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侗戏是侗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侗族人民主要在其传统节日期间演唱侗戏。大利侗戏始于清光绪初年,是大利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生动的艺术形式。大利侗戏的表演以侗族民间叙事说唱音乐与琵琶歌为主,内容涉及民俗、社交礼仪、爱情故事等诸多方面,曲调优美,旋律起伏有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侗族文艺的一门艺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利侗戏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传承人断层、表演形式受限、表演场所利用不足、普及宣传力度小的问题。以大利村侗戏为代表的侗戏传承与发展问题,是与当地乡村文化振兴、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强国建设等紧密关联的重要问题。在实地田野调查基础上深入发掘和梳理大利侗戏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是推进大利侗戏传承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开展大利侗戏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文章认为,应积极收集、保存大利侗戏及其传承人的基础数据,建设侗戏传承基地,创新表演形式和传承模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侗戏传承发展工作经费和宣传方面的协调和支持,在此基础上探索和建构侗戏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助力大利村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其他地区的侗戏传承和保护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大利村;侗戏;传承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5-00-03
侗族戏剧作为一种戏曲剧种,根植于侗族聚居区的农耕稻作文化,是侗族现存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大利村位于云贵高原与广西盆地交界地带,受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载麻镇管辖。大利村域面积9.8平方千米,分为上下两个寨子,均为侗族,拥有侗族大歌、侗族萨玛节、侗年、侗戏、侗族婚俗等多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侗戏文化艺术在传承发展方面遇到诸多障碍。为此,本文选取贵州榕江县大利村侗戏艺术为研究个案,就侗戏传承与发展问题展开研究。
1 大利侗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实地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大利侗戏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传承人断层、表演形式受限、表演场所利用不足、普及宣传力度小等。
1.1 传承人断层
大利侗戏学习者、传承者数量锐减,出现传承人代际断层现象,这是大利侗戏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利村年轻人部分外出求学,部分外出务工。他们在外出求学与务工期间,不断接收新信息,产生新思想,这使大利村民尤其是青年一代个人发展与追求的聚焦点更多地由本村转向外界[2]。大利村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成年后便早早离开村寨,这使他们对村寨的侗戏表演艺术知之甚少。同时,他们大多认为学习侗戏并不能维持生计,便失去了学习侗戏的兴趣。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种困境集中表现在大利侗寨内会唱侗戏的基本是老年人,老龄化现象突出;大利侗戏后学者无法跟进,戏班演员的数量在不断减少等。
1.2 表演形式单一
侗戏是在侗族说唱文学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具有鲜明的审美特色。它不仅承载了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亦体现了侗族人民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与审美追求[3]。其表演内容以侗族民间叙事说唱音乐与琵琶歌为主。大利侗戏的形成历史久远,艺术风格较为传统,其表演多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就演出时间而言,大利村民一般只在重大节日时表演侗戏。就演出场所而言,大利侗戏具有特定的演出戏台,通常只在村寨东侧的既定戏台表演。就演出曲目而言,以侗族传说故事为题材编写的《珠郎娘美》《吴勉王》《丁郎龙女》等传统侗戏曲目,在大利侗戏表演中占有较大比重。从观众的角度而言,首先,观众需要在固定节日、固定场所观看侗戏表演,自由度降低;其次,由于大利传统侗戏的演绎以侗族传统历史文化为题材,受众面较窄,因此外来游客甚至村子里的年轻一辈通常很难领会传统侗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何丰富大利侗戏演出的时间、地点、曲目等表演形式,解决表演形式的单一化问题,也是笔者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3 表演场所利用不足
