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的环境美学

2023-06-23 13:13陈丽娜甘露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美学创设幼儿园

陈丽娜 甘露

环境美学将人作为审美主体,强调人的生存发展与环境相互依赖、紧密联系。在幼儿园,儿童、教师、环境三者关系密切。尤其是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幼儿园环境成为课程内容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是隐形的教师”这一理念的影响下,托幼机构空间环境带给儿童的审美感受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现实中,从幼儿园建设开始,投资方、设计方、使用方就在进行各种博弈;幼儿园投入使用后,园长理念、家长参与程度、教师审美能力都影响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下面我们从环境美学的角度来谈谈我园在环境创设中的思考和实践。

一、现状分析:成人视角下的幼儿园“低美感”环境

北京大学教授张世英先生说:“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为最高境界。”美感是一种体验,而非知识。然而,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快餐文化、知识至上理念的影响下,人们感受美的能力在减弱,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

除了“低美感”社会这一外部原因,造成幼儿园“低美感”环境的重要内部原因是成人视角,即教师习惯用成人的眼光机械地看待儿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忽视儿童的生理特点、审美特点和在游戏中学习的特点。

其一,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过于追求装饰和美化功能。很多幼儿园聘请设计公司来布置环境,设计公司为了追求高预算,不断给幼儿园做“加法”,让幼儿园环境看起来精致、豪华。我们常常看到那些为了彰显高端而斥巨资打造的“欧美风”豪华幼儿园、国际幼儿园,为了符合所谓的“儿童审美”而建造的五颜六色的城堡建筑,为了凸显园所文化而在显眼处设置的刻有各种办园宗旨和目标的文化墙……设计公司试图通过这种成人眼中的“富丽堂皇”来吸引家长的目光,甚至把幼儿园变成“网红打卡地”。幼儿园环境创设变成取悦家长、博人眼球的手段,已然丧失教育意义。

其二,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远离儿童。人们都说儿童是环境创设的重要参与者,但实际上,除了儿童的作品能上墙外,儿童很少能对自己生活空间的设计发声。实践中依旧充斥着由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教师统筹环境创设的现象,进而产生了更多的自上而下的“伪儿童视角”,即所谓的“成人的儿童视角”。很多时候,那些所谓的“儿童化”的环境其实都是“成人以为”的。此外,由于不少教师缺乏基本的美学素养,平时在工作中也很少获得感受美和创造美的愉悦体验,因而在环境创设中不能让传达教育价值与传达美感这两者和谐统一。

其三,幼儿园的环境创设远离课程,甚至成为课程实施的阻碍。我们曾对区域内幼儿园教师加班状况做过一次调查统计,发现教师花在“环境创设”上的加班时间是最長的,平均每个月累计在10小时以上。教师大多为了环境创设评比而加班,这样的评比每学期都有1—3次。既然是评比,教师创设环境时必然会追求“看得见”。所以,为了保持辛辛苦苦做出来的美观的环境,儿童就会被要求“只可远观”。环境本应是课程的一部分,但为了追求环境的“可看性”,反而使环境远离了课程内容和目标,成为课程实施的阻碍。

二、空间美学:审美引领和跨学科审视

在幼儿园场域中,我们更愿意把“空间美学”理解为,以审美引领,把幼儿园打造成儿童喜欢的和适合儿童的样子。我们很欣赏《一所学校的审美是最高级的教育表达》一文中描写的幼儿园的样子:外显知识的温良敦厚,内化身心的自由舒展,呈现情境的静谧和启迪,承载儿童内心的浪漫和柔软……既能给儿童提供身心的庇护,又能给儿童提供爱与美的滋养。同时,我们也认为要创设有意义的环境、对儿童友好的环境,不能仅从教育者、教育专业的视角去思考,还要兼顾建筑学、美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因此,无论是软装还是硬装,无论是户外环境还是室内环境,我们都需要从多学科的视角来审视。环境对一个人幸福感的获得至关重要,它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周密规划。

(一)自然、生态、真实的户外环境

我们走访了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幼儿园,发现自然、生态、真实的理念正在影响着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在规划户外环境时,我们认为审美性与功能性同样重要。户外环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生命质量,也是儿童重要的审美对象。为此,我园非常重视自然、生态、真实的户外环境的打造,让儿童体验人与环境的和谐之美。

首先,采用多种自然材料。儿童天生喜欢亲近自然材料。自然的多样性赋予了儿童游戏的多样性,植物、动物、石头、溪水等都能成为儿童游戏的材料。在地面材料的选择上,硬木、软木、砖、松散砾石、自胶结砾石等都是可以考虑的材料。

