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国
生活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常识的情况,比如,临近考试了,有些学生不努力学习,而是四处游玩,或者因为感到焦虑而不去碰书本;在重要的比赛前,有的运动员不认真进行训练,或者找一些理由(如身体不舒服)不参加训练。其实,这些令人费解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心理问题—自我设障。
自我设障,是面临被评价的“威胁”时,为了维护或提高自尊而做出的对获得成功不利的行为,即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预先设置障碍。除了在考试前、比赛前人们容易出现自我设障,在人际交往中,也会出现类似的心理状态。比如,一个男孩喜欢上了一个女孩,为了与其约会,精心安排了约会时间和地点,但他总是一拖再拖,直到约会前一天才打电话邀请对方。男孩担心打电话被拒绝,如果晚点打电话,一旦遭到女孩拒绝,也能给自己找到一个绝妙的借口—是因为我邀请得太晚了,而不是我“这个人”的问题。
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自我设障的普遍性。研究者把被试者分为两组,让第一组被试者相信他们在测验中很有可能会成功,让第二组被试者认为其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然后,两组被试者同时被告知,实验是为了测试两种新药在测验成绩上所起的作用。一种药物被认为能促进测验成绩,另一种药物则可能降低测验成绩,被试者可自由选择服用哪一种药物。结果,第二组比第一组更愿意服用可能降低測验成绩的药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第二组被试者认为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宁可服用可能降低成绩的药物来达到自我设障的目的,给可能的失败预备一个“借口”。
从内在动机方面看,自我设障是人们维护和提高自尊的一种方式。由于自我设障行为的存在,人可以把失败归咎于这个行为,而不用在自己的能力上找原因。因此,自我设障是印象管理的一种策略:第一,如果失败了不至于太丢脸,这是为了自我保护;第二,如果成功了,就更有“面子”,这是为了自我提升。比如,尽管身体生病了,还能取得体育比赛的好成绩;尽管学习不够努力,还能通过考试。在大部分情况下,两种动机同时存在。
从后继效果方面看,自我设障也可以暂时给人带来一些益处。首先,自我设障有提高人的社会形象的效果。如果有了自我设障,却依然成功了,那么,别人眼里的这位成功者会显得更有能力。其次,自我设障可以缓解完成任务之前的焦虑情绪和心理压力。再次,虽然习惯性自我设障会影响成绩,但是偶尔为之也可以提高成绩。这是由于自我设障者不将失败归因于个人能力,也就有可能通过努力来提高成绩。
不过,从长远来看,自我设障带来的弊端更多,因此,应从预防做起,避免形成一种习惯,即以自我设障的心理模式应对有挑战的事情或关键事件。
那么,如何预防自我设障呢?
第一,正确归因,培养健康的自我概念。
人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于不同的原因,会形成不同的自我概念,进而影响是否自我设障。以青少年学习知识为例,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学习能力强,便会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也避免了自我设障。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如学习任务容易,可能会降低期望,由此引起的感受和导致的影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容易导致自我设障。
因此,进行积极的归因训练,有助于增强“未来成就动机”,引起情绪反应方面的积极变化,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从而减少自我设障。比如,领会比赛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准备不充分或训练的时间不够,而非个人能力不足。这种训练可以增强人的韧性,对于培养自我概念和避免自我设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接纳自我,培养健康的自尊。
自尊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自我肯定及自我信赖的情感体验。健康的自尊能使人适度坚持自己的想法、需要和欲求,欣赏自己的行为,正确评价自己。因此,为了培养健康的自尊,要先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清楚自己想要做出什么改变,然后制订计划并按计划执行,从而增强个人能力,提升自尊。
同时,为了培养健康的自尊,还需要学会接纳自我。如果一个人尊重、接纳自己,其行为也会强化这个事实,从而促使别人善待自己,强化自尊。比如,学习与自己为友,做了错事,既不否认事实,也不逃避责任,更不会自责不已,而是分析原因,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促进自我发展。
第三,调整认识,挑战不合理信念。
