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水诗《山居秋暝》的艺术风格与新释义的分析探索

2023-06-25 14:47任思音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4期
关键词:格律诗画艺术风格

【摘 要】本论文选取盛唐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王维的《山居秋暝》作为研究方向,其作品诗画交融,意境深远。而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 文化研究、 接受美学及读者反映论等研究方法对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进行解析,主要针对诗的文本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分析该诗的艺术风格、体裁、格律、题材,以及在诗词中探寻诗画的意境与关系,并对诗句中的释义提出自己新的研究观点。在此,我要感谢在本论文中为我提供文献以及其他相关帮助的唐梓彬老师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王维;格律;题材;诗画;艺术风格;释义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4

引言

诗画同源,图文互映互融,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直都是诗词意境重要的体现。可以说诗画自古至今在中国文人雅士的生活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并且到了盛唐还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王维,其作品诗画交融、意境深远,这也正是我此次选取王维《山居秋暝》作为研究方向的研究背景。本研究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文化研究、接受美学及读者反映论等研究方法对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山居秋暝》进行解析,主要针对诗的文本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目的在于分析该诗的艺术风格、体裁、格律、题材,以及在诗词中的探寻诗画的意境与关系,并对诗句中的释义提出自己新的研究观点。

(一)盛唐诗人王维生平与本文研究方向的相关简述

盛唐是诗歌艺术中的巅峰时期,当时的山水田园诗派,也是盛唐重要的代表诗派之一。“所谓的山水诗,即是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1],借景抒情,或借情抒景的诗。而王维[2],是盛唐著名山水诗的代表诗人,在诗歌上有较高造诣。与另外一位唐代著名山水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王维中青年时期为官,后受权力之争牵连开始半官半隐,直到经历安史之乱后开始在辋川别墅彻底隐居至终老,此期间写下很多著名的山水田园诗,而本文所研究的《山居秋暝》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文献综述

盛唐是诗歌发展的繁荣期,因此王维诗歌的学术研究文献很多。在此撷取7本对本研究较重要学术参考文献阐述。如:(1)《诗体释例》[3],对诗体、排律等有重要的解颐与释例。对了解诗体分类、格律等有着参考作用。(2)《读诗通识》[4],对《山居秋暝》的格律、题材与含义都有准确的描述。(3)《诗赋词曲概论》[5],对唐代分期与诗的基本体制都有着明确的根据。(4)《古典诗词的体式韵律及其运用》[6],有着对古典诗词在色彩与声音词语的阐述,对我此次的研究有巨大启发。(5)《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7],有对《山居秋暝》的诗词释义,且此书的释义部分对我研究《山居秋暝》中“頸联”前半句的释义,有重要的比较与参考作用。(6)〈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唐诗流变论要》〉[8],有对王维的诗评及他本人的理念与诗词境界论述,及王维本人的绘画风格与隐逸时的心得评论等,对研究王维擅长以诗入画创作的原因与探索《山居秋暝》中诗画融合互应的艺术风格、意境与特点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7)《半小时漫画唐诗1》[9],此书中有着对王维生平的论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风格与特点以及《山居秋暝》的创作背景和诗句中的重要字眼的阐述等。

以上是笔者的文献综述,希望在参考前人的观点上,能进一步强调本文所提出的研究观点。如本论文中笔者所提出的,对王维《山居秋暝》中“颈联”前半句诗释义上的存疑和与不同的诗句释义解析的观点。

一、研究主体

(一)王维的《山居秋暝》的诗体分类、格律及题材的阐述

《山居秋暝》在诗体分类上是一首讲究格律的近体诗,从格律上来讲属于五言律诗,此为律诗八句,在题材上这是首盛唐时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研究该诗的诗体分类、格律以及律诗的对仗(近体诗的对仗)也是本文重要的研究内容。“律诗八句,每上下两句构成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10]在此列出并与诗句作对应,以供直观的呈现研究成果,如下: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首先,近体诗要求律诗“颔联和颈联要对仗。排除首尾两联,中间各联都应对仗。符合此规则,是为正格。”[11]而《山居秋暝》正符合近体诗所要求的,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对仗,并且此诗首尾联都不对仗。可见《山居秋暝》是正格对仗形式的代表诗作。其次,结合诗的题材进行研究,《山居秋暝》在题材上是山水田园诗。王维以诗入画,描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律诗的代表作。

