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导致宜居空间压缩,人们的生活质量下降,精神压力也逐渐增大。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长时间的居家生活使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度逐步上升,康养生活理念正在兴起。康养性景观将会是未来建筑、园林造景的一大趋势。环境的整体性和参与性决定了环境与人的密切关系。文章基于对环境行为心理学和植物生态学理论知识的查阅研究,以作为环境要素之一的植物为研究对象,着眼于现代人健康与景观环境的关系,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园林植物造景配置在各阶段的发展与演变,发掘景观环境的康养性。基于近代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园林康养景观”这一概念被提出,具有康养疗愈作用的造景能给日常生活带来积极正向的影响。文章旨在为康养型人居环境景观营造的植物配置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从植物五感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及其针对不同疾病的疗愈功效进行研究,提出活动场所区域植物配置的要求和建议,以期打造出舒适完备的景观康养体系。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康养景观;人居环境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4
0 引言
中国园林从人们开始建造居所开始发展,从朴素的园林植物造景到封建统治时期的古典园林乃至现代园林,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园林特色。在造园手法与内容上,关于植物配置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关于古代园林植物的配置,可以通过现代分析与转译加以综合利用,从而改善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
本文以观赏性植物和芳香性植物为主,尝试通过改善景观环境中的植物配置,打造具备康养性的人居环境。
1 园林植物造景历史沿革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的生成期可以概括为从朴素无为的自然生长到寓情于物的景观营造。
1.1 植物造景生长期
中國园林造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园”和“囿”便是记录早期园林雏形的文字。早期囿是作为猎苑而存在的,囿内会广泛种植花草树木供猎物生长作息,此时园林作为景观的概念还未完全形成。
到了殷周时期,便出现了园圃的经营,《诗经》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描述的便是繁花盛开的美丽景象,园圃内的植物开始被人们作观赏用,此时的园圃初步具有园林的功能。
春秋时期的园林可以被看作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与建筑相互呼应的萌芽。《述异记》里记载梧桐园“穿沿凿池,构亭营桥,所植花木,类多茶与海棠”,描述的便是亭廊交错、花木其间的景象。此时,园林造景已经初具规范。
1.2 植物造景成熟期
“园林”一词作为完整的名词出现是在西晋张翰的《杂诗》中:“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园林无花木则无生气,盖四时之景不同,欣赏游观,怡情育物,多有赖于东篱庭砌,三径盆盎,俾自春迄冬,常有不谢之花也。”根据季节变化选择植物,营造四时之景,就植物造景的手法而言,园林景观已经较为成熟。
成熟期的植物造景注重五感体验,“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述了多种植物颜色的搭配,在视觉上追求对形态、色彩的欣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述的是嗅觉上追求花木果香;“雨打芭蕉,清声悠远”描述的是听觉上注重植物与风雨、溪流声音的搭配。
自西晋起,园林植物已经不仅仅作为建筑配置而存在,许多士大夫将自己的志向气节寄托在形态各异的植物上,形成了寓情于物的审美倾向。相较于朴素无为的生长期,园林开始以具体形象表示抽象内涵,植物内在的象征意义也是园林造景考究的一部分。
2 植物造景在人居环境中的康养性应用策略
从植物特性出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以芳香类植物和观赏类植物为主,梳理植物造景的康养性应用历史。
2.1 芳香类植物的应用
芳香类植物兼具药用植物和香料植物的特性,并且外形有一定的观赏价值。植物的味道会刺激人们的嗅觉系统,散发的天然花香、果香、木材香味等会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官体验。
古典园林对芳香类植物的运用可以追溯到前秦时期,当时盛行的祭祀、辟邪、沐浴熏香、医疗等活动都需要用到芳香类植物。《周颂·载芟》中记载“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讲的就是通过酿酒保存芳香类植物的香味,驱邪避秽,希望椒酒馨香能驱邪避秽,使老人平安长寿。
