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院校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教学探究

2023-06-25 10:22:02何宜晓
艺术科技 2023年7期
关键词:表现力舞蹈教学

摘要:准确来说, 舞蹈是为情感表现而存在的,想要展现出舞蹈作品的意义,舞蹈演员必须借助肢体语言进行精准的情感表达。唐人认为“舞以掳情志”,指出舞蹈总是直接服从于并表达人类心理情感的节律,用心灵直接支配人的形体,亲身体验情感表达的过程。人的内心感受需要借助某种形式表达出来,而舞蹈是最直接、最直观的表达人的情感的方式。在舞蹈过程中,表演者的肢体律动和心理情绪变化,都会通过身体运动展现出来,在舞蹈过程中,舞者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舞蹈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感,用情绪来支配自己的肢体,运用优美舒展的舞姿表达情感,结合内心情绪展现自身在心态、情感、思想上的变化,产生极具魅力的美感,从而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与舞蹈演员产生共鸣。在如今的师范类院校舞蹈教学课堂中,老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等基础能力,更应要求学生深入了解舞蹈内涵,强化情感表现,从而提升舞蹈表现力,提高舞蹈作品的演出质量。文章分析学生在实践课堂中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性和缺乏表现力的原因,探究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方法,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师范类院校;教学;舞蹈;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G641;J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近年来,教育部将舞蹈纳入义务教育阶段,舞蹈成为一级学科,对师范类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今后的主要就业方向不是进入院团担任舞蹈演员,但在如今的学习中以及今后步入校园当老师时,舞蹈表现力都是不容忽视的。在舞蹈实践课堂中,学生主要掌握了基本舞蹈组合动作,而在一定程度上内在的情感表达输出被忽略了,导致舞蹈学习显得呆板且缺乏表现力。

1 舞蹈表现力在课堂中的重要性

1.1 提高舞蹈表演水平

舞蹈表现力是指表演者利用身体语言把内心的情感表现出来,并且能感染观众。在实践教学课堂中,通过钢琴老师舒缓悠扬的音乐伴奏,学生要在展现优美舞姿的同时,将身体与情感结合,抒发内心情绪。只有在课堂上不断打磨练习,打好基础,才能精准表达舞蹈蕴含的情感,从而提升舞蹈表演的专业水平,带给观众视觉冲击与震撼。

1.2 传达舞蹈作品内涵

在高校的实践教学课堂中,舞蹈练习对于学生的表现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是培养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通常具备较好的理解能力,老師可以引导学生从舞蹈的文化背景和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理解分析,提高学生对舞蹈表现力的重视度。在目前的教学背景下,学生练习的重点在于基本功能力训练和熟练掌握舞蹈组合动作,但基于此做出来的动作往往缺乏情感表现,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要求学生深入了解舞蹈内涵,只有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加轻松地把舞蹈作品的内涵展现出来[1]。

1.3 挖掘学生的潜能

人的潜能就像一座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尽的惊喜。老师要像挖宝人一样发掘学生的潜能,将他们培养为优秀的舞蹈老师、舞者或者舞蹈编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深入体会舞蹈情感表现力是如何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使学生在表演中自主思考并解决相关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专业水准与素养才能进一步提高。

2 学生缺乏舞蹈表现力的原因

2.1 学生自身条件不足

学生的自身条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先天条件主要是看学生的身体条件是否适合学习舞蹈,学生如果本身就有舞蹈天赋,通过后期的学习和培养,可以发掘更深层次的潜能。例如,少数民族受民族文化熏陶,大多能歌善舞,性格热情豪放且善于表现,民族基因赋予了他们与生俱来的舞蹈才能,使他们具有极强的舞蹈表现力。师范类院校的舞蹈专业学生大部分不是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舞蹈训练,专业课堂对他们的要求是从头开始,这需要高校舞蹈老师加强对他们的后天培养。

