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3-06-22 15:45宋雅琴周超
艺术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桃花坞传播路径

宋雅琴 周超

摘要: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江苏省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文章研究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价值,论述其艺术特点、技术路线及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探究目前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播状况,摸清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播难点,对传播的可行性进行多方分析后,指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播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承方式;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J2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1-0-03

1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研究价值

苏州木刻年画出现在明末,不同时期分别呈现为“姑苏版”年画和桃花坞木版年画两种风格。木刻年画创作灵感多来自日常生活,其兴衰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1]。桃花坞木版年画主题丰富,艺术特色鲜明,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因此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1 艺术特点鲜明

桃花坞木版年画整体画面简洁,色彩浓烈,冲击力强,凸显了民间艺术的淳朴气息,也体现了民间手艺人的审美观念,对我国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在该领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苏州套色版画中的一种;而年画,从其字面理解,就是过年时张贴在门、窗上的艺术作品,也被称为“喜画”,用以传达美好的愿望,盛行于我国古代民间。桃花坞木版年画兼有二者的特点。明清时期,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商业市镇兴起。市镇的概念源于集市,商贾聚集的地方就叫市镇。农产品进入市场,出现了大量商贾,此时“江南”已成为社会和谐安定、经济高度发达、人文环境优良的代名词。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兴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3],较高的社会文明程度为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因此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明清时期的数量令人惊叹。

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丰富,因流行于民间,多表现生活日常,也用于记录城市风俗风景,如《姑苏阊门图》《三百六十行》《山塘普济桥》等;人物类的以单人表现居多。色彩鲜明、构图丰富是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艺术特征。雍正时期,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其在技法上多采用焦点透视,也和戏曲大量结合,艺术表现技法逐渐成熟,实现了雅俗共赏。

1.2 技术路线独特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包括创作(画)、刻版(刻)、印刷(印)三道工序。桃花坞木版年画题材甚广,种类繁多,张仃在《桃花坞年画》中,将题材分为五类,即门神、农事、迷信、装饰类画以及年画[4]。不同的题材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期盼,反映了不同的生活状况。除上述分类外,还有结合戏曲的作品,此类作品包含双重含义,不仅有戏曲本身想要传达的思想,也有创作者想要传递的情感,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等。确定好表现题材后,就要进行勾稿和分版稿,这对创作者的笔法有较高的要求。在刻版这一步,要经历看稿、配版、贴样、刻版、套版、对样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工艺相当精密。最后印刷,要做到画面上色匀、准、洁、鲜。相关工序对创作者的要求极高,除了要有精湛的技术外,还要有丰富的经验,以防在制作中出现失误。

1.3 具有双重价值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反映了历史变迁,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从现存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精神信仰、文化心理和理想追求。从代表作品《一团和气》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呈现可以看出,大众会根据当下的需求调整画面内容,传递自己的思想[5]。其具有多层次的文化信息,代表不同的文化圈层。

桃花坞木版年画与民众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如有关农事的作品《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人们仅看题目就能知晓这类作品的内容,从而联想到春耕秋收的勞动场面,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此类拥有记录特性的作品,为学者追溯明清农作形式、研究明清商贾和市镇经济等提供了史料。

2 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承现状

2.1 现存问题

2.1.1 工艺传承者少

战争使桃花坞木版年画遭受重创,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原先从事桃花坞木版年画制作的手工匠人开始寻求其他的谋生方式,越来越多的手艺人改行,行业内缺少技艺精湛的人才[6]。尽管社会相关机构近几年提高了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关注度,也开设了相关培训机构,召集现存的手艺人,试图将这项手艺流传下去,但效果不及预期。据调查,现存的手工艺人少之又少,生产水平下降,这项民间传统艺术逐渐被忽略。此外,复杂的制作流程也是桃花坞木版年画逐渐退出市场的原因之一。因工序复杂,制作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培养一个工艺传承者也需要投入许多时间与精力,再加上人们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所以少有年轻人愿意专门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一项作用并不大的技能。桃花坞木版年画这种费时且知名度不高的传统工艺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接触,因此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

2.1.2 大众认知度低

桃花坞木版年画与民众生活的关联性很强,但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不需要用绘画或者版画这种效率较低的形式来记录生活了,摄影技术和其他再现复制技术逐渐替代了这项传统艺术,现存的木版年画模板大多是清末留存下来的,大众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知之甚少。以往桃花坞木版年画还是非常抢手的产品,远销海外,手工匠人为了适应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和文化背景,在题材和创作手法上进行了适当的调整[7]。桃花坞木版年画遭到战争的重创,又没有寻求新的发展渠道,导致大众对其的认知度逐渐下降。另外,大众也没有意识到传统艺术的重要性,这一现象也与桃花坞木版年画宣传面窄、市场不断缩小有关。

2.2 传播难点

2.2.1 民间市场变小

无论什么行业,什么产品,一旦市场占有率降低,经济效益就会随之下降,难以吸引新的投资人,缺少新的经营者,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行业陷入困境。由张仃的描述可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发展前景不甚明朗。在苏州著名的工艺街上,一排排店铺中只有两家还在售卖桃花坞木版年画,第一家是王荣兴,但已经停止年画印刷工作,鸿云阁仍在正常运转,但其所保存的版式基本是太平天国时期的产物。

在信息高度集中的当下,信息传递的媒介变得多元,海量信息涌入人们的视野,因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传统文化逐渐淡出大众视野,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新兴产品,桃花坞木版年画这类传统艺术品逐渐被人淡忘。虽然在2006年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一举措并没有扭转其发展困境。桃花坞木版年画在明清时的发展盛况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水平相关,当时桃花坞木版年画是记录生活和重大事件、寄托美好期望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但在如今快节奏的时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优势不再明显,因此难以打开市场,再创辉煌[8]。

