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与建构:《突围表演》对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的归谬

2023-06-25 18:41:37于思宇
今古文创 2023年22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残雪理论

【摘要】德国著名戏剧家及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以其“间离效果”理论闻名,但他的“史诗剧”戏剧理论也颇有革新意义和创见性。“史诗剧”理论不只被运用于戏剧表演实践中,在以文本为载体的小说中也有体现。本文从社会、世界、人性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在残雪《突围表演》中的表现形式,尝试从跨文化解读中更新人们的认知。

【关键词】“史诗剧”理论;布莱希特;残雪;《突围表演》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22-004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12

“史诗”是“长篇叙事作品”的诗学代称,布莱希特希望自己的戏剧具有长篇叙事作品中那些他所需要的特性,例如题材的广泛性、人物个性的普遍性和结构表现形式的冷峻性。朝向这些目标探索,他的戏剧自然而然带有某些“史诗”特征,从而形成特定的戏剧风格。“史诗剧”理论不只被运用于戏剧表演实践中,在以文本为载体的小说中也有体现。作家残雪的长篇小说《突围表演》因其脱离传统的事件表现形式和非常规的叙述方式附着了戏剧体例的部分特征,在貌似背离宏大叙事的议论和推理中走向对史诗性的复归。此外,二者在形式的先锋性和内容的现代性上也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本文尝试从“史诗剧”理论出发,探索残雪语言迷宫下的多元指向。

一、社会改造与现象投射

布莱希特创作史诗剧的一大目的就是改造“科学时代的新人”,完成教育观众的社会任务。他认为,舞台上的表演须促使观众思考,清醒他们的理智,使他们获得社会知识。所以,戏剧家提出了反传统的“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反拨传统剧场中卷入观众情感的“共鸣”功能,培养观众理性和批判的欣赏习惯。艺术手段—戏剧功能—社会任务三者的统一成为戏剧家的形式革新命题。

同样,在《突围表演》中,以X女士为主体的“表演”行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五香街群众的“唤醒”作用。表面上看,这一表演显得不可捉摸、难以理解,甚至被一些评论家称为故作姿态、制造噱头,“这是一种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灵魂的恶的爆炸,它毁灭了艺术中存在的道德事实,爆炸之后升腾起来的奇诡的硝烟笼罩着一个又平凡又贫瘠的尘土世界” ①。但倘若人们能够拨开残雪编织的语言迷雾,祛魅所谓先锋化的形式表象,其人物设计的内在意图和社会意义将逐渐浮现。在X女士与五香街居民的二元对立中,人们似乎看到了表演形式的嬗变和下移:如果说X女士代表的是上层知识分子,那么居民们对其表演行动的复刻和摹仿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至少是形式上的认同。直至众人将X女士推选为群众代表、公认X女士“妙不可言”,知识分子对下层群体的思想改造正式完成。正如叶立文指出,《突围表演》中的“先知者/沉沦者”叙述模式已然成型,X女士是一个清醒的先知,她以一系列隐晦复杂的行动将自身置于人生舞台的前沿,力图通过突围表演的方式唤醒那些身处沉沦境地的人群。②然而,假如这一观点的前提并不成立,即X女士和居民们的对立并没有具体的社会群体指向,那么布莱希特所说的社会功能还能在小说这一文体中实现吗?实际上,即便X女士和五香街群众只是模糊符号的代称,作品和读者间的疏离感仍然不会消失,甚至会因此加强。尤其是充斥着怪异意象和反常行动的实验性语言在“作品—读者”这一交互体系中起到了反共鸣的艺术效果,从而将读者的情感与理智隔离,迫使其不得不思考话语的含义和作者的企图,有助于塑造具有思辨性的时代新人。

不过,布莱希特后期在戏剧实践中纠正了自身早期理论中的部分观点,转而强调情感与理智并重,将“理性—批判—教育”的特殊性统一于“动情—共鸣—娱乐”的艺术普遍性中。《突围表演》中的娱乐和教育功能正是潜藏于多向隐喻的文本中:一方面正如前文所说,残雪用其客观冷静的笔触展现五香街中众人的生存图景,这种极少掺杂作者个人情感的理性笔调无疑有助于实现引导观众思考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残雪所塑造的世界并非是一个梦境般虚幻缥缈的纯异质世界。亲人、爱人之间的冷漠、欺骗和倾轧这些题材曾被部分学者解读为现代社会里人们关系的异化,但残雪以无比镇定的姿态告诉人们,这些看似畸形的关系其实从来都存在,从来都不是特殊的时代案例。③而这与观众恰能产生共情,她笔下的人际关系并非某些评论家所说的“异化”或者“扭曲变形”,反而是对现实中普遍性现象的总结和呈现。