其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陈望衡在其著作《环境美学》中提出,生态虽然并不属于美学范畴,但它可以成为审美的一种视角。植物是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重要“成员”,它们讲述着季节的故事,为户外环境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原本就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儿童在科学领域的学习内容。幼儿园的种植要充分与课程、季节、地域、气候等元素相结合,考虑一年四季的景观效果与课程需求。比如,在种植乔木时,要优先种植观赏价值高、易养护管理、无毒无害的本土树种,考虑常绿树与落叶树、开花树与彩叶树的搭配,考虑果树的品种与成熟季节,确保四季均有景可观、有果可尝。在种植灌木和草本植物时,要结合户外场地的功能,通过孤植、丛植、片植的方式起到划分场地空间的作用,采用花境、花坛、垂直绿化等多样的方式,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再次,让儿童参与设计。儿童通过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对大自然进行探索,最终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在设计户外环境时,不妨让儿童加入,倾听他们的想法,让他们设计图纸,与他们共同创造符合他们需要的空间。比如,每年5月,为了帮助儿童实现在户外野餐的愿望,儿童、教师、家长共同参与户外灶台的设计、搭建,收集柴火,以便让儿童经历生火、烹饪的全过程。为了丰富儿童在户外环境中的感知、体验,在设计户外游戏设施时将树屋、滑梯、攀爬网、沙坑等结合起来,利用自然材料与纵向空间结构引导儿童开展有多感官参与的活动。

(二)灵动、和谐、富有儿童感的室内环境

在设计园舍的前期,我们融合设计者、建筑师、教师的思想,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尽力让园舍的设计体现童趣和审美意趣。后期,我们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以及园本课程的特点,与教师共同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的班级环境,布置适宜的软装环境。经过周密规划的室内环境能提升儿童和教师的幸福感。

首先,空间的设计。空旷、低密度的场地能减少儿童的焦虑感和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等。我们要遵循国家颁布的《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不仅要保障儿童的人均活动面积达标,也要保证室内空间有3米以上的净高。教师在精心打造班级环境时,应关注入口空间的亲切感和儿童感,使儿童产生归属感。比如,可设计季节桌来呈现四季变化,可设计供儿童操作的签到板,等等。

其次,光线的运用。设计合理且充足的光源,有助于提升室内环境的质量,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我们应尽可能让自然光线进入,保证每间活动室都有充足的自然采光,把人工光源作为辅助光源,以应对阴雨天光照不足的问题。同时,考虑阳光射入的强度和角度,避免儿童的眼睛被强光直射。

再次,色彩的使用。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的实验证明,儿童尤其是学前儿童对于事物的认识、辨别、选择常受色彩的影响。园所的颜色搭配不但要协调,更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发挥其最大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考虑大环境中色彩的协调性,各种颜色的饱和度不要太高,要调和为柔和色调,尽量选择贴近大自然的颜色。对于不同区域,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色调,比如,有的使用柔和的色调,有的使用明亮的暖色调,这样既能让儿童获得良好的视觉体验,又能让他们以适度的兴奋专注地进行相应的活动。

最后,不同质地材料的使用。儿童通过“五感”来建立对世界的认知,通过身体的学习来带动大脑的学习,所以使用不同质地的材料对丰富儿童的触感体验、视觉体验等都有益处。从管线、砖块、石头、马赛克等建筑装饰材料,到班级里的地毯、窗帘、木质隔断、毛绒玩具等,这些都能让儿童获得触感体验。因此在环境创设上,应尽可能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避免过于同质化的布局、装饰。

三、人文美学:丰富教师的审美体验

在幼儿园,教师的审美素养影响着环境创设与审美教育,教师有审美的眼光才能看到美。因此,培养教师的审美能力成为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重要工作。

首先,在更多的时间和空间里感受美。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教师往往不容易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美的体验。有人说,对某种事物见的次数越多,所见到的也就越少。只有改变这种寻常看待事物的方式,才能获得全新的体验。深圳是一座花园城市,同时也是设计之都,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音乐厅构成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风景。我园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便是观展和看演出。我们鼓励教师为自己投资,为提升美感付费,他们用于各类艺术活动的投入占比越来越高,由此,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审美经验。