戏台又称戏楼,是侗族人演唱侗戏的场所。大利侗寨的戏台位于寨东,始建于清末,20世纪50年代毁于火灾,70年代重建。戏台是重檐单楼冠木构建筑,项部为三层重檐跷脚歇山式屋顶,以小青瓦覆盖;戏台楼各层正面堂板分别绘有人物、花卉图案,各层四端跷脚,前柱雕两龙;戏台楼左侧紧挨花桥,右侧邻近民宿,前面现为大利侗寨停车场。除了每年春节和各类侗族传统节日以外,大利村的戏台几乎处于闲置状态。戏台空间较小,因此人们容易忽视这一重要的文化场所。同时,笔者发现,大利侗寨的戏台前并未设置介绍标牌;戏台上落满灰尘,表明戏台处于闲置状态,透视出戏台利用率低的现实状况。大利村侗戏演出较少,戏台利用率低,这就使村内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感受不到侗戏的艺术魅力,学习兴趣亦随之降低。与此同时,游客鲜有机会了解大利侗戏表演艺术。以上种种均对大利侗戏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巨大影響。
1.4 宣传力度小
大利侗戏宣传力度小主要表现在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
一方面,对本村居民而言,由于大利侗戏的戏师和演员都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教授侗戏,他们自身很少有接受侗戏艺术专业教育的机会,因此很难将侗戏的技艺知识、艺术风格及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准确传达给年轻人,年轻人对侗戏表演艺术的认知浅薄,学习侗戏的态度仍停留在“不能维持生计、没有发展前景”的层面。
另一方面,对外来游客而言,首先是大利侗寨并未设立向外来人员介绍侗戏及其他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门平台,其次是大利侗戏推广宣传的手段、途径与方式匮乏。一是大利侗寨与其他侗寨交流较少,侗戏演出几乎限于本村,很少向外界展示,也难以借鉴与吸收其他侗寨侗戏传承与发展的经验;二是即使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大利侗戏表演艺术的信息化传播率亦较为低下,这集中体现在网络平台对大利侗戏表演视频的承载量较低。大利侗戏的宣传力度小,成为阻碍大利侗戏传承和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2 解决大利侗戏传承与发展问题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促进大利侗戏传承和发展,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2.1 收集大利侗戏及其传承人的基础数据
收集大利侗戏的基础数据是其传承和发展的前提。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历史上,戏师们凭记忆把某一整出戏甚至数出戏记于脑中,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给演员;有时也利用汉字记音,借用汉文字把传统的侗戏记录下来形成剧本。
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侗戏,笔者认为,首先应收集、整理大利侗戏传统剧目的剧本,了解戏剧中所讲述的民间故事、传说故事及其蕴含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将老一辈传承人的服装、乐器、道具等拍下来,并予以数字化存档。每逢节庆日,用摄影的方式记录下大利人演出的侗戏;邀请戏师和演员专门表演未表演的经典剧目,对这些剧目进行拍摄、记录、存档。
其次,收集整理现有的大利侗戏传承人的相关资料,对侗戏传承也非常重要。究其原因,一是旨在加大对侗戏传承人的普查力度,对目前仍在努力传承大利侗戏的少数民间戏师和演员给予官方认定;二是收集传承人的基本信息,有助于了解传承人的经历,详细记录其相关技艺特点;三是通过与传承人的交流,了解其对各个传统侗戏曲目的理解,倾听其对侗戏传承与发展的意见、建议及其作为侗戏传承人的诉求。
2.2 建设侗戏传承基地
为促进大利侗戏的传承与保护,在大利侗寨内建设侗戏传承基地是一个有效途径。笔者认为,侗戏传承基地作为展示侗戏魅力的专门场所,能够促进大利村人和村外人认识大利侗戏、学习演唱侗戏技艺。传承基地既可以聘请大利侗戏传承人为传习老师,又可以定期邀请其他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侗戏传承人到大利侗寨授课,这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侗戏教学氛围,而且能够加强传承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笔者认为,在侗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中,挖掘与培养优秀的侗戏传承人十分关键。例如,在贵州侗族聚居区,多数村寨都有群众自发组织业余侗戏班[4]。建设侗戏传承基地,能够在保护传统侗戏的同时,吸引年轻人,挖掘和培养优秀的侗戏传承人,组织侗戏班,为侗戏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固定的侗戏研习场既能为传承人的技艺研究提供平台,又能强化传承人的行业归属感,使传承人有更多固定的时间用于排练侗戏。
笔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大利村除了戏师和演员以外,其他上了年纪的人虽然也热爱侗戏,但对侗戏的了解不深,这不利于这部分人对外来人员宣传和传播侗戏艺术。而建设侗戏传承基地可以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到大利侗戏的传承中,培养更多传播侗戏艺术的人。因此,建设侗戏传承基地,是大利侗戏传承和发展的一个有效举措。
2.3 创新表演形式和传承模式