布莱希特还指出,“史诗剧主要是对人与人之间有重大社会、历史意义的关系感兴趣。”如果人们将眼光从五香街人充满矛盾的言行转移到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来,观察人物行动的社会性意义,则会得到迥然相异的感受。在街道构造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成为巴赫金“狂欢”式的表演者,个人的生存地位似乎也都由表演的异化程度决定:高声演讲疾呼的X女士为人们所追捧,“脱衣表演”的模仿者遭到人们的唾弃,始终掌握着发言权的寡妇则被视为“一个灿烂夺目的人物”。一系列“怪象”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无迹可寻:镁光灯聚焦的成为流量变现者,黯淡无光的则等待命运的审判。同时,街道的空间开放性特质使得它“不是在强制性塑造人群,而是让人群作为自然的主角主动上演”。地点的选择呼应了残雪的女性写作需要:策划一场广场式行动,以反抗占据统治地位的男权主义,解构二元对立的性别传统。④

二、世界建构与价值追求

对于中国的舞台创作者和文艺批评家们来说,依循布莱希特的“理论”进行艺术样式上的创新,即意味着走出传统迈进现代,同时可以使戏剧远离政治,回归艺术本身。⑤的确,《突围表演》中的一系列現代化的语言实验可以视为是政治向艺术的复归,颠覆了传统“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属性,意识形态具有不确定指向。然而,文中也存在着有关政治话语的蛛丝马迹——主义、党派、运动、会议、意识形态……不啻“微观政治中的权力倾轧” ⑥。黑格尔指出,真正的史诗事迹里要完成的因而要描述的并不是一件孤立的偶然的事,而是一件从时代与民族情况的整体中派生出来的动作(情节),所以只有把这个动作放在一个较广大的世界里才能把它认识清楚,在描述中也要求反映出这种结合在一起的实际情况。从中国现代历史发展史出发,作者尚未完全摆脱政治话语的阴影,体现出既讲述历史素材又放弃对历史深度追求的矛盾。因此,《突围表演》创造的是一个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权力话语主体由一般意义上的权贵转移到了民众手中,群众的舆论导向左右着这个世界的话语走向。

而这样一个世界是不为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即便作者给予了“五香街”的地名限定,但不可否认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切是缺乏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如同X女士亦可被称为A女士、B女士一样,“五香街”不过是一个符号代称。这并非批评家所说的“留下弯曲的投射影,虚张声势地妨碍读者的视线”,而的确是“可以发生在东方,也可以发生在西方,至于年代,过去的一千年和未来的几百年大概都适合发生这类故事。” ⑦这与布莱希特的想法相似:《四川好人》真的发生在四川吗?戏剧家既要保持该剧异国情调的地域色彩,又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现实。因此,他要用虚设的中国四川的情形来揭示柏林、纽约或西方世界的社会现实,四川实际上只提供一种浪漫情调,除此之外,与剧作主旨没有一点实质联系。祛除符号的假魅指向后,人们可以发现残雪的视点和方式存在原始的、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空间,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在面对残雪文本时表现出不适应、恐惧、抵触或是惊喜、沉迷等各种状态。文本的无国族性亦极大地拓展了文本空间,脱离了对现实的深入指涉,返归心灵的深渊,残雪由此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写作自由。⑧

那么,这个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在史诗中,与情节“整一性”形成辩证统一的是另一个重要特性:穿插性。尽管人们在《突围表演》中看到的多是各部分以“蒙太奇”方式拼接而成,松散、跳跃且不连贯的片段,但不可否认一条贯穿小说的线索始终存在——人们对于X女士及其奸情的探讨。穿插的形式始终围绕这一主要事件展开,恰如黑格尔所说:“广泛的派生枝节”最终“熔铸成为具体的整一体。”但也有人指出,残雪作品中的形式和思想并不是同步的,形式破坏了激情。不过,按米勒的说法“叙事就是对已发生的事情或已经开始发生的事情进行整理或重新整理、陈述或重新讲述的过程。”文中的“笔者”将诸多群众的发言加以选择性汇编,将“穿插性”统一于“整一性”,《突围表演》形式上的碎片化和片段化服务于内容的多元化,技巧的革新旨在为叙述拓宽路径。在此情形之下,为表现“史诗”性内容,易卜生式的“回叙”技巧已不敷使用,情节的集中性、连贯性也定要打破。

三、个性表征与人物塑造

“史诗剧”又可翻译为“叙述剧”,它们内涵一致,在德语环境中约定俗成。从这点来看,高行健在《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中介绍了“叙述”手段在自己戏剧作品中的运用:“在我的一些多声部戏剧试验中,往往要用复调的叙述方式,借用了音乐的一些手段。虽然这被抨击为‘片面地接受布莱希特的一些主张时,反而忽略了戏剧最根本的艺术原则”,但不可否认形式层面的革新有助于内容的突出。《突围表演》中的“复调叙述”就尤为明显。在“追随者的自白”中,四名身份不明的追随者纷纷表达了自己对于“追随”的看法,其中充满了种种矛盾和谵妄之语。在“谁先发起攻势”一节中,作者点明了说话人A、B和C;“关于故事开端的几种意见”中,作者更是直接以小标题的形式呈现话语主体,“头戴黑色小绒帽的孤寡老妪的口述”“煤厂小伙的口述”“X丈夫好友(看过户口簿的那位)的口述”“跛足女郎的口述”以及“笔者的口述”。此外,文中还存在诸多五香街居民的讨论、演讲、对话等复杂的叙述片段。这种叙述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和“叙述剧”的形式何其类似,在这条“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五香街上,嘈杂纷纭的人声构成一幕幕多声部的戏剧表演。这其中有纯粹的“看客”,也有推波助澜的拱火之徒,有猥琐的窥视者,也不乏维护旧秩序的“正义使者”。在表演欲旺盛、近乎“演员”的五香街群众身上,人性的丑恶和鄙陋一览无余。多声部和复调的叙述方式彼此并不相关,便造成一种距离,构成一个评价。

