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升 唐红
摘要:文章通过引导公众参与设计,将村民意愿与规划设计结合起来,同时将设计理论与乡村特色艺术有机串联,将村民决议融入设计,提出“宏观—中观—微观”三步走的乡村规划设计新模式。以靖远县糜滩镇美丽乡村建设为例,运用“宏观—中观—微观”乡村规划设计模式,结合公众参与设计理论,注重历史文脉、重塑乡村肌理、挖掘特色艺术,针对活动空间、道路空间和生活空间三种空间类型提出优化设计策略。“宏观—中观—微观”乡村规划设计模式在糜滩镇的成功实践,证明了以公众参与为主线的乡村规划设计策略的可行性,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科学的新路径,为乡村规划设计提供科学的新方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空间;规划设计;公众参与;美丽乡村;糜滩镇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建设进入新阶段。中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不断推进,然而我国的乡村规划对乡村内在发展、乡土特色和村民主观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导致乡村同质化、“千村一面”的现象严重,极大地制约了乡村的发展。乡村是我国文化的发源地,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是我国最广袤的空间[1-2],也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3]。乡村发展问题将会是新时期风景园林行业引领人居环境改善与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研究领域。风景园林学科具有多重特征属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与自然、精神文化和生活环境相结合的特点,提升生活、生态、生产的“三生”空间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事业[4]。
1 乡村空间规划设计发展的问题
1.1 乡村空间规划问题
目前我国乡村的规划设计内容包括产业布局、节点空间、道路系统、村庄风貌等方面,由于规划调研周期短,乡村建设散点而杂乱,空间定义不突出[5]。同时大多设计内容为概括性文字,公众及当地政府无法深刻领悟其内涵,因此规划流于形式。规划方案与实施建设脱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对建设实施不认可,对规划相关知识了解较少。规划设计人员的乡村规划设计实践经验较少,导致村民对规划内容及意义的认知模糊,自然不会对规划设计实施给予大力支持,规划成果只能停留在规划阶段。最终规划止步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不能持续跟进中观、微观层面,导致出现乡村特色缺乏、乡村文化艺术不被发掘而遗失、设计 模板化与形式化等诸多问题。
1.2 农业产业融合规划的弊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应运而生[6],农业产量有所提升。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产业要先行,要求在乡村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产业规划,通过合理布局,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7]。目前我国乡村农业产业及带动的其他产业在规划设计中多模仿“网红”发展模式,盲目建设农家乐、采摘园,跟风种植农产品,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模式落后单一[8]。在产业规划中缺少对当地气候、资源等条件的考察和产业市场的调研,导致出现土地荒置、产量减少、效益低、农户种植信心下降等问题。
1.3 公众参与规划的缺失
我国地域辽阔,环境、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因此我国的地域文化具有较大的差异[9],有“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之说。目前乡村空间规划设计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由政府主导,设计师参与设计完成整个建设,公众参与建设只停留在政策宣传、抽样调查等方面,且多在前期完成,后期基本无参与,公众参与成为宣传口号[10]。这种规划方式缺乏对乡村主体农民需求的关注,导致建设后的空间及设施的使用率低,使用功能与需求不匹配,如很多农作物被归置到活动广场,篮球场成为晒谷场与广场舞区,活动器材荒废等[11]。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公众参与规划设计的模式
在乡村空间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乡村规划应有正确的规划步骤,乡村规划中的公众参与体系可参照城市社区空间更新中居民参与的方式,近年来北京施行的责任规划师制度就很好地体现了公众参与[12]。设计人員应融入基层,在设计层面,充分持续地挖掘乡村发展状况,掌握公众真实需求,充分了解本土特色文化并与公众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促进乡村“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发展。
乡村规划可以借鉴城市更新设计中公众参与的成功经验,公众参与应持续跟进,避免短暂接触[13]。公众参与规划应与规划建设步骤环环相扣。规划设计人员应充分挖掘公众的需求,在前期调研中通过大量走访了解公众需求,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特色文化、民俗民风等。政府牵头选取公众代表共同商讨方案,以通俗的语言普及设计新理念和新思想,再次融合公众意愿。设计后期进行方案公示,采纳公众意见,消除公众疑虑。建设施工期间,通过组织公众参与建设,解读图纸和完善方案,查漏补缺,防止方案与实际脱节。在后期制订使用、养护等方案,普及相关知识,由公众自行维护、管理和使用,确保村庄健康可持续发展,激发空间活力。
