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在课程实施中,主题活动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载体,内容的选择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在“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下,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确立内容。那么,怎样的兴趣才能转化为主题活动内容,又该如何聚焦和延展幼儿的兴趣呢?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对如何根据幼儿的兴趣筛选与确立主题活动内容进行了梳理。
一、怎样的兴趣能成为主题活动的内容
幼儿的兴趣就像满天的星星,比较零散,持续的时间也不长。主题的选择就是价值判断的过程,要关注由兴趣确立的活动内容能否支撑幼儿不断生发经验,是否便于幼儿认知和理解,是否有利于幼儿获得关键经验,只有这样确立的主题活动内容才更具探究的价值。
1.兴趣需要资源的支撑才能生发为主题活动内容
幼儿是在与环境、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的。当幼儿萌发兴趣并聚焦兴趣时,教师要关注进行该主题活动所需要的资源是否便于获取。只有当幼儿的兴趣有丰富的资源加以支撑时,它才能生发为主题活动内容。
【案例】中班的一位教师怀孕了,幼儿对她日渐变大的肚子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会抚摸老师的肚子,说老师的肚子像个大西瓜,还会模仿老师挺着大肚子一摇一摆地走路。在与大肚子老师的朝夕相处中,幼儿强烈的探究兴趣与高昂的学习热情让教师看到了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发展的可能性。基于触手可及的课程资源——大肚子老师,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了主题活动“老师要生宝宝了”。
兴趣好比火花,而资源就像是助燃剂。资源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兴趣的维持程度。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实践中有一个例子,教师是提供鸡的图片还是让幼儿观察鸡的实物,对幼儿经验的增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想推进课程的实施,课程资源至关重要。在判断幼儿的兴趣是否可以作为当前开展的主题活动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梳理。
幼儿园主题活动是具有地域适宜性特点的,每一所幼儿园也都有自己的园所文化与资源特色。这些都应成为教师在甄选主题活动内容时需要考量的问题。只有丰富的、随手可得的课程资源,才能为幼儿不断生发经验提供基础,才能支持主题活动不断延展。
2.由兴趣确立的主题活动内容应符合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特点
幼儿的兴趣是比较泛化的,他们也许对同一个话题就会产生不同的兴趣点。当幼儿兴趣萌发时,教师应该分析即将开展的主题活动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方式,是否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是否便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
【案例】因手足口病,大四班原定的秋游计划取消了。教师通过微信群与幼儿“隔空对话”,开启了“秋游去哪儿”的话题。幼儿通过投票确定了秋游的新地点——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很大,包括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和民国馆。于是,幼儿继续投票,选出了数字馆、非遗馆和民国馆等三个场馆。然而,幼儿在一次秋游活动中不可能参观三个场馆,如何进一步来筛选呢?
幼儿的兴趣并不是主题活动内容的唯一来源。教师在筛选和确定主题活动内容时还有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要判断是否便于幼儿的认知和理解。教师通过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现阶段幼儿的关键经验,并结合对上一个主题活动“中国娃”的目标的落实情况的总结,分析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最终否定了参观数字馆和民国馆的方案,选择了非遗馆。
也许是在刚经历的“中国娃”主题活动中萌发了作为中国人的光荣与自豪,也许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和崇敬,幼儿立刻被非遗馆中制作精美的中国结、栩栩如生的彩泥塑像、色彩丰富的中国脸谱所吸引。展馆中的工作人员(有的就是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一边讲解一边示范,让幼儿亲身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作工艺。
非遗馆之行给幼儿带来了太多惊喜与发现,随着秋游活动的结束,班级又开启了“走进非遗”的班本化主题活动之旅。在经历了围绕主题的深入探究后,新年前夕,幼儿模仿非遗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将自己制作的中国结挂饰、水墨画团扇、扎染的T恤等以爱心义卖的方式在社区售卖,并将所得款项捐献给了南京红十字会。