保护传统大利侗戏固然是必要的,但要推动大利侗戏发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需要在表演形式和传承模式上创新。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第一,演出形式向旅游产品型转变。旅游产品型是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旅变体形式。因其为满足游客需要进行的表演,所以其演出的内容、时间、场所、观众等有较大的不确定性[5]。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利侗寨的戏台周围有四户家庭旅舍,其在为游客提供食宿服务的同时,还可与村内侗戏戏师和演员合作,为游客提供文化服务,从而增加旅舍及大利侗戏传承人的收入。这既可以打破传统侗戏在表演时间上的限制,又能满足游客了解侗戏、欣赏侗戏的需求。
第二,在侗戏创作中融入现代元素。大利侗寨上演的侗戏以传统剧目为主,曲目更新不及时,缺乏创新性。鉴于此,可在编创剧本时加入一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元素,使大利侗戏的剧本创作和曲目表演更贴近大利人民的现实生活,从而彰显侗戏表演的生机和活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成为向观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一条重要途径。
第三,在语言上进行改进。传统侗戏以侗语道白和演唱,其中的用词和比喻手法增加了观众尤其是非侗族观众观赏和理解表演内容的难度。对此,笔者认为,一是可以借鉴榕江其他侗族地区侗戏传承的经验,整理改编现有的大利侗戏,形成两个版本,一种是侗语版本,一种是汉语版本[6]。可根据游客组成情况,选择适当版本演唱。二是在传承方式上,不宜局限于侗戏传承人在村内传授侗戏,而应将侗戏带入校园,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大利侗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应切实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使传承方式和发展途径更加灵活。
2.4 政府部门加强协调和支持
大利侗戏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村委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支持。
首先,是经费上的支持。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需要政策支持,又需要资金资助。政府部门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大利侗戏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物质保障;政府亦需要给予传承人相关经济支撑,以使戏师无须担心生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侗戏的传承与发展[7]。
其次,加大对侗戏表演设施的保护与整治力度,村委会应组织人员定期维护和清扫戏台,积极组织村寨活动,以提高戏台的利用率。
最后,加强大利侗戏的宣传。大利侗戏的受众局限于本村之内,其他地区的人对其了解甚少。利用大利侗族“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魅力侗寨”的称号,推动大利侗戏与当地旅游业互动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中,这亦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各方,并给予全方位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应与村委会协调,加大大利侗戏的宣传力度,在榕江县城内的各项大型活动中争取表演机会,鼓励传承人参加侗戏、侗族音乐等座谈会、交流会,增强大利人对侗戏这一传统艺术的自信,改变大利村年轻人对侗戏的既有认知,吸引更多人关注大利侗戏,参与侗戏传承与发展工作。
3 结语
促进侗戏的传承与发展,既有利于侗族地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推动以侗戏艺术为代表的侗族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是党和国家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具有区域性的文化工程。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笔者认为,深入探究侗戏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實时采取适当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和建构侗戏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这项文化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罗仙泗.非遗视野下贵州天柱县农村侗戏传承与发展的困境研究[J].戏剧之家,2022(15):48-50.
[2] 蒋凌霞.乡村振兴背景下侗戏的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J].戏剧之家,2021(11):33-34.
[3] 李岚.试论侗戏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50-53.
[4] 韦强,陆芳梅,王莹,等.广西龙胜侗戏的传承与保护[J].宜春学院学报,2013(2):100-104.
[5] 李延红.民族音乐学视角下的传统侗戏音乐[J].艺术探索,2005(6):5-8.
[6] 杨远松.侗戏在榕江的流传与发展[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0-34.
[7] 陈诚.侗戏的传承与保护之我见[J].戏剧之家,2018(14):46.
作者简介:杨欣然(1999—),女,重庆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民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