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承 赵阳 韦英梅 凌前江 张永娥 罗安民 汤立群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临安区
[摘要]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临安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建设美丽幸福新临安为目标,科学开展水土流失系统治理,全面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构建了政府重视、规划引领、保护优先、系统治理、产业融合“五位一体”的水土保持工作体系,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道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中图分类号]S15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0-0941(2023)03-0057-03
1基本情况
临安区隶属杭州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长三角南翼,区域面积3118.8km2,下辖18个镇(街道),常住人口63.45万人(截至2020年11月)。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区划,属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全区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临安区是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源头,是杭嘉湖重要优质水源供给地和浙西北主要生态屏障。区内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个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82%,属浙江省9个重点林区之一,是我国唯一加入国际示范林网络的区县和长三角不可多得的物种基因宝库,拥有“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山核桃之乡”等称号。
生态是临安区的最大特征、最强优势、最响品牌。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下游200多万人口饮用水水源安全是临安区的政治使命。2004年1月,浙江省委主要领导就临安生态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临安要继续在生态建设上发挥示范、龙头和领跑作用,走在全省前列,为生态省建设作出贡献。”多年来,临安区始终遵循该重要指示,以“两山论”为指引,以守护绿水青山,确保“一江清水流出境”为中心,以水生态环境保护和山核桃林地水土流失治理为核心,科学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面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因地制宜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探索出一条富有临安特色的经济林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之路,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两山论”转化路径逐步拓宽,绿色生态产业逐步壮大。临安区用“全域景区化”战略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两山论”给出了“临安注解”,取得了良好成效。
2水土保持成效
临安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工作,切实将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水土流失治理由“减量降级”向“提质增效”转变,连续4a水土保持目标责任考核优秀,水土保持助推乡村振兴成效日益凸显。
2.1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双下降”
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319.8km2减少到2021年的198.0km2,减幅38.09%;水土保持率由2019年的93.10%增加到2021年的93.64%,增加了0.54个百分点,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森林覆盖率由78%增加至82%。全区全面禁止陡坡开荒,禁耕坡度以上陡坡耕地全部采取退耕还林、配置坡面水系等水土保持措施,2021年临安区坡耕地治理度达到72.5%。
2.2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以“五水共治”和“河长制”为主抓手,深入打响碧水保卫战。先后开展“剿劣”行动、“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美丽河湖”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基本形成水流通畅、生态友好的河湖水生态体系,持续提升了水环境质量。2018年以来,全区水质达到Ⅲ类以上,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4个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确保了“一江清水出临安”。临安区四获“五水共治”最高荣誉——“大禹鼎”。
2.3监管能力大幅提升
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为主线,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按照“补短板、强监管、走前列、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狠抓责任落实,以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为核心,以完善政策机制为重点,以严格督查问责制度为抓手,充分依托遥感监管等手段,通过强服务、强监督、强管理、强技术等关键措施,全面履行水土保持职责,严格落实预防监督管理“三同时”制度。2019年以来全区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率达100%,实施率和验收率均达99%以上。
2.4生态产业蓬勃发展
通过有效防治农业产业开发中的水土流失,建立乡村绿色生产方式,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绿色低碳、高效集约、创业创新的生产空间,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推动山核桃、竹笋等乡村特色产业、农业休闲产业、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等蓬勃发展,逐渐提升了“乡村富美”成色。2019年以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10%以上[1],成功打造了指南、上田、白沙等全国文明村,实现了“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目标。
2.5人居环境有效改善
临安以“全域景区化”战略为引领,以村落景区创建为载体,以垃圾分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抓手,谱写了临安环境新篇章,实现了“景在村中、村融景中”,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日益提升。临安区绿色发展指数已连续2a位居全省89个县(市、区)中的前三位,先后获得“国家生态市”“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长三角最佳悠享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环境治理优秀城市”等殊荣。
3主要经验做法
临安区秉持生态优势,强化源头担当,致力“两坚持三注重”,打造“两能力三样板”,积极探索符合临安特色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模式,水土保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3.1坚持规划引领,提升系统治理能力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临安区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总纲,以水利、生态环境、乡村振兴等部门规划和水土保持专项规划为细支,全面健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引领生态建设发展方向。以规划为指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坡耕地整治等工程为抓手,多部门参与、多渠道投资,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和系统治理,着力打造系统治理临安模式。
3.2坚持改革创新,提升水保监管能力
强化生产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格审批关、检查关、验收关,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借力“互联网+”发展模式,实现审批“零次跑”。通过区域水影响评价、项目分类精简审查、小项目许可改备案等形式,缩短项目审批时间,大幅提高审批效率,减轻企业负担。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信息化监管,依托遥感、大数据等手段,强化水土保持“天地一体化”监管能力,以数字赋能开启水土保持监管新模式,实现在建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全覆盖。
3.3注重一线发力,打造基层治理样板
始终坚持“走在前列”理念,持续深化改革,完成基层水利服务体系改革,设立苕溪、天目溪、昌化溪三个基层流域管理所,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构建了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土保持基层治理体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的工作格局,确保了水土保持工作更接地气,更显实效。2019—2021年,昌化溪流域管理所先后对所辖岛石镇箕山、岛石、程家坦及湍口镇老坞等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开展项目管理和指导服务工作,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6km2。
3.4注重共富共享,打造源头治理样板
临安区始终坚持“共富共享”理念,立足太湖、钱塘江两大源头,着眼大局,强化源头护水担当。统筹推进源头治理、点面结合、水岸同治,全面落实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水环境综合整治、垦造耕地项目、绿化造林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水土保持六大工程,形成了“内促富美、外送清水”的良好格局,为共富示范奠定了坚实基础。
3.5注重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治理样板
围绕山核桃特色产业,制定“八个一律”负面清单。实施林地系統治理,在退果还林区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新建截排水沟、挡土墙、谷坊;在山核桃林地采取撒播野油菜、紫云英及种植楠木等水土保持措施,恢复林下植被。构建“监管数字大脑”,建设“山核桃产业大脑”,在退果还林基地投入100万元安装监控系统,实时监测林下植被恢复情况,实现了清单化、系统化、生态化、数字化“四化”协同的山核桃林生态治理模式,并在杭州市富阳、淳安两区(县)和安徽省宁国市等地推广。
4结语
当前,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既面临挑战,也是新的机遇[2]。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临安区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锚定共同富裕示范区发展目标,全面强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持续拓宽“两山论”转化通道,厚植生态优势,守好浙西生态屏障,不断夯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用,努力把临安区打造成美丽浙江的“重要窗口”,让绿色成为临安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临安区统计局.2021年杭州市临安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OL].今日临安,2022-03-25(4)[2022-05-16].http://jrla.lanews.com.cn/Article/index/aid/5770151.html.
[2]蒲朝勇.推动新阶段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举措[J].中国水利,2022(7):6-8.
[作者简介]陶承(1978—),女,浙江杭州人,高级工程师,学士,临安区水土保持管理服务站站长,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技术和管理工作。[收稿日期]2022-06-15
(责任编辑张绪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