秦汉时期,芳香类植物真正开始运用于园林造景中。《养生论》提到“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意思是合欢能让人消除愤懑,萱草能让人忘记忧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合欢花含有合欢甙,有解郁安神的作用,可缓解心神不安、神经衰弱的症状;而萱草又名忘忧草,可以补血、明目、健脑。由此可见,人们对芳香类植物对人体的调节作用已经有了基本的认知,对各类具有凝神舒缓等不同功效的植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芳香植物,并逐渐普及种植。大部分可以考证的历史记载表明芳香类植物的运用主要还是在药用的疗疾、保健上。明清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收录了大量具有保健、疗疾作用的芳香类植物,或用于制药,或用于调香养鼻驱秽[1]。
2.2 观赏类植物的应用
中国古代对观赏类植物的运用主要表现在注重植物色彩的绚丽多姿和植物造型的搭配。唐代温庭筠诗中描述的“黄花红树谢芳蹊,宫殿参差黛巘西”,用现代设计的眼光来看就是讲究植物造景的色彩搭配,以此达到色彩的对比或呼应。
比较成熟的植物造景时期是宋元时期,经历战乱之后,宋元时期的造景风格逐渐转向文弱婉约、精致独特,对花草树木的移栽种植和搭配选择更加精细谨慎,会注意不同色彩与姿态的搭配。所谓“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宋元时期的诗文大多强调植物造景对建筑氛围营造的观赏效果,受画理的影响形成了临水植柳、荷立水中、竹林密丛的搭配[2],演变成现代植物造景便是乔木、灌木、草本植物高低错落组合,利用山水奇石造景,根据植物季相特征营造四时之景等。
3 园林植物景观的康养效益
园林植物造景的康养效益具体表现在景观环境对人生理与心理的调控作用。以下从环境心理学和植物生态学出发,阐述具体的植物景观康养效益。
3.1 对精神的康养——注重空间感受
不同的空间组合会带给人不同的生理、心理体验,富有变化的植物组团景观会直观地在视觉、嗅觉上对人的生理、心理产生即时影响。通过恰当的颜色、气味、形态搭配的植物组团,能够消解人的负面情绪,激发正面、积极的情绪,产生康养保健的作用[3]。一般来说,植物组团景观可以起到引导路线的作用,在道路两侧种植芳香类植物和观赏类植物,不仅可以起到刺激感官的作用,还可以营造舒缓安宁的氛围。
通过植物造景可以营造“曲径通幽处,柳暗花又明”的空间纵深感,甚至能从中感悟到哲学禅意。通过感官知觉可以发现围合空间具有更强的私密性,更能给人安全感。
开敞的空间是主要的活动交流场所,适合放松心情。基于不同的空间需求种植不同的植物:常绿阔叶小乔木和灌木可以在寒冷气流季节充当屏障,搭配松柏类植物在围合空间内产生嗅觉的触动,开敞空间一般会种植大乔等树冠底部距离地面有一定高度的植物,方便游人通行与遮阴,一般是香樟、水杉、栾树等季相变化丰富的行道树。
植物造景主要是通过植物的色彩,设计形成美的视觉感受,西方有“如画”的景观描述,在中国可以从山水画和山水诗文中窥见植物造景的艺术美感。我国自古以来的生态观是“天人合一”,在这种朴素生态观引导下的中国园林具有曲折多变的造型和自然野逸的趣味,从最早的贴合自然追求意境的美逐渐向注重人的需求转变,借由园林寄托情感和志向,将精神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4]。
3.2 对生理的康养——注重自然疗愈
对芳香类植物的研究拓宽了园林设计的内容,近现代出现的植物芳香疗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古代焚香佩戴香囊,以及中医“香者,气之正,正氣盛则除邪避秽也”治疗理念的影响,只是更科学的技术手段可以切实地通过芳香植物的生理特性实现对人体的疗愈。药物治疗固然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人居环境氛围也是潜移默化康养身体的另一种办法。“人与自然(植物)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植物有降温增湿、杀菌驱虫、固碳释氧、增加空气负离子等作用。”[5]不同类型的植物的康养作用各不相同,如抗菌类,生活中常见的有香樟、玉兰、法桐等,其挥发的物质具有抑杀微生物和抗菌消炎的作用,呼吸系统保健类的植物常见的有止咳镇静的含笑、百里香等。
4 植物景观康养性的具体应用
植物景观的康养性应用具体表现在区域整体的生态环境构成上,构建一个舒适安全的生态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群的活动。只有人、建筑、环境相互作用,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才能真正达到康养效果。
4.1 在建筑室内空间中的应用
色彩不仅传递情感,还会影响情感。色彩的感情是人们赋予色彩的主观意义,人对色彩的感知融入主观情感,直接的色彩刺激或是联想都能使色彩产生象征涵含义[6]。室内空间的植物搭配应该根据或明亮或灰暗的环境特质改造,通常选择绿色植物,尤其在一些具有服务性质的室内场所,如医院、商场、教育场所等,明亮光线所折射的颜色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因此可以适当放置大叶片等色相清晰的常绿植物。室内明亮的色调配合阳光的照耀往往能使人心情愉悦,敞亮的环境更是如此。
4.2 在建筑外部景观中的应用
现代建筑场景内的景观是最适合种植芳香植物的地点,首先因其场地占地面积较广,人流动量大,营造植物组团景观能获得更高的效益。其次因建筑基本呈现半围合状态,植物芳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停留而不至于立马消散。所以,中庭植物配置适宜搭配季节观色植物,利用植物芳香气味和植物景观带形成景观氛围,以此起到舒缓身心、释放工作压力的作用。