然而,清代沈德潜在《说诗啐语》[12]提到:中二联不宜纯乎写景。如“明月松间照,清泉不上流。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景象虽工,讵为模楷?[13]。“沈德潜的意思大体是认为,《山居秋暝》中间两联单纯写景,对于律诗的创作而言,不宜后人效法。”①,然而我对沈德潜的此观点并不完全认同。因为从字面直观来看,此诗上半首诗是全景诗句,而实际上王维是将“隐逸生活与山水游赏时的意象自然转化为山水诗意境的组成部分”[14],所以此诗中景即情,情即景,从深层次来看这两句诗并不是单纯的写景,而是在借景言志。并且人文相谐是王维诗句的特点,有景有情、有人物有景色,不可与“至宋陆放翁,八句皆写景矣。”[15]相提并论,它们各有特色这也是我对沈德潜的此观点并不完全认同的原因。《山居秋暝》诗中有画、借景言志,对于律诗的创作而言,是一种特色与表率。并且王维极其擅长以诗入画的创作,那么王维为何在创作山水田园诗方面造诣颇深?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王维擅长“诗中有画”以诗入画创作的原因解析

通过解析王维生平经历,他擅长诗中有画,以诗入画创作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王维本人既会写诗,又会作画。所以山水田园诗对他来说,简直是心中又画,笔下有诗。其次,王维本人后半生在隐逸,他在半官半隐的状态下,大部分时光游走在山水之间,以诗入画对他来说非常得心应手。再次,王维本人老年至61岁去逝,都在辋川别墅彻底隐居,居住在山水之间,无论是以情寄景,还是以景寄情都是他创作的来源,所以写山水田园诗本身描摹的也是他的晚年生活,又怎能不擅长“诗中有画”以诗入画的诗歌创作。上述三点都是王维擅长诗入画创作的原因。

(三)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中诗画融合互应的艺术风格、意境与特点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中诗画融合互应的艺术风格

既然谈到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就要谈到此诗中诗画融合互应的艺术风格以及意境与特点。通过文本细读这种艺术风格,首先体现在取景、构图、造境上。诗句体现了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的取景关系与构图感。由大画面背景到局部的景色,从整体到细节,诗句首联先写了“空山”“天气”,描述了整体山景与季节的宏观画面,后又在颔联写到了“松”与“石”的具体细节,都是对此诗艺术风格的体现。

其次,该诗中诗画融合互应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诗意与画意的造境与互应,景色与“文人画”的互应上。该诗诗句文字营造出的画面感与文人画的画意浑然一体,如上述的首联和颔联描写的都是景色,“突出的是空灵、明净、清幽、静谧”[16],而尾联中写到的“王孙”则是诗句中所描写的高仕。这种诗句的构图造境意象,正如宋代的文人画,这类画中就是山水中有着高仕或其他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诗句画面与文人画的互应,体现了诗意的造境与画意的相辅相成,令人感受到诗画的情景交融与互应的艺术风格,也印证了苏轼对王维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中诗句意境

该诗“鲜明地刻画出秋天山雨后,黄昏的景色和诗人陶醉的心境”[17],诗中的意境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诗句中的“新雨后”散发着泥土的芬芳,“晚来秋”应对着天高云淡的意境,这种意境令人感受到雨后的气味,令读者感到季节的温度,使时间与景色交织在一起。并且诗句中的“空山”与“晚来秋”体现了空间与时间的交错,有一种时间、空间、景色交错的意境之美。其次,此诗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真实写照。画面清幽通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是人物心境之美。再次,此诗意境高远,有身临其境之感,有色彩有声音,有光影有动感,“使一首诗展现出多层次,多色彩的风格样貌”。诗句“明月松间照”就把月光的色彩与松树的色彩交织在一起,再加上“竹喧”所对应的声音,又将色彩与声音交织在一起,声色融合的意境之美。再次,诗句中的“松间照”与“石上流”非常直观的体现了光影与动感的“动静相形之美”。

所以说王维的山水诗《山居秋暝》中的诗句意境,有着时空与景色交错的意境之美、人物心境之美、还有着声色融合的意境之美以及动静相形的意境之美,是四种意境的融合。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中诗句的特点

除了意境之美,该诗的诗句特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其诗句特点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上半首诗是全景詩句,而下半首诗句的描写有人文状态,有着景人相谐的特点。第二,此诗中王维将景色与情感的抒发结合,既借景抒情,也借情抒景。此诗是王维在隐居时期创作的,他将“隐逸生活与山水游赏时的意象自然化为山水诗意境的组成部分”[18],诗人在此借情抒景,以诗言志,在诗中描画了隐逸时期的所见的景色与生活。还用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借景抒情的表达了想要归隐的心情,诗句“王孙自可留”就是道出了诗人不愿离开山林美景想要归隐的心情。这也正体现了其诗句情理相生的特点。