如果一个人有不合理的信念,往往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不恰当反应,从而导致自我设障。因此,要挑战不合理信念,改变原有的认知和行为。首先,要检验自己是否有不合理信念,比如,经过分析,认识到自我设障并非来自某事件或情境,而是来自对其不合理的看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会与自己的不正确结论对质,澄清不合理信念。同时,不妨寻找一些替代的观点,做到明确、具体,再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加强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训练,从而避免自我设障。
例如,绝对化的要求—要求自己“必须十全十美”,过分概括化思维—偶遇失败便认为自己是“彻底失败的人”,都属于不合理信念。要挑战这些不合理信念,首先需要认识到这些想法的不合理性,然后通过自我论辩对质,改变不合理信念,建立合理信念,如“我可以追求完美,但不必苛求十全十美”“偶尔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有了这样的认识,就比较容易接受自己,也就可以减少自我设障。
第四,寻求支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要拥有可靠的人际关系,比如融洽的亲友关系。当心情压抑痛苦时,可以向亲人、朋友倾诉内心的感觉,取得他们的理解,合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化解忧虑,避免在问题面前自我设障。
其次,可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在人际关系较为疏离的现代社会,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是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统。在无法获得亲友的帮助时,如能及时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也是很好的选择。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不少来访者跳出了自我设障的怪圈。
第五,进行训练,学会“自我肯定”。
科学研究发现,自我肯定能降低人们自我设障的倾向。当一个人专注于成功的经验时,很难同时回味失败的经验,因此自我肯定会使人更加积极。如果能够经常自我肯定,呈现积极的一面,我们就会减少自我设障,且能承受外界对自己能力的评价。
要具备自我肯定这一特质,就必须进行自我肯定训练。首先,要进行认知训练。如针对不恰当的思考模式和自我设障内容,描述问题出现时的情境,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然后澄清问题,确认认知目标,练习应变思考能力,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自己。其次,要进行行为演练。安排一些活动,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活动情境更加逼真。练习时,应先从容易的活动开始,然后以渐进的方式,逐步练习较困难或较复杂的活动。自我肯定训练要长期坚持,逐渐形成自我肯定观念与行为,便会避免自我设障。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自我设障的习惯,那么应该怎样跨越这个障碍呢?
第一,有目标就集中精力去做。
在完成一项任务时,应该明确目标,聚焦于做的过程,不要被“我能不能成功”“我以前真的没有经验”等念头分心。如果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必然会导致自信心下降、目标感丧失、心态消极,便更容易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我设障。
优秀的射击运动员有一种习惯:在瞄准时,会将全部注意力聚焦于远处的靶心上。他们心如止水,不思考是否会打偏,是否会被对手赶超。因为一旦心有所想,必然分散精力,导致脱靶。因此,在设定了合适的目标后,就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将精力集中于行动过程。
第二,不再说“不可能”。
喜欢自我设障的人,最爱说的话是“不可能”。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做事情之前,如果你告诉自己“不可能完成”,结果往往是“你真的没有完成”。经常说“不可能”,容易带来很多负面效应,而且长此以往,本来能做到的事情,也由于自我设障变成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每次你在说“不可能”之后去做事,你会感到压力变小了;当你失败之后,你会告诉自己“看,我早就说了不可能吧”,于是,失败的压力又减少了一些。因此,经常说“不可能”,会让你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从长远来看,这会影响能力的提升和健康自尊的培养。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在做每件事情之前说“不可能”,而要大胆去做,你就不会再自我设障了。即使你失败了,也会觉得自己努力了,并不遗憾,好过不敢尝试和努力。
第三,别再给自己上枷锁。
自我设障会让你的心灵背负重重枷锁,就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会成为“围墙”。这会让你仿佛活在深井里,陷入绝境。其实,世上沒有绝望的处境,只有绝望的心。
现在,应该扔掉枷锁,打破墙壁,让希望注入心中,世界将打开一片新天地。也许你觉得跨越自我设障太难了,但很多时候,成功是不断突破自我之后的奖励。因此,与自我设障对战的最后一役中,你需要拿出的武器是勇气。如果在深井之中依然能看到光,那么你终究会跨越自我设障,成为自己的英雄。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