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朝神道石碑是南朝石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石刻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晶,是南朝时期多元文化浪潮中稳中求变,在激荡中另开先河的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在造型上,南朝神道石碑分为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其形制承袭汉碑作风,碑额刻有高浮雕双螭盘旋,双尾交缠,其中间则是圆形穿孔。在装饰纹样上,南朝石碑纹样呈现出丰富多彩、华丽诡异的特征,其分别琢刻于碑首、碑侧、碑座各个部位,内容涉及神鸟灵兽、神话传说、佛教信息等,如佛龛、各类造像、莲花、狮子、扶桑等,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华丽妍媚的审美倾向。石碑书法艺术方面,书体逐渐摆脱隶意,是由隶到楷的重要转折点。南朝石碑在南京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三座,分别为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碑、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碑以及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碑。数字化保护技术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以保护文物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同时增强文物的可访问性和可持续利用性。文章分析三座南朝神道石碑的造型与书法特征,解读石碑形制风格、纹样特征以及碑文的书法艺术特点与其时代背景的联系,并提出南朝陵墓石碑数字化保护的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南朝;陵墓雕刻;石碑;造型風格;书法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K87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1 现存南朝石碑综述
石碑是指在碑文上镌刻文字、花纹或宗教图像,并以此为载体,表达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艺术形式[1]。其作为锺繇“铭石书”的延续,目的在于传名后世。在众多石碑艺术中,南朝遗留的石碑的形制和书法艺术特征独具一格,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文化价值,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三座,分别为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碑、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碑以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碑。
1.1 梁始兴忠武王萧憺墓石碑
萧憺墓石碑位于南京市尧化门外东花林村,是六朝陵墓碑刻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块,据传为东海徐勉撰,吴兴贝义渊楷书。萧憺墓石碑通高5米有余,额题“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有螭盘踞于碑首之上,其下有圆穿;碑侧分为8格,其上刻有鸟兽纹样。其上碑文保存较为完好,共2800余字,具有极高的书法价值。
1.2 梁临川靖惠王萧宏墓石碑
萧宏墓石碑位于南京东北郊仙鹤门外张库村。原有两碑,东西相对,其中东侧石碑破败不堪,仅留下龟趺。西碑保存较为完整,此碑最具特色的是碑身两侧的8格纹饰,是南北朝时期碑刻的特点。这8格纹饰自上而下分别为半人半兽妖怪、异鸟、蛙形怪兽、犄角飞兽、异火怪兽、夜叉、鼓翼飞鸟、马形怪兽[2],这些纹饰妙趣横生,在雕刻刀法上与神道石柱浮雕一致。
1.3 梁安成康王萧秀墓石碑
萧秀墓石碑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甘家巷小学。原为四碑,现仅剩下东西相对的两碑。东碑中部有裂缝,碑身向后稍倾斜,整碑通高5米有余,碑侧原有浮雕,今已模糊不清。碑面剥落严重,正面的碑文已无法辨认,碑阴尚有门生故吏的姓名可识。据记载,墓原有碑四块,为梁朝著名的文学家王僧孺、陆倕、刘孝绰、裴子野撰写碑文,书法家贝义渊书写。
2 南朝石碑的艺术特征与成因
2.1 南朝石碑的造型艺术特征
南朝石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构成。碑首指石碑的最上端。汉魏晋南北朝石碑形制可分为圆首、圭首、方首三种类型,文中所述三座石碑均属于带有碑穿圆首蟠龙类石碑。在南朝神道石碑顶侧的圆拱起上,有相互交织缠绕呈辫状的双龙浮雕,中间有圆形穿孔,称为碑穿,为古制的孑遗,已无实用价值,仅起装饰作用;在其正中央,有一个略微凸起的方形额头,即“额题”,其功能类似于文章的题目,其内记录了石碑所属的朝代、墓主的官衔、谥号等相关信息。按字数的多寡,将行款形式分为单行、双行和多行这三种,并分别用阴、阳这两种文字书写。碑首下是碑身,其为整个石碑的主要部分,是碑版书法的物质载体,分为阴阳两面,字体多记录在阳面,而阴面则作为正文的补充内容进行注释。碑侧,即碑身的侧面,多雕饰与石碑形制相呼应的各类纹样,也常作为作者提名的地方。碑座,又名“龟趺”“赑屃”,碑座作为承载整座石碑重量的底座,常用神龟形制的样式,寓意长寿的美好心愿。
