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代时期,中国北方社会混乱,政治发展极度不稳定,一大批农业、手工业者向南方转移,经济中心开始由北方逐渐转向南方,社会的变化也带动许多文人隐士向南方迁移,他们的思想文化开始产生变化。同时,地域的变化使南方秀美的山水展现在人们面前,山水画开始由北方波澜壮阔的山川变为南方温婉秀丽的山水,中国南方山水画也由此发展。董源是我国五代时期著名的山水画家,传世作品存留不多,其中《潇湘图》就是他的名作之一。文章通过对《潇湘图》的构图、皴法、笔墨、造型的分析来学习董源山水画的技法,从画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入手,分析董源山水画技法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中国山水画作出的重要贡献。董源的绘画在各方面都有涉及,能画山水、人物、花鸟,但是他最擅长的当数山水画,他独创了山水画中影响极大的披麻皴、点子皴等皴法,其作品以平淡天真、不装巧趣而著名。董源开创了南方山水画的新画风,他独特的山水画技法在宋代以后开始产生影响,并且其影响力随着时代发展日渐增强,在明代由董其昌推崇至顶峰,直至今日都需要人們认真学习和探究。董源的山水画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可谓影响深远,在中国山水画史中起到里程碑的作用。
关键词:《潇湘图》;董源;山水画;山水技法;影响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7-00-03
1 董源生平简介
董源,字叔达,洪州钟陵人,曾任南唐北苑副使,所以人称“董北苑”。其能作山水、人物、禽鸟,尤其擅长山水,山水画有水墨和青绿二体,更擅长水墨,创造出披麻皴、点子皴等皴法。他的山水画最初师法荆浩,笔力沉雄,后来以南方秀美的山川入画,表现南方山川的远近层次和氤氲气韵,具有革新的精神。他的山水画平淡天真,尤其受到北宋书画家米芾的推崇,在元明以后产生重大影响。山水画在隋唐时期独立成科,中晚唐之际已经有显著的进步。至五代时期,形成了“北荆关、南董巨”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和画派。董源的传世名迹有《潇湘图》《夏山图》《夏景山口待渡图》《龙宿郊民图》等,前三图皆以水墨为主,表现江南云雾缥缈、山峦起伏的景色;《龙宿郊民图》则是以青绿赋色表现金陵一带的山势,在水中穿插着踏歌划船的活动。
2 《潇湘图》背景及技法特点
董源的传世真迹极少,《潇湘图》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现存于故宫博物院。这幅作品原本并未署名,明代董其昌得此作品后十分喜爱,经其鉴定后认定为董源的真迹,并题行书于卷首。其后由袁可立之子袁枢收藏,由于袁可立家乡突发战争和洪水,在紧急情况之下,只能放弃大部分优秀的作品,由袁枢携带几幅巨作匆忙离开,这幅巨作得以幸存,后经王铎之手,因此图卷上有董其昌、袁枢、王铎三人的题文及私印。清朝时期藏于清宫内室,溥仪出宫时带出,在抗日战争期间流落于民间,1952年由大师张大千捐卖于中国政府,藏于故宫博物院至今,可谓极其珍贵。
《潇湘图》描绘的是江南的秀丽景色,“潇湘”指的是湖南省境内的潇河和湘江,这两条河水相互汇聚,最终流入洞庭湖。画中表现的是远山近水的场景,绘画者仿佛置身事外远远观望这一切,空间感非常明确,画面中山峦起伏,山水相融,烟波浩渺,草木茂盛,成功表现出江南烟雨迷蒙的特点。近处有一叶小舟缓缓向岸上驶来,船上有人撑蒿,有人静坐,岸上人作恭迎之势;左边有一块小小的沙洲,芦苇荡漾,随风摆动,引起人们的联想。远处有渔民捕鱼收网的场景,渔民分工各不相同;湖面上有几艘小渔船,与远处的房屋及捕鱼的渔民产生联系,画面具有叙事性的情节。远处山峦起伏,烟雨掩映树木,表现出江南山川雾气缭绕的湿润环境。
作品取平远景构图,画面中的山石自卷首而起,由近至远,逐渐变小,由稠密变得稀疏,营造出远近层次的空间感,画面中大多运用董源独特的点子皴、披麻皴,颜色以墨色为主,水分比较多,使画面具有清新湿润的感觉,能够表现出江南雨水丰茂的气候,水墨颜色也由近及远,由深至浅,有疏密变化,以拉开空间;画面线色柔和,几乎看不见墨线勾勒的痕迹。山与山相连处隔出大片云雾,营造出烟雨朦胧、若隐若现的氛围,给人一种缥缈朦胧之感,董源的山水画更注重意境的表现。湖水则采用大面积的空白来表现,显示出水面的平静无波,在岸边、小船以及芦苇汀周围荡漾出一些波纹,既能表现出水的质感,又能与大片的空白连接起来,毫无违和感,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树木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近处的树木表现出笔直挺拔的枝干,笔墨湿润,层层积累,使茂密的树丛与连绵不绝的山石连接起来,远处的山坡上运用细密皴法来表现郁郁葱葱的植被,疏密得宜,运用苔点点缀而成。董其昌曾云:“董北苑画树,多有不作小树者,如《秋山行旅》是也。又有作小树,但只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1]这正是董源创造的披麻皴,成功地表现出江南山川的自然地理特征。树木之间掩映着几处房屋,与画面中捕鱼的情节联系起来,使画面有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出轻松、悠闲的普通生活和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董源非常注重对画面中人物的刻画,往往会掺杂一些风俗情节,画面中的人物虽小,但运用勾线染色的方法,以青红重彩描绘,刻画得极其工细精致,点缀在画面中,与画面中的黑白墨色形成对比,别有一番趣味。
