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活动中幼儿归属感培养的思与行

2023-06-23 13:27徐文怡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归属感英雄经验

徐文怡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培养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国家”“民族”是比较宏观的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幼儿理解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一个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活动的开展触及幼儿的心灵,引起幼儿的共鸣,从而真正让幼儿萌发自豪感并产生归属感,而不是流于形式?

“了不起的中国人”是上海二期课改中大班主题活动“我是中国人”下的一个子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会通过与幼儿共同阅读一些人物故事、传说,带领幼儿了解我国从古至今的英雄,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素材中所涉及的人物距离幼儿的生活经验较远,幼儿很难理解人物背后的故事和所传达的精神。那么,怎样有效开展这个活动呢?我们不断尝试进行调整。

我们重新梳理、设计了“了不起的中国人”这一系列活动,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出发,带领幼儿讲述、了解他们所熟悉的中国英雄,描绘他们对这些英雄背后的“了不起”的思考,并启发幼儿辩证地理解“了不起”,将其中共通的品质提炼出来,并联系幼儿的生活,让课程真正推动幼儿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结合实践与思考,阐述我们在活动中的发现与收获。

一、源起:基于幼儿已有经验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度

回顾之前活动开展的情况,我们发现幼儿对他们所熟悉的“了不起的中国人”通常会有很多话想说,也能够产生很多共鸣,这与幼儿的思维特质相吻合,幼儿的表述与感受通常会基于他们的已有经验。由此,我们尝试改变以往由古至今的讲述方式,从幼儿当下的经验与兴趣出发,从他们熟悉的那些中国英雄说起,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逐步带领幼儿了解他们所不了解的内容,联系幼儿的新旧经验,引出历史上的中国英雄,从而帮助幼儿感受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与精神内涵。

对于当下的幼儿而言,哪些“了不起的中国人”是他们所熟悉的呢?我们尝试通过观察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我们注意到在东京奥运会、北京冬奥会的大背景下,幼儿对奥运会上的运动员很感兴趣,常常会提起他们心目中的奥运偶像。我们认为,这或许会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我们请幼儿来介绍他们心目中的奥运偶像,教师没有通过集体活动导入,也没有提前预设教师认为值得去讨论的运动员,而是认真倾听幼儿的心声,了解他们心目中的奥运偶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讨论的不止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奥运金牌获得者,还有他们所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他们还带来了心目中奥运偶像的照片、比赛视频。在讨论过程中,幼儿通过许多有趣的对话,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心目中的奥运偶像的崇拜。

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所了解的、感兴趣的人物,确实与我们成人认识中的了不起的体育人物是有差异的,有些我们认为幼儿应该会认识的人物,事实上是他们较少提及的,甚至在教师出示该人物的照片进行介绍时,很多幼儿表示不太熟悉。可见,幼儿有自己的兴趣与经验,认同幼儿的认知差异,尝试顺应,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幼儿的活动参与度。

二、推进:通过对话聆听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

归属感是一种由心而生的感受,幼儿只有真正有所体会,才能自然而然地萌发出相应的情感。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充分关注幼儿自身的感受,化被动为主动。而能够呈现幼儿内心想法与感受的便是幼儿发自内心的话语,和同伴互动间放松、自然的对话往往蕴含着幼儿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需要从幼儿的对话中捕捉思辨契机,助力幼儿的思考和交流,从而引导幼儿从不同視角去理解、思考“了不起”这个词的内涵。

在探讨“了不起的运动员”的过程中,有一个幼儿介绍了一位与众不同的奥运英雄,他介绍的是“中国飞人”苏炳添。当他说到苏炳添创造了我国男子百米最好的成绩,大家称他为“中国飞人”时,有个幼儿提问:“那他最后拿到第几名呢?”“苏炳添没有获得冠军,为什么我们却依旧说他特别了不起,是‘中国飞人?”问题一经提出,便引发了幼儿新一轮的讨论。作为教师,我知道这会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这个话题可以带给幼儿不同的思考,于是我肯定了幼儿的提问,并鼓励其他幼儿尝试回应。“因为这是我国男子百米最好的成绩了,从来没有人做到过。”“我妈妈说,他都30多岁了,还在赛场上参加比赛,很了不起。”“他年龄那么大了还在坚持参加比赛,真的很了不起。”可见,幼儿赋予了“了不起”这个词更多的内涵,他们关注到了“突破”,关注到了“坚持”,而不再只以金牌论英雄。这时,教师需要做的就是从幼儿的话语中总结出核心关键词并尝试进行梳理,从而进一步助推幼儿的理解与思考。