开展主题活动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那些符合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特点、便于幼儿认知和理解的课程内容,会让师幼在共同经历的主题活动中迎来一个个“哇”时刻。
3.依据兴趣确定的主题活动内容应有利于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
为了在不同年龄段开展适宜的主题活动,教师必须解读幼儿的兴趣可能蕴含的发展价值和关键经验。依据兴趣确定的主题活动内容应有利于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指向幼儿能力的发展。
【案例】冬天带给幼儿的除了有趣的打雪仗、堆雪人游戏,还有热闹的新年。所以,“冬天”“新年”成为许多幼儿园选择的主题活动内容。
小班幼儿开展“天冷我不怕”的主题活动,初步感知冬天的基本特征,体验季节的变化和冬季生活、活动的乐趣。幼儿将穿上“不怕冷的大衣”去迎接冬爷爷,与雪花共舞,与冰块嬉戏,与北风爷爷赛跑,与新年老人共享欢乐。中班幼儿在“冬天真好玩”的主题活动线索中,从周围环境的变化中感知冬天明显的季节特征,投入各种迎新年的活动,了解中國新年传统的民俗活动,在“拥抱冬天”的活动中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大班幼儿的经验更加丰富,视野也更加开阔,在这个冬天里,他们将围绕“新年”开启“中国年·世界年”的主题探究。
主题活动内容的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过程。依据兴趣确立的主题活动内容应关注是否与该年龄段幼儿的教育目标相符,开展的过程能否让幼儿积累关键经验。关键经验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通过不断建构而获得的对幼儿未来的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经验。如果教师只是顺着幼儿的兴趣,不站在幼儿发展的角度整体思考,就会让课程陷入随意、随性的困境。在甄别幼儿的兴趣是否适合作为当下主题活动的内容时,教师需要对既往开展过的主题活动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判断幼儿的兴趣是否有利于幼儿关键经验的获得。
二、如何聚焦和延展幼儿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但如果他们的兴趣不经过聚焦,同伴之间就难以对话,难以实现经验共享。如何为全班幼儿聚焦一个或几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问题,从而引发持续、深入、整体的探究,是教师在发现幼儿兴趣后应做出的专业判断。
1.创设情境,让幼儿的兴趣聚焦
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只有有兴趣、有问题、有探索实践的强烈愿望,才有可能投入地参与其中,积极地在各种事物的关系中建构自己的完整经验。但是,如果没有成人或适宜环境的支持和引导,幼儿兴趣的持续时间就会比较短,深入的探索也较难发生。教师组织活动时需要聚焦于幼儿某一个共同兴趣并提供深入学习的机会,从而推动幼儿主动学习。
【案例】大班幼儿被南京博物院非遗馆中各种丰富有趣的物品所吸引,产生了以下不同的兴趣点:剪纸、陶艺、花灯、中国结、脸谱、皮影、香包、活字印刷等。在接下来的“走进非遗”主题活动中,幼儿对自己喜欢的非遗物品进行研究并分享交流。因为每个幼儿对其他人的研究内容并不了解,缺乏共同的经验基础,因此,每个幼儿的兴趣难以成为他人的兴趣,探索难以被持续推动。
这时,教师基于幼儿已有经验对幼儿的兴趣进行价值判断,组织幼儿通过投票选择最想继续探究的活动内容,并依据投票结果,在活动室中布置了“走进非遗——中国结展区”,借助各种中国结实物、图片等丰富幼儿对中国结的了解。接着,教师购买了编织中国结的彩色线绳、配饰等材料并将其投放在活动区中。教师还特别制作了中国结编织视频,幼儿喜欢哪一种中国结式样,就可以扫描下方的二维码,观看视频自主学习编织方法。幼儿还发现每一种中国结都有自己的名字。在进一步了解中国结的名称后,他们还变身为“小小中国结设计师”,自己绘制中国结,不仅为作品命名,还解读其美好寓意。后来幼儿又迁移剪窗花的技能,创造出中国结剪纸作品。
一天,教师穿的一件有中式盘扣的衣服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幼儿争论着“中式盘扣是不是也是中国结”。其实盘扣也是中国结,纽扣结、琵琶结等都是传统中国结的基本结式。幼儿开始寻找有盘扣的服饰,发现盘扣不仅仅出现在服装上,其他物品上也会采用盘扣作为点缀,盘扣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中国元素的装饰。幼儿不仅使用彩色线绳在底板上制作盘扣,还发现纸黏土和毛根也可以被用来制作盘扣。在角色游戏中,“超市”开始售卖自制的中国结饰物。后来,幼儿迁移探究中国结的经验制作其他非遗物品,各种剪纸作品、脸谱、香包等也开始出现在游戏中。
当幼儿的兴趣较为分散时,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交流,为幼儿的实际操作创造条件,并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使幼儿的兴趣逐渐聚焦。教师通过丰富的材料和环境方面的支持,给幼儿的持续探究与深度学习创造可能性。教师通过不断创造机会与条件,促使幼儿“有事可做”。情境化的活动不仅给予幼儿更多聚焦兴趣的机会,而且有助于教师逐渐发现幼儿真正的兴趣。
2.充分倾听,尊重幼儿多样化的想法与愿望
幼儿的兴趣丰富多样,即使在主题活动前期幼儿的零散兴趣已汇聚成集中的话题,但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幼儿的兴趣也可能产生新的分化。在以兴趣导入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需要识别、追随,动态地支持幼儿多样化的想法与愿望,这样不仅能为主题活动积蓄前行的动力,而且能使幼儿更投入地参与。当然,这个过程对教师来说是很具有挑战性的。
