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悠久的镇江,不仅是一个商埠城市,还是一个商业港口。新河街作为名城镇江的标志性历史街区,古意盎然,钟灵毓秀,融入各地的民俗古韵,形成了五方杂陈的街区环境。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地方文化精髓濒临消逝,镇江新河街历史文化景观风貌及环境保护工作面临严酷的考验。早在2007年,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就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守护历史文化,从容地延续血脉,使古街老巷焕然一新,是首要任务。文章首先对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格局特征、历史建筑遗址、特色构筑物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考察,发现现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善、商业活力减退、公共空间缺失以及绿化面积不足等棘手问题,有待逐一解决,进而改善镇江新河街整体环境;其次从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角度,分析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本体价值,将研究聚焦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街巷空间环境和建筑空间三个层面,从而提出保护与设计策略,期望能更好地传承特定的文化根基;最后阐述关于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设计的四点建议,以实现当代保护为目标,旨在为江南地区其他与之类似的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保护;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3
1 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概况
研究基地的占地面积约为9.36万平方米。北面靠近长江路,东侧为次干道电力路,南临中华路,连通了城市主干道宝塔路,交通十分便利。
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是隋代以来凭借漕运发展起来的南北交通要冲,许多经营米粮业、木业、绣业、药业买卖的商人行会集中于此。它满载社会文化记忆,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存,学术价值极高。然而,由于缺乏保护、自然侵蚀以及城市建设等因素,如今的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整体环境质量较差,从一条典雅老街变成了破旧拥挤的聚居地。
1.1 街区街巷空间特征
镇江新河街的历史街巷共有12条,其中新河街、虹桥门、新河边为南北走向,上河边、大梗街、尹家巷等9条小巷子均为东西走向。除新河街外,其余的都是清代所建。
1.1.1 街巷空间格局和肌理
新河街历史街区以古运河为中轴线,南北纵向铺展,是依附镇江老港码头自然衍生而成。从整体的布局特征来看,这是水运型街区街巷格局特征的典型代表[1]。新河一条街是主街,其他次巷是分支向外延伸,并与其垂直。古代新河街地区曾设有石浮桥来联系内外空间,人烟稠密,为达到分流的目的,需要设计一系列的街巷,缸瓦巷、孙家巷、尹家巷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新河街区南面街巷的数量略多于北面的原因。
镇江新河街街巷肌理层次清晰可见。建筑布局紧凑,公共建筑、商业建筑繁多,新河街的一边有清真寺、学校及公益性机构,另一边有公馆、公所。在20世纪街区外围长江路和电力路现代化建设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埂街以北、孙家巷与上河边之间及新河边的肌理杂乱无序,不时有矩形建筑肌理出现。
1.1.2 街巷空间尺度
新河街和上河边的街巷宽度为5米,是新河街历史街区与外界沟通的倚靠,承担着街区运送货物的要务,水泥板上现在还留有一道道车辙痕迹。次巷空间宽高比平均在0.4左右。龙亭巷最为狭窄,宽度仅0.7米,沿街两侧有5层以上的建筑。
1.1.3 界面特征
清代建筑群是新河街传统风貌的主体,在街巷两侧有一定数量的民国建筑,颇有当地特色。两层、三层的单体民居较多,一层和五层以上的建筑非常少见。建筑具有马头墙和人字形山墙等徽派元素,外立面色彩优雅大气,砖雕、木雕、石雕等要素交叉运用,观赏性较强,展现了新河街居民建筑的鲜明特点。
1.2 历史建筑遗址
矗立在新河街的米业公所、陈公馆、黄公馆、徐公馆、泾太公所等都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国家级保护单位。京口闸遗址也被江蘇省政府密切关注。
这些建筑的使用功能、规模、平面布局存在客观差异[2],受侵蚀的程度也各有不同。本文对其中历史价值较高、形态特征尚存的古建筑及其他历史遗址进行分析,为今后打造景观节点提供参考。
1.2.1 米业公所
米业公所是面积约为400平方米的四进建筑,旧时是新河街的重要商会之一,威海、天津等沿海客商们在此商谈粮食的价格,并在新河街一带开设粮庄。