伴随神舟飞船的发射与回归,幼儿又开始追起了航天英雄。顺应幼儿关注点的转变,我们听幼儿讲述了航天员的故事,并和他们一同探寻各科学领域“了不起的科学家”。“宇航员要在太空中停留半年,他们会想家吗?”“宇航员这项工作会有危险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宇航员呢?”幼儿在对话中不断发现、探究新问题,慢慢地,他们对宇航员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更加感受到这份职业背后的艰辛与不易,这与先前单纯的崇拜和向往是不同的。

在对话中,幼儿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认识,也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们再次坚定想法,一定要改变把自己放在高位,迫不及待地想把所有事情告诉幼儿的习惯。单向输出很难激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当教师将预设的“我认为你应该知道……”,转变为鼓励幼儿开展对话,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活动的主角,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

三、转折:跟进活动带领幼儿转变认知视角

活动开展到这里,幼儿已经了解、讲述了许多他们心目中“了不起的中国人”的故事,这份属于“中国人”的自豪感与归属感正慢慢充盈着他们的内心。但这样似乎还不够,运动员、科学家虽然是幼儿熟悉的,但与幼儿的生活仍有一定距离。作为教师,我认为应当在后续的探究中将具象的英雄人物背后的品质提炼出来,让榜样能够真正对幼儿产生积极的影响。

于是,我们开展了跟进活动“精忠报国”,启发幼儿关注这一群人——“精忠报国的守护者”,通过讲述精忠报国的岳飞将军的故事,带领幼儿寻找我们身边像岳飞将军这样精忠报国,不惜牺牲生命也要保护人民、保卫国家的英雄。幼儿找到了警察、消防员、白衣战士……但他们说不出这些英雄的名字。这次探究活动让幼儿发现,原来“英雄”也许不是一个特定的被我们记住名字的人,当一些人拥有某些特质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成为“英雄”,而后续我们要做的就是多去寻找这些特质,从而丰富幼儿对“英雄”的内涵的认识。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以往幼儿所理解的“英雄”常常是无所畏惧,甚至是不用担心死亡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英雄真的是这样的吗?当幼儿将“守护者”简单地归纳为勇敢的、不害怕死亡的人时,他们的情感体验就会变得空洞而单薄。由此,我们尝试在讨论中通过提问启发幼儿对英雄人物的心理进行解读,和他们一同去了解真实的英雄人物。例如,在“精忠报国”活动中,教师抛出核心问题“岳飞害怕吗?为什么大家都走了,岳飞却选择留下”,并继续追问“为什么害怕,他却不走呢”。基于问题情境,幼儿尝试更深入地体会那一刻英雄人物的心情。如此,英雄人物的形象更为饱满了,他们成了真实的人,幼儿由此萌发的情感自然也更为丰富了。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引导幼儿完成了两个视角的转变,从叫得出名字的英雄个体,到叫不出名字的英雄群体,从不畏生死的理想英雄,到与我们一样有情感、有家庭的现实英雄。通过拉近英雄和幼儿之间的距离,启发幼儿进一步理解“了不起”的内涵,而幼儿与英雄彼此相通的情感也将有助于幼儿萌发归属感。

四、突破:回归“平凡”启发幼儿思辨

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拥有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对于多数人而言,一辈子可能都是平凡的,我们将在最普通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生,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成为那个被大家记住的“英雄”,但我们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英雄”,这也是我们希望传达给幼儿的,这样的心境会对他们自我概念的建立、社会行为的发展以及社会归属感的萌发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活动最后阶段抛出“平凡英雄”的话题,通过播放纪实片《致新时代的每一个你》,让幼儿了解许多平凡工作者的故事,并抛出问题:“他们是不是了不起的中国人?为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平凡却又了不起的人?”幼儿通过讨论,展开了关于“平凡”和“了不起”两个看似冲突的概念的思辨,开始思考“了不起”与自己生活的关联,而这也是幼儿将自豪感转变为归属感最为重要的一步。这一话题对幼儿而言是有难度的,可能需要幼儿通过不断探究来寻找答案,不同阶段再思考这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不必要求幼儿一次就弄懂。

