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绿色发展理念,中央1号文件也多次提出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农村部及河南省级文件多次重点强调,要对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推动种养结合发展,提高种养结合模式的推广力度和发展效力,实现农牧资源高效循环。然而,我国畜牧业在发展种养结合过程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如种养结合经济效益不明显、生态效益问题有待研究、社会效益需持续提升等。本文在乡村振兴和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归纳出种养结合发展中的影响因素,从利益联结机制、政策制定、经营主体积极性等方面,提出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对策或建议,为政府制定种养结合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种养结合的概念与意义
(一)种养结合概念
种养结合模式是指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农业生产,畜禽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污可作为种植业的肥料来源,而种植业的产品或者边角料为养殖业提供饲料,使得种植业和养殖业产生的物质与能量在种养循环系统中循环起来,从而减少物质的投入,增加系统产品产出,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
(二)发展种养结合的意义
相较于单一产业,种养结合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丰富经营模式,有利于提高养殖场盈利能力,全面实现规模效应。
1.经济效益方面。调查发现,种养结合模式与单一产业相比,种植方面每667 m2可节约100元左右;养殖方面,每头牛可增加收益300元左右,每只羊可增加收益200元左右。同时,以土地流转为纽带,每667 m2土地流转费用为800~1200元,可以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2.生态效益方面。通过“地上种粮或饲草或蔬菜—粮或草变饲料—饲料养殖—养殖产粪—粪肥还田”的種养结合循环模式,可以降低种植环节的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质量,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可消纳养殖环节的粪污,提高养殖资源利用,节约养殖成本。
3.社会效益方面。种养结合模式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通过粪污资源化利用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减少环境污染;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优质粗饲料,可以降低养殖成本,推动畜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
(三)种养结合现有模式
1.种养结合模式是“以养定种、种养结合、草畜配套、草企结合”。根据畜禽养殖规模配套相应的粪污消纳土地,或根据种植需要发展相应养殖场户,就近消化畜禽粪污。现有的种养结合模式有“秸或饲—牛—肥、秸或饲—羊—草、羊—肥—菜、猪—肥—沼—菜、猪—沼—桑—加”等。
2.“秸或饲—牛—肥、秸或饲—羊—草”两种模式是种植粮食或者饲草,收获时,秸秆或者饲草经青贮、氨化、生物等方法处理后饲喂家畜,家畜粪便经发酵后还田,作为农作物或饲草的肥料。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解决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和饲料来源的问题,降低种植业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3.“羊—肥—菜”模式是通过高温发酵处理方式,将肉羊粪便转化成有机肥,供无公害蔬菜基地种植菜心、西兰花等,这些蔬菜销售后,所产生的大量附属品如菜叶、茎杆等,加工粉碎后可供肉羊食用。该模式可以带动肉羊养殖和蔬菜行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猪—肥—沼—菜”模式是养殖场以沼气工程为纽带,将生猪粪便采取干湿分离处理,固态粪便经发酵处理后作为有机肥施用于农田;尿液、冲刷污水、生活污水等液态废弃物通过暗管输送到沼气池进行发酵,沼渣、沼液用于自有流转土地农业生产,沼气用于场区及周边用户生活用能。
5.“猪—沼—桑—加”模式是利用蛋白桑养猪,猪所产生的粪便用来制取沼气和沼肥,沼肥种植蛋白桑,蛋白桑顶端3叶、4叶加工炒制桑叶茶,其他枝叶通过发酵作为猪饲料。漯河市源汇区黄更振养殖场通过桑叶养猪,创建桑叶猪肉品牌,推出桑叶裹包青贮、桑叶草粉等产品,提升了产品知名度和品牌效益。
二、种养结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种养结构不合理
从养殖整体现状来看,种植业和养殖业发展仍然存在脱钩问题,发展种养结合模式在地域、运输、利用等方面存在着制约问题。有的养殖场周边没有足够的田地来消纳畜禽粪污,而大面积种植区域,周边畜禽养殖量过少,粪污供给量受限,从而造成粪污在运输成本、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成本增加;有的养殖场自身所种植的农作物无法满足养殖需求,需要从外边购买,秸秆饲料化利用成本增加。
(二)粪污利用效率低