老师要提升学生的舞蹈规范性和专业技能,在确保动作规范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以及实现情感升华。培养舞蹈表现力旨在让学生做到真情流露,通过舞蹈动作的相互配合,为观众带去一场视觉盛宴[2]。目前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够准确连贯地做出舞蹈动作,但却欠缺情感表现力,难以理解在舞蹈中需要传达怎样的感情,即便老师示范,对于情感表达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学生只有在老师示范的基础上深刻领悟情感表达,才能在表演中流露出真情实感。

2.2 教学理念与方式

在师范类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应融入科学的教学理念,既要锻炼学生的基本功,又要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精髓,鼓励学生提高身体和情绪的配合度,诠释舞蹈作品的内涵。当前舞蹈课堂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是机械地训练学生,忽略了对学生舞蹈表现力以及舞蹈感染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没有对舞蹈内在的情感表达引起重视。

如今大部分学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练习基本功上,他们在练习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如何行云流水地做出组合动作,并未深刻理解舞蹈内涵,造成其虽然舞蹈功底扎实,但其舞蹈表演欠缺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方式方面,老师在上课时不仅要保证正常开展基本功训练,还应增加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趣味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交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没有丰富和拓展舞蹈教学模式,就难以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中获得启发,从而深刻分析舞蹈内涵。只有让学生主动关注舞蹈,产生进一步思考,才能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3 师范类院校教学提升学生舞蹈表现力的方式

3.1 提升学生舞蹈动作的规范性

舞蹈是一门需要持久练习的艺术。俗话说,“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三日不练老师知道”。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舞蹈演员,就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和揣摩舞蹈内涵。舞蹈是一门不可偷懒、没有捷径的艺术,必须用汗水来浇灌成功之花。在师范类院校的实践教学课堂上,老师首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条件锻炼他们的基本功,提高学生舞蹈肢体动作的协调性、规范性,反复不断地进行动作定型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而更加准确规范地展现出优美的舞姿。同时,还要强调学生对舞蹈细节的处理,如舞姿方向、舞姿体态的规范性,手指尖、脚背末梢神经的延伸感以及眼神等,为舞蹈表现力的提升打好基础。学生必须通过不断练习舞蹈动作,为自己舞蹈表演水平的升华做好铺垫。在舞台上,拥有良好舞蹈表现力的舞者,可能不需要那么多高难度的动作和技术技巧,但是必须以强大的基本功为支撑,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良好的身体爆发力有利于将舞蹈作品展现得淋漓尽致。

3.2 加强学生对音乐与舞蹈的融合

舞蹈需要音乐的烘托,音乐是舞蹈的灵魂,一个个动听的音符能向人们传递情感,就如舞蹈演员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情感一样,只有运用丰富多元的方式向观众传递想要表达的情感,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舞蹈的美感。如果舞蹈表演仅仅停留在数节奏的层面,整个舞蹈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意蕴美,这体现了音乐在舞蹈中的重要性,没有音乐渲染的舞蹈是没有灵魂的。

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想要使学生的舞蹈充满表现力,老师需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让学生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老师在日常授课的同时,还要讲解音乐节奏,如中国古典舞中音乐节奏特点十分突出,一般表现为弹性节奏和点线结合,节奏多为附点或切分,或者是开头结尾慢中间节奏快,或者是两头快中间慢等。由此形成了动作的内在节奏,如动静、缓急等,舞蹈与音乐结合,形成了特定的动律特点及韵律感。

3.3 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

舞蹈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想要提升舞蹈表现力,不仅要靠学生坚持不懈地练习基本功和技术技巧,还要提高他们的舞蹈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储备丰富的舞蹈专业理论知识和舞蹈美学知识。虽然在实践课上以舞蹈动作练习为主,但还要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学生不能把所有精力都花在练习舞蹈技术上,理论知识学习也极其重要。如果不注重理论知识学习,一味让学生模仿老师的示范动作,忽略舞蹈的内在精髓,虽然能够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以及舞蹈动作的准确性,但缺少对舞蹈文化、舞蹈精神的了解与认识,舞蹈动作会变得空洞、缺乏内涵,情感表达也不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让学生把舞蹈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剖析自己所学舞蹈中的舞蹈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眼神、体态等,从而提升舞蹈艺术表现力。