【案例】在实施“春天里的活动”主题活动时,大班幼儿对野营特别感兴趣,每个幼儿对远足和夜宿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想法。在远足活动中,对于“到了公园可以干什么”,教师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远足活动小分队,并以小组为单位制定远足活动计划表,如放风筝小组、捞蝌蚪小组、扑蝴蝶小组、捞小鱼小组、观赏野花小组和写生小组等,使幼儿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夜宿幼儿园是幼儿第一次离开家,和小伙伴、教师住在一起,他们想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教师充分倾听幼儿的想法,并判断可行的实施方式。比如,有全班幼儿共同进行的睡衣派对,有幼儿三五成群打着手电筒在幼儿园小菜地里找虫子,有在大家进行睡前准备时像卫兵一样站岗的“小守卫”,有拉着小提琴用音乐作为铃声唤醒同伴们起床的“小闹钟”……这些有趣而奇特的想法不仅丰富了野营活动内容,更让由兴趣导入的主题活动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生成新的内容,这正是主题活动有生命力的体现。
教师充分倾听,尊重幼儿多样化的想法与愿望,构建对话、合作的师幼关系,才能因时、因地、因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和选择主题活动内容,使课程方案处于动态发展中,切合主题活动开展不同时期幼儿不断变化发展的需求,较好地体现综合教育动态发展的过程。
3.问题推进,拓展幼儿兴趣的广度
在主题活动实施中,幼儿基于兴趣产生共同话题,教师精准识别兴趣,不断把幼儿原始的兴趣推向深入,让基于兴趣的活动具有更多的价值。问题不仅拓展了幼儿兴趣的广度,也聚焦和延展了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案例】美丽的南京是幼儿的家乡。一个中班幼儿向大家介绍了她和家人去南京玄武湖游玩的趣事,引发了大家对于南京好玩的地方的探究愿望。经过两轮投票,大家最终确定宝船公园。
参观前,教师预想到宝船公园会有很多可以引发幼儿兴趣的内容,就让幼儿先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叫宝船,是不是船里面藏有很多宝贝?宝船是用木头做的,木头是怎么连接的?参观中,幼儿带着自己的问题积极寻找答案。比如,川川提出的问题是“木头是怎么连接起来的”,果然,他在第二展厅里看到了木榫的实物。随着参观的深入,幼儿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问题。
教师通过让幼儿提问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鼓励幼儿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借助参观的方式验证并引发新的问题。教师组织幼儿集中分享交流,将个体的兴趣在集体中进行提炼。最终,幼儿的问题聚焦到郑河下西洋的故事和船的发展史。
高水平的提问能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推动主题活动不断发展。接下来,幼儿基于兴趣形成问题研究小组,再次参观宝船公园,将原有零散的关于宝船的兴趣进行整理和提炼。
通过系列活动,幼儿不断带着问题建构经验,使经验不断得到生长和提升。在经验分享的过程中,幼儿被同伴的发现和问题所激发,产生持续研究的动力,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更浓了。
4.丰富资源,引发幼儿持续的行动
课程资源是将课程内容变成具体活动的实施保障。教师通过丰富资源,引发幼儿持续的行动,推动主题活动走向深入。
【案例】中班主题活动“你好,好邻居”由参观社区的活动切入。教师组织幼儿实地参观,让幼儿了解幼儿园周边社区里的各种场所和人们的工作,并将幼儿参观社区活动的照片、社区地图等布置在“我们的好邻居”主题墙上。教师收集一些常见的易于幼儿使用的成人劳动的工具、材料,让幼儿进行操作、体验。同时,开展亲子活动“爸爸妈妈的职业”,将幼儿有关自己父母职业的记录陈列在主题墙上,让幼儿感受成人职业的多样性。接着,教师邀请家长志愿者以医生、工程师、厨师等职业身份走进幼儿园,引导幼儿更深入地“探秘好邻居”。此外,教师还邀请特警、消防员、民警等走进幼儿园,向幼儿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特殊装备”。在幼儿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成人劳动的内容后,教师根据幼儿对成人劳动的认识和兴趣,与幼儿共同商讨和调整班级游戏的内容和情节,在游戏中扮演“好邻居”。不仅原有的医院、理发店、超市、小吃店等游戏的内容和情节更加丰富,还增加了旅行社、消防局、110巡逻车等新的游戏内容。
社区是幼儿生活的场所,有着各种各样的设施设备,生活着各行各业的人们,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教师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幼儿进行体验式参观。比如,使用10元钱在超市自主购物,在蛋糕店购买点心,教师或个别幼儿体验一次理发,等等。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进一步感受各行各業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综合课程强调以幼儿的生活为基点来选择课程内容,幼儿的现实生活、感兴趣的生活即是综合课程整合的基点。但兴趣不等同于内容,兴趣发展成适宜的主题活动内容需要经过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