畜禽粪肥成本高、商品化水平低,其市场竞争力低于化肥,部分种植户会选择使用化肥。畜禽粪污第三方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多服务于周边养殖户和种植户,覆盖面不广。部分养殖场采用露天堆粪,使用过程中因施肥配比、施肥时间等不科学,易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畜安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低
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在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占比不足两成,主要原因是秸秆收储的季节性强,收储时间短,部分养殖场基础设施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大型收储机械,工作效率低,影响收储进度。除个别大型企业购买机械设备外,多数养殖企业均租赁设备,人工成本、设备成本均有所增加。一些养殖场存储场地小,秸秆大量收储受限,收、储、运成本高,从而影响养殖户对秸秆收储的积极性。
(四)贯彻种养结合理念尚在初级阶段
绿色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的理念还未能完全根植于种养经营主体的内心,部分经营主体对种养结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养殖场粪污设备不健全。秸秆青贮、微贮等技术运用不强,多是参照以往经验开展粪污处理和秸秆利用,没有充分发挥种养环节各项资源作用,导致粪污和农作物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率低,产生的综合效益低。
三、推进种养结合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种养结构,促进种与养合理搭配
种养结合应坚持“以种定养、以养促种”的原则,政府要按照畜禽粪污就近消纳的要求,立足各区域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现状,统筹种植、养殖规模,科学规划不同区域的种养结合生产模式,指导各区域充分挖掘行业潜力,提高秸秆饲料化利用效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促进种植规模与养殖规模相匹配,形成“养殖—畜禽粪污处理—农作物种植—秸秆饲料化利用”的区域种养结合模式,促进种养循环,保障区域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等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种养结合模式的发展不能局限于一个养殖企业、一个县、一个畜种或者单一模式,应逐步扩大辐射面,延长产业链。政府应加大号召力度,推动种养结合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
1.加大宣传,要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大力宣传种养结合相关政策,激发种植户和养殖户参与的积极性。
2.加强资金管理,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激励作用,推动奶牛品种登记、粮改饲等各种补贴政策落实到位,保障参与主体的权利和利益。
(三)统筹资源,规范种养结合模式
1.对于规模大、条件好的大型养殖企业,要合理运用政策,做好养殖企业周边土地流转,搭建好养殖、粪污处理、种植全产业链循环模式。
2.对于中小型养殖场,可以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畜禽粪污收集和处理设施,用好流转土地,逐步建立中小型种养循环链条。
3.对于散养户,发展以乡、村为组织单位的种养结合服务合作社,统一收集、运输和处理畜禽粪污,统一收割、加工和储存秸秆,充分利用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减少养殖户成本投入,提高种养环节资源利用。
(四)提升产业水平,增加种养综合效益
影响种养结合综合效益的因素很多,经营主体要通过提高种养结合的技术水平,增加资源综合利用率,从而提升养殖场的综合效益。
1.加大与高等院校的合作,通过技术研究提高青贮饲料产量、改良饲养营养搭配、提高畜禽粪污利用率、提升畜禽产品产量等,积极将实验室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从而降低种养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探索“秸秆换肉换奶”技术模式,加大秸秆饲料化技術的宣传推广力度,加快秸秆青(黄)贮、颗粒、膨化、微贮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培育壮大秸秆饲料化利用市场主体,大力发展牛羊适度规模化养殖,建立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种养结合发展模式,带动秸秆饲料化利用产业提质增效。
(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经营主体素质
加快人才培训机制的建立是提高种养结合经营主体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1.搭建好平台。结合地区发展特点、企业需求等,搭建政府、养殖场、高校的沟通平台,定期开展技术服务,了解养殖场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邀请畜牧、种植行业的专家教授开展技术培训,提升经营主体的整体素质。
2.丰富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教育,既要开展现代化农业知识的培训,又要加大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的学习。同时,要加强环保教育、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张梦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