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积累传承
臻于工部,自强创新
◎潘天波
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体征与社会信息。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民族工匠文化的交融态势;史料上记载的东南亚市场上的“唐货”是唐代与海外工匠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和亲政策中的陪嫁工匠以及蜀地工匠被大量掠入南诏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唐代工匠的国内流动;李皋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唐代的工匠已经开始用诗文、书法装饰器物,进而形成了工匠派绘画新风格;“端午节制镜”“上梁祭祀鲁班”等反映出唐代工匠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精神;“物勒工名”的流行以城市“行”的出现显示唐代工匠行业制度逐渐成熟。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4月26日)
◆解读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创新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选段节选了中华工匠精神的“自强创新”这一部分,历数隋唐至宋一代中华工匠精神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华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
审美——鉴赏创新
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
◎尹双红
在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综合应用沉浸交互式展陈技术的元宇宙体验展馆首次亮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随着新技术、新成果、新应用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为服务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当前,全球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本届服贸会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写下生动注脚。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时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创新发展成果喷涌而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硕果累累,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科技创新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朝着高质量发展方向破浪前行。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科技创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我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已经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十二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这一变化,对应着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9万亿元,是2012年的2.7倍。同时,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持续向纵深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首位。真金白银的投入,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充分激发了全社会创新活力,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支撑。
近年来,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成果转化也在加速推进。仰望浩瀚寰宇,“嫦娥”奔月、“天问”落火、“羲和”探日,中华民族对宇宙的浪漫遥想照进现实;逐梦万里海疆,“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等深海探测装备,揭开海底世界神秘面纱;俯瞰神州大地,立体交通网络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天堑变为致富通途;放眼广袤田畴,农技农机助力增产减损,中国饭碗端得更牢……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创新成果熠熠生辉,科技也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凡成绩,映照着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充分展现了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今天,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无论是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创新速度,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但与此同时,我国科技创新在原创能力、高端人才、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进一步释放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面对科技发展新形势,驰而不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补短板、强弱项,才能推动科技事业不断前行、取得更大进步。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我们一定能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发展新优势,在新征程上书写新的光辉篇章。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21日)
◆解读
这篇时评以中心论点为标题,语言凝练,句式整齐,主旨鲜明。开头介绍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呈现的科技创新元素,导出议题。接着援引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列举十八大后科技发展的事实,论证发展科技的意义之一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通过列举事实和对比分析,展现中国科技发展的良好态势,论证了发展科技的意义之二是影响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列举一系列科技发展事实,并加以分析,论证了发展科技意义之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然后举例分析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应对措施。最后总结全文,重申科技创新的意义;提出希望,展望美好未来。
语言——运用表达
古人云:“天以新为运,人以新为生。”意思是说,上天通过更新而运转,人依靠求新而生存。不管是科技的进步,还是文化的发展;不管是体制的改革,还是经济的转型;不管是国家层面的超越,还是企业层面的提升……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活跃着一个重要的因子:创新。创新,是发展的必要条件。
请结合以上材料,就“创新与发展”谈一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示例:拒绝创新,也就拒绝了发展。古人云:“创业容易守业难。”何也?在创业阶段,白手起家,没有公式可以套用,没有得失需要忌惮,摸着石头过河,开拓创新,于是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出一条新路。可是一旦事业有成,家大业大,这时候很多人便会变得保守起来,小心翼翼,患得患失,因循守旧,结果被新的开拓创新者超越。历史上不少的王朝、当今许多商业帝国,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大多出于这一原因。
所以,欲求发展,必须创新。当今中国飞速发展,首先得归功于制度上的创新,优越的社会制度让我们国家始终充满了发展的活力;然后归功于理论上的创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思想理论为我们指引了正确的方向;还得归功于科技创新,让中国在许多领域处于并跑甚至领跑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中國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