在活动过程中,有幼儿这样说:“路上的环卫工也是平凡英雄,他们不论很冷还是很热都在坚持工作,他们守护着城市的整洁与美好。”“平凡英雄可能没有可以让大家记住的成绩,但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本领,如花匠叔叔能够种好所有的花,把我们的幼儿园装饰得很漂亮,他们也很厉害。”“平凡英雄会很愿意帮助别人,就像消防员、警察,还有‘大白,有时候他们把别人看得比自己还要重要。”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在盥洗室听到这样的对话:“我觉得大妈妈(保育员)就是平凡英雄,她每天坚持很早来幼儿园,照顾好每一个小朋友,这就很了不起。”“你们说徐老师是不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呢?”“我想是的吧,因为她要教很多很多小朋友,耐心地把所有本领都教给我们,也是很了不起的。”在讨论过程中,幼儿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对“了不起”的内涵的理解,提炼出了更多的关键词,而我们也利用这些关键词帮助幼儿逐步建构对“了不起”的内涵的深度理解。

英雄不是天生的超人,他们和你我一样皆是凡人,但他们用行动证明,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有成为了不起的英雄的可能,即便做着平凡的事,但依旧能够成为不平凡的人。当我们在给幼儿树立榜样时,我们所带给幼儿的并非只是单向的崇拜,更重要的是在思辨中帮助幼儿提炼榜样的特质,为他们的成长之路设立目标,这也是我们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初心。当幼儿带着活动中留下的记忆成长时,他们将尝试继续在平凡中找寻自己的价值,坚定、踏实地生活,由此萌发的恰恰是那份难能可贵的自信与归属感。

五、反思与总结

活动至此暂告一段落,在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有许多惊喜与感动,我们也对此进行了反思与总结。

第一,活动中各部分的素材选择源于教师对幼儿已有经验的了解,对幼儿兴趣的捕捉。面对不同的幼儿,教师选择的素材会有所差异。例如,关于奥运会运动员、宇航员等,幼儿对此探究兴趣的萌发都与这一阶段所发生的时事有关。若后续要开展相关活动,教师需要捕捉这一阶段幼儿的关注点与时事热点,教师也可以尝试“投石”,看看幼儿对哪一领域的了不起的中国人有更多的认知经验、更感兴趣,从而顺应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愿意说、敢说,如此才能让活动真正触及幼儿的内心,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第二,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是教师提供有效支持的关键。教师的认可与关注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探究与表达的欲望,教师精准而有效的提问则能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经验。例如,在活动第一部分,教师基于幼儿讨论的追问,“没有获得金牌的运动员,能不能成为了不起的运动员,为什么?”在活动第三部分,教师引入“精忠报国”的故事,并追问幼儿,“我们身边还有没有像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守护者呢?为什么我们很难叫出他们每个人的名字,而他们依旧可以称得上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在活动第四部分,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他们的工作平凡?为什么又说他们了不起?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平凡却了不起的人?”提问的设计基于教师对整个活动目标的把握,其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启发幼儿突破已有经验的局限,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从而不断获得新感受,形成新经验。

第三,活动最后一部分的设计是这一活动的亮点,也是这一活动的难点。这一话题对幼儿而言是有难度的。本次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因为时间仓促也确实留下了些许遗憾。最后一部分真正把“了不起”“英雄”和幼儿的生活相连接,这将会是最触动幼儿的一部分,值得我们继续跟进。活动中引用纪实片所呈现的平凡岗位对幼儿而言熟悉却又陌生,幼儿对他们的工作性质、工作情况了解不多,因此后續若仍要开展这一活动就需要我们给幼儿搭建一定的支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同寻找身边相似的岗位,以帮助幼儿了解这其中所提及的平凡却伟大的人。教师也可以就此启发幼儿关注这一部分人,而后请幼儿从他们的视角拍摄他们身边平凡却伟大的人,从他们的视角讲述这些平凡却又伟大的人的故事,这样的过程对幼儿而言也会非常有价值。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幼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平凡工作,如辅助小记者等,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平凡岗位中的不平凡,从幼儿的具象认知出发,进一步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助推幼儿萌发归属感。

第四,幼儿后续提出的新问题引发了我们的关注。“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了不起的中国人呢?”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正确答案,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杆秤,但是这个话题非常值得去探讨,抓住这一契机可以引导幼儿开启进一步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同思考:“哪些人做着平凡的工作却能被称为了不起的人?”“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了不起的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的是给予幼儿充分思考的空间,肯定幼儿自我认知的建构与表达。另外,教师在回应时应当积极肯定幼儿的想法,同时注意正向引导幼儿,帮助幼儿提炼表达中的关键词,为幼儿的成长赋予正能量。

幼儿归属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或许可以促进幼儿的情感体验,但仅靠这一个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在点滴小事中通过适宜的方式培养幼儿从家庭、社会、国家、民族层层递进的归属感,从而助推幼儿的成长。

猜你喜欢
归属感英雄经验
价值感与归属感
英雄犬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经验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