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刚 刘明忠 尹绍忠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试验作物为小麦品种新麦26,供试农药有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27%苯醚·咯·噻虫(22.6%噻虫嗪、苯醚甲环唑2.2%、咯菌腈2.2%)悬浮种衣剂。 防治对象为小麦全蚀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和赤霉病。
(二)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河南省延津县豫粮农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2021年10月30日开始机械条播,平均行距22 cm,每667 m2播种量为14.5 kg;土壤类型为两合土,肥力中等,保水性好,灌溉方便。多年小麦玉米轮作,小麦茎基腐病发生相对稍重,所有示范小区的栽培条件一致。
(三) 试验设计及处理
试验共设3个处理,不设重复。处理1:菌剂处理,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面积5.33 hm2;处理2:化学处理,27%苯醚·咯·噻虫
(22.6%噻虫嗪、苯醚甲环唑2.2%、咯菌腈2.2%)悬浮种衣剂,面积1.33 hm2;处理3:空白对照,面积0.13 hm2。
(四)处理方法
播种前1 d进行种子包衣处理。处理1:菌剂处理,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剂100 g拌麦种12.5 kg;处理2:化学处理,27%苯醚·咯·噻虫
(22.6%噻虫嗪、苯醚甲环唑2.2%、咯菌腈2.2%)悬浮种衣剂100 mL拌麦种20 kg;处理3:清水拌种。
小麦返青拔节期采用3WP-300 D型四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叶面喷施药剂,每667 m2用药液30 kg,确保麦苗被打湿打透。处理1:每667 m2用6%井岡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 g;处理2:按生产常规管理,每667 m2用45%唑醚·戊唑醇悬浮剂(吡唑醚菌酯15%、戊唑醇30%)20 g;处理3:清水喷雾。
小麦齐穗扬花期(2022年4月27日)采用大疆T20P
型植保无人机施药。处理1:每667 m2用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0 g;处理2:每667 m2用12.5%戊唑醇水乳剂50 mL,50%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7 g ;处理3 :清水喷雾。
(五)调查时间、内容及方法
1. 出苗率。播种后10~15 d取样,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调查1 m双行的出苗数,计算出苗率。
2.小麦病害调查。抽穗灌浆后期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调查小麦根部病害(全蚀病、纹枯病、茎基腐病等)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3. 对产量的影响。每小区的实测产量,每小区5点取样,每点1 m2,实割测产折合每667 m2产量。计算各处理和空白对照相比的产量增减率。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小麦出苗率的影响
2020年小麦播种较常年偏晚,气温偏低,出苗时间延长,播种后17 d进行田间基本苗调查。处理1、处理2、处理3的1 m双行小麦出苗数量分别为164.4株、150.6株、165.6株,按每667 m2播种量14.5 kg、千粒质量45 g计算,各处理出苗率分别为77.1%、70.8%、78.0%。处理1与处理3相比出苗率无明显差异, 处理2与处理1相比,出苗率差异明显,处理2与处理3相比,出苗率差异明显。各处理小区小麦长势 、叶色等均一致,无药害产生,各药剂处理均对小麦安全。田间调查发现,整地质量不均及播种晚出苗时间延长是造成出苗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二)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与对照药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处理后,灌浆期小麦茎基腐病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42、4.13,均显著低于空白清水对照组病情指数,防效均在70%以上,分别为 77.44%、72.76%,差异显著。
(三)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治效果
由第52页表2可知: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与对照药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处理后,灌浆期小麦纹枯病的病情指数分别为0.2、0.24,均显著低于空白清水对照组病情指数,防效分别为 73.68%、68.42%,差异显著。
(四)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小麦成熟期测产结果显示: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处理较对照药剂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和清水空白对照分别增产15.1%,27.4%。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较清水
空白对照增产10.7%(见表3)。
三、小结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6%井冈霉素·240亿孢子/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拌种、在返青拔节期和齐穂扬花期喷雾对小麦及天敌安全,环境友好,无药害,出苗无影响,对小麦茎基腐病、小麦纹枯病防效好,分别达77.44%、73.68%,能促进小麦三要素协调生长,较常规化学用药增产15.1%,效果显著,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
(责任编辑 刘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