3 从《潇湘图》分析董源风格形成的原因
山水画在隋唐时期大多使用渲染、泼墨等大山大水的画法,皴法是从唐代李思训起初露头角,处于从无到有的过渡阶段,而实际产生是五代时期的山水画家精心研究出来的,例如董源的披麻皴、点子皴,北宋范宽的芝麻皴、雨点皴,以及米芾的米点皴等,这些皴法对山水画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董源的披麻皴也正符合江南山水的特点。
董源的《潇湘图》取材于江南真实的自然山川,描绘的是典型的江南风景,董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对他的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特征创作,根据当地的山川创造出披麻皴。江南的山川较为平缓,大部分是土构成的,并且江南湿润多雨,使山川好似笼罩着一层薄纱,雾气朦胧,若隐若现,适合用长短不一而有柔性的线条和湿润的墨点来表现。江南地区河湖较多,与山川相连,所以画家们在表现南方景色时,许多是依山傍水,湿润感非常强烈。在表现这些山川时,笔墨的表现方法和技巧显得非常重要,不似北方山川那样重峦叠嶂,多用干笔渴墨。南方的山川清远秀丽,绘画时用水比较多,笔法柔和、文秀轻灵,注重渲染,表现画面的意境。端看《潇湘图》中云水、山石、树木的表现方法,都能够看出董源表现出的南方山水的一些特征。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董源有这样一段描述:“江南中主时,有北苑使董源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祖述源法,皆臻妙理。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2]由此可以看出,沈括对董源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董源“平淡天真”的山水画既符合江南一带的山水风貌,又符合文人画家所追求的审美理想,笔法流畅,充满意趣。
从《潇湘图》中可以看到平淡天真的江南山水,中国山水画非常注重意境的表达,这幅作品中的意境表现能让人们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安宁,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应该是非常平静的。一幅优秀的作品能使人通过欣赏置身于其中,正如郭熙的观点,能使位居朝堂的士大夫“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笔墨语言是山水画的基本要素,董源正是運用自己的笔墨语言结合当地的真实山川,创作出这样一幅潇湘奇观,他的笔墨已经不是唐代单纯的勾勒渲染,而是将皴、擦、点、染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以一种抒情的方式表现江南的山水风光,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方法。中国画中的渲染需要运用大量的水来辅助,水的运用可以表达出画面中氤氲的气氛,而在画纸上控制好水分对画家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考验画家的绘画功底,水分的多少能够控制墨色的变化,而墨色的变化能够丰富画面的层次感,对画面的意境表现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源技法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地域。五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社会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乱之中,文人士大夫们为了躲避战乱由北方向南方迁移,南方相对稳定,尤其是较为富庶的南唐及西蜀地区,皇室贵族对美术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他们对美术的爱好及对文人士大夫的重视使玩赏书画蔚然成风。同时,市民阶层的扩大,城市的繁荣发展,使美术与生活息息相关,拓展了美术品的题材,风格也更加多样化。各民族交流与融合也使一些艺术品带有民族特色。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绘画技法得到发展,甚至臻于成熟。在这种大环境下,董源开创了江南山水画派,他对平静安稳生活的向往让他寄情山水,追寻一种平淡的格调与人性的天真,并且总结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平淡天真、不装巧趣。