2.2.2 传达效率较低

任何事情都需要投入时间成本,且只有追求更低的成本投入、更短的制作周期、更高的作品产出量,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从侧面反映出当今社会是一个追求效率的社会。桃花坞木版年画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成本,其制作流程复杂,因而相较于新媒体、新传播手段,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达效率较低,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今手艺传承人稀少,购买一幅桃花坞木版年画更加困难,而且价格相对较高,只有拥有相同爱好的人才能对其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想要提升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关注度,必须让其贴合时代背景,提高传达效率。

3 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播的可行性

首先,针对工艺传承人少的问题,可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呼吁更多的人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吸引更多对此感兴趣的人前来了解学习。积极运用新媒体,组织如宣讲会、制作工艺体验活动等,有效提升传播效率。其次,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开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渴望自我实现,在足够的经济实力的支撑下可以深耕更有意义的领域,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上升。有了兴趣就有动力,桃花坞木版年画工艺传承人才稀少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国家针对文化创意产业也出台了多项扶持政策,相关机构为了拯救桃花坞木版年画,先后提出多项措施并付诸实践。文化多样性对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要创造百花齐放的盛况,个人也应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国家和个人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度,有利于桃花坞木版年画未来的传播推广。

4 桃花坞木版年画传播路径

4.1 数字技术

如今数字技术普及,数字图书、数字档案、云看展等盛行,数字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了解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相关信息。数字技术为更多人主动接触桃花坞木版年画提供了便利。宋歌提出了桃花坞木版年画特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9]。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有助于长期保存桃花坞木版年画的相关信息,不易遗失,方便查阅分类,清楚明晰,因而数字技术是传播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有力工具。引进数字技术,可以促进桃花坞木版年画的传播,提高传播效率。也可以举办数字艺术展等活动,让人们足不出户即可了解优秀的民间艺术,打破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同时节约线下展览的成本,摆脱环境条件的限制。

4.2 文旅融合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旅游已经成为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的刚性需求,成为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10]。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也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尝试,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各大社交平台爆火的大唐不夜城就是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典范,成功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G318国道也是文旅结合的范例。国外的胡斯卡小镇(Juzcar)将文化IP巧妙融入住宿、观光、体验活动等;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纳帕谷小镇(Napa Valley)也是国际著名的“农业+文旅融合”特色小镇。这些国内外文旅结合的成功案例进一步说明这一策略的可行性和价值。

在文旅融合方面,需要明晰重点,将目光放在文化本身,这样才可以实现信息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另外,文旅融合应抓住文化特色,放大优点,采用什么样的形式、手段和途径也是需要着重考量的。

4.3 形式创新

传统的桃花坞木版年画表现形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外相关文献显示,已经有很多将桃花坞木版年画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尝试,如提取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应用到包装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11]。国内学者刘媛霞和殷俊旧曾做过相关尝试,提取桃花坞木版年画的文化元素,基于文化转译应用到数字文创设计中[12];王子舵和邓莉丽将桃花坞木版年画造型元素引入现代室内设计[13],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除了创新应用形式之外,也可以创新展示形式,如用视频再现技术、互动性较强的网页设计及问答互动小游戏,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转化为可视化符号,大众可以通过网页互动这种充满趣味性的方式直观接触相关知识,避免文字和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且这种展示方式较之文字,会给大众留下更深刻的印象[14]。

另外,還可以创新学习形式,将桃花坞木版年画的历史和制作流程拍摄成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上,或者与高校合作,将其作为高校选修课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自行观看学习,时间上十分自由。也可以定期开展宣讲会与公益讲座,邀请现场观众进行互动,多了解、多动手。

5 结语

自2004年开始,国内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度明显上升,由此掀起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潮。目前大运河文化带研究兴起,苏州段作为重点流经区域,本地的“非遗”自然不容忽视,可以建设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展馆、木版年画体验坊等,将其与大运河文化带研究相结合,一方面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贡献,另一方面提高大众对桃花坞木版年画的认知度。

参考文献:

[1] 朱蕾,华黎静.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的历史发展与现状[J].美与时代,2015(11):40-41.

[2] 吴震.“姑苏版”与桃花坞木刻年画的比较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7(4):80-84.

[3] 董名杰.清代民间年画的农业崇拜内涵研究: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为例[J].农业考古,2021(6):259-265.

[4] 张仃.桃花坞年画[J].美术,1954(8):44-45.

[5] 吴震.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一团和气》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7):30.

[6] 张瑜.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价值和保护[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68-70.

[7] 熊金艺.从民族性格解读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桃花坞木版年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4-5.

[8] 叶正亭.苏州桃花坞年画[J].江苏地方志,2019(4):41.

[9] 宋歌.桃花坞木刻年画特色档案的建设和管理[J].档案管理,2021(5):88-89.

[10] 冯学钢,梁茹.文旅融合市场主体建设:概念体系与逻辑分析框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2):130-141.

[11] 陈鹏,卢朗.跨界设计思维下桃花坞木版年画当代活化研究[J].设计,2022,35(9):147-149.

[12] 刘媛霞,殷俊.基于文化转译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文创设计[J].包装工程,2022,43(10):326-334.

[13] 王子舵,邓莉丽.桃花坞木版年画造型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21,42(4):285-291.

[14] 李子一.桃花坞木版年画数字化应用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21:15-16.

作者简介:宋雅琴(1997—),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周超(1982—),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设计教学、建筑与环境设计、陈设设计。

猜你喜欢
桃花坞传播路径
桃花坞木刻年画中的动物一一逼鼠蚕猫
当浮世绘遇上桃花坞
桃花坞与梅花岭
市井繁华桃花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路径与应对策略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