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或谓之精神,需要在事迹中展现出来,而事迹的敷演,断不可缺少特殊个别的人物,“整个动作情节的归宿,要从某些个别人物身上获得它的生命”。《突围表演》中的代表性人物无疑是X女士。纵观她的种种行为,从与Q男士“通奸”到从事“消愁解闷”活动,从“身轻如燕地跳上桌子,就对着空中发表演讲”到“一定要脱掉所有的衣服”躺在沙滩上,她与众不同的行为使其成为具有时代性的象征标志,同时也是全体五香街人集体意识的归一:X丈夫好友的窥视、金老婆子的模仿到煤厂小伙的追随……形式各异却殊途同归,在以X女士为首的统领下,“在五香街宽阔的大道上走向明天”。按照黑格尔的看法,史诗人物还应当汇聚着族群的特殊品格,人物个性反映了所处群体方方面面的心灵特征。X女士难道不正如此吗?她代表着的是一类人,先锋式的艺术家,思想或文艺领域的“弄潮儿”,以其独树一帜的姿态屹立于五香街上。

X女士固然是一类代表,而五香街上的其他人物也不乏史诗性的特质。史诗剧人物的确是特殊个别的,但从他们身上透露的却是特定时代与社会的气息,后者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这便是布莱希特笔下人物的整一性,他们不仅是特殊的个体,还是与环境相结合的动作主体。他笔下的英雄有时不甚体面,有时可以说是堕落,但却不能回避这是人类发展史上至今仍在延续的生命范型。也就是说,主人公不一定是荷马笔下的“英雄”——而是在特殊时代中沉浮的代表性人物。纵观全文,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只是普通中国民众,但这些人物的塑造并非是无用的,相反,人们能在他们身上看到一些中国人共有的特质。或者说,残雪的作品是“代入”式的,人们能在不同人物身上发现和自身或他人契合的民族劣根性。残雪说,“这是我们大家的故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进去扮演角色。”《突围表演》中的群众为了获得关注和话语权,采用各种标新立异的手段试图树立超越X女士的新的权威。决定他们社会地位的正是五香街的群众,在极度注重舆论氛围的环境里,人们不得不想尽办法争取相应的生存条件。就如布莱希特《人等于人》中所反映的,现代社会的强大裹挟性使人逐渐失去自我个性,他们被投入到类同的单调生活模式中,摆放在指定位置上,可以被任意改造和揉捏。因此,鲜活的生命力被严重削弱,个体价值被限制在狭小空间里。独特的个体之间没了差别,个性泯灭,人等于人。可以说,五香街居民们的“同化”是必然的。

姚佳根认为,“陌生化”分为两个层次:一为消解;一为建构。消解的是共鸣,建构的是批判,二者合而为一,是为“陌生化效果”。本文借上述术语并取其衍生含义,消解的是误读,建构的是理解。文章从社会、世界、人性三个维度出发,分析布莱希特“史诗剧”理论在残雪《突围表演》中的表现形式,并对以往一些评价进行了分析和再解读。在“打靶”中“树靶”,通过断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的虚假来确立论题的真实性,即为“归谬”。无论是戏剧家布莱希特还是作家残雪,他们都是彼此领域内颇有争议而成就不俗的艺术家。本文以期从跨文化解读中更新人们的认知,以期人们能以真正民主和开放的心态尝试对“异端”的接受。

注释:

①舒文治:《伪造形式的迷宫——读残雪的〈突围表演〉》,《文学自由谈》1989年第3期,第32-37页。

②叶立文:《存在困境中的“突围表演”——论残雪先锋写作中叙述模式的嬗变》,《长江学术》2006年第2期,第41-47页。

③⑧后小燕:《迷人的异质风景——解读去先锋化的残雪》,《名作欣赏》2015年第18期,第14-16页。

④陈茜:《性别文化视阈下〈五香街〉的空间意象》,《三明学院学报》2018年第5期,第57-61页。

⑤胡星亮:《布莱希特在中国的影响与误读》,《外国文学评论》2007年第4期,第131-138页。

⑥戴锦华:《残雪:梦魇萦绕的小屋》,《南方文坛》2000年第5期,第9-17頁。

⑦遆存磊:《残雪的多向隐喻与叙事狂欢》,《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3期,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

[1]姚佳根.重返“史诗剧场”:布莱希特戏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2.

[2]残雪.突围表演[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李健鸣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4]汪民安.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M].北京:三联书店,2000.

[7]高行健.对一种现代戏剧的追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于思宇,女,南华大学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残雪理论
花园
坚持理论创新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8
献给母亲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雪中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6
论残雪“新实验”文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