3.4 引导学生加深对舞蹈情感的理解

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的诞生,离不开舞蹈演员对其精神内涵的表达,要使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舞蹈演员优美的肢體语言,还能通过肢体动作感受到作品的内在情感。为了增强舞蹈作品的感染力,让台下的观众与台上的舞者共情,舞者在舞蹈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舞蹈作品涉及的文化背景和作品的精神内涵,然后加入舞蹈动作技巧,充分投入情感,塑造人物形象,使表演活灵活现[3]。

在舞蹈实践教学课堂中,想要引导学生对舞蹈情感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舞种的文化背景、人物性格及内在涵养,让学生通过学习思考对舞蹈需要展现的情感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把自己代入舞蹈作品中,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领悟力,又能提升他们的舞蹈表现力。其次,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组织学生观看经典舞蹈剧目,汲取经验,观看成熟舞蹈演员的演出,对学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最后,在欣赏完舞蹈作品之后,要求学生对作品的背景故事、人物形象、精神内涵等进行分析,帮助他们解析舞蹈中的人物情感,助力学生今后在舞蹈表演中的情绪抒发。

3.5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

舞蹈需要学生运用自身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表达与思考,从而形成独具魅力的舞蹈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很多舞蹈人物形象、舞蹈情景都来源于现实生活。编导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进行创作,经过精心设计和编排,让生活中简单朴实的故事变得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通过实际生活启发学生对舞蹈作品的思考,引导学生代入某一个舞蹈环境或人物角色,形成想象体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舞蹈感染力和表现力,让学生在舞蹈过程中更加自如。

比如在学习藏族舞蹈时,有很多舞蹈动作都是由藏民劳作时的动作改编而来,体态多为含胸坐胯,这和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息息相关。藏族人民生活环境比较恶劣,海拔高而气压低,人们在劳作的时候受气压影响,往往会感觉呼吸困难,因此在劳作时很难抬头挺胸,呈现出来的都是含胸坐胯这种比较舒服的体态,由此形成了藏族的典型舞蹈动作。基于此,老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藏族人民的劳动过程,进而充分抒发情感。

在具备想象力的同时,老师还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的舞蹈作品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获得观众青睐。如果舞蹈演员缺乏自信心将难以调动观众的热情,观众就难以与舞者、舞蹈产生共鸣。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信心,大力挖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充分诠释舞蹈作品。

4 结语

在师范类院校教学中,老师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舞蹈表现力,但在培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了解舞蹈的思想、精神和内涵。优秀的舞蹈演员能够赋予舞蹈作品灵魂,其把自身的感知投入作品,使舞蹈具有鲜明的特色,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反之,如果舞蹈演员没有将自身的情绪与舞蹈相融合,就会使舞蹈枯燥乏味,缺乏艺术魅力。综上所述,舞蹈表现力的培养要求学生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并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结合舞蹈作品中人物角色的真情实感来塑造各种人物形象,全身心投入每个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 刘青.关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思考:谈舞蹈表现力[J].戏剧之家,2020(33):124-125.

[2] 顾忱.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64-65.

[3] 饶莉娜.浅谈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舞蹈表现力的培养[J].艺术评鉴,2018(21):140-141.

作者简介:何宜晓(1994—),女,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舞蹈表演。

猜你喜欢
表现力舞蹈教学
如何增强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7:18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少儿美术(2021年5期)2021-04-26 13:46:36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谈电视剧音乐的艺术表现力
音乐传播(2016年2期)2016-12-01 06:41:15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