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商业功能凋零,最终退化成一处民居。与其他房屋相比,其构架算得上牢固。
1.2.2 陈公馆
陈公馆的主人是扬州陈氏。该建筑高度为10米,体积较为庞大。穿堂式的建筑弯弯绕绕,间间相连。
北伐战争过后,该建筑成为永久性住宅,存在未经准许就擅自加建的情况。
1.2.3 徐公馆
徐公馆位于新河街84号,三开间二层独栋,东西长17米,建造最初雍容华贵。原来的主人是名号震慑大江南北的盐枭徐宝山。
因新河街本地的居民缺乏古建筑保护意识和技能,徐公馆岌岌可危,墙体开裂、砖块残缺,同时屋面有些瓦片也发生了位移。
1.2.4 京口闸遗址
京口闸历经5个朝代,有“运河咽喉”的美称。随着铁路运输的强势崛起,水上要道地位不再,最后被公路替代,令人唏嘘。京口闸遗址由东闸体、河道、码头、碑亭这四部分组成[3]。
1.3 特色构筑物
丰富瑰丽的景观要素并不是只有能够反映镇江古代文化的街巷和建筑,还有匾额、石雕、木雕构件等特色构筑物保存状态良好,雕刻题材大多是花卉、山水和吉祥图案,还有少量人物形象,表达了新河街居民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1.4 现状问题
1.4.1 历史街区文化遗产未得到合理保护
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所剩无几,普通建筑的砖木构架变形、屋顶上瓦片风雨飘摇、墙角软塌无力等问题频出,加之新河街居民外迁等因素,房屋空置率超过70%。
1.4.2 商业业态单一
自1953年公私合营后,新河街商业行会、富商公馆的所有权都交还国家,商住混合建筑多数演化为民宅。除去零星的杂货店之外,没有其他类别的娱乐活动,功能匮乏,不管是附近居住的本地人,还是外来观光客,都没有到此消遣的欲望。随着新河街商埠文化的消亡、保护观念的落后,街区经济发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就停滞不前。
1.4.3 基础设施缺失
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街巷空间个性十足。然而镇江车辆的数量越来越多,旧有规模已无力满足现代交通需要。另外,镇江新河街区域的可达性有待提升。第一,不可或缺的利涉桥被毁,往来多有不便;第二,码头这类功能性空间的荒废,造成旅客无法上岸。
街巷空间的职能以通行为主,而且自建砖房侵占了街巷空间,绿化空间受限,鲜少有场地供居民休憩娱乐,导致街区生活气息不浓。
1.4.4 违章搭建现象严重
居民把老式的木装修窗户换成了塑钢窗,大门换成铁门、卷帘门。现代与传统的混搭破坏了镇江新河街街区街巷肌理特征,造成人居环境风格混乱。
2 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本体价值
2.1 历史价值
从最初人们在此以物易物,换取日用物品,到清代盛大的粮食市场,镇江商贸享誉于世,再到浦铁通车,商业日趋没落的全过程,过去的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扮演着5个朝代的粮食转运中心和商贸交易中心的角色,街区的诞生、发展、兴旺、失落印证了中国航运历史的兴衰。
2.2 艺术价值
老街到处是同治年间、光绪年间的建筑。与常州、无锡或浙江一带的粉墙黛瓦不同,多数为防潮耐脏的浅灰色乱砖墙,而屋顶是黑灰色的瓦片,体现出镇江建筑独有的风格和艺术意境,因此到此处游览的游人都能领会到别致的美感,同时为建筑规划师研究镇江古代建筑奠定了基础。
2.3 科学价值
在镇江明末清初传统建房方法的课题研究中,镇江新河街建筑的施工营造是弥足珍贵的科学资料。镇江新河街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穿斗式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同善堂、龙亭会馆等公共建筑都是穿斗式结构,而砖木结构在民居建筑中较为常见。除此之外,宋代修建的京口闸是中国运河史上伟大的科学成果之一。
2.4 社会文化价值
在宗教景观、艺术景观、文化底蕴的表现形式中体现出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社会文化价值。徐宝山、潘一桂、刘鹗等人与他们的生活空间逐渐演化出了会馆文化,新河街成了镇江会馆文化的展示之地。此类公共场所的建设,成为清曲、评话、花鼓戏等曲艺文化传承传播的先决条件。
3 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保护对策
3.1 保护内容
3.1.1 保护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历史地形特点
新河街在古运河旁、长江入江口,形成江南水巷的特有景观。古代新河商运依靠的是运河水系,揭示了新河街历史变迁的缘由。
3.1.2 保护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和传统风貌
保护过程中主要靠严格限制建筑高度来维系尺度特征。掌握好新河街、上河边建筑的时代性,思考如何重新设计内部空间,破坏肌理的建筑可以参照镇江西津渡老街的建筑形制进行改建,如果是无法使用的危房,那么只留下门头或匾额等关键信息。
3.1.3 保护镇江新河街历史文化遗产
新河街建筑保存情况欠佳,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主要包括全国文物保护单位7处、历史建筑18处和古遗址2处。
