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仿生式执壶的造型艺术设计

2023-06-22 07:06:29王文言
艺术科技 2023年2期
关键词:仿生执壶造型设计

摘要:执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产物之一,在唐宋时期发展兴盛,而仿生形式的执壶作为执壶的经典样式之一,集艺術性与实用性于一身,是唐宋时期人们造物思想的体现。文章从仿生造型的角度切入,运用定性、定量、概念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仿生式执壶的文化起源、造型特征、外观与功能的关系以及审美艺术,旨在深入剖析唐宋时期的文化与执壶造型设计的联系,进而论证仿生形式在文化与器物之间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执壶;仿生;造型艺术;造型设计;唐宋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2-00-03

1 唐宋仿生式执壶的文化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在唐宋时期呈现鼎盛之势。执壶形成于唐朝,在仿生式器皿鸡首壶的造型基础上演化而来。西晋时期,鸡首壶壶身较矮,没有明显的鸡颈部,鸡尾较小;到隋代,壶身较高,壶嘴鸡颈部较长呈现昂首啼鸣状[1],鸡尾部把手增高,被龙首把手取代;唐代时,鸡首壶演变成常见的执壶形态,也从祭祀用品转变为日常用品,成为斟茶倒酒必不可少的容器。

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自然界的动植物等纹样图形很早就出现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对器物的仿生设计也成为人们常用的造物方式。形象思维是早期人类思维的原始形态[2],对自然事物的取象、模仿的仿生思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仿生式执壶的重要起源。执壶由仿生器皿发展而来,本身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而仿生式执壶又在壶体基础上进行再次象形,既“利用厚生”,即运用自然事物进行创造,又“尽物之情”,即将造物方式与自然协调融合,根据自然事物的外貌、名称、习性等特点,赋予其特殊寓意,以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人们认为鸡具有五德,“鸡”与“吉”发音相似,既有“大吉大利”的寓意,又有除凶、辟邪的意义,鸡首壶随之产生,开始作为祭祀用品,后逐渐演变成唐朝时期的常用执壶。

2 唐宋仿生式执壶的造型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就擅长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性的媒介物体与想要指向的形态进行仿生创造,而执壶的仿生设计就是将壶形与相似的取象物体进行结合。仿生式执壶在形成初期大多采用植物形态与动物形态进行取象模拟,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人物形态的仿生形象,甚至有僧帽、筐篓等的仿生形式,这些仿生形态的分类如图1所示。其中植物形态包含葫芦形象、瓜棱形象、莲花形象、梨形象,纹理上还包括牡丹形象;动物形态包含鸡形象、凤凰形象、狮子形象、狗形象、龙形象;人物形态包含童子形象、仕女形象、仙人形象、道士形象。

在仿生设计的原理上,唐宋时期的执壶主要根据生物体的颜色、结构、纹理、形状等特征进行造物设计,以达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的效果。

植物形态的仿生式执壶主要根据形状、结构特征进行仿生设计,整体壶型接近生物体外形轮廓,如葫芦形仿生式执壶的腹部与壶颈交接处极为细窄,体现了葫芦形态的显著特点。另外,植物形仿生式执壶会在纹理及颜色上进行仿生设计。例如,瓜棱形执壶不仅如瓜腹一般体态圆鼓,而且壶腹部往往有明显的棱状纹理,和瓜的自然纹理特征一样,釉色为浅色系和绿色系的数量占比在所有仿生式执壶中相对较大,可见其造型在颜色特征上的仿生设计。

动物形态的仿生式执壶主要根据形状特征进行仿生设计,多在某一特定部位进行模拟象形。例如,鸡形仿生式执壶的仿生形态主要体现在壶流或壶嘴处,凤凰形象的仿生形态在壶口处较为常见,龙形象的仿生形态多出现在壶柄处,狮子和狗形象的仿生形态则多体现在附加构件壶盖上。

仿生式执壶全方位地模仿了取象物体的结构、形状、纹理及颜色。在结构和形状的塑造上,人物形仿生式执壶的壶口、壶颈和壶腹与模仿对象的身体、头部和五官极为巧妙地融合;在纹理的塑造上,壶身部分细致地体现了模仿对象的发型及服饰上的衣褶;在颜色的塑造上,执壶模仿对象的发冠、衣服、饰品上出现了恰当的颜色。

3 唐宋仿生式执壶造型与功能的联系

唐宋仿生式执壶同普通执壶一样,由柄、流、嘴、腹、颈、口等基础部位组成,随其发展,后期还增加了盖、碗、足等构件,其造型设计在不影响各部位作用的情况下,与功能进行了合理搭配。

执壶的柄部把手造型与手部的持壶方式息息相关。唐宋时期饮食场景由席地而坐转为使用桌椅,壶的使用方式也慢慢从捏握式转向执握式,执壶柄部造型依次经历了小圈形、半圈形、短曲形、长直形、长弯形。壶柄的增长有利于手部执握,弯曲程度的提升则有利于节省倾倒液体的力量。执壶柄部的仿生设计也随之发生改变:小圈形的执壶柄部,较少有象形仿生出现;长弯形的执壶柄部,根据壶柄的弯曲弧度,适配了形态相近的龙形仿生。设计既符合壶柄的功能使用结构,又与本身物体特点相吻合。

执壶的流部造型与液体倾倒时的流动速度快慢紧密相关。唐宋时期壶流造型经历了短直形、微弯形、长曲形的变化,弯曲程度也由直流、一弯流发展到了二弯流。壶流越长,越容易控制液体倾倒的速度;壶流弯曲程度越大,越容易控制回流的速度。唐代受酿制工艺技术的影响,酒水含杂质较多,所以壶流多为短直形,流径较大,有利于液体流动,避免杂质堵塞。当前,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执壶的功能细节需求逐渐提升,宋代执壶在流部长度和弯度上都进行了适当的延伸。动物形态的仿生式执壶中,短直形流部的仿生造型远多于长曲形流部,其中以鸡首、凤首形象为主,短直的壶流形状与动物颈部以上的形象能较好地贴合,仿生造型与壶身比例得当、大小适中,符合视觉规律,壶嘴与动物嘴部功能意象相呼应,收放液体时如同动物吐吸,兼具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

执壶的嘴部造型与液体倾倒后的附壁程度密切相关。壶嘴分为圆直口、斜上圆口、斜下圆口和鸭嘴口。嘴部口径越小,口壁越薄,倾倒液体时的出水力度就越大,附壁程度越小,出现涎水现象越困难,其以鸭嘴口为最,而鸭嘴口的造型设计则属于仿生设计中的功能仿生。相较于煎茶法,宋代人更喜爱以茶粉作为原料,再用沸水点冲[3]这种优雅的点茶法,随后斗茶的习俗逐渐兴起。由于点汤、击沸的技术对执壶的出水力度有一定的要求,其嘴部造型出现了越来越多斜下圆口的结构,仿生设计也受到影响,不再单独而刻意地模仿动物形象,而是配合整体壶身进行纹理特征的仿生。

执壶的腹部造型与容器的稳定性及容积率密切相关。壶腹圆鼓,所盛的液体容积越大;重心越低,容器越稳定。唐宋时期的瓜棱形執壶利用壶腹圆鼓的造型与饱满的瓜体形象进行仿生结合,在满足承载更多液体的功能条件下,增强了壶身的细节层次,使执壶更具观赏性与审美性。梨形执壶的外形利用梨重心靠下的结构进行形态与功能仿生设计,使执壶既在功能上具有稳定性,又在造型上具有圆润流畅的艺术形态,引人审视把玩。

执壶的颈部和口部造型与液体的盛装、保护功能密不可分。口部直径越大,越方便液体承装,弧度越大,越方便液体倾倒;颈部直径越小,液体与空气接触越少,越能保护液体不受污染。唐代壶口直径较大,宋代壶口依次产生了喇叭口、盘口、撇口。由此可知唐宋时期的执壶口颈部形态发展规律,执壶颈部变细,口部弧度不变,直径缩小,既保护液体又方便倾倒,在唐宋仿生式执壶中,葫芦形态的执壶十分符合这一特点。葫芦植物形态的颈部直径细小,分割了葫芦头部与腹部,腹底添加一定质量的物体,自然形成稳定的不倒翁结构。这使得葫芦形仿生式执壶中的液体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减小,有利于液体的保存,口部与葫芦头部恰好匹配,执壶腹部又与葫芦下身相结合,具备葫芦自然而稳定的低重心结构,壶身不易摇晃。

执壶的盖部是遮盖执壶口部的附加构件,具有保温、防尘的功能,在仿生设计上多在盖钮部分进行象形塑造。唐宋时期常见的仿生形态有狗、狮子等,造型为蹲坐在盖子上方,在方便拿起的同时,增强了艺术审美趣味。此外,还有壶盖整体模仿僧帽形象的特殊物体形态,同样具有便于提拿的作用,拿起盖子的同时提起帽子,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同时,增强了趣味性。

温碗属于执壶附加的保温功能构件,唐宋执壶根据功能与形象的仿生特点塑造了经典的莲花形温碗,该仿生式执壶用壶身比拟花心莲蓬,用温碗比拟花瓣包裹壶身,花瓣保护花心,温碗保温壶身,达到了功能结构与仿生造型的完美结合,实现了意象与物象、造型与功能的相辅相生。

4 唐宋仿生式执壶的艺术审美

唐宋仿生式执壶的造型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是唐宋时期人们对自然认知的产物,其取象物体同样体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唐朝与宋朝虽然朝代相接,但人们的生活习惯、性情喜好大有不同,导致仿生式执壶造型设计逐渐产生差异。

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多元丰富的文化、自信大气的民族造就了崇尚丰腴的唐代审美,这也反映在执壶的造型上,执壶呈现出壶流短直、壶口宽大、壶颈粗壮、壶腹较深、壶柄短小偏上等特征。而执壶的仿生形象也基于这些特点偏向于较为圆润的瓜棱形、葫芦形等。饱满的植物形态与圆鼓的腹部结合,形成经典的大弧度外向曲线,适当的植物造型纹理在圆柱形短小笔直的壶流上,再配合藤蔓象形的扁宽把手,轮廓线形成了曲直对比、体量大小对比[4],形成了生动的植物形仿生式执壶。而同时期的动物形仿生式执壶则多在壮硕圆润的壶型基础上进行某些部位或构件的模拟造型,大多出现在壶柄、壶嘴部位,少数出现在壶口部位,经典的象形壶嘴有鸡首壶、龙首壶、凤首壶等,造型刻画兼具美感与趣味性,龙与凤的形象承载了中国神话元素里“龙凤吉祥”的美好寓意,也是富贵的象征。对唐代仿生式执壶造型进行整体分析,可以看出唐代仿生式执壶在设计上有曲直并济、主次分明的丰富效果,有大方舒展、浑圆丰满的艺术风格。

宋代执壶造型继承了唐朝及五代时期的形态特征,并在其基础上进行发展、改进、创新。宋代上层阶级崇尚奢靡浮华,金银器材质开始在执壶中流行,整体执壶的风格也随新增材质发生改变,逐渐演变为壶流弯长、壶口敞撇、壶颈细窄、壶腹低鼓、壶柄长曲的造型特征,同时增加了圈足、壶盖、温碗等辅助构件。宋代,执壶出现了更多的形态,造型也更加精致。受文人阶层影响,执壶造型与意象更追求优雅含蓄与朴素平淡的审美,因此仿生形态中植物形态出现得更多,其逐渐摒弃了硕大笨重的瓜果造型,朝着精致小巧的方向发展,形态也逐渐丰富。由于增加了温碗这一构件,出现了莲花造型,体现了宋代人对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性的向往,这是道家“返璞归真”“顺应自然”思想的具体表现。宋代动物形态的仿生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开始出现在新增构件中的壶盖上,多为狮子形象和狗形象。

随着道教的不断发展,执壶造型出现了特色的人物仿生形式,较为经典的是仙人吹笙。仙人吹笙形象来源于道家传说王子乔吹笙引凤,预示着得道升天。仙人吹笙壶的壶口、壶颈到壶腹整体象形为人体,而壶流部分拟作乐器,整体呈现出仙人昂首吹笙的姿态。同时,仕女、道士、童子等形象出现,同仙人吹笙一样,都是壶身为人,而壶嘴处则被设计为手中托着的水瓶、书笺或其他形象,比例协调、造型端庄,人物五官生动,衣摆刻画细致,发型头饰斟酌考究,服饰体现出道教文化特征,细腻形象、优雅传神。整体而言,宋代仿生式执壶造型呈现出曲直呼应、柔中带刚、圆中有方的造型规律,个中变化富有一定的节奏感,精巧而不失气魄,形成了刚健俊朗的艺术风格。

唐宋仿生式执壶的造型外观充分反映了造物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与情感价值取向,反映了唐宋时期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民风,体现了在茶文化、酒文化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影响下的艺术审美,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5 结语

唐宋时期的仿生式执壶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能为现代仿生设计提供借鉴与启示。现代设计可以从唐宋仿生式执壶中汲取传统造物的仿生思想,探索创造具有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符合现代审美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 詹淑珍.中国传统陶瓷执壶形态与功能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1.

[2] 户晓辉.论中国人“象思维”的审美心理属性[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3-57.

[3] 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0-32.

[4] 张莹莹.唐代至清代陶瓷执壶造型演变研究[D].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作者简介:王文言(1998—),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与信息设计。

猜你喜欢
仿生执壶造型设计
“高执壶”的艺术特征探析
山东陶瓷(2021年5期)2022-01-17 02:35:56
唐代 长沙窑飞鸟纹碗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海外星云(2020年16期)2020-12-25 02:54:33
车载空气净化器造型设计
未来英才(2016年19期)2017-01-04 13:49:53
某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构思及相关要素分析
三维角色动画课程教学点滴谈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00:38:07
蜗居——休闲沙发设计
基于多种仿生原理的水汽凝结器的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钧瓷造型设计的创新研究
一种仿蝙蝠扑翼飞行器的设计
科技视界(2016年6期)2016-07-12 09:43:47
仿生在家具趣味化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