路程,引导着观者思维的发展。
(三)代入性视角叙事方式符合儿童意识本能
根据对儿童的逻辑方式研究,通过故事发生顺叙为主线的线性叙事的叙事方式能够使儿童更好的理解孝道文化为主的教育内容。从儿童的本体出发,儿童的思维方式简单,通过角色的视角令儿童将自己代入角色的叙事方式更符合儿童的思维逻辑。
被赋予孝文化内涵、针对儿童的动画更能被儿童所接受,其中叙事视角是否符合儿童的思维逻辑,成为了动画能否起到教育作用的关键所在。通过代入性视角的叙事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范围,使儿童具有沉浸感,可以体会到角色的行为和思想,从而通过动画所传递的文化内涵让儿童更好的提升认同感。在动画电影《熊出没·变形记》中,光头强与父亲的关系基本从光头强角色的视角出发,演绎与父亲在情感上的变化,通过代入光头强视角,其对父亲遇到危险时的奋不顾身、感激之情,影响儿童的孝道感知,逐渐形成儿童对长辈的孝敬意识。
儿童的认知范围有限,思维逻辑相对成人较为简单,代入性视角的叙事方式符合儿童的认知范围,通过动画角色表达的方式使儿童更能理解动画所传递的内容,从而感受动画所传递的文化内涵,最终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动画与其他动画的不同,在儿童期,其认知水平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儿童动画无论是从视觉语言、听觉语言还是叙事出发,都满足具象思维的特征,通过故事的演绎同时满足对儿童思维的锻炼,使其更好的理解动画的内容,因而儿童动画成为教育的重要手段。
动画作为儿童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过迎合儿童行为能力的动画视听语言及叙事,充分激发儿童对孝文化的兴趣,理解孝文化中孝敬长辈,敬养父母,报国敬业等深刻含义,促进儿童在具有孝文化的环境中学习成长,使儿童在生活的行为方式上践行孝道文化。
参考文献:
[1]徐晓丹.探究传统文化的德育精髓及小学德育的创新[J].新课程(小学),2019(10).
[2]章晔.论动态图形(motion graphic)设计中图形符号的语义表达[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5.
作者简介:魏诗晗(1998—),女,汉族,浙江嘉兴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儿童动画;葛文彬(1984—),男,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生导师,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可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