所以,上述景人相谐、情理相生是《山居秋暝》中诗句的特点。

(四)王维的《山居秋暝》中“颈联”前半句的释义的存疑与新解

诗词的释义也是本论文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在对《山居秋暝》的释义进行对比时,发现很多文献资料对此诗所作的释义,基本都通俗易懂且深入人心。但通过文本细读并结合上下文诗句的释义与诗词意境的氛围之后,我对《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19]书中对《山居秋暝》颈联前半部分,即该诗的第5句“竹喧归浣女”这句诗词的具体释义,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疑问,并有着自己新的释义观点。

首先,我对《简明中国文学史》此书中对《山居秋暝》诗句中“竹喧”二字的释义存疑。该书中对“竹喧归浣女”的释义为“竹林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女孩子们结伴归去。”[20],并且该书还对此诗句追加了境界的解读,写到此句诗词所体现的境界为“听见竹林中的喧声而不见其人,”[21],我个人认为该书中对此句的释义和对其境界的描述观点是不妥的。

其次,我将阐述对上述疑问新的观点与释义,具体如下:(1)新观点:在王维的《山居秋暝》颈联前半句,即该诗的第5句“竹喧归浣女”的释义上,通过文本分析,我的观点与上述的原释义有不同见解。具体不同点在《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对其的释义与境界描述上。结合上下文,我认为“竹喧归浣女”中的“喧”字指的不是《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中所释义的洗衣女嬉闹的笑语声,而是风吹动竹子的“簌簌”声,因为这两句描写的是洗衣服的女孩子们与渔夫下船收工归家的情景,所以在时间上是比较晚的,并且《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中还阐述到此诗句描写的是黄昏的景色,然而黄昏也正是山间起风的时候,竹林被风吹的簌簌作响也是山间常见场景,天晚风凉在催促洗衣的女孩子们归家。所以这个“喧”字在此诗的释义,到底是洗衣女嬉闹的笑语声,还是风吹动竹子的“簌簌”声,是值得推敲考证的。

(2)新释意:对于“竹喧归浣女”此句诗词,我所提出的完整的新释义是:竹林被风吹动的簌簌声,伴着深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那是洗衣的女孩子们结伴归去。通过文本分析,我认为这样的释义更完整。但我个人更想表达的另外一个释义观点是:竹林被风吹动的簌簌作响的声音,在催促洗衣的女孩子们结伴归去。但后者还需要更多的依据来支撑,可留在以后或者其他感兴趣的研究者一探究竟。

二、结语

总之,通过对《山居秋暝》的研究,可看出该诗在题材上是盛唐时期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在格律上是近体诗的代表作。他常年隐逸山水之间并擅长绘画,所以擅长以诗入画,描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他诗画融合互应的艺术风格,不仅体现在取景、构图、造境上,还体现在诗意与画意互应、景色与文人画的互应上。诗句中还有四种意境的融合,时空与景色交错的意境之美、人物心境之美、声色融合的意境之美以及动静相形的意境之美。在诗句特点上又具有景人相谐、情理相生等特质。并且在该诗的释义研究上,对“竹喧归浣女”此句的释义还具有新的研究观点价值。

综上所述,在诗词的题材格律上、其诗创作的基底上、诗画融合的意境特点上,以及该诗的艺术风格上,甚至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对其诗句释义新的探索上,此诗在盛唐山水田园诗中都具有特殊意义与重要地位。

注释:

①此观点释义来源于唐梓彬先生.

参考文献:

[1]侯敏.读诗通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

[2]孙静,周先慎.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胡才甫.诗体释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

[4]侯敏.读诗通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

[5]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M].萧晓阳,整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8.

[6]刘叔新.古典诗词的体式韵律及其运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

[7]孙静,周先慎.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要[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

[9]陈磊,半小时漫画团队.半小时漫画唐诗1[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10]侯敏.读诗通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

[11]侯敏.读诗通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

[12](清)沈德潜.说诗啐语[EB/OL].[2020—05—03].https:// baike.baidu.com/item/说诗晬语/2686997?fr=aladdin#ref_[1]_2274928),一○六.

[13](清)沈德潜.说诗啐语[DB/OL].[2020—05—03].https:// baike.baidu.com/item/说诗晬语/2686997?fr=aladdin#ref_[1]_2274928),一○六.

[14]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要[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

[15](清)沈德潜.说诗啐语[DB/OL].[2020—05—03].https:// baike.baidu.com/item/说诗晬语/2686997?fr=aladdin#ref_[1]_2274928),一○六.

[16]侯敏.读诗通识[M].北京:华龄出版社,2019.

[17]孙静,周先慎.簡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8]葛晓音.唐诗流变论要[M].北京:商务出版社,2017.

[19]孙静,周先慎.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0]孙静,周先慎.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1]孙静,周先慎.简明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任思音(1985—),汉族,河南人,硕士研究生,首都博物馆,专业技术中级,研究方向为瓷器、书画、中国文学与藏品。

猜你喜欢
格律诗画艺术风格
简论格律思维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诗画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