3.1.4 保护镇江新河街传统文化
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找寻刺绣、酿酒、缸瓦制作的传统手艺人,同时赓续造船、商业经营、城镇集会等社会活动习俗。
3.2 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
3.2.1 传统风貌建筑的保护
(1)“国保”建筑的真实性修缮。只有根据文献史料还原历史状态,把镇江新河街历史文化景观的真实性摆在首位,才能将保护作用发挥到极致。陈公馆、泾太公所等多处“国保”建筑遗址未得到妥善保存,窗户木饰丢失、门匾遗落,甚至连结构都被改动,若逐一修复,可行性较低。综上所述,缺失的部分决定参照镇江和苏南地区的建筑形象来设计。
(2)历史建筑的保护性改造。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留存有珍稀的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有许多质量一般、风格形态依稀可见的历史建筑。因此,不管是历史建筑还是传统风貌的建筑,都要依据破损程度完成修缮。针对保存质量极差、结构老化且不能全面满足人们需求的建筑,要转换它们的定位。
(3)不协调建筑的创造性设计。除了美轮美奂的“国保”建筑和历史建筑之外,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不乏体积庞大的现代建筑,特别是大埂街、虹桥门,沿街的屋宇盘根错节、新老交缠在一起。拆除这类建筑,重建时可以从建筑立面局部提取元素,保持其文化韵律。还要考虑是否要增添一些玻璃元素,用于新建筑中,使之有独立的性格且契合街区风格。
3.2.2 街巷空間的保护
在新河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期间,不能随便更换新河街、孙家巷等老街巷的名称、走向。要以保护文化基因为关键点,仅拓宽街巷并不可取。同时沿用坡屋顶、八字门、贴面门罩、清水乱砖墙、雕花落地窗、马头墙等建筑元素,构成高低错落、古色古香的街巷界面(见图1)。
3.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以《广陵潮》为例,这一文学作品提及的大观楼、佛照楼等都是新河街的建筑,不禁让人联想到昔日商旅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因此可继续收集以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为背景的口头文字类表达,把历史空间设计成形形色色的文化主题馆,让人们有记忆可寻。
4 结语
基于前文的综合分析和实地调研,让人们对古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针对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后续的设计,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拆除街区北端的爱康国宾体检中心、镇江文广大厦等现代建筑。改造商业功能衰退的建筑物,按传统院落的组织方式来重构肌理。将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规划成集居住生活、旅游休闲、历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街区。规划完成的街区将整合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文创集市、景观步道、游园等要素,建设与西津渡历史街区、大市口购物中心相互促进、彼此成就的城市商圈,激发镇江经济活力。
第二,基于空间形态的保护,首选绿色出行。规划多个出入口,以增强通达性为出发点,设置联通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内各个景点的街巷。除了游览外,还必须满足居民的基本通勤、行走需求。
第三,重点整治新河街沿河建筑群及周边环境,设计沿河步道、木质亲水平台等公共空间,增强人与大运河的互动性;改造京口闸遗址,恢复利涉桥、游客码头等交通节点,使其成为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标杆性的文化景观。
第四,在北面的空地打造一条特色景观带,使其成为串联新河街街区出入口的灵活自由的新型公共空间,栽种桂花、合欢、茉莉花、栾树等,既美化街区环境,又改善绿化不足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钱鑫,高源,王云.镇江新河街历史街区街巷空间调查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6,34(1):24-30,44.
[2] 熊康.传统民居留存与保护方法的差异化研究:以镇江市新河街和太原县城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2014.
[3] 龚巨平,李永军,霍强.江苏镇江京口闸遗址发掘简报[J].东南文化,2014(1):23-42,127-128,65-67.
作者简介:陈濛帆(1997—),女,江苏苏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与公共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