另外,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对文人画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文人画家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唐代的王维为例,他最注重画面中诗与画的有机结合,体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创造了中国优美的“禅境”表现。董源继承了王维这一审美理念,并且汲取了他的绘画技巧,将禅宗与儒学结合,融入自己的绘画当中,创造出情怀高雅的禅境思想,禅境追求“静”,从董源的《潇湘图》中能明显体会到这份“静”。在这些条件下,董源创造出自己独特的绘画风貌。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董源的山水画技法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加以自己的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加之地理位置和大环境影响,最终成就了董源独特的风格,也为山水画发展奠定了基础。
4 董源山水画艺术的影响
董源在绘画方面的创新给予后世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他的影响是在宋代之后才得以显现。董源是南方画派的代表人物,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画坛的注意力也开始南迁,在一些画家的极力推崇之下,世人开始注意董源的山水画风格。在后世山水画发展中,一些画家、画派或多或少受到董源山水画技法的影响,他的山水画技法相较于前人更加成熟,能将笔墨组合运用得更加流畅,他通过线条的变化与点的结合,加上皴、擦、染,表现南方山水。这种技法无疑是山水画史上的一大进步。
董源的技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巨然是他的追随者,也是最早师法董源的画家,后世将他们称为“董巨”。米芾十分欣赏董源“平淡天真”的山水画,他在《画史》中对董源的评价为,“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饰,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董源雾景横坡,全幅山骨隐显,林梢出没,意趣高古。”“董源峰顶不工,绝涧危经,幽壑荒迥,率多真意。”[3]正是在此之后,董源的山水画开始被重视,一时之间,董源的地位扶摇直上,而米芾父子创造的“米氏云山”也受到董源的影响。后来的赵孟頫、“元四家”都受到董源的影响,明代“吴门画派”和“松江派”的董其昌也十分推崇董源的绘画,董其昌更是“尊董北苑为泰斗”,还影响了清初的“四王”“四僧”。
山水画虽然在隋唐时期开始发展,但是技法上仍然非常欠缺,董源创造的山水画技法无疑为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打开了山水画的另一条蹊径。并且在隋唐及五代时期,中国的经济中心大多在北方,北方的山水画家更多,描绘的也大多是北方气势雄浑的自然山川,南方山水画家的成就较少,而董源及其独特的南方山水画技法吸引了许多画家,使南方山水画成为另一绘画主流,也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审美开辟了新的方向。
5 结语
通过对《潇湘图》的分析,可以概括出董源的山水画技法。这幅作品既表现南方山水,又具有更高层次的意义,它代表的是董源的艺术风格,也是其绘画理念的表现载体。董源总结前人的经验,创造出独特的山水画技法,形成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开创了南方山水画,这对中国美术发展尤其是山水画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不仅影响了元、明、清的画家,对近代的一些大师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学习材料。如今学习、探讨董源的山水画技法对推动中国山水画进一步发展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9.
[2] 沈括.梦溪笔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3.
[3] 米芾.画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979-986.
作者简介:张珂(2000—),女,山东菏泽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画创作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