装饰纹样方面,石碑纹样具有三个特征。其一,这些纹样多用大量的曲线、卷曲和交织的线条来构成各种复杂的异域图案,如最常见的莲座与花盘元素,表现出繁复华丽的视觉效果与强烈的动感。其二,用抽象化的几何形式表示妖教主题的各类神怪妖兽,具有神秘怪异的特质,能给人庄严、崇敬之感。其三,纹饰繁复精细,表现出南朝时期人们追求新潮的时代风尚,喜爱华丽精妍的造物的审美理想。
以萧宏墓石碑为例,其碑首面雕刻精美的花盘莲座、婉转的双龙、诡异的鬼神等内容,施安昌先生考证此类图案为明显的妖教题材。同样,萧秀墓石碑也具有类似特征,最为瞩目是其碑侧的8格纹样,每格纹样各不相同,象征掌管不同自然力量的神明异兽,并配以变化丰富的忍冬纹,华丽精致。
2.2 南朝石碑的造型风格成因
碑刻技术的发展与思想文化的活跃共同造就了南朝石碑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形制上方正规矩,纹样上华丽诡异。
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变革频繁,人们精神上普遍感到空虚,便从佛教或各家思想中寻求精神寄托。特别是佛教兴旺发展,各地的佛寺数量急剧增加,石质佛像产出,或凿石作碑碣,或在天然的岩石上凿刻,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石刻技术的发展。在碑刻技术层面,相较于同为神道石刻的石兽,石碑造型更为规矩方正,这也决定了独特的石刻制作方式:分碑首、碑身、碑座三段制作,并将三段完美拼接成石碑。而要想达到南朝石碑比例均衡、浑然一体的造型样式,制作前需要完整的图样设计和严谨的尺寸规范。以萧秀碑为例,其碑身高4.1米,碑座高1.02米,通高5.12米,宽1.44米,厚0.32米。而这与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赑屃鳌坐碑的造型比例“造贔屃鼇坐碑之制”有明显的传承关系,表明南朝碑刻技术已相当成熟。
另一方面,佛教的传播,玄学的兴起,道教的兴盛,都对“中庸仁和”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逐渐脱离儒家思想的桎梏,开始追求个性与自由,“爱妍薄质”成为时代的审美取向。这种特征集中体现在南朝石碑那华丽繁复的纹饰上,以萧宏碑最为典型,其怪异瑰丽的图案令人瞩目,但具体考究其纹饰形象究竟为何,观点各异,一些学者将其归结为中国本土固有的神怪形象,另一些学者将这些纹样归结为妖教主题纹饰。美术史论家林树中先生论及刻有神怪、异兽等浮雕图案碑侧8格,认为这些图案自上而下依次应为雷神、朱雀、雨神、风神、电神、凤凰、牛首十二神兽之一、龟形十二神兽之一。施安昌论及萧宏碑首之阴的纹饰,则认出此碑具有鲜明的妖教主题色彩,表现出南朝石碑纹饰华丽诡异的艺术特点[3]。
3 南朝石碑书法艺术风格与价值
以石碑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称为碑版书法,与写于书简的尺牍书法相对应。碑版书法以公示为主要目的,其书法风格端庄稳重。尺牍以便利为主要目的,书法风格随意自由。“爱妍薄质”的审美趋势更易体现在尺牍书法中,书体之间相互杂糅,隶楷兼备,书体逐渐摆脱隶意,并逐渐影响到碑版书法,是由隶到楷的重要转折点。
3.1 南朝石碑与南朝萧氏氏族书法的关系
南兰陵萧氏统治时期,社会较为稳定,艺术、宗教、文学等文化活动较为活跃,加之萧氏一族对书法艺术格外重视,他们积极支持和赞助书法艺术的发展,书法艺术与仕宦、家庭榮辱等密切相关,超越了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与政治、教育、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南朝文化繁荣的时代风貌。在这种开放活跃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下,书法家们的思想、情感、审美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逐渐打破原有的桎梏,开创出新的书体风格。
整体来看,萧氏书法形成了崇尚质朴的楷书观,书体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给人豪放之感。萧梁书法以笔力强健、笔画有韵律为特点,能够将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完美融入作品中。萧氏书家将楷书这一书体风格发扬光大,形成了清秀俊丽的独特风格,给后来隋唐时期楷书风格的形成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3.2 南朝石碑的书法与艺术价值
南朝石碑碑版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总的来说具有如下艺术特征:在章法布局方面,南朝碑刻讲究层次分明、稳重端庄,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在字体规范方面,南朝石碑书法要求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都符合一定的规则和标准,如字的大小、形状、粗细等。书体清晰、简洁,结构稳定、规整,表现出一种端庄稳重的书风。在线条结构上,其线条运用讲究变化与稳定的平衡,既注重刚柔相济、变化丰富,又保持了笔画的稳定性和规范性,使石碑的碑版书法艺术具有独到的美感和韵律感。
萧憺碑共2800余字,结字平正公稳,气势浑厚大方,为六朝陵墓碑刻字数之最。额题“梁故侍中司徒骠骑将军始兴忠武王之碑”。此碑为碑版书法的集大成之作,上承锺王,下开欧薛,是南朝楷书的代表。其字体起势强劲,犹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康有为称其“直与率更《皇甫君碑》无二”[4]。清人莫友芝评价萧憺碑时曾说:“比较北魏诸刻,格韵相等,而稍朗润,盖南北大同小异处。”萧儋碑是南朝萧梁时期碑刻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对唐代楷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著名的《董美人墓志》《孟显达碑》等碑、志、书法皆吸收其艺术特质,点划遒美精细,结字平和舒朗,妍质皆备,广为后人称誉。