比如,教师们做了一场“我和大师零距离”的名画模仿秀。他们各自找来一幅以人物为题材的世界名画,自己运用服装道具进行模仿,然后把名画与自己的创作(照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又如,有教师以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创作的波点为基本元素,在活动室里创设了一面波点墙,儿童可以自由地撕下各种大小不一的波点粘贴在墙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波点墙不断变化,可以说这是一件由草间弥生和儿童共同完成的立体作品。

我们鼓励教师做跨界的学习和研究,让教师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和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幼儿园的杂志架上最受欢迎的是《安邸AD》《瑞丽家居设计》《瑞丽伊人风尚》《城市画报》《世界时装之苑》《国家地理》《孤独星球》等,教师手机里的App也有很多是与艺术、环境设计、生活美学相关的。当教师自己就是“生活美学家”时,幼儿园教育才会有更丰富的色彩。教师在幼儿园之外的时间和空间里获得的丰富的审美体验必然会反哺教育,使教育变得灵动而富有生命力。

其次,在丰富的生活体验中看到美。对儿童而言,体验是他们认识和打开世界的重要方式,他们经由体验获得认知,建构经验。对教师而言,审美经验奠定了个体和世界之间最深刻和亲密的关系。

在我园,教师们因兴趣而组成了各种项目小组。“浅墨苑”是由一群热衷于插画、设计、摄影的90后教师组成的兴趣小组,他们的任务是负责推出“高颜值”的幼儿园微信公众号文章;“CP组合”是由一群热衷于COSPLAY(动漫扮演)的玩家组成的“男团”,他们承担了幼儿园里各种舞台道具的制作任务;“声影社”是由一群豆瓣影迷组成的学习小组,他们创建了FM儿童故事会频道,发现幼儿园里的“好声音”。一些电视剧制作精良,有着较高的审美水准,如《延禧攻略》《清平乐》《长安十二时辰》等,教师受其影响,开始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运用檀红、月白、宝蓝、石青、麦黄、松绿、藕荷、青莲等中国传统色。

教师的爱好、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班级环境的美学表达方式。比如,有的教师热爱传统文化,其班级里就陈设了水墨画屏风、薄红纱灯笼等具有中国风元素的家具;有的教师热爱大自然,其班级里就充满了具有自然元素的物品,如棕榈树叶、贝壳、沙雕等;有的教师喜欢旅行,其班级里就陈列了从各地收集的工艺品和形状各异的器皿等;有的教师善于编织,其班级里的吊灯、隔断上就装饰了自己的手工编织作品;等等。

教师不仅应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应该有充实的精神生活;不能只是辛勤地创造生活,还应该充分地享受生活。因此,教师需要拥有闲暇时光,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教师如果拥有这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一直保持“安住当下”的心态,排除干扰,专注而富有智慧地面对幼儿园教育生活。

四、课程美学:丰盈与留白

虞永平教授在《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的问题和思路》一文中提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以促进儿童主动发展为目标,在儿童、教师、家長等共同参与下,对儿童的活动环境进行改造、影响、美化和积极利用,使之更加适合儿童成长的一个动态发展的活动过程。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丰富的社会生活是课程内容的来源。民俗风情、节日节气、旅行文化等都是社会生活的形态。幼儿园课程内容虽然划分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但对于儿童而言,生活并不是割裂的,游戏贯穿其中,他们通过各种探索活动去充分感受、体验生命与外部世界,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比如,在每年12月的庙会课程中,我们通过小班主题活动“舌尖上的中国”、中班主题活动“指尖上的中国”、大班主题活动“文化里的中国”,将各种风土人情联结起来,最后用一场盛大的仪式再现儿童的学习经验。这种与社会生活链接的活动恰好需要环境的支持,它不仅让儿童的生活充满了意义与情趣,也记录了儿童的学习痕迹,这便是课程丰盈的面貌。

留白,亦是课程重要的美学特征。留白,给课程以想象空间,使“方寸之地顿显天地之宽”。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环境中呈现的内容对儿童而言是否都有价值?在环境中填满儿童的作品是否就能体现课程实施的痕迹?儿童是灵动的、充满想象与幻想的,这就注定了课程需要为儿童留出生发的空间。我们需要感知儿童的感知,体验儿童的体验,在精神与物理空间留出空白,等待儿童填充属于他们的精彩。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根据儿童和当下课程内容的需要判断教育价值,安放我们对理想的幼儿园课程的追求、对专业精神的敬畏和对儿童本真的探寻,创设有价值的环境。

猜你喜欢
美学创设幼儿园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我爱幼儿园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欢乐的幼儿园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爱“上”幼儿园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