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路径研究

2023-06-25 17:19吴卫丽
新闻爱好者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理论课思政

2019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形成的“3·18”讲话重要精神,为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要求,也指出了明确清晰的方向,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问题确定了根本遵循,正如传播学的“5W”理论指向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by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传播学意义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便指向了五个具体的问题:对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素养的提升,对作为“传播信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深化与创新,对作为“传播媒介”的课堂、网络、社会等多元渠道的优化与融合,对作为“传播受众”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成长需求等特征的深入洞察与积极引导,对“传播效果”的合理评价及转化应用。

201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书,正是以贯彻好“3·18”讲话中关于思政课的重要论述为根本出发点,以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教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思政课教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其所主持完成的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功案例为重要基石,以“七大动能合力论”为核心框架,为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完整而可行的“蓝图”:以“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动力,以“增强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作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途径,以“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作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目标,以“强化思政课学科支撑”作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保障,以“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作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关键,以“思政课对话访谈”作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挑战,以“思政课教改成果”作为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结晶。对于传播学视角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优化及创新发展极具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具体而言,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全面提升作为“传播主体”的教师思政素养和教学能力。

作者在书中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教师所提出的一系列殷切期待,如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教书和育人,言传与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的“四个相统一”,以及“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素养和“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评价标准等进行深入解析,揭示出其中的内在逻辑和相互联系,为新时代思政教师的自我修养和必备品格提供了全面而细致的注解以及进阶之路。例如,作者认为“六个要”素养要求是“四有好老师”标准在思政课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具体化,所以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着力在“六个要”上下功夫;继而由此展开进一步的细化和指导。作者又以全局视角,基于成功案例的分析,为高校建设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其中,作者特别指出:“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是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通过提高教师的地位,有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获得感、提升育人的积极性;通过健全评价奖励体系,有利于激发思政课教师的改革与创新的主动性;通过强化培训,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才有可能令教师在实践中生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第二,不断深化作为“传播信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

作者通过对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反思与剖析,围绕“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思政课要求,重点提出:提高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是“固本培元”的当务之急,因为思政课的思想性不仅关乎“立什么德、树什么人”,也关乎是否能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与学生“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统一起来;而思政课的科学性,有助于克服目前课程教学中表面化、浅薄化的现象,也是思政课思想性的重要基石。

关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作者指出,处理好两对关系是关键:“一是要正确处理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关系,强化思想价值引领”,即思政教学应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以价值目标的实现为根本,以知识传授为基础,避免盲目追求趣味性、娱乐性而滑向低俗化、庸俗化;“二是要正確处理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关系,强化释疑解惑”,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重在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念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关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作者认为,思政课教师“要讲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要在回答深层次的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功夫,以彻底的理论性做到以理服人”,首先需要加强对经典,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长期而深入的学习,以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理论自觉和高深的学术水平;其次要正确处理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关系,通过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魅力和解释力,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思政理论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实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课程要求。

第三,深刻把握作为“传播受众”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当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应有之义,是否能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应是衡量思政课质量的核心标尺,因此,高校思政课的优化创新,既要严格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也要深刻把握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身心规律和成长需求。作者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思政课教学脱离学生的成长需求和期待、流于表面的现象严重;并通过对高校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的调研,总结出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差异性:如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延续着明显的高中学生特征,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他们的第一需求;而二、三年级的学生则逐步学会独立思考,理性生活,形成更为完善的自我认知和世界图景是他们重要的精神需求;到了大四,濒临毕业,学生会更加注重对于人生规划与职业发展的思索和实践。由此进一步提出,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组织应充分考虑到这种差异性而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基于此,作者认为解决当前思政课“教”与“学”的矛盾的关键,就在于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讲授与提问讨論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继而作者以“3·18”讲话的重要精神为指导,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为基本着力点,对全新教学模式下的思政教师提出了“讲得清、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四个方面的技能要求,并结合清华大学的思政课改革成功经验,给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一是要正确处理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将统一的教材变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教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二是要正确处理灌输性和启发性的关系,实施研究型教学,以问题为导向。例如,以一个重大的关键性问题作为一堂课的核心牵引,进而通过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等师生互动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优化与融合作为“传播媒介”的多元渠道。

作者认为,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几乎是“无人不网、无日不网、无处不网”“赢得互联网就赢得了学生,丢掉互联网就丢掉了学生”,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主动迎接这种变革,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网络、媒体、智能等新技术,从而丰富内容、创新手段、提升质量。作者在多年前就在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开展了这样的探索,并由此形成了行之有效的策略和路径,对新时代的思政教学优化与融合“传播媒介”颇具借鉴意义。例如,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作者提出,除要提升教师的人格亲和力和话语亲和力,还要注重手段方法的亲和力——通过综合运用慕课、微课、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技术、新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另外,新时代的思政教学也不能是局限于课堂的“闭门造车”,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听、真看、真感受,才能真正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行。在书中,作者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为例,展示了校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课前的社会调研”——“回到校内小课堂聚焦热点、难点展开思考”——“再回到社会大课堂通过实践去验证自己的思考”这一过程,不仅切实提高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性,也令学生真切了解到当前的国情、党情、社情、民情,从而更加客观理性地理解这个国家及世界。

综上所述,《新时代如何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书,紧扣时代和国家发展要求,深入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实际,从一线教师的思政素养提升、学生的成长需求观照、课程内容的深化创新、多元渠道的优化融合等多层面,对提升新时代的思政理论课的思想性、科学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策略研究,并且体现出一种独特而新颖的传播学视角,令人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吴卫丽/硕士,中共商丘市委党校讲师)

猜你喜欢
思政课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