4 南朝石碑的数字化保护
南朝石碑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石刻文物,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萧宏碑、萧秀碑文均磨损不堪,唯额略可识。在此背景下,保护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为南朝石碑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并通过可视化展示的方式使碑刻书法艺术得以完整清晰复现。
4.1 南朝石碑的数字化保护流程
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步骤包括数字化采集、数字化处理、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展示和数字化管理。
首先,通过数字化采集技术可以对南朝石碑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扫描和成像,将南朝石碑的形态、纹理和结构等信息以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数字化采集的数据可以提供给文物保护专家进行分析和评估,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保护方案。
其次,通过数字化处理技术可以对数字化采集的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和优化,提高数据的精度和质量,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再次,通过数字化存储技术可以将数字化处理后的数据保存到电脑、云端或其他存储设备中,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数字化存储可以提高文物数据的存储效率和保障数据的安全性,避免传统保护方法中天灾人祸造成的数据丢失和损坏的风险。
最后,通过数字化展示技术可以将南朝石碑的数字化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使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文物,体会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4.2 南朝石碑的数字化保护优势
数字化保护文物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相较于传统的保护方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传统的文物修缮是依据一些考古判定手段,利用手工拼合将其修复完整。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人员在拥有丰富的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高超的手法和技巧[5]。
其次,数字化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文物原貌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地记录、整理、分类、存储和传播文物。对石碑而言,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高清有效地重现石碑上的各种纹样信息及碑文书法形式,是一种较为快捷、成本较低的复建重现方法。
再次,传统文物修复受限于时空环境,对某些特定的损坏或者遗失的文物无法还原,所以经常要通过人工描绘、文字叙述等方式呈现[6]。数字化保护技术可以根据已有文献对文物细节的描述,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在虚拟空间还原遗失的文物,并通过渲染引擎对文物模型的各种材质进行还原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复现文物原来的面貌。
最后,数字化文物保护使文物具有更优的可视性,将文物展示为立体、逼真的形态,使人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欣赏文物,同时有助于文物的教育宣传和传播。
综上所述,对南朝陵墓石碑采取数字化保护,是最清晰、最立体、最便捷,也是最能使艺术欣赏大众化的有效手段。
5 结语
为了修补时空给石碑艺术带来的磨损,更好地展现南朝石碑的艺术与文化价值,本文通过现代数字化保护技术对南朝石刻中的造型、纹样、书法进行三维重建保护。
参考文献:
[1] 郭中滨.魏晋六朝石刻词语考释三则[J].学行堂语言文字论丛,2011(00):48-53.
[2] 管玉春.试论南京六朝陵墓石刻艺术[J].文物,1981(8):61-64.
[3] 邵磊.对南朝陵墓神道石刻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0,26(1):15-27.
[4] 欧阳询书法辑评[J].中国书画,2010(8):34-38.
[5] 李涤尘,邱志惠,宁军涛,等.文物计算机辅助修复方法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5(3):12-16.
[6] 王赛兰.基于三维全景交互系统的文化遗产传播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2):206-209.
作者简介:刘颂一(2000—),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图形学。