以公众参与为主体的规划理念,推崇规划师责任制,以设计人员为有机调和者的乡村规划设计模式,是现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
3 公众参与下靖远县糜滩镇规划设计实践
3.1 糜滩镇基本情况
糜滩镇位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县城北部,东南以黄河为界,与东湾镇、乌兰镇隔河相望,西南部与刘川、北湾两镇接壤,北部与三滩镇相接。辖区总面积246平方千米,黄河流经23千米。省道247线、糜三公路、县道331线穿境而过。糜滩镇现辖8个行政村,下设65个村民小组,共7262户2.6万人。该镇共有耕地3.9万亩,主要依靠永固渠、恒丰渠两渠的灌溉,其中自流灌溉耕地1.7万亩,提灌工程灌溉耕地0.7万亩,旱地1.5亩;糜滩镇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较平坦,海拔1450米左右;气候干燥,年均温9.2℃,年降雨量240毫米左右,无霜期120天,水资源丰富[14]。2020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 500元。糜滩镇素有“辣椒之乡”“水稻之乡”之称,是靖远瓜果蔬菜生产基地。著名景观有“中流砥柱”、佛教寺院“接引寺”、道教道观“翠云山”、糜滩吊桥和黄河铁桥。
3.2 糜滩镇规划设计
3.2.1 调研摸底
笔者通过走访和调查问卷这两种调研方式,充分了解当地的情况和糜滩镇公众的基本需求,根据省、市、县上位规划对糜滩镇规划前期调研进行分部分项调查。
对糜滩镇8个行政村进行分点调研,了解各村的情况,通过梳理数据分析糜滩镇各村的人口结构,公众对公共空间的依恋程度以及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行为(见图1)。
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可知,糜滩镇乡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村庄格局是村民几百年来自然生存遗留下的智慧产物,乡村风貌别具一格。但各村庄内建筑复杂多样,交通道路错综复杂且回环性低,公共空间破旧且杂乱,没有形成体系,村内缺少基础设施;农业产业较为落后,水稻、玉米、辣椒等为主要作物且产量较低,村民对品种认知不足;第二产业主要为手工小作坊、加工采石场等,未能形成体系;服务业以农家乐、小型商店等为主。村内老龄化严重,年轻人普遍外出打工,留守人口以老年人为主。公众迫切希望通过规划建设自己生产生活的家园,改善村容村貌。
3.2.2 糜滩镇总体规划
基于糜滩镇是县城北扩主阵地的区位优势,结合全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充分考虑各村发展实际和公众需求,对乡村进行点、线、面的总体规划,融入乡土文化,结合艺术设计理念,形成“乡路成网—村连村,村口沿岸—展河边,景点成串—联成线,乡游成片—路回环,公共空间—布棋盘”的规划思路,将糜滩镇全力打造为“一河两线三桥四类五区”布局体系(见图2),全镇8个村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和其他类村庄四个大类[15]。结合各村位置优势及资源条件进行定位,将官路村、前进村、独石村打造为乡村旅游观光村,将胜利村打造为生态康养休闲村,将下滩村、文化村建设为生态文明小康村,与县城有机融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产业融合,走公众参与、传承与创新的基础路线,为公众创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见图3)。从宏观、中观角度出发,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着力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美丽乡村[16]。
3.2.3 提供设计“菜单”,引导公众参与
根据规划方案选取公共空间及建设内容,根据公众需求制定设计“菜单”,再由公众参与挑选出最终建设内容。以糜滩镇官路村、前进村、下滩村的基础设施完善为例,将基础设施模型制作成图表“菜单”,将各个模型的特性、材质、适用性等一一对应,为公众进行讲解,正确引导公众选取各个基础设施模型及后期安装、管理和使用,有效解决了此前村庄基础设施差、基础设施荒废或者不匹配需求等问题,为村民选择符合当地文化的公共基础设施。例如,针对墙面设计,通过投票公示选取最优元素,再完善内容与形式,做出最终设计方案,以青砖饰面作墙裙,以白墙挂瓦的形式为主,部分墙面彩绘历史文化、卫生健康、政策宣传等内容,要联合公众挖掘当地特色艺术内容,借助公众力量共同完成墙面彩绘。在全镇统一的形式下,做到一村一风格,形成村落整洁的新面貌。
以糜滩镇前进村夜市广场设计为例,其位于靖远县城黄河北岸,由黄河吊桥相连接,是糜滩镇和靖远县城的交汇处。走访公众发现,傍晚有县城居民到此散步锻炼,部分村民会贩卖自产农产品,县城居民对其有较高认可度,可通过改造原休憩广场,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便于居民和村民相互交流的场所。夜市广场主要依托黄河吊桥进行设计,将桥洞西面作为生态停车场,东面作为夜市摊位和娱乐健身场所,通过引导村民选择摊位形式和灯光效果等进行规划设计,将前进村夜市广场打造为“一轴两线”的分布形式,使其成为动静结合、充分为公众后期自行使用考虑、宜业宜游的多功能空间(见图4)。
下滩村作为糜滩镇人口大村,根据实地考察与走访调研可知,村庄人口密集、公共空间较少、卫生风貌差、村民对村容现状不满,与公众协商选址和敲定建设内容后,对村庄進行规划设计。以下滩村入口花园设计为例,通过分析公众意愿和了解村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实地考察,主要进行入口村标识设计和原永固渠风貌提升。村标识设计涵盖村庄产业介绍、村史村风等内容,能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环境。在设计过程中,每个设计细节内容都制定模型“菜单”以供公众参与,从铺装选材到植物配置均以本土品类为主,充分发挥村民在本次设计中的关键作用(见图5)。
3.3 共同构建糜滩水乡农业共同体
本次设计实践通过走访调研,引导公众全面参与乡村建设,将糜滩镇各村打造成富有活力的现代乡村。当前,城市不断向周边区域延伸,糜滩镇与靖远县城隔黄河相望,受城乡快速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乡村规划设计中,产业融合是重点。