植物释放的空气负离子被誉为城市中的“空气维生素和生长素”,具有清洁空气、杀菌和调节机能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生态环境资源[7],植物释放的空气负氧离子能有效改善人居环境。研究表明,高浓度的空气负氧离子具有多种有益人体健康的功效[8]。因此在居住区设计中,中庭的楼间宅间绿化、小区中心绿化在配置植物时,应该选择雪松、樟子松、大叶黄杨等能增强空气负氧离子含量的植物。通过植物造景改善生态因子,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从而间接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例如大叶女贞、大叶黄杨、法桐这类植物,不仅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具有吸收太阳辐射、调节环境温湿度、固碳释氧、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滞尘减噪等作用[9]。
4.3 植物景观康养性应用设计策略
人的活动与所处的景观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在景观设计中,基于人的眼、鼻、耳、身、舌五种感官感知、接收环境信息,针对不同的使用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环境,选择适宜的植物创造出康养的景观环境和氛围尤为重要。
4.3.1 视觉
通过园艺手段设计植物空间造型,观赏植物的造型、花卉和果实,不同的植物色调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倾向,暖色调的植物给让人温暖愉悦,冷色调植物可以使人平静放松。各种季节植物的季相变化也是影响人们心情的因素,春季观花令人快乐满足,冬季凋零使人心生落寞。因此,植物景观配置要注意季相植物的搭配,尤其是秋冬季节,在一定景观环境内不能仅设计落叶类树木或色系一致的绿色系树木,可以配置红叶石楠等常青类色叶植物。
4.3.2 嗅觉
植物的香气会激发游客游览的兴趣,散发某类香气或挥发性物质的植物,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可以帮助人们防病强身,还可使人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身心健康。例如,银杏挥发的银杏酮类有助于缓解伤寒结核,松柏类植物能净化空气,薄荷、水杉等的挥发物可抑菌杀菌。
4.3.3 听觉
组团植物能吸收外部空间绝大部分的噪声,在围合的植物景观空间内,通过种植高乔和灌木组合来吸收噪声,让自然的风雨与植物碰撞发出美妙的声响,以音乐耳,丰富体验者的感官享受。不同植物的叶片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大叶片如芭蕉,小叶片如竹叶,配合可食用植物形成小区域动物栖息地,丰富声音,营造动植物的动人声景。
4.3.4 触觉
人天性喜欢亲近自然,不同植物的肌理质感会给人不一样的触觉体验,树叶、树皮带来的触觉刺激不同于日常触摸的纺织品、皮具,触摸植物能使人们远离工业时代,回归自然。
4.3.5 味觉
景观空间内可食用的植物在形成景观环境的同时具有一定的经济功能,植物种植、收获、品尝的过程可以给远离自然、缺失休闲生活的人们带来耕作的乐趣。可食用植物可以刺激人们对劳动成果酸甜苦辣的滋味联想,进而调节人的食欲。
4.3.6 植物景观配置要点
植物景观配置的基本要点是要注意植物的安全性和适应性。要达到更好的康养效果,就必须合理选择植物,例如夹竹桃虽然能够挥发杀菌的水杨酸甲酯,但其树叶和花都含有有毒的夹竹桃甙,所以不宜选用。同时,应该选择无刺、无絮、无刺激性气味的植物,避免引发人体不适。
另外,植物配置一般选择乡土植物或适宜本区域种植的植物,使景观环境内移植的植物能较好地适应,拥有较高的存活率,避免高维护成本。
5 结语
现代人的环境需求表现为回归自然,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物质实体环境形成了一种荒漠化的状态,很少有人寄希望于通过改善植物环境改善生活。本研究希望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合理配置景观环境中的植物,达到可预见的康养效果,从实质上舒缓身心,拥有康养生活的状态,在未来的城市生活中达到“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体验,在城市空间中建设真正的康养宜居之所。
参考文献:
[1] 何雪雁,金荷仙,姜嘉琦.芳香植物的应用历史及园林应用研究进展[J].浙江林业科技,2019,39(4):87-94.
[2] 窦小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29-31.
[3] 崔召阳,邓传远.景观季相变化对人心理建设方面的影响[J].现代园艺,2021,44(15):154-158.
[4] 陳昱成.园林植物的季相变化及其对景观效果的影响[J].现代园艺,2020,43(9):172-173.
[5] 高岩.北京市绿化树木挥发性有机物释放动态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6] 刘欣妮,宋立民,宋文雯.医疗空间色彩的疗愈作用[J].设计,2020,33(24):113-115.
[7] 孙艳美,钟秀宏,尤淑霞.负氧离子及其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4(13):37-38.
[8] 林冬青.杭州3家疗养院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及景观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0.
[9] 张延龙,牛立新,张博通,等.康养景观与园林植物[J].园林,2019(2):2-7.
作者简介:谢也(1999—),女,江苏泰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