根据糜滩镇农业发展历史,村民不断利用黄河水滋养农业,乡村农业形成了黄河灌区和坪上旱区两部分,黄河灌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作物,坪上旱区主要种植辣椒、旱地西瓜和甜瓜等作物。当地农业发展较为滞后,虽然辣椒和水稻种植产量高,但未形成可观的销售市场,导致农民信心不强,管理不到位,产量下降。通过公众参与的产业规划设计,决定农业产业发展以水稻、辣椒种植为主,玉米等其他蔬菜瓜果种植为辅,且融入农业景观和采摘等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糜滩水稻、辣椒等地方特色产品。
通过融入农业景观,打造稻田体验园,分析气候条件,科学选种育种,悉心引导公众进行科学种植和管理,促进农旅融合发展。旱区通过以工带农的发展模式,结合当地特色环境,利用自然资源,在不影响农作的条件下将丰富的太阳能转换成可利用的电能,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与光伏发电设施一体化,根据地形、作物要求等条件,在温室大棚上安装光伏发电板,为农业发展增添新模式,规划增设辣椒加工厂,形成便利的交易市场。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对一般农田进行功能的合理利用,积极推广新技术,整治撂荒地,发展生产景观模式,集约利用土地,保证多元产业融合稳定发展[17]。
4 结语
乡村拥有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建设前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继承,更要不断创新,才可以摸索出更全面和更适合乡村发展的路线,才能将乡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生产生活场所。要不断探索充实乡村规划理论体系,建立健全乡村规划制度体系。乡村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乡村是我国最广袤的空间,是生态环境的保育者,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是人民情感的寄托。在乡村,农民是生产生活的主体,乡村建设离不开农民。只有深入了解公众的乡村建设,才真正符合乡村的发展,才是富有活力的乡村发展路线。本文以靖远县糜滩镇乡村规划设计实践为例,将村民意愿与规划设计合理联系,通过“宏观—中观—微观”三步走的乡村规划设计新模式,推进糜滩镇的乡村振兴工作,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乔丹.山东省城郊型乡村公共空间重构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2] 樊漓,宁艳,徐瑾.乡村植物景观营造中的公众参与体系初建[J].城市建筑,2021,18(32):178-181.
[3] 赵凯茜,吴桐,姚朋.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J].规划师,2019,35(11):32-37.
[4] 彭莉妮.高职“乡村营建”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群为例[J].科教文汇,2021(12):123-126.
[5] 陈钰淳.城郊型美丽乡村政策执行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21.
[6] 汪鹏.加强工民建工程控制技术管理的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3(8):257.
[7] 吕宙,戚人杰.基于乡村振兴背景的村庄规划设计策略探索:以龙山县尖岩村规划设计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2,29(5):130-134.
[8] 吳恺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苏北乡村人居环境评价与优化策略研究[D].苏州:苏州科技大学,2019.
[9] 何艳林,杨普,卫红.基于村民需求的乡村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3):46-48.
[10] 马力,李智博.基于“内生式”发展理念的村庄设计策略探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22(5):83-85.
[11] 葛晖.用虚拟现实技术(VR)引导大别山古村落景观适应性设计:以河南信阳8个古村落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22,2(1):128-130.
[12] 郭双嘉.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规划村民参与制度保障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1.
[13] 李小雨,曹阔庭.基于城市设计理念的村庄规划策略研究:以长垣县官路西村规划为例[C]//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 2021.
[14] 王兴婧,乔娟,耿甜甜,等.糜滩乡辣椒种植业发展研究:基于甘肃省靖远县糜滩乡下滩村农户的调查[J].中国集体经济,2019(34):34-36.
[15] 陈小卉,闾海.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构下乡村空间规划探索:以江苏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21(1):74-81.
[16] 郭金雨.贵州楼纳村公共空间更新改造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17] 张鹤严.风景园林学助推乡村振兴的途径与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0(9):61.
作者简介:李福升(1997—),男,甘肃甘谷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唐红(1960—),女,山东阳谷